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8章 殿試製度

朱由校一直沒有太注意科舉制度,爲了適應大明朝,他的確知道一點科舉制度,但對整個的流程知之甚少,就連朱木匠那邊的記憶也沒有太多,現在又出來一個殿試,的確讓他不太明白。

孫承宗一見皇上如此又在這樣的事上開始糊塗一時了,開始給朱由校進行了科普教育:

“皇上,我朝開科取仕,是延了隋朝以來的科舉制度,所爲當然是爲國招納人才,而所取的人才,當然是讀書人,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就是如此,而這十年寒窗,一樣要經過層層的考試”。

“層層考試?”朱由校一聽考試就犯怵,從小學六年初中高中六年,大學四年,大考小考,工作了還有這樣那樣的資格考試,一般說來,短短的一生,至少需要拿出十六年來應付考試,而許多的內容只會出現在卷面上,現實生活當中,半分用不着。白白的浪費自己的生命。悲催的中國應試教育,竟然從明代就開始了,並不是想象中的那樣,背個小包,直接的進京趕考,然後得中狀員。

想想西廂記裡的張君瑞,人家不就是帶個書童去的嗎?但那只是考試故事的結尾,而不是全部啊。

“回皇上,的確是層層考試,大小考試可分以下幾個步驟:一是童生試,這是取得秀才(又叫生員)資格的入學考試。凡是參加考試的人,不論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儒童」、「文童」。童生先參加地方的州、縣級考試,由州、縣長官主考,童試預考通過以後稱爲‘生員’。也叫‘癢生’,通稱‘秀才’。每隔三年舉行兩次,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這就是三項考試。”

“二是鄉試,每三年一次在京城和各省城舉行的考試。由皇帝派遣正、副主考官主持。參加的人是通過本省學政事先考試(科考)成績優良的秀才,多在八月舉行,所以又稱「秋試」、「秋闈」,也稱「大比」。被錄取的稱爲「舉人」,第一名叫「解元」。所謂的‘解’是發送的意思,即由地方考取了將送往京城參加‘會試’。而元是第一的意思。第二名爲亞元,第三四五名爲經魁、第六名爲亞魁、共創的名次都稱文魁。鄉試都在子、午、卯、酉年舉行,共分三場,叫「正科」;如果遇到國家慶典,加科稱「恩科」。”

“三是會試,就是剛剛舉行完的考試。通過鄉試以後,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禮部,由禮部侍郎主持的考試,或由皇帝特派正、副總裁主考官主持。辰、戌、醜、未年會試,爲正科;而今年的則爲恩科,因爲在春天考試,所以又稱「春試」、「春闈」。考中的當「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由於會試是較高一級的考試,同考官的人數比鄉試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調等官,都由較高級的官員擔任。主考官稱總裁,又稱座主或座師。考中的稱貢士,俗稱出貢,別稱明經,第一名稱會元。”

“考場就是京城的貢院,”

“這個朕倒專門去看過,那裡有上萬間房間都是單間,但那個單間也太小了點吧。三天考試時間,能把人逼瘋了吧。”朱由校插話說,那單間怎麼看怎麼象是牢房,還是關禁閉的那種。

“皇上說的正是,那些單間長五尺。寬四尺,高八尺。考生在進去前要先搜身,只能帶書具和燈具進去,每人發給三支蠟燭,進去後,號門馬上關閉上鎖,考生就在裡面答題,晚上也在裡面休息,但由於房間太小,考生只能蜷縮着睡覺,真是要多難受有多難受。老臣就是從那裡考中貢士的,想想還真覺得可怕。”

“貢士?不是考進士,中狀員的嗎?”朱由校不由的問道,這個貢士,的確讓他迷惑。

“皇上說的考進士,中狀員雖不準確,也差不多的意思,不過那是下一步的殿試的事情。現在朝中來請皇上出題目恰恰就是殿試。”孫承宗笑笑說。

“殿試?孫老師給朕詳細說說。”

“是皇上,殿試,是由會試錄取的貢士,由皇帝親自在宮廷大殿策問的考試,叫殿試或廷試,分爲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是狀元,也叫殿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一名稱傳臚,其它賜進士出身的錄取若干人。三甲錄取的叫賜同進士出身。”

“最後還要有一次朝考,殿試錄取的新科進士,需要應一次殿廷考試,由皇帝派大臣閱卷,依照成績分別派任翰林院庶吉士、各部主事、中書、知縣等官職。庶吉士又在翰林院特設的教習館研究,三年後舉行「散館」考試。優秀的,授翰林院編修、翰林院檢討;其餘的,分發到各部任主事,或到各省任知縣。”

“這題目雖說爲朕來策問,那題目呢?”朱由校聽出來了,自己只是髮捲的臨考官而已。卷子是不是由自己出,還真不明白。

“回皇上,天子臨軒策試,所發題變閣臣進擬,以備厥事。先一日,如中書官於六科廊繕寫,內璫監之,是夜,司禮監鐫刻,三鼓始竣,仍扃中書於內,到御殿,始放出。策題內容有問及經、史,也有問及時務。對策要求考生惟務直陳,字數限一千字以上。”

“這麼複雜啊,對了,朕還以爲這春闈考試就是中狀員的呢,那是不是考中了貢員就能成狀員呢?”這些的確出乎朱由校的意料之外,沒想到這個狀員不是高考一樣,一炮成功。

“回皇上,非也,剛纔老臣所說的縣試第一名叫案首,院試第一名也叫案首,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殿試第一名叫狀元。從鄉試開始,一路走來,能夠一直都站在第一位置上的人被稱爲連中三元,這種人在整個大明只有二人,爲正統年(明英宗)的商輅和洪武年(朱元璋)黃觀。”這話說的孫承宗相當的嚮往,讀書人對於這種考試猛人相當的推崇。

“哦,朕多謝孫老師解惑。”

“老臣不敢。”

“只是孫老師,朕觀這殿試考試的時間,與參考的人員,幾乎就是與春考中的貢生重合了,這殿試豈不是成了春考的加考?有必要嗎?”

第381章 大兵壓境第366章 遼將降了第51章 白銅大錢第207章 八大漢奸第594章 驅除韃虜第809章 就是打不透第62章 內廠成立第357章 至高之點第90章 氮磷鉀肥第140章 東林觀朝第35章 魏公貪權第791章 舉子培訓第506章 哈密功略第773章 紅顏禍水第468章 蒙古突圍第823章 五大臣之悲第713章 親軍體系第67章 送行應升第393章 果斷放手第605章 狼狽奔逃第310章 草原會戰5第573章 軍事制度第402章 彩旗大陣第589章 食肉才需爲國謀第400章 賴皮打法第814章 明軍加速第482章 水師親軍第201章 大明之辱第70章 重返司禮第757章 普富消費第31章 五金零件第708章 爲國爭光第448章 大同精忠隊第530章 親兵之威第328章 整俘牛錄第41章 明朝海戶第604章 汽油彈彈第6章 災難預言第166章 宮廷政變11第519章 叢林訓練第111章 天主傳教第459章 淨軍來了第127章 極宮新址第155章 戰前準備第764章 休妻風波第125章 留聲機現第398章 林丹挺進第435章 有軌馬車第423章 大捷之後第318章 寧遠矛盾第351章 防守反擊第804章 天啓治海第6章 災難預言第546章 夏蟲語冰第219章 宦官心毒第292章 錦衣屠奴7第592章 鰲拜進京第397章 大同之防第376章 朝鮮規劃第452章 千里急行第633章 乘勝追擊第55章 水泥出產第133章 礦權所有第589章 食肉才需爲國謀第293章 錦衣屠奴8第667章 撲朔迷離第682章 城牆之解第587章 大炮主力第625章 建奴陣營第662章 斬斷塵緣第817章 不嘬死不會死第16章 造衛生紙第24章 八千淨軍第231章 戰馬失控第714章 邊牆戰略第723章 破鏡重圓第96章 信王選秀第163章 宮廷政變8第124章 求極之宮第526章 韃靼高手第117章 見袁崇煥第622章 天塌地陷第41章 明朝海戶第673章 滅族之戰第823章 五大臣之悲第478章 建立軍校第226章 座駕將成第77章 東林智囊第789章 錦衣再改第484章 候家投敵第261章 危機時刻第132章 礦權歸屬第666章 空城之計第292章 錦衣屠奴7第454章 總體佈局第346章 封鎖海峽第542章 近臣產業第635章 半渡而擊第334章 小戰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