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覲見之禮

宦官領旨,下了須彌臺走到趙康身前接了奏本,回身時竟是輕蔑的瞪了趙康一眼。意思很顯然,是責怪趙康奏本不分時候。趙康正趴伏於地,卻沒看到宦官的眼色。這也難怪,但凡五品以下的官員,見了皇上沒有不打怵的。所謂龍威如獄,皇恩似海便是這個道理。

宦官回到太祖朱元璋身旁,雙手將奏摺呈了上去。

太祖朱元璋接過奏摺打開,草草看了一眼,竟是轉瞬龍顏大怒。

“趙康,你好大膽!”太祖朱元璋說着竟將手上的奏摺狠狠地向遠處的趙康投去。

趙康一聞皇上震怒,在殿門口險些嚇尿了褲子。心中不禁埋怨,自己找誰不好,偏偏去找西門外的‘刀子劉’代筆啊。這‘刀子劉’在京師應天頗有名氣,不光是代寫書信而且代寫訟狀。其筆力論詞尖酸刻薄卻讓人無法辯駁,誰找他代筆寫狀子打官司,每每十告九贏。由於其文筆犀利,固有‘刀子劉’之稱。

太祖朱元璋指着趙康罵道:“你一個小小從五品清吏司,竟敢狀告一品太保?朕不辦你,倫常何在?”

話音未落,站在班首的劉伯溫出班奏道:“皇上息怒,臣劉伯溫有本奏。”

劉伯溫乃是太祖朱元璋的肱骨之臣,無異於大明朝的軍師。見劉伯溫有話,太祖朱元璋自然是不能稍息怒火,隨即溫言道:“劉丞相有話但講無妨。”

劉伯溫卻不說話,走過去將朱元璋扔出的奏摺撿了起來。回過身來問詢道:“皇上,這奏摺,臣可否一觀?”

太祖朱元璋嘆口氣揮手道:“看吧,真真氣煞人也!”

劉伯溫得了聖諭,這才展開奏摺細細看來。奏摺乃是呈皇上御覽,劉伯溫雖然身爲丞相,但也不能未經許可便擅自觀看,這是逾制的重罪。但爲替皇上分憂,劉伯溫這才先問詢再看奏摺。

劉伯溫先是看了一遍,這才微微一笑道:“宵小之輩,文辭刁鑽。皇上切莫動怒。”說着劉伯溫轉過身來,向着趙康問道:“這奏摺是你所寫?”

趙康聞言驚得連連磕頭道:“不敢欺瞞丞相,這封奏摺是下官請人代筆,丞相饒命啊。”

傳聞,劉伯溫有通天徹地之功,鬼神莫辯之能,能預知前後五百年之興衰。兵書戰略更是爛熟於胸,大明朝能有今天,劉伯溫居功至偉,當列羣臣之首。創業未半之時,得劉伯溫指點,紅巾軍百戰百勝。太祖朱元璋多次稱讚劉伯溫曰:“吾之子房也!”

趙康本就是膽小懦弱之人,此刻見劉伯溫問話,哪裡還敢有一絲隱瞞,當下承認是找人代筆。而他卻沒有想到,對皇上他說是自己所書,對劉伯溫卻是說找人代筆,這無疑是犯了欺君之罪。

胡惟庸本以爲趙康惹了皇上雷霆之怒,自己另外安排的兩人便出班煽風點火,到那時張大奎必死無疑。哪成想趙康如此不濟事。劉伯溫一出來,竟將趙康嚇成這個樣子?

趙康的求饒,劉伯溫微笑對之。太祖朱元璋在殿上卻是冷哼道:“刑部尚書周楨何在?”

周楨出班道:“臣在。”

太祖朱元璋問道:“以周愛卿所見,這趙康該當何罪?”

周禎略一思量,這才道:“論罪該斬。”

“辦了吧!”太祖朱元璋揮了揮手,復又以手扶額。話音一落,殿外走進兩名金甲武士,拎雞一般將趙康拖了出去。

“這趙康不說,朕還真把那個張大奎忘了。”太祖朱元璋嘆口氣這才續道:“據奏報,張大奎私收白銀三十萬兩,況有賣官之嫌。衆位愛卿有何高見啊?”

胡惟庸聞言覺得機會來了,這才向不遠的刑部侍郎盛元輔使了個眼色。

盛元輔會意,出班奏道:“皇上,臣有本奏。”

“講。”太祖朱元璋懶懶的說道。

“臣以爲,張大奎之罪無須再議,私自收受賄賂已是明證,依大明所頒律法,貪贓過十兩即斬,張大奎萬死難贖其罪。”盛元輔說完自回班列。

太祖朱元璋聞言,向劉伯溫問道:“依丞相之見,此事當如何處置?”

劉伯溫略一籌措,這才稟道:“依臣之見,張大奎殺不得,其因有三:一則,其乃是後宋唯一遺臣,若殺之恐天下人說皇上不念舊情。二則,張大奎與湯和將軍乃是故交,湯將軍又是皇上自幼的玩伴,無異於手足。若殺張大奎,恐湯將軍寒心。三則,常遇春將軍卒去,軍中固然不乏猛將,但能與常遇春將軍一較高下的,實在如鳳毛麟角。悉聞常將軍曾與張大奎在軍門一戰,二人勢均力敵不分伯仲,若貿然殺之,大明又損一員蓋世猛將。”

太祖朱元璋皺了皺眉頭,這才道:“當年朕封他官時,他就是不肯就武職,說什麼見不得兄弟慘死之類的話,叫朕如之奈何?”

劉伯溫輕輕一笑道:“此事好辦。”劉伯溫話音一頓才道:“張大奎在蘇州的宅院乃是皇上賜予的,皇上可頒旨收回。”

朱元璋聞言一愣,忙大搖其頭道:“言而無信之事,朕豈能爲之?”

劉伯溫笑道:“皇上可將張大奎在應天的宅院賜還給他,將其家眷盡數遷來京師。對其家人則言其在北京(汴梁)任職,而實則將張大奎貶至湯和將軍手下。”劉伯溫一捋須冉又道:“元庭餘孽雖處極北,但仍窺伺北平之地,時刻皆想復國。如今徐達元帥鎮守北平府,北有惠帝西有王保保,形勢不容樂觀。而湯和將軍現在徐元帥帳下任職,正好將張大奎置於湯和帳下,若是北平有難,張大奎也便有了用武之地!”

太祖朱元璋略一沉吟方道:“既如此,便依丞相之計行事。”但隨即續道:“張大奎曾將自己的馬伕送於朕,而朕也回贈了一個馬伕給他。恩,看來這個張大奎倒是與馬伕有緣,就叫他到湯和帳下做個馬伕吧。”

劉伯溫卻接言問道:“皇上,不知江南通政使職位改由誰來接替?”

朱元璋略一思量,這才道:“江南通政使之職便有胡惟庸愛卿接任吧。”

胡惟庸聞言大喜,連忙出班謝恩。

第四十章 風雲暗涌第六十三章 誘敵百里第六章:單騎繞城第一百一十九章:龍吟虎嘯第一百二十章:惺惺相惜第一百零九章:隆平擂臺第二十三章 潘夫人第四十六章:查實災情第一百零八章 驚天陰謀第一百一十七章 奸佞小人第三十一章:心灰意賴第四十一章 子午雙刀第五十七章 人如其名第二十三章 勤王保駕第十章:禮賢下士第七十章 水落石出第十八章:三路北伐第二十七章:牢獄之災第十章 太原會師第八十章 狗急跳牆第十八章:歸心似箭第十一章:生米指成熟飯第二十四章 不辭而別第十五章:百姓告狀第三十章 相伴臨安第十二章 蝶戀花第六十章 喝酒殺人第十五章 善惡之分第十八章 再戰王保保第一百二十九章 難逃一死第三十五章 形容憔悴第一百二十五章 有口難辯第十章:禮賢下士第一百二十四章:攔路鳴冤第六十六章:迎娶黃鶯第四章:亳州被圍第一百一十一章 武藝高強第六十二章:英雄相隨第六十五章:福地豪宅第四十四章 進兵平涼第六十三章 海盜覆滅第四十七章:恐嚇逼供第二十八章 大局爲重第九十五章 平陽風波第四十一章:爲黎民做官第一百零八章 驚天陰謀第七章:夜半緝拿第五十四章 狼狽爲奸第五十一章:一網成擒第一百二十八章 一片冷寂f第一百零八章 瞭然於胸第一百章 分道揚鑣第九十三章:風起雲涌第六十一章 夜半奪船第五十三章 荒原兵劫第七十一章:夫妻之道第一百一十六章 沐浴夕陽第四十三章:輕揩美人淚第十章 太原會師第七十七章 縱談國事第一百一十九章 五族連心第二十九章:蒙古跤術第三十五章:嘉禾抖官威第五十章:請君入甕第六十三章 海盜覆滅第二十六章:皮肉之苦第三十章:傻蛋從軍第一百一十章 獨守城門第二十一章 馳騁疆場第二十二章 凶神惡煞第一百二十一章 談笑風生第四十九章 殘酷刑法第一百零二章:黃鶯馴馬第一百零六章:患難見真情第八十四章:鴛鴦劍第二十七章:以身相許第三十九章 小鎮殺劫第六十二章 救民水火第三十四章 取捨難斷第二十四章:雨夜廝殺第一百二十五章:青牛鎮審案第七十一章 城外城第八十一章:親身示範第二十三章 勤王保駕第十四章:萬夫莫敵第六章 新官上任第一百一十二章 戰則必勝第八十八章 雪夜奪城第一百二十六章 滿心歡喜第七十五章 漢中風波第二十一章:奇襲汴梁第一百零一章 八府調兵第四十二章 游龍刀法第六十九章 酷刑逼供第三十七章 深明大義第九十一章 金蟬脫殼第九十七章 陰差陽錯第二十三章:傻蛋除奸第一百二十章:惺惺相惜第四十一章 子午雙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