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遼王朱植

李維正金州衛舉行了簡單的上任儀式後,便起程趕往遼東都司治所地遼東鎮,他的正職可是遼東都指揮僉事,需要到遼東都司來任職,遼東都司的全稱是遼東都指揮使司,它和大寧都司、萬全都司一起成爲大明三個由軍隊直接轄管的地區,這裡沒有布政使司,也沒有提刑按察司,實行軍政一體化管理,從地理上劃分,遼東都司以三岔河(今遼河)爲界又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遼西走廊,另一個便是遼東地區,遼西走廊地方狹窄,但人口稠密,也相對富裕,而遼東地區則地廣人稀,大部分被森林覆蓋,交通不便,消息也很閉塞,歷來都不受朝廷重視,因此在這裡也不設官府州縣。

遼東都司位於遼東地區北部的遼東鎮,但遼王府卻不在這裡,而是在遼西走廊的北面廣寧,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的佈局,封遼王的真正用意還是在蒙古,高麗也只是教訓一下而已,對其將來的防範和善後事宜是交給李維正負責。

這天下午,李維正的衛隊進了遼東鎮,遼東鎮就是遼、金二朝的東京陪都遼陽府,最早稱襄平,唐朝時是安東都護府治所所在,明朝建立之初,對遼東地區並不重視,建立遼東都司的作用也只是安撫東北諸夷,因此遼東鎮就相應顯得比較陳舊了,大部分建築都有上百年的歷史,歷經百年風雨,建築物顏色斑駁,屋樑破敗,昨晚剛下過一場秋雨,地面十分泥濘,街上行人也稀稀疏疏,沿街店鋪裡也是物資稀少,沒有一個客人,掌櫃正懶精無神地打着瞌睡。

李維正見到城池裡這般陳舊破敗,不由眉頭緊鎖,他回頭問陳至安道:“遼東都司裡是漢人多還是夷人多?”

陳至安並沒有因爲李維正上任就呆在金山衛,他主動請纓,一路陪同李維正來到了遼東都司,他見李維正問他,便連忙笑着道:“如果不算軍戶的話,遼東都司的百姓主要是漢人和女真人,大約各佔一半,漢人大部分都集中在遼西走廊,遼東地區主要以女真人爲主。”

李維正一愣,他指着路上的.一些百姓道:“可我看他們都是漢人打扮,哪是什麼女真人?”

“大人有所不知,女真人又分兩種,.一種是原來的金朝女真人,他們長期和漢人聚居,早已經漢化,只是在風俗上還和漢人略有不同,但從外表裝束以及說話語言上都已和漢人分不清了,而另一種則是從北方遷來的女真生番,他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夷人,穿獸皮、住草窩,以牧獵爲生,每個人幾乎光頭,後面拖條大辮子,很好分辨。”

李維正冷笑不止,他當然知道.這些女真生番是什麼人,他李維正既然來到遼東,就不會給他們崛起的機會。

走了約一里路,陳至安指着前方的一座府第道:“大.人,那裡就是都司府了。”

李維正見那座都司府也是一樣的破敗,連中原地.區的一座縣衙都不如,不知有幾百年歷史了,周圍高牆的牆皮都大半脫落,露出裡面的泥土和麥稈,朱漆大門也斑駁不堪,根本看不出本色了,只有兩座石獅子逾百年滄桑仍威嚴依舊,顯示出衙門的一點氣魄。

他翻身下馬,剛要上前,後面忽然傳來一陣密集.的馬蹄聲,如暴雨擊打地面,有人在大喊:“前方閃開,遼王殿下駕到!“

李維正一回頭,.只見三四百名身着黑色盔甲的騎兵如一陣狂風席捲而來,在他們中間,有一名金甲銀盔的少年將軍,這應該就是新封的遼王朱植了,他應該在廣寧纔對,怎麼也跑到遼東鎮來了?

李維正見遼王及隨從來勢洶洶,便拉着馬向旁邊讓了一下,他的隨從紛紛靠邊,讓出一條路來,轉眼間,朱植的騎兵隊便飛馳到眼前,朱植年約二十歲,身材高大魁梧、相貌英武,眉眼間和朱棣有點相像,朱元璋的兒子大多文武全才,這個朱植也不例外,從小便弓馬嫺熟,又接受過大儒教導,頗明事理,做事也小心謹慎,不敢輕易冒險,朱元璋讓他來遼東建藩,就是希望他的廣寧衛能形成燕王和寧王的犄角,成爲他們的後援,而打高麗只是一種順帶,畢竟高麗是大明屬國,教訓一下便可,大明真正的敵人還是蒙古人。

朱植從李維正身邊飛馳而過,忽然,騎馬隊減速,停了下來,朱植瞥了這邊一眼,正好和李維正打了個照面,他早就看見了這邊有一隊軍馬,心中也有些疑惑,李維正身着高品軍服,都指揮使楊文只掛個名而已,人長期呆在京城,而都指揮左右同知和其他幾個都指揮僉事他都見過,那眼前這個年輕高品軍官會是誰?朱植的腦海裡忽然跳出一個名字,沒錯,應該就是他,他曾聽寧王描述過李維正的外貌。

他翻身下馬,上前拱手笑道:“請問,這位將軍可就是新任遼東都指揮僉事李大人?”

李維正微微一笑,給朱植半跪施了一軍禮,“在下就是李維正,參見遼王殿下。”

朱植連忙將他扶起來道:“李大人不必多禮,太子特地寫信來讓我好好關照你,其實我也是初來乍到,咱們應該互相關照纔是,以後就以同僚相交。”

他說的是實話,雖然李維正在打高麗時將是他的副將,算是他的下屬,但他知道李維正可是太子的心腹,太子繼位後,李維正必得重用,自己將來還得多多仰仗他纔對,因此他對李維正十分客氣。

李維正也不客氣,他笑道:“正好,我準備就職後就去廣寧找殿下商議高麗之事,沒想到殿下卻來了。”

“巧了,我來也是找你商量高麗之事。”

兩人對望一眼,皆哈哈大笑起來,笑聲中兩人很快便熟識了,兩人挎着胳膊一起向都司衙門走去。

“李大人是從海路來的吧!”

“是,我五天前便到了旅順港,遼東半島的道路實在艱難崎嶇,從金州衛過來,足足走了五天。”

朱植嘆了一口氣道:“這也沒法子,朝廷不重視遼東,從來都視這裡爲流放、荒蠻之地,一般官員都不肯來這裡,如果不是因爲要打高麗,李大人來遼東真是屈才了。”

李維正笑了笑道:“我有什麼才能,皇上肯讓我復出我已感恩不盡,到哪裡其實都一樣,都是爲皇上效忠。”

“李大人說得對,男子漢大丈夫就應該到艱苦的地方創業,遼東艱苦一點,卻能做一番事業。”

兩人邊說邊走,很快便來到衙門口,衙門口站着幾名軍士,看見大隊人馬過來,早有人跑進去稟報了,他們倆剛上臺階,左都指揮同知便迎了出來,都指揮使同知一共左右二人,以左爲上,是都指揮使的副將,因爲遼東都司軍政一體,所以他們二人一人管軍隊的後勤物資,另一人則管地方民事,眼前這個都指揮同知便是負責管理地方民事,名叫杜卓,年約四十歲。

他只聽說遼王到了,卻見遼王身旁還有另一人,心中不由一陣驚異,但他無暇細想,便單膝跪下行禮道:“卑職參見遼王殿下。”

“杜大人請起。”朱植虛扶一下,他看了看衙門內,又笑道:“怎麼,張大人不在嗎?”

“張大人五天前進京去辦理軍需物資的交接手續了。”

“軍需物資到了嗎?”旁邊的李維正插口問道。

杜卓看了一眼李維正,他連忙問道:“殿下,這位是?”

“我來介紹一下。”朱植指着李維正笑道:“這位就是李維正李大人,你們遼東都司的新任都指揮僉事。”

杜卓是湖廣黃州人,他雖是從二品高官,但只是個地方武官,僅僅品銜高而已,實際權力可能連三品的衛指揮使都比不上,他在遼東都司呆了近六年,早已難以忍受這處荒蠻之地了,但他在朝廷沒有什麼後臺,因此,他一直在相方設法尋找機會調走,他曾託人找到兵部尚書孫家泰,想向他求個人情調走,孫家泰卻告訴他,自己也無能爲力,像他這種級別要想調走必須由皇上來決定,就在他幾乎要絕望之時,朝廷中的朋友卻忽然給他傳來緊急消息,皇上剛剛任命了李維正爲遼東都指揮僉事,而這個李維正是新太子的心腹,杜卓彷彿撥雲見日一般,使他看到了一線希望,將來李維正因太子得勢,那自己也可以脫離這苦海了。

但杜卓畢竟是高官,不像低品小官那樣直接諂笑獻媚,他得保持自己的官態,他肅然起敬,拱手對李維正道:“久仰李大人之名,我正等着大人來上任呢!”

李維正是都指揮僉事,正三品,從品階上說,比同知低半級,但僉事和同知一樣,上司都是都指揮使,所以兩人算是同僚,李維正見他客氣,也還禮笑道:“以後還請同知大人多多關照。”

杜卓的後面還跟着一羣都司的下屬官員,其中和李維正一樣擔任都指揮僉事的官員還有三人,都是上班時看看報紙聊聊天的閒職,然後領一份祿米養家餬口,所以李維正任都指揮僉事只是掛個名,他真正的權力卻是三衛指揮使,大家都一起上前給遼王殿下下跪見禮,又和李維正寒暄幾句,這才簇擁着他們二人進了衙門,他們的隨同人員自有人去安排。

衙門裡面比外面略好一點,看得出是翻新過,而且佔地極大,各個司衙加起來足有上百間屋,因爲這座官衙有百年曆史,因此衙內的樹木都格外高大茂密,此時已經初秋,樹葉開始變紅變黃,整個官衙內到處是金黃之色。

李維正取出兵部的任命書,準備辦理上任手續,他的上任手續杜卓早就準備妥當了,只須李維正籤幾個字便結束,剩下的事情他交給另一名僉事去辦理,遼王可不是來遊山玩水的,他來這裡是商量對高麗開戰事宜,因爲大明需要和高麗先禮後兵,所以對高麗作戰的正式旨意還沒有下來達,但朱植已經得到了父皇的口頭任命,一旦對高麗開戰,他爲主將,李維正爲副將,遼東都司爲後勤輜重,屆時遼東都司下面的建州、瀋陽、定遼三衛、東寧、蓋州、海州、金州、復州等十衛六萬餘人,加上遼國下屬的廣寧五衛三萬軍,一共九萬餘大軍對高麗開戰。

遼東都司的小會議室立刻被闢爲臨時作戰室,朱植、李維正、杜卓以及原來準備接管高麗讓出土地的一名僉事,一共四人,召開了第一次對高麗作戰的臨時會議。

這名都指揮僉事姓陳,是個女真人,當然,是漢化的女真人,而不是拖着鞭子的生女真,他先掛上了一幅遼東都司的地圖,地圖是仿元朝時地圖繪製,直接改成明朝的名字,從地圖上可以清晰的看出,高麗的東北地區都應是明朝土地,現已被高麗佔領。

陳僉事拾起一根木棍指着地圖道:“我們收集了一些逃回來的商人的情報,從他們口中得知,這次高麗軍是兵分三路北上,一路越過摩天嶺走東北方向抵達圖們江,而另兩路分別從高麗的熙州和義州出發最後匯合在鴨綠江邊,我們估計一共是八萬人左右的兵力,其中去圖們江的一支約六萬人,到達鴨綠江邊的約二萬人。”

“他們是什麼裝備,你們這裡有情報嗎?”李維正插口問道。

“這個我倒知道。”

杜卓站起身笑着解釋道:“高麗軍的裝備要遜於明軍,他們大部分是步兵,而且沒有火器,遠距離射擊皆以弓箭爲主,近距離格鬥則用刀和長矛,盔甲也主要以皮甲爲主,而且他們軍心不太穩,據我們得到的情報,李成桂剛剛篡位,還沒有能得到軍隊的全面效忠。”

朱植點了點頭,“杜大人說得不錯,軍心不穩是兵家大忌,看來李成桂是吃定我們不敢出兵,否則他不會這樣大意。”

李維正若有所思地盯着地圖,他忽然問道:“陳僉事情報可準確,我是說他們在鴨綠江邊只有兩萬人,而去圖們江卻有六萬人。”

陳僉事想了想便道:“情報是我們彙集幾十名商人的所見所聞而得,應該基本正確。”

李維正慢慢走上前,用木棍指着圖們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道:“圖們江以北的大片土地我大明都還沒有實行有效的控制,而高麗將六萬軍隊部署在這裡,而緊靠遼東都司的鴨綠江卻只有兩萬軍隊,大家說說,他們想幹什麼?”

三人面面相視,李維正的意思很明白了,高麗人野心膨脹,竟是想越過圖們江繼續向北佔領大片土地,李維正見他們理解,便點點頭道:“說到底,李成桂還是在賭大明不想出兵,如果他賭贏了,那他一方面會派人向大明請罪,另一方面就會越過圖們江,繼續向北進軍,甚至還要把這座大島。”

李維正一指庫頁島道:“還要把這座大島也收入囊中,因爲大明對那邊沒有控制,等我們知道時,生米已經煮成熟飯了。”

“休想!”朱植狠狠在桌上砸了一拳,‘騰!’地站起來道:“如果是這樣,我們就不能太被動了,應該現在就開始做戰爭準備了。”

“這也是我想說的!”李維正轉身問杜卓道:“我想知道,遼東都司還有多少存糧物資,另外朝廷的錢糧什麼時候才能到?”

“請李大人稍候!”杜卓跑了出去,片刻他拿進一本帳,翻看了兩頁道:“現在遼東都司軍倉內還有存糧約十五萬石,錢五十萬貫,至於朝廷的錢糧應該很快就到了,張大人去辦理交接手續,其實錢糧應該已經在路上了。”

李維正心算了一下便道:“金州衛伙食太差,弟兄們都吃不飽飯,我臨來時已經下令按雙倍供應,這樣一來,金州衛的存糧最多隻能堅持半個月,我來時已經耗了五天,錢糧過去至少要十天,我要求立刻撥五萬石米和十萬貫錢,走水路,從遼河到三岔河出海,再運到金山衛,否則軍隊斷糧,後果不堪設想。”

李維正話音剛落,朱植便斷然道:“軍隊斷糧,後果我們誰都承擔不起,杜大人你現在就去安排,務必要今晚連夜出發。”

“可是,我們遼東都司都是小船,下不得大海,走海路恐怕.......”杜卓有些猶豫。

李維正卻微微一笑道:“大人放心,我臨行時已經下令水師巡邏船北上接糧,他們現在應該已經在三岔河口等候了,大人儘管送去無妨。”

杜卓聽得目瞪口呆,這個李維正竟然把一切都準備好了,他當真是吃準了自己,雖然軍需後勤不是他杜卓的事情,現在僅是代管,但他確實不敢得罪遼王和李維正,只得無可奈何地點頭道:“好吧!我這就立即去安排。”

...............

第119章 銀案收網第24章 朱氏父子第2章 何去何從第130章 兩個千戶第33章 意外收穫第166章 遠方來客第125章 葉家暗流第225章 京都風雲(四)第240章 孟德故計第102章 蘇童報信第80章 新店選址第224章 京都風雲(二)第79章 解開心結第63章 暫棄前嫌第62章 挺身而出第291章 內外交困第209章 朝鮮戰略第222章 風雲疾變(下)第142章 出使日本(七)第151章 兵發琉球第188章 牛刀殺雞第67章 保定春色(上)第210章 高麗女王第244章 又到新年第214章 李檀抓週第18章 情況突變第292章 收網前夕第240章 孟德故計第160章 燕王軍師第251章 奇襲容城第35章 各路神仙第111章 風吹草動第255章 聖旨之下第96章 種馬意外第54章 藏身武當第167章 蘇童進門(上)第74章 太子力薦第61章 借刀殺人第117章 風雲聚合第47章 各自出招第279章 雜劇週報第292章 收網前夕第101章 血洗三所第118章 首戰倭寇第121章 返回京師第66章 失之交臂第113章 巧遇海商第294章 燕王之死(下)第45章 楚王朱楨第268章 初抵重慶第170章 重出江湖第92章 兩個副手第201章 東征日本(四)第165章 平衡之術第24章 朱氏父子第57章 李善長死第294章 燕王之死(下)第185章 明暗兩線第116章 銀船到來第222章 風雲疾變(下)第62章 挺身而出第151章 兵發琉球第236章 激戰山海第128章 船廠風波第34章 各有門道第237章 燕王之斷第292章 收網前夕第36章 生死一線第207章 長子優勢第82章 藍家出事第135章 炮轟釜山第220章 風雲疾變(上)第65章 燕王朱棣第104章 日本來客第190章 雙面間諜第144章 耽羅後裔第223章 京都風雲(一)第90章 早朝封官(下)第276章 迎頭一棒第228章 京都風雲(七)第111章 風吹草動第137章 出使日本(二)第235章 奉旨奪權第250章 大軍北上第135章 炮轟釜山第123章 意外兼任第170章 重出江湖第227章 京都風雲(六)第74章 太子力薦第78章 啞妹歸來第260章 奉旨入朝(上)第113章 巧遇海商第164章 種田養雞第六十章 冤家路窄第156章 初次述職第150章 陰謀陽用第246章 異曲同工第294章 燕王之死(下)第77章 秦王幕僚第123章 意外兼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