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6章 又要搬家的藩王們

大明皇宮,華蓋殿裡。

七部尚書,還有朱元璋爺孫倆正在議事。

朱英正在講述着連續海上驛站,從而抵達東勝神洲的計劃。

“在原倭國北部,有一孤島,名爲蝦夷,世受幕府迫害,現在我們應該把那裡解救出來,教化其民。”

“之後在這裡建造海上驛站,作爲前往東勝神洲第三站之處。”

大明的蒸汽鐵甲艦已經停止製造了,因爲數目已經達到了五百之多。

再多的話,對於石炭的消耗也太大了。

現在大明境內,到處都在修建火車鐵軌,在石炭的消耗上,側重自然優先保障火車運輸。

況且大明本身就是海域霸主,有沒有鐵甲艦其實並沒有多大區別。

在沒有海上驛站進行補給的情況下,缺少石炭的蒸汽鐵甲艦,就顯得有些尷尬。

朱英說完後,工部尚書沈溍拱手作揖道:“殿下,是否應該考慮下暫緩東勝神洲之事。”

“如今涼國公正囤兵暹羅,待開春即徵天竺,或可先行打造前往天竺之海上驛站,以備遠征事宜。”

“恕臣直言,東勝神州之事尚且縹緲,當年去的五萬遠征軍,迄今尚無下落,不知生死。”

“殿下所見之古籍,當只是小說話本所杜撰出也不一定,何須爲此耗費如此之大去尋。”

沈溍的面色帶着幾分擔憂。

所謂的東勝神州,那只是傳言裡的故事,幾乎很少有人會覺得真的存在。

最主要的是尋找東勝神州這件事,本身代表的意義。

在如今的許多大臣看來,太孫這是想要跟曾經的秦始皇一樣,去尋找那隻在傳說之中,才存在的遙不可及的不老仙丹。

也許是孝心,想要獻給陛下,也許也是爲了自己。

可縱觀歷史,但凡跟這些神仙之說扯上關係的,哪個王朝有好過。

沈溍想要勸說太孫,放棄這個想法,雖然現在大明國力強盛,可尋仙之事,就是個無底洞,誰知道要投入多少。

太孫還年輕,尚且不到而立之年,倘若從現在就開始尋仙,這是要尋多少年。

二十年,三十年,又或者四十年。

這又要消耗多少錢財。

朱元璋皺眉開口道:“東勝神州之事,是咱定下來的,大孫不過是計劃其中,關於此事,爾等就不用多說了。”

陛下都開口了,相當於此事已經定下,沈溍只能心中嘆息一聲:“臣謹遵諭旨。”

朱英則道:“我知諸位大臣心中所想,然東勝神洲並非是無稽之談,也非是不可尋之縹緲之處。”

“這天下,從未有不老不死之人,自然也不存在什麼不老仙丹,我亦不會作此癡心妄想。”

“這一點,請諸位大臣放心。”

“之所以要安排此事,乃是爲我大明之將來作考慮,如今至今已近五年,然無音訊,自是說明地域之遼闊,也亦說明古籍之真實。”

“這等龐大且富饒之地,自當爲我大明所有,如今四海賓服,又有蒸汽鐵甲船這等利器,當要有探索天下之心,而非只在眼前之事。”

“於夏商心中,天下便是那河南大地,於始皇心中,天下爲九州大地。”

“然今日之天下,不只四海,更有南洋,西洋,中東,乃至於更遠之處。”

“誰又能知,今日之所見天下,又是所有之天下呢。”

“我倒是想要瞧瞧,這天下,到底是有多遼闊。”

朱英這話,展現出一股無與倫比之氣場,這等丈量天地之事,唯有古來聖賢才會去做。

原本還惴惴不安的衆臣,此刻再不多做其他心思,同時對於朱英之語肅然起敬。

這也表面,同樣的事情,其實換個說法,性質就不同了。

尋東勝神州,可以是君王荒唐,找不老仙丹。

亦可以是君王聖賢,欲探天下之廣。

“好大孫,說到咱心裡去了,咱大明現如今有這實力,自然要做一些有遠見之事。”

“諸位愛卿莫要耽誤,立即按照先前計劃行事。”朱元璋哈哈大笑道。

“臣等謹遵諭旨。”

到了這份上,衆臣也沒有什麼好說的了。

——

一輛從草原開往南京城的豪華車廂火車上。

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正在這裡。

自高麗滅國後,瓦剌遷徙極北之地,殘留的韃靼族再也對大明構不成了威脅。

他們只能躲在大森林裡,苟延殘喘的過着日子。

而現在,依舊有大量的草原民,不斷的想盡辦法從大森林裡跑出來。

三王出發之前,就已經有將近七萬的草原民投靠大明瞭,這個數目隨着冬季的到來,還在不斷的增加。

不僅是普通的牧民,已經有許多零碎的部落完全投靠。

這些部落的族長,算是比較良善的了,不忍心部落跟着自己一起消亡,即便是知道投靠大明後,自己將會失去貴族的身份。

這也預示着韃靼正在崩碎,即便再是頑強抵抗到底,也不過是成爲大森林裡的遺民罷了。

因此三王也沒有必要再留守在草原上,算是班師回朝。

“每次坐這火車,我都想不通,太孫的腦子到底是怎麼想的,怎麼能夠弄出這種東西來。”

“如果沒有火車這個東西,我們大明何以征服草原,完成這古往今來的第一大事。”

“就是封良居胥,也比不得吧。”

朱棡感嘆着說道,這可比趕路要舒服多了。

豪華車廂是特別打造,不僅有單獨的房間,還有牀鋪,桌椅。

喝茶,下棋,飲酒,觀賞風景,讓整個過程變得舒適而不單調。

朱樉也點頭道:“確實是好東西,正是因爲有這等社稷神器,才能我大明能夠超越歷朝歷代,達成今日之壯舉。”

“今日之大明,疆域遼闊已經是古往今來之第一,如今安南,占城,真臘,暹羅,高麗,倭國,草原,西域,已然盡入我大明之手。” “老三的岳丈穎國公,此刻正奉父皇之命,率大軍征伐吐蕃,想來要不了多久,吐蕃一地也能完全歸入我大明疆域。”

“曾經何時想過,我大明有今日之強盛,如此征伐,非但未有窮兵竇武之嫌,反而是越戰越盛,簡直不可思議。”

“每每想來,不由感嘆太孫之能,當真是曠古爍今。”

朱樉這話,乍一聽有些拍太孫馬屁的嫌疑,但真細想起來,感覺這都是往小了說。

朱棣即便是在心裡對太孫有諸多意見,但也不得不承認,確實是太孫帶領了大明走上今日之強盛。

“或許我們應該想想,現在關於藩國之事。”

眼瞧着兩人只是對太孫誇讚,朱棣很無奈的同時,也只能先行開口。

現在倭國突然就這麼沒了,且還劃分爲大明四省,然而他們的藩國該怎麼辦呢?

按照太孫定下的規矩,大明藩王的藩國,不得在大明疆域之內,只能在大明疆域之外。

這麼一搞,難不成他們又要搬家不成?

“咳咳,或許太孫應該有安排吧。”

沉默片刻,大家都不說話,朱棡只好輕咳兩聲,說了句廢話。

朱樉嘆息一聲道:“現如今涼國公正在籌備征討天竺,太孫的性子,你們也應該都知道,他指定是不想着我們去到藩國過安生日子。”

“咱們先前能夠呆在倭國,那是因爲還有所作用,現在倭國已平,四省已立,我們如果還想待在原處,怕是不太禮貌了。”

朱棣臉都黑了。

好一個不太禮貌。

按照朱樉這意思,完全就是聽太孫安排了,並不想惹上什麼爭端。

甚至還有不等太孫開口,自己先行提出的意思。

不過在朱棣的心裡也很清楚,倭國原來的藩國,估計是保留不住了。

哪怕是強行保留下來,其實也沒有任何意義。

那裡的礦藏太多太誘人,現在已經歸了朝廷,太孫自然不會是再交給他們。

即便是現在不對付,等父皇駕崩,估計太孫那裡反手就是一場針對。

要是老二老三跟他沆瀣一氣還能抵抗一二,可看這架勢,如果反抗,怕是老二老三會先聯合起來,把他綁了送給太孫。

朱棣開口道:“既然是要搬家,那也得找個好地方去。”

朱棡應道:“還能去哪裡,自然是去天竺啊,咱們現在也別指望着當什麼藩王了,就當個遠征的將軍也挺好的,給大明打下些疆域。”

“就算是把藩國搬到天竺去,到時候把天竺打下來,不還是又得搬家,我算是看透了。”

“照着咱們大侄子這意思,甭想着過傻子安生日子,咱們還是老老實實當個大將軍吧。”

朱棡直接把話敞開了說,發生了這麼多事情,現在朱英的一些想法可以說是昭然若揭。

他根本就沒有要讓幾人安穩當王爺的意思,現在唯一過得比較安穩的,也就只有一個,那就是吳王朱允炆。

但是朱允炆的情況不同,他是把這太孫之位讓出來,有了朱元璋的愧疚,纔會如此。

而且朱允炆並非是什麼武人,也沒有帶過兵打過仗,可以說對大明朝廷構不成任何威脅。

相當於就是在占城那邊給了座城池養老罷了。

寧王朱權雖然在高麗,但卻沒有設立藩國,也就跟個封疆大臣差不多的意思。

如今大部分的皇子其實都已經到了封王的年紀,但是朱元璋卻沒有再進行封王了。

朱棣聞言,也只能說道:“罷了,罷了,大將軍就大將軍吧,打了大半輩子的仗,真要去搞什麼地方治理,那也是瞎弄。”

“左右還是奔波的命,也合着這心意。”

朱樉贊同道:“咱們也不須想太多,至於世子他們,照着咱大明這情況,反正是有朝廷安置,以後大明的疆域大了,隨便找塊不錯的地,也算是個藩國了。”

“我等現在立下的功勞越多,太孫自然不會虧待他自己的弟弟們,瞎操心也無用。”

聊開了,三王乾脆無所謂了。

反正他們也沒有辦法去反抗,還不如順其自然。

朱棡有些興趣的說道:“前些日子聽京師那邊傳聞說,太孫要計劃設定一條航線,以作爲驛站給蒸汽鐵甲艦補充,直接抵達東勝神洲。”

“五年前派出了五萬遠征軍,那可都是咱們大明的精銳,現在又搞海上航線,看太孫這意思是,是非要尋得東勝神洲不可了。”

“涼國公要是聽到這消息,估計會挺高興的,他的長子藍太平,就是當年遠征軍的統領,現在這麼久時間過去了,一點消息也沒有。”

“老二老四你們說,要不咱們也去找那東勝神洲得了,說不定還真有呢,到時候藩國設在那邊,也不用盡想着搬家的事了,豈不美哉。”

朱樉擺擺手:“別扯了,有沒有還是兩說呢,五年行軍,怕是走了上萬裡之遙,現在還沒個音訊,連狀況都不知道。”

朱棣聽着這玩笑話,卻不由得有些深思。

如果真有那地界,去那邊當個藩王,確實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天高皇帝遠的,還真不用再擔憂大明這邊找麻煩。

在三王返京的路上,朝廷已經定下政策,開始對去往東勝神洲的海上航線進行打造。

首先要做的,自然就是把蝦夷那邊定點。

一道令旨下去,朝廷這邊的隊伍就已經出發了,各類準備建設驛站的物資也在籌備,準備向着蝦夷島進行運輸。

沒人會覺得蝦夷可以反抗大明,畢竟倭國都已經敗了,人數更少的蝦夷只不過是囊中之物。

按照朱英的計劃,帶去的可不僅僅只是一個驛站的建造所需。

抵達蝦夷後,建造的隊伍會順勢繼續乘船北上,尋找合適的驛站位置。

這次朝廷動用了蒸汽鐵甲艦五十艘,小福船三百艘,全力打造海上航線的驛站。

因着上次運送遠征軍的關係,這幾年來對於北境的地圖,也基本上探查得差不多了,直接抵達白令海的路線,大致也有個基礎的規劃。

等着驛站的位置敲定下來,就是由小福船開始運送石炭,保障蒸汽鐵甲艦航行所需。

在規劃上,這是一條從南京出發,直接抵達白令海峽的路線。

而根據大明內閣的合計,將會是五億寶鈔的預算。

第602章:朱棣的女兒們第三十章:我命休矣第245章:乖乖投入到我大明懷抱吧(求訂閱,求月票)第808章 倭國給高麗送糧食第406章:難以下手的晉商第175章:爺孫辯論第121章:批閱奏章的小技巧第238章:東家,謝謝你!第169章:調五千人讓大孫練練手第149章:第一次進宮第784章 掃蕩草原建歸化城第462章;京師血案第182章:大明第一所軍事化學堂第六十一章:倭寇第259章:太孫印璽第227章:人間清醒的呂氏第318章:跟着去海外的臥底第505章:大戰起!第741章 科技纔是第一生產力第138章:都是東家的人第263章:這年頭,還有人敢造反?第177章:大明皇家寶鈔司第313章:皇子守國門,藩王死社稷(求月票)第八十章:煌煌大明第528章:牆頭草的安南太上皇第723章 介入占城幫派第四十九章:法外狂徒張三第三十四章:挖墓第166章:火繩槍出(求月票求訂閱)第454章:大明官員的幸福日子第373章:謠言案第375章:盡誅九族!(大章求保底月票)第583章:想要擺脫大明的安南第352章:對燕王當如何安排第509章:遠方的威脅第四十八章:忠誠,信仰第548章:自己養出來的惡虎第693章:海外藩王的殖民侵襲第302章 :朱棣下西洋第523章:給朱允炆要藩地第五十二章:地下暗河第595章:終於明白老祖宗爲什麼打西域了第397章:大婚第290章 :幕後之人的真實目的(求訂閱求月第688章:鎮壓暴亂,直接開火第九章:朱棣不安第131章:大哥饒命啊!!!第164章:寧妃第546章:七日奏報第711章:姚廣孝回京,七年變化第237章:最喜歡摸魚的朱英第269章:奉天門外,藍玉負荊請罪第420章:軍事學院,開學典禮。第420章:軍事學院,開學典禮。第327章:刺殺太孫的後果第168章:咱大孫,是不是咱大孫呢第314章:咱要抱重長孫!(求月票)第222章:想和朱允炆交朋友第717章:真臘危,求助大明第771章 伏擊之策第324章:即將到來的暴風雨第778章 諸王回京(中秋快樂)第786章 被蒙古大軍圍困的秦王第823章 趙元弘想大明出兵歐洲第571章:朱英親臨草原第613章:給倭國送高產作物第611章:安南內閣制第155章:朱元璋的一言堂第304章 :來自於文人的反擊第388章:先談招安第382章:莫要白白送了性命第831章 大孫,登基吧第382章:莫要白白送了性命第539章:改名長安第572章:來自於大明的咆哮第354章:棄筆從戎第316章:我大明未來可期第615章:萬民館第569章:內亂的北元第823章 趙元弘想大明出兵歐洲第470章:不留活口第460章:強大的沐王府第十三章:北鎮撫司小旗官第578章:朱允炆就藩海外第487章:朱棣回京第120章:蛻變的朱允炆第580章:十八億大明寶鈔第464章: 爲難的狄玉森第681章:親手放出牢籠第496章:順風順水的朱元璋第480章:這可不是大明開的先例第五十八章:中場休息第495章:爺孫倆朝堂上的配合第634章:黑暗的大明太孫第177章:大明皇家寶鈔司第621章:教化倭國第614章:京師的萬人血書第335章:大明邸報第178章:只能處死第609章:黑衣宰相在京師的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