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紅參案(五)

以王明祿拿紅參講宮的那一刻起,整個京城的弦立刻繃緊了,一輛馬車在十幾名侍衛的嚴密保護下。從徐壽輝府後門飛馳而出,向東城門方向駛去,幾名監視徐府的暗探在馬車走遠後,立刻分兵兩路,一路緊盯馬車,而另一路則火趕回來稟報。

馬車一路疾奔,半個時辰後駛出了金川門,金川門外離長江已經近了,再行約七八里路便是外金川門,在外金川門之外有一個渡江的碼頭,五六條大渡船正靜靜地停泊在江邊,碼頭上已經聚集了數百人,吵吵嚷嚷要求乘船渡江,一名船老頭則苦着臉向大家反覆解釋。

“各位父老鄉親,昨晚江面上風大浪急,聽說有一艘從北岸過來的船翻掉了,死了一百多人,現在上面有命令,不準出航。”

“什麼風大浪急,天氣這麼晴好,根本就沒有風,我們要渡江!”人羣一陣陣喧譁,吵成一團。

這時,遠處忽然出現了大羣騎兵,馬蹄聲如雷鳴般向這邊衝來,碼頭江面以西也有大隊騎兵向這邊包抄而來,吵嚷的人羣立刻安靜下來,大家個個驚惶,不知生了什麼事?馬車旁的十幾名侍衛頓時臉色大變,他們護衛馬車沿着江岸向東逃去。

兩邊包抄而來的騎兵顯然就是針對這輛馬車,他們在後面窮追不捨,兩隊雁行的騎兵越追越近,眼看已經快要追上了,十幾名隨從的臉上都露出了絕望之色,紛紛拔出刀,準備進行最後的抵抗。

“殺啊!”千名騎兵突然加,越了馬車,將他們團團包圍,十幾名騎兵舉起了黑黝黝地馬槍。砰砰!一陣槍響,幾匹拉車的馬匹悲嘶着摔倒,馬車一個側翻,竟四輪朝天地翻倒在地上。

十幾名隨從似乎被威力巨大的新式火槍嚇怕了,紛紛把刀扔在地上,舉起了手,騎兵們把他們押走,這時幾名士兵上前將車門打開,從車中拖出一名戴斗笠的男子。他已經暈過去了。

爲軍官一陣仰天大笑。“威名赫赫的道衍法師,想不到你會栽在我的手上!”

抓住了燕王軍師,這可是大功一件,他按耐不住心中的激動,飛馬上前,長刀揮出,挑去了這名男子的斗笠,眼前竟是一張老年男子的面孔,頭已經花白了,哪裡是什麼和尚,軍官頓時愣住了。

在京城南面聚寶門外的長幹故里,有一條小街道,叫做珍珠巷,這裡居民不多,周圍是大片農田,珍珠巷的最西端有一座破舊的宅院,也不知道是誰的家產。大門經過風吹雨打,陳舊而斑駁,一天到晚都緊鎖着。很少看見有誰從這座宅子裡進出。

但宅子的後院卻栓着幾匹馬。一間緊靠農田的房間裡,姚廣孝正揹着手來回踱步,目光憂慮,小他並不是擔心自己的安危,而是他現李維正似乎已經有所警怯了,本來他準備今天一早將渡江北上,可是從江岸傳來的消息是江面封鎖,不準任何民船渡江,江面是全部都是軍船,已經將整個江面封鎖了。

既然軍船可以肆擊,忌憚在江面上航行,顯然風高浪急就是無稽之談,姚廣孝立刻意識到了危險將至,但他並不擔心李維正會抓到自己,事實上他昨天會見完王明祿後便離開了徐壽輝府,他知道自己的份量,一日李維正知道他居然在京城。肯定會掘地三尺來找他,但他並不急着逃走,這個時候藏身於市井反而是最安全,所以他昨天晚上便是住在城外的這座偏僻的舊宅裡,根本就不和徐壽輝進行聯繫,甚至徐壽輝和李景隆等人也不知道他是住在這裡。這是一個徒弟家的舊宅,已經五六年沒人住了,而且徒弟的父親就是里長,他也不擔心被人找到。

現在姚廣孝憂慮的不是自己會被抓住,而是這次行動會不會被李維正所利用,成爲他進一步深控權力的機會。

坦率地說,姚廣孝是反對這次行動,他認爲燕王有點想當然了,燕王認爲李維正必然會趁機篡位。但他卻不這樣認爲,或許李維正想篡位,但他絕不會是現在動手。他現在掌握朝政時日尚淺,無論是民心支持還是對大明的控制,他都遠遠達不到篡位的程度,以李維正的政治頭腦,他是不會在此玄把自己置於絕路之上。

從他這幾天來京的考察。他更堅信了自己的觀點,這個李維正的手段極爲厲害,以恢復唐製爲由,一步步架空了朱允炆的權力,如果燕王之計一旦成功,或許燕王可以趁機登基,但最大的得益者卻是李維正,燕王這樣做,從長遠看,將會是一步極大地錯棋。

可燕王偏偏就聽信了那個呂思遠的建議,堅持要走這步棋。這纔是姚廣孝最爲擔心的,他現自從呂思遠出現在燕王身邊後,燕王已經和從前不大一樣了,更重於偏鋒陰謀,而輕視正道陽策,漸漸失去了一個帝王應有的博大之氣,這一點在他對待世子的態度上尤爲明顯,真正的帝王胸懷,都是會從王朝的長遠展來進行考慮,甚至連太祖都意識到了這一點,在洪武后毅然選擇了建文,可以馬上得天下,安能在馬上治之?

燕王從前選擇了寬容仁厚的長在爲世子,這是正確的,可自從呂思遠出現後,燕王便越來越傾向於次子高熙,那是一個衝動而愚蠢的武夫,他早就看透了這個人。儘管呂思遠將他假扮得很好,但他的本質卻會時不時表露出來,可燕王卻偏偏看不到,或者是說視而不見,這讓姚廣孝極爲憂慮,長此以往。燕王能敵得過李維正嗎?

就在姚廣孝憂慮重重之時。門外傳來一陣急促的馬蹄聲,隨即有人咚咚敲門,顯得非常焦急。姚廣孝一愣,隨即臉色沉了下來,這是什麼人?竟然如此魯莽,他使了個眼色,手下立刻出去了,片刻領進了紀綱的一名手下,他進門便稟報道:“紀大人請軍師火離開京城,無憂先生已經在江邊被抓住了。”

姚廣孝大吃一驚,儘管他感覺到李維正已經警懼了,但那畢竟只是一種猜測,可現在卻實實在在地生了。

“除了無憂先生被抓,還有什麼情況?”

“回稟軍卑,京城中正壯大規模地抓捕軍師。各處都貼有圖文懸賞通告。舉報着可得白銀五千兩,整個京城裡到處都是士兵。”

“那徐大人的府上可有動靜?”姚廣孝急問道。

“沒有,很安靜,沒有一點動靜。”

姚廣孝無力地坐了下來,他明白了,其實他們的陰謀早就被李維正現了。可是他卻遲遲不動手,既然已經抓到無憂先生,徐壽輝怎麼還可能逃得過,可爲什麼李維正卻遲遲不動手?不用說,他也在等,等候宮中傳出消息後再行抓捕,這樣,燕王的責任就擔定了。

想到這,他急忙命這名傳信者道:“你火回去告訴紀大人,讓他通知徐壽輝和李景隆,命他們立即銷燬和燕王有關的一切往來信件,快!”

他話音剛落,坐在窗口的一名手下突然驚叫起來,“明軍!明軍來了。”

姚廣孝和幾人一起撲向窗口,眼前的情形把他們驚呆了,只見田野上密密麻麻都是明軍,張弓搭箭,手中端着火統、拿着長刀,足足有數千人,形成了一個大圓,正向這邊慢慢合攏。

“軍師!”屋外也有人喊了起來,“不好了,大門外全部都是軍隊”

姚廣孝被驚得目瞪口呆。他們怎麼會知道自己藏在這裡?

“軍師,我們殺出去!”一名侍衛官拔刀狂吼一聲道。

姚廣孝卻慢慢坐了下來。完了,他知道一切都完了,李維正在城中的四處抓捕他不過是在做戲,他其實早已經把自己盯死了,姚廣孝輕輕嘆了口氣,如果自己被抓,那還有誰會勸說燕王不廢除世子呢?

“砰!”地一聲巨響,大門被撞開了,院子裡一片喊殺聲,刀劍相撞的格鬥聲,還有一聲聲的慘叫傳來,姚廣孝慢慢走到房門口,大喊一聲道:“統統給我住手!”

院子裡頓時安靜下來。他的手下紛紛後退,護衛在他左右,此刻院子裡已經涌進了數百人之多,都是武藝高強的精悍之軍,牆頭、房頂上也佈滿了明軍,近千支箭冷冷地對準了他們二十幾人,只需一聲令下,他們誰也活不成。

這時,一名大將走出來,拱手道:“大師,我們大都督有令,不得羞辱大師,要麼以禮相待。要麼就當場殺死,請大師自己選擇。”

姚廣孝長長嘆了一口氣。對左右令道:“把刀槍放下吧!沒有必要抵抗了。”

二十幾名手下默默地將手中刀放在地上,等待着明軍的處置,這時,門口的士兵紛紛向兩邊閃開,讓出了一條路,只見一身盔甲的李維正在數十名親衛的簇擁下走了進來。

他含笑向姚廣孝點了點頭道:“姚大師,別來無恙?”

姚廣孝苦笑了一聲道:“李大人願意我稱呼你什麼呢?李都督還是李相國?”

“隨便大師怎麼稱呼都行,今天有幸捉到大師,可抵燕軍十萬大軍,這是朝廷之幸,姚大師,請吧!”

李維正閃身一旁,做出一個請的姿態,姚廣孝慘笑一聲,慢慢向門外走去,走到李維正面前時。他又停住了腳步,“李相國,我想問你一句實話,將來的某一天。你會走上那一步嗎?”

李維正笑着搖了搖頭道:“大師,這個問題我不想直接回答你,你在靜修期間,我會派人每天把京城的各大報紙都送給你,你自己來判斷一下,我到底會不會走那一步?”

“那就多謝了!”

姚廣孝大步向門外走去。大門外已經停了一輛全封閉的弓車,三十名武藝高強的明軍緊貼左右押送,旁邊還有數百名騎兵,他走進了馬車,車門轟然關上,外面上了鐵鎖,馬車起步了,向聚寶門方向駛去。

明軍已經散去了。只有李維正和五百名親衛以及押送姚廣孝的馬車駛進城門,城門處依然盤查嚴格,牆上張貼有大幅捉拿姚廣孝的懸賞圖文,近百名民衆擠在圖文下面觀望,馬車從他們身旁緩緩駛過,只聽有人在大聲念道:“重賞捉拿燕王叛逆主謀道衍,此人身高六尺,年紀五十歲上下,爲光頭修行和尚,隨行者有二十餘人…… ,有提供有用線索者賞銀千兩、領官兵抓捕着賞銀五千兩!”

在一片驚歎聲中,李維正笑着騎馬走過了榜文。

一行人才網走到府東街口上,忽然,一名宮廷侍衛像瘋一樣向這邊狂奔而來,他看見了李維正,幾乎就是從馬上滾落下來,爬在李維正面前大哭道:“相國,快!皇上他……他出事了!”

建文三年六月初五,大明建文皇帝在服用紅參後生了急性中毒,經多名御醫搶救無效,在深夜駕崩,百官慟哭,相國李維正下令徹查此事,很快便從紅參購買者太監王明祿那裡找到了突破口,紅參是右軍都督徐壽輝通過延嗣藥房轉送入宮,延嗣藥房掌櫃也承認此紅參是徐壽輝秘密購入,且李景隆也有參與。

李維正立即下令抓捕徐壽輝和李景隆,並詳細搜查他的府邸,在他的府中搜到了他與燕王來往的信件,並從他府中的密室裡抓到了燕王席幕僚道衍和製毒的賈醫士。

人證、物證確鑿,在大理寺的連夜審訊中,李景隆終於承認,他和徐壽輝早已投靠了燕王。這次毒殺皇上正是燕王的命令,目的是爲了毒殺皇上而上位。

李維正遂將所有證據昭示天下,並下令公開斬徐壽輝和李景隆二人,以二人的人頭來祭祀皇上之靈。

“各位大臣,國不可一日無君,我等當擁立太子登基。告慰皇上英靈!”

李維正鏗鏘有力的聲音在太和殿上方迴盪着,六月初六,建文皇帝尚不滿兩歲的太子朱文奎在相國李維正的堅決擁護下,登基爲大明王朝三任皇帝,建立年號爲啓元,謐其父廟號爲惠帝,尊其母馬氏爲皇太后,皇太后立即冊封李維正爲太傅,號“尚父”,天下軍國大事,皆由相國裁處。

啓元元年,大明邁進了一個新的時代。

第44章 順藤摸瓜第131章 寶船起航第102章 蘇童報信第29章 太子屈尊第277章 深遠佈局第288章 紅參案(三)第192章 正式攤牌第49章 王府夜宴(一)第23章 初入京城第127章 出發前夕第226章 京都風雲(五)第67章 保定春色(上)第69章 返回故里第139章 出使日本(四)第247章 燕王二子第36章 生死一線第197章 皇上有恙第199章 東征日本(二)第48章 目光漸聚第4章 遠房二叔第126章 順水人情第219章 高麗內亂(下)第47章 各自出招第88章 早朝前夕第291章 內外交困第68章 保定春色(下)第138章 出使日本(三)第247章 燕王二子第2章 何去何從第55章 道觀驚魂第267章 調糧事件第154章 路遇同僚第177章 困獸欲鬥第289章 紅參案(四)第13章 池州飛鼠第155章 舉棋不定第255章 聖旨之下第46章 把水攪渾第215章 高麗雜報第246章 異曲同工第117章 風雲聚合第33章 意外收穫第115章 羅家盛宴(下)第68章 保定春色(下)第251章 奇襲容城第32章 偶遇故人第30章 風雲再起第295章 遠方來客第225章 京都風雲(四)第279章 雜劇週報第29章 太子屈尊第127章 出發前夕第75章 一份手諭第249章 景隆妙計第139章 出使日本(四)第96章 種馬意外第284章 請君出甕第161章 劍拔弩張第246章 異曲同工第156章 初次述職第72章 發現端倪第244章 又到新年第11章 家厚養廉第199章 東征日本(二)第272章 眉資大戰(下)第180章 潛龍出海(下)第271章 眉資大戰(中)第289章 紅參案(四)第六十章 冤家路窄第120章 京城小聚第260章 奉旨入朝(上)第228章 京都風雲(七)第262章 停戰議和第119章 銀案收網第244章 又到新年第197章 皇上有恙第259章 小露鋒芒(下)第201章 東征日本(四)第199章 東征日本(二)第204章 東征日本(七)第161章 劍拔弩張第50章 王府夜宴(二)第31章 失蹤兩人第156章 初次述職第236章 激戰山海第246章 異曲同工第86章 三王進京第253章 致命錯誤第2章 何去何從第5章 孤女無助第64章 生死之間第145章 蓬萊紛亂第262章 停戰議和第64章 生死之間第151章 兵發琉球第251章 奇襲容城第20章 取捨之間第120章 京城小聚第248章 朝廷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