第367章 剛到一件奏疏(上)

第367章 剛到一件奏疏(上)

這場三部聯席會議開完,王司徒倒是念頭通達了,因爲申首輔擺爛而產生的怨念消散了不少。

當然王司徒還有另一層目的,就是在不涉及根本利益的方面,儘可能展示出自己的強硬。

在這種混沌不明的局勢下,強硬也是一種保護色,可以減少一些麻煩。

其實像戶部尚書王之垣,以及吏部尚書楊巍、左都御史吳時來這樣的人,在官場上已經沒有進步空間了。

對他們而言,即便出現最壞結果,也就是被迫辭官而已。反正官位已經到頭了,回家養老也沒那麼多遺憾,所以心態相對超然。

但是像那些官職不上不下,還有非常有追求的申首輔黨羽,現在的情況就很難受。

比如吏科都給事中齊世臣、掌道御史柯挺這兩人,都是申首輔的死忠黨羽,也是申首輔在言官裡的“哼哈二將”。

如今他們在科道的任期快到頭了,正處在一個跳出科道,向上升遷的關鍵時期。

但偏偏在這個節點上,申首輔擺爛了,他們的鬱悶程度可想而知。

這日齊、柯兩人以商議“京察”事務爲理由,來到吏部拜訪吏部天官楊巍。

楊天官只說:“兩日後在東朝房,聚集部院堂上官、科道共同議定京察流程。”

六年一度的“京察”絕對是政治上的大事,尤其近些年,每次京察都會成爲政治鬥爭焦點,然後總有一批倒黴蛋炮灰被“裁汰”。

如果換成強勢吏部尚書,關於京察流程,一個人就能拍板了。但楊天官生性柔和,不願意招惹太多口舌,所以才說聚集朝臣會商。

當然齊世臣和柯挺來見楊天官,也不只是爲了京察,主要還是爲了打聽申首輔動向。

畢竟楊天官是申首輔頭號黨羽,應該比一般人知道更多內情。

但楊天官也說不出什麼,隨便應付了幾句,就將兩人打發走了。

出了吏部正堂,齊世臣嘆道:“首輔不出,天官也支撐不起來,我等爲之奈何?”

柯挺也有點不滿的說:“天官又何嘗沒有倦怠求去之心?只是苦了我們這些人,還有誰可依?”

兩人正邊走邊說着話,忽然看到新上任沒多久的吏部右侍郎趙志皋滿面春風,邁着輕快的步伐,悠哉遊哉的走進了吏部右堂。

尚書在正堂,左侍郎在左堂,右侍郎在右堂,六部的格局大抵都是這樣。

齊世臣詫異的問道:“他怎得如此愜意?”

他們都明白趙志皋的情況,這人是申首輔力主調到吏部當右侍郎的,並不是特別服衆。

所以齊世臣搞不懂,爲什麼在當前這個形勢下,趙志皋完全沒有半點擔憂焦慮之類的負面情緒?

柯挺若有所思的說:“既然今日來了吏部,不妨順道去拜訪趙侍郎。

我想趙侍郎剛卸任江南巡撫,對蘇州情況甚爲了解,或許能有什麼獨到見解。”

反正大家腦門上都刻着“申”字,互相走動也不用見外。

吏部右侍郎趙志皋坐在公堂裡,喝着茶水,看着抄報,心裡美滋滋。

他飄零半生一直未逢明主,好不容易年過六十才混進了六部堂官這個階層,每天都是好心情。

今天才品了兩口茶,就聽到門丁稟報說,齊拾遺和柯御史一起到訪。

看到這兩人進來時,趙侍郎想起什麼,差點忍俊不禁的笑出聲來,還好剋制住了。

他聽林泰來講過一個段子,一年前林泰來到京師參加武試的時候,關於皇陵選址問題,爭論到了白熱化的地步。

當時爲申首輔衝鋒陷陣的主力言官,就是給事中齊世臣和御史柯挺。

齊世臣力保大峪山爲吉地,被起了個外號叫齊保山,也叫保山給事。

而柯挺當着皇帝的面說:“若大峪穴下有石,臣敢以身當之”,被起了個外號叫石敢當,也叫敢當御史。

可是倆人如此拼命,也沒多大效果。

最後還是林泰來唆使李如鬆上了一封奏疏,直接終結了爭論。

趙志皋一邊想着往事,一邊請了二人入座。

寒暄了幾句後,齊世臣就問道:“少冢宰自蘇州來,不知如今蘇州風土如何?”

趙志皋啞然失笑道:“蘇州府說是天下首郡也不爲過,如此聞名的地方,你們能沒有耳聞?”

柯挺性情更直率,“我等與少冢宰皆爲同道中人,如今局勢矇昧不明,斗膽請少冢宰指點迷津。”

趙志皋沉吟了片刻,心裡盤算過後,便也開口答道:

“你們說局勢矇昧不明,我怎麼不覺得?難道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麼?”

保山給事和敢當御史互相對視一眼,產生了一個共同想法——這趙侍郎肯定有料!

然後又聽到趙志皋說:“你們應當知道,這場風波發源自蘇州城,最後結果如何,也要看蘇州城的情況。”

齊世臣憂心忡忡的說:“蘇州城的事情,已經無可挽回了吧?”

知府是對家的人,巡撫不是豬隊友就是臥底,欽差大臣是對家的人,這還怎麼贏?

如果形勢輕鬆,首輔也不至於心灰意懶到擺爛啊。

趙侍郎搖了搖頭:“伱們不懂蘇州,或者說,朝廷裡的人都不懂蘇州。

我們的對手這次膽敢在蘇州攪風攪雨,已經真正激怒了一個人。”

更詳細的話,就不便對別人說了。

反正趙志皋遠隔兩三千里就敢斷定,林泰來一定會被激怒,一定會殘酷的報復。

別人可能以爲,林泰來被激怒,是身爲“申黨”的本能。

但只有趙志皋最清楚,林泰來被激怒,一大半原因是感受到了“冒犯”。

林泰來把蘇州城視爲自己的地盤和根據地,一幫外人跑到蘇州城來搞事,在林泰來眼裡就是侵犯自己的主權。

而且林泰來的報復與其說是力挺申家,不如說是“宣示主權”和“殺一儆百”。

趙志皋尋思着,自己也該收點小弟,或者說代林泰來收點小弟。

便又意味深長的對兩人說:“如果你們相信老夫,那老夫就可以告訴你們,只要有林泰來,蘇州城翻不了天!

那些去蘇州城肇事的官員,能平安罷官回老家,就是最好的結局。”

和大部分高高在上的朝臣不同,趙志皋不但親眼見過林泰來搞事,還是親身經歷過的人。

他根本就不相信,就憑區區幾個外來官員,在蘇州城還能翻天。齊世臣和柯挺對林泰來這個名字並不陌生,畢竟林泰來一年前打遍京師無敵手太震撼了,而且還知道林泰來與戶部尚書王家結親。

三思過後,齊世臣又道:“朝廷正在議論,申季子縱容家奴強奪田產致死人命,是否應當獲罪。”

他這意思是,想有所表現了,但需要找個切入點。

其實他們這樣的人也沒什麼選擇,就算想投敵,對家也未必肯收,只能死硬到底。

趙志皋卻不以爲然的說:“蘇州城的事情,林泰來會全部擺平,不用你們出力做什麼。”

轉而又道:“你們不妨將視野放在揚州,這二年林泰來的重心其實在揚州,還需要一些助力。

而林泰來的妻兄也就是戶部王司徒那邊,也缺少言官幫着說話。”

言外之意就是,你們如果想出風頭,還不如在揚州問題上多多發聲。

在不背叛申首輔的前提下,順便還能結好另一個山頭戶部尚書,何樂而不爲?

齊世臣和柯挺便一起謝道:“多謝老大人撥雲見日!”

又過兩天,吏部召集部院大臣、科道官四十來人在東朝房開會,共同商議“京察”的流程。

一般情況下,這種人多口雜的大會,往往有很多偷懶大臣缺席,但這次到會人員卻很整齊。

一是因爲最近局勢相當微妙,大臣們都不想疏忽;二是“京察”實在敏感,大臣都想看看風向。

在皇帝不怎麼上朝的情況下,這種部院大臣扎堆的廷議,其實就相當於朝堂風向標了。

雖然大明官場以公文流轉爲特色,制度上並不講究當面議事,但書面交流顯然不能完全取代面對面交流,這是人性。

大臣們三三兩兩的站在東朝房內,主持會議的吏部尚書楊巍還沒發話開始。

忽然刑部尚書陸光祖冷不丁的對戶部尚書王之垣說:

“兩淮巡鹽御史蔡時鼎上疏奏稱,有蘇州衛千戶林泰來在揚州城多次橫行不法,請求刑部依法治罪。

並還奏稱,蘇州衛屯兵於揚州水次倉,誠爲地方禍患,請求朝廷裁撤。

以上兩點,王司徒以爲如何?”

陸光祖乃是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張居正的同年,很像是上一個時代的人物。

論起資歷數一數二,當吏部尚書都夠格了,在原本歷史上確實也當過吏部尚書。

不過陸尚書很有個性,在官場三起三落,所以到現在只是刑部尚書。

王司徒冷哼一聲,冷靜的做出了判斷。

把蔡時鼎彈劾林泰來的事情拿到這裡說,顯然衝着自己這戶部尚書來的,大概想用林泰來拖自己下水?

這也沒辦法,做任何事情都是有代價的。既然自己包庇了林泰來在揚州城胡作非爲,就要承受別人拿林泰來當把柄攻擊自己。

踏馬的,明明是申首輔擺爛了,怎麼別人對自己沒完沒了?

是不是把自己當成申黨的薄弱外圍了,先清理爲敬?

然後王司徒看向兵部尚書王一鶚,“蘇州衛官軍駐守揚州水次倉的事情,大司馬怎麼說?”

王一鶚原本是薊遼總督,剛入朝接替了張佳胤當兵部尚書,聞言爲難的說:

“如果大司寇以爲,蘇州衛官軍爲害揚州地方,多有不法之事,可以考慮移走。”

很多年前陸光祖在吏部工作的時候,幫王一鶚論過功,所以王一鶚不得不還人情。

其實大部分人都很驚奇,刑部尚書陸光祖居然幫清流勢力?

要知道,幾年前陸尚書還遭到言官圍攻,不得不罷官了一段時間。

尤其當時蔡時鼎也彈劾過陸尚書,現在陸尚書卻在幫蔡時鼎說話,真是有“氣度”啊。

今天確實沒有白來,這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動向。

同時被兩個尚書擠兌,饒是想強硬的王司徒也皺起了眉頭,一邊思考着深層次問題,一邊琢磨着怎麼應對。

正在這時候,吏科給事中齊世臣跳了出來,“我有一個疑問,巡按巡鹽這樣的御史差遣實在要害,一般任期就是一年左右,以防止久任弊端。

而兩淮巡鹽蔡時鼎似乎任期已經將近兩年,違反了規矩,這是爲何?”

王司徒卻愣了愣,有點受寵若驚。

他真沒想到,申首輔的“御用打手”竟然主動跳出來幫自己說話,讓自己享受了一把首輔待遇。

反應過來後,王司徒便對左都御史吳時來說:“外差御史都是都察院派的,關於蔡時鼎的任期,都察院作何解釋?”

吳時來毫不猶豫的賣了左副都御史石星:“是石副憲力主讓蔡時鼎延期。”

石星頓時感到蛋疼,當初是王世貞來信,請求讓蔡時鼎繼續幹下去。

他作爲復古派“續五子”之一,在這種無關緊要的事情上,當然不會違背老盟主的提議。

當時不覺得這算問題,沒想到還成了黑鍋。

齊世臣立刻大聲說:“蔡時鼎違規超期,久任必有情弊,朝廷不可採信他的奏疏!

應當立刻另派御史去揚州,替換蔡時鼎,然後讓新巡鹽御史再去查明蔡時鼎所奏之事!”

王司徒讚賞的點了點頭,首輔的“御用打手”果然好用,也附和道:“齊拾遺有理有據,言之有理!”

大司寇陸光祖喝道:“簡直荒謬!難道因爲蔡時鼎彈劾林泰來違法,就要先取消職務再調查?

那爲何不同等對待,同時也撤了林泰來?

再說不只是蔡時鼎一家之言,還有鹽商聯名向許閣老投書,控訴林泰來違法,而許閣老已經把鹽商的上書轉給了刑部!”

許閣老就是次輔許國,徽商出身,和很多揚州鹽商是同鄉。

王司徒也是有脾氣的,當場怒道:“如果隨便幾個人聯名檢舉就能作爲證供,那還要朝廷官員作甚?”

陸光祖答道:“聯名檢舉固然有擾亂司法嫌疑,但反應的卻是民意。”

忽然有個通政司官員走了進來,揮了揮手裡的章本,開口道:“剛到一件奏疏,從揚州發來的,諸公理當知曉。

原兵部尚書張佳胤、南京兵部右侍郎王世貞、原兵部左侍郎汪道昆、原河南左參政吳國倫等十數人,在揚州城聯名檢舉兩淮巡鹽御史蔡時鼎!”

衆大臣聽到這個奏疏,無論是什麼立場,此刻齊齊懵逼,這是什麼鬼情況?

這幫半退休或者已退休的文壇大佬,到底喝了多少假酒,怎麼就一起檢舉蔡時鼎了?

率先回過神來的王司徒“哈哈”笑了幾聲,對陸光祖嘲弄說:

“敢問大司寇,幾個鹽商和一羣文壇領袖之間,誰纔是民意啊?”

 

第112章 誰是刁民?第213章 今布首敗(求月票!)第156章 做人的格局第173章 都是套路第117章 姑蘇對第157章 社團新架構第448章 被綁架的兒子們第63章 官法如爐!(中)第17章 總結大會第187章 堂下何人?第34章 二女爭夫?第115章 姑蘇雙絕第285章 沒有臺詞的主角(求月票!)第143章 府試之前第126章 始知免費之樂也第366章 還是要靠林泰來第301章 再過揚州第407章 考試之前兩件事第94章 林教授學槍第283章 技術問題政治化(下)第320章 一封朝奏九重天第172章 出師未捷身先死第379章 後宮的女人們第54章 要綠了啊第451章 專業大比拼第8章 大佬不仁第182章 學術也不行!第446章 被嫌棄的林修撰第475章 禍水東引第229章 無法拒絕的條件第306章 五千兩的問題(求月票)第376章 完全不一樣(求月票!)第355章 一個人裝了八斗第365章 陰間偷襲第503章 天下陰謀共一石第266章 師出有名第63章 官法如爐!(中)第160章 演戲又怎麼了?第464章 鴻門宴(下)求月票!第414章 勸良家上岸第124章 驅虎吞狼第306章 五千兩的問題(求月票)第404章 貪得無厭(求月票!)第201章 勸不動的人第511章 圍追堵截第73章 引狼入室(求訂閱!)第71章 發個求訂閱的上架感言吧第386章 臥虎藏龍的府學第428章 苟還是狗?第209章 殺出去!(求保底月票!)第175章 攻心爲上第384章 合縱和連橫(求月票!)第203章 不過如此第474章 倒打一耙第434章 狀元的那些事兒(下)第151章 隨心的武舉考試(下)第511章 圍追堵截第331章 這是何意?第378章 利益交換(求月票!)第111章 破帽遮顏過鬧市第17章 總結大會第104章 他玩不起的!第339章 鹽業的內幕(求月票!)第454章 就是硬捧第82章 失去林泰來的城裡人第336章 跟我進屋!(求月票!)第317章 黑與白(求月票!)第330章 樹欲靜而風不止第283章 技術問題政治化(下)第20章 不忘初心第473章 老實人笨辦法第307章 還有什麼問題?(求月票!)第449章 極品家丁第461章 可以不出去嗎?(求月票!)第106章 殺雞駭猴第153章 有功名的生活(下)第359章 規矩已經沒了第270章 震盪(求月票!)第307章 還有什麼問題?(求月票!)第244章 以和爲貴(求月票!)第213章 今布首敗(求月票!)第478章 終於入職了(求月票!)第451章 專業大比拼第140章 你太過分了!第514章 沒見過這麼能噁心人的!第154章 衣錦回村第427章 有點費大臣第438章 喝茶論宰相第130章 不能這麼低端!第69章 宗師震怒!第189章 支持不支持吧?網劇《在下李佑》優酷開播!第479章 平平無奇的一天第246章 罵街的鹽商們(上)第403章 拖不下去了(求月票啊!)第368章 剛到一件奏疏(下)第27章 一波又起第15章 義薄雲天第271章 不講理的邏輯(上)第457章 終結與機會(求月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