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走漏消息

大明王朝的官員們上朝很早,四更左右就要出發了,而下朝時間一般是在下午,下午申時後,百官們便開始陸陸續續下朝離開皇城,這時,十幾名換了裝的錦衣衛官員也從署衙中走出,加入到浩浩蕩蕩的下朝人流中去了,皇城內不準跑馬,這是朱元璋立下的鐵律,所以官員們都是步行下朝,待走出正陽門後纔可以騎馬、坐轎或乘馬車,各自返回家中。

蔣瓛的心腹幕僚呂思元也和平常一樣下了朝,他家住在江寧縣,是乘坐一輛馬車往來,不過今天他卻沒有直接回家,而是命馬車調頭,在京城中兜了一個大圈子後,馬車調頭向北,向國子監駛去,國子監是大明王朝的最高學府,是培養後備官員的大本營,這裡大儒雲集、名士薈萃,許多宗室權貴的子弟也在此讀書求學,朱元璋極重視兒子的教育,他一方面請來名儒單獨教育兒子,另一方面每年他也會送兒子們去國子監學習,現在是六月底,正是皇子皇孫們在國子監學習的季節。

正如呂思元給蔣瓛的建議,讓晉王自己給自己定罪,也就是說要暗中通告晉王,讓他自己造出一點罪孽來,不輕也不重,據此處罰了他向皇上交代。

晉王此時遠在漠北作戰,路途遙遠不便通知,不過按照呂思元的方案,這件事也不能直接通告晉王,一旦晉王弄巧成拙,蔣瓛當不起這個罪責,須找一個迂迴的辦法。

呂思元的目光便落在朱元璋的其他皇子身上,把消息泄露給與晉王關係交厚的皇子,讓他去通知,蔣瓛也不出面,就由他呂思遠一手操作。

當然,這是呂思遠策劃的方案,這裡面有沒有私心便不得而知了。

呂思遠是巴蜀人,從小家境貧寒,他刻苦讀書,十五年前考中了舉人,考中舉人就有了做官資格,但大明官員實在清貧,貪污又有被殺頭剝皮的風險,爲讀書借了一屁股債的呂思遠在官門前猶豫了,痛苦了很久,他終於走上另外一條路,做權貴的幕僚,他先是做了成都知府馬毗的幕僚,洪武十一年,蜀王朱椿在成都開國,馬毗便把他給了蜀王,但蜀王看重的是精通經文的儒士,不喜歡他這種權謀型的幕僚,他一直鬱郁不得志,一個偶然的機會,時任錦衣衛指揮同知的蔣瓛來成都查案,看中他的才能,便將他帶回京城,做了自己的幕僚。

呂思遠在錦衣衛如魚得水,將他的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也由此被蔣瓛引爲心腹,他策劃無數大案,洪武十五年的空印案和十八年的郭恆案中都有他的背影,而他的個人財富也在一家家被抄家的案子中逐漸堆積,當他不再爲錢而奮鬥時,他就會自然而然地考慮自己的前途,他知道蔣瓛遲早會被朱元璋宰烹,所以他必須要尋找一個更硬的後臺靠山,這個靠山當然最好就是下任皇帝了。

這幾年他一直在觀察朱元璋的繼任者,朱標雖爲太子,但他身體羸弱,呂思遠始終有些疑慮,而且最近有傳聞說太子吐血了,這件事極大的刺激了呂思遠,如果太子因病不能繼位,那又會*?呂思遠便把目光落在了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樉的身上,太子若有不幸,那秦王就會成了長子,以朱元璋立長的原則,這皇位應該非他莫屬。

呂思遠一直在等待機會,直到蔣瓛告訴他,朱元璋要處罰奪信案的晉王,呂思遠便知道,他接近秦王的機會終於來了。

.............

呂思遠的馬車停在國子監專供權貴子弟學習的特殊區域外,呂思遠最大的特點就是喜歡假手於人,什麼事情都不願自己去說,包括這次靠近秦王。

這時天已經黑了,過了一會兒,一名負責保護諸皇子安全的錦衣衛百戶跑上前稟報,“呂先生,十七王有請,請隨我來!”

呂思遠點點頭,他下了馬車,跟隨着百戶走進了這塊戒備森嚴的特殊區域,在這裡讀書的皇子皇孫有二十幾人,每人都有自己的一座獨院,各有幾名太監伺候,由錦衣衛負責保護他們的安全。

朱元璋的十七子叫做朱權,也就是後來的寧王,不過他現在尚未被封王,在國子監讀書,他從小天資極爲聰敏,看書過目不忘,號稱奇才,今年只有十二歲,但言談舉止已和成人無異,是朱元璋諸子中最爲神姿秀朗、慧心聰悟,深得朱元璋和各兄長的喜歡,一般世人皆稱之爲十七王,他和各位兄長的關係都很好,其中與二哥秦王和三哥晉王的關係最爲密切。

此刻,這位年少的十七王正坐在自己的房間裡凝神看着眼前的名帖:東閣居士呂思遠,呂思遠是誰他也有所耳聞,人稱錦衣衛毒秀士,蔣瓛的首席幕僚,他明白一定是蔣瓛有事找自己,可又是爲了什麼?

就在朱權百思不得其解時,他的一名書童進來稟報:“呂先生來了,在外求見。”

“請他進來!”朱權收斂了思緒,等候這位不速之客的到來。

片刻,門開了,呂思遠在一名太監的引導下走了進來,他恭恭敬敬地跪下行了一禮,“草民呂思遠叩見十七王殿下。”

朱權暗暗嘆了一口氣,如果他也叫草民的話,那天下就沒有比他更有權勢的普通百姓了,這些年間接死在他手上的大臣不知有幾千幾萬人了。

“我尚無王爵,呂先生就不必多禮了。”朱權手一擺道:“呂先生請坐!”

呂思遠坐下便微微笑道:“我是受蔣指揮之託,來給王爺轉告一句話。”

朱權見他開門見山,便向伺候自己的太監使了個眼色,太監把門關上,退了下去。

“呂先生請儘管直言。”

呂思遠見他神色平靜,絲毫沒有其他人聽說錦衣衛有事時那般驚慌失措,他暗暗點了點頭,據說此子年少善謀、天資早慧,果然名不虛傳。

他笑了笑便道:“蔣指揮使今天一早接到一份皇上的手諭,命他處置晉王。”

呂思遠輕描淡寫地將這件事說了出來,儘管朱權冷靜,但還是被這個消息驚呆了,半晌,他急忙問道:“呂先生,這裡面出了什麼事?”

“具體什麼情況我也不知道,聽蔣指揮使說,好像和一名叫李維正的錦衣衛百戶有關,這其中似乎涉及到了太子的一封信。”

呂思遠說得半露半隱,一步步地誘引朱權問下去,朱權並不知道那封信的事,他默默把‘李維正’這個名字唸了幾遍,又問道:“這件事和三哥有關,蔣指揮使爲何來找我?”

“是這樣,蔣指揮使感到很爲難,但他又不敢直接聯繫晉王,他知道十七王與晉王交厚,便想請十七王轉告晉王一聲,請他配合錦衣衛的調查。”

朱權天資聰明,他立刻便領會了呂思遠的意思,便點點頭道:“請呂先生放心,我會立即通告三哥,蔣指揮使這份人情,我也記住了。”

“事關機密,我不宜多留,我就先告辭了!”

呂思遠站起身拱拱手,便向外走去,朱權送他到門口,笑道:“呂先生的這份人情,我也多謝了。”

呂思遠卻忽然停住了腳步,意味深長地對朱權道:“我適才忘了一件事,好像昨晚皇上也提到了秦王殿下。”

這纔是他今晚真正想說的話,他知道,自己拋下這顆香餌,就一定會有大魚來咬鉤。

呂思遠消失在夜幕中,朱權望着他的背影,眉頭不由皺成一團。

...........

第180章 潛龍出海(下)第231章 戰爭準備第223章 京都風雲(一)第118章 首戰倭寇第255章 聖旨之下第16章 霧裡觀花第262章 停戰議和第168章 蘇童進門(下)第172章 有容乃大第230章 京都風雲(九)第284章 請君出甕第255章 聖旨之下第184章 建州女真第115章 羅家盛宴(下)第89章 早朝封官(上)第206章 家有虎子第37章 公私兼顧第65章 燕王朱棣第282章 危機再現第98章 各方所謀第192章 正式攤牌第237章 燕王之斷第87章 秦燕之別第295章 遠方來客第85章 微服私訪第152章 中山肅倭第234章 名正言順第108章 南下密命第20章 取捨之間第272章 眉資大戰(下)第38章 初見葉女第204章 東征日本(七)第84章 藍玉請罪第89章 早朝封官(上)第144章 耽羅後裔第54章 藏身武當第295章 遠方來客第163章 最後爭鬥第75章 一份手諭第250章 大軍北上第111章 風吹草動第144章 耽羅後裔第240章 孟德故計第216章 視察臺灣(上)第273章 張翼抉擇第84章 藍玉請罪第101章 血洗三所第211章 權力染缸第42章 葉家姐妹(下)第53章 最後爭奪第258章 小露鋒芒(上)第122章 一身輕鬆第156章 初次述職第100章 逐步收網第135章 炮轟釜山第48章 目光漸聚第176章 未雨綢繆第169章 寧王再來第55章 道觀驚魂第248章 朝廷借糧第237章 燕王之斷第232章 故伎重施第88章 早朝前夕第145章 蓬萊紛亂第165章 平衡之術第182章 大棒蘿蔔第217章 視察臺灣(下)第53章 最後爭奪第112章 廣州立威第187章 以石擊卵第131章 寶船起航第189章 家有內鬼第52章 王府夜宴(四)第288章 紅參案(三)第220章 風雲疾變(上)第227章 京都風雲(六)第288章 紅參案(三)第124章 初爲人父第218章 高麗內亂(上)第271章 眉資大戰(中)第42章 葉家姐妹(下)第269章 首戰嘉定第53章 最後爭奪第62章 挺身而出第267章 調糧事件第11章 家厚養廉第133章 消除誤會第178章 潛龍出海(上)第49章 王府夜宴(一)第134章 夜襲耽羅第42章 葉家姐妹(下)第168章 蘇童進門(下)第183章 遼王朱植第152章 中山肅倭第62章 挺身而出第70章 太子施恩第36章 生死一線第71章 京城買房第82章 藍家出事第11章 家厚養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