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章 西北戰事

天雄軍等親軍可是有着憲兵職責的軍隊,左良玉那倒黴遭遇可是作爲反而教材,宣傳到了全國各地,更何況是離陝西如此之近的寧夏和甘肅了。無論軍還是兵,在今年這個時候,一個個都打起了精神,唯恐被天雄軍抓住了把柄。

這樣一來倒是盧象升和閻應元樂見其成的,上千裡的防線,僅僅靠着他們的這二萬多人,把腿跑細了都沒用,對於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軍事防禦體系。才把第百人諸於堡內。

野蠻的遊牧民族一直把漢民族認爲是‘錢多人傻’,可以象莊稼一樣按着季節來收割,但今年有些特殊了。各親兵的戰鬥力就不要說了,武裝到了牙齒不說,從大同、岱海、歸化再打到陝西等,這一路可是奏着凱歌打過來的,戰鬥力相當的恐怖。而兩鎮的兵、軍們,也都爲了掩飾以往的‘罪名’,今年也是相當的賣力氣,幾乎是一有‘火警’,立刻出動。打不打是一個情況,但不再錯失戰機故意的等到韃靼們吃幹抹淨都走了,再磨蹭着到了‘現場’,已經是相當大的提高了。盧象升和閻應元對他們的行爲肯定了,不要求殲敵,拖住就好。

韃靼人被這種打法震驚了,這哪裡是人家錢多人傻,大明這種守株待兔的做法,簡章就是惡魔似的,張開了那血盤大口,等着自己前去被生擒活着,或者是客死異鄉。就連兩鎮的軍兵們,在不斷的看到一夥夥的韃靼人被繩捆索綁的壓進了一個個堡子當中,多少人哭了,哭的好傷心,哭的好高興,因爲韃靼**害的不是別人,恰恰就是他們這些生活在邊牆之邊的軍戶,有本事的。還可以去城裡居住,沒本事的他們,只能在堡子裡硬挨,幾乎每一家都有親朋死在了韃靼人的箭下、刀下。如今囂張異常的韃靼人也有今天,被俘虜着押着滿街的遊行,這怎能不讓軍戶們恨得想上去咬上兩口。

但親軍們可不願意這些俘虜們受傷,打兩下可以。但傷了就不行了。這裡的修路進程太慢了,太需要人力了,親軍們雖然不知道明年皇上會親征哈密,但皇上對修路的重視可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所以加快速度修路是必須的。這些俘虜一個個身體壯實,是幹活的好料子。

過來想着收莊稼的韃靼們踏過邊牆之後。最終被大明關門打狗後,當已經有零零散散的幾千人在被零敲碎打了之後。這種現象被各個部落重視起來。

在河套地區大明的武勇已經傳遍了,只是大家選擇不相信而已,因爲沒有多少人會相信一個善柔了上百年的民族,會突然的來個驚天逆轉。變成了戰無不勝的勇士。但看着部落裡至今未歸的勇士們,聽着他們已經被生擒活抓當了大明的俘虜之後,韃靼人消停了。這個時候讓他們去小單位的主動進攻已經是不可能了,不聯合起來,憑着小部隊去進攻,那就是找死。

無論是什麼族什麼部落,都在想着一個問題,大明強大了,不再是以前那樣,可以隨意的去劫掠。而不用擔心有什麼風險。

就在這樣的心裡之下,邊牆內度過了一段時間的安靜期。而盧象升則抓緊時間,收集關外的地形、道路、水源、敵方兵力的情況,爲皇上出征做着準備,並且讓軍戶、邊兵們,押着俘虜們去修路。他總感覺,安靜的時候不會太長。

慶寧堡裡如今可是熱鬧多了。一百名天雄軍現在就駐紮在堡子裡,由天雄軍統領的弟弟盧象同帶領。堡子裡本來人就不多,這些年逃的人實在是太多了,整個堡子竟然逃了五分之一。每年這裡都要被韃靼光顧那麼幾次或者是十幾次。堡子裡只有死死的守着,一點辦法都沒有。別看堡子裡有那麼二百戶人家,但碰上了韃靼來打穀草,也就只有關上門守着,眼睜睜的看着人家劫掠的份。若誰家不幸在韃靼來時還在野外,那隻能是自認倒黴了。

但盧象同帶着的天雄軍,可完全不這樣,在這慶寧堡裡駐紮之後,可是天天盼着有敵人來攻,都快想瘋了。親軍體系打再多的亂民,都不能拿出來顯擺。因爲打的是拿起兵器的農民,這樣的功績沒人好意思說什麼,遠遠的不如象岱海那樣打異族,那才叫過癮。這段時間和堡子裡的人也混熟悉了,說話當然也隨意起來。

“小將軍,你們這身上的軍服到底是個啥?”一大羣軍戶,圍着盧象升問。他們可是奇怪緊了,明代軍士服飾是胖襖,其制:“長齊膝,窄袖,內實以棉花”,顏色所爲紅,所以又稱“紅胖襖”。騎士多穿對襟,以便乘馬。作戰用兜鍪,多用銅鐵製造,很少用皮革。將官所穿鎧甲,也以銅鐵爲之,甲片的形狀,多爲“山”字紋,製作精密,穿着輕便。兵士則穿鎖字甲,在腰部以下,還配有鐵網裙和網褲,足穿鐵網靴。而天雄軍穿着的也是襖,但這個襖卻和紅胖襖區別大了去了,最明顯的就是背後揹着一個大帽子,隨時的可以翻過來罩在頭上,下邊用繩子一拉,把頭和半個臉蒙的嚴嚴實實,嘴上再帶個口罩,風沙一點都進不去。這些讓他們一個個的好奇心大起。

“這個啊,是聖上專門爲親軍制作的羽絨服,可暖和了,外面的布料又壓風又不怕水。在雪地裡站上一天也不怕冷。”不到二十歲的盧象同那是可勁的顯擺着。把腰桿挺的更直了。

“小將軍,怎麼沒有皮甲或者鐵甲呢?這樣廝殺起來可是沒有防護了。”有人雞蛋裡挑骨頭說。

“要那東西做甚?皇上要的是機動靈活性,讓敵人根本沒有機會衝上來,咱們的弩比他們的箭快、遠,只要把他們遠遠的射死就好了,肉搏的時候我們還有山地弩,殺敵人如殺雞一樣簡單。”盧象同不無驕傲的說,就目前爲止,從天雄軍成立至今,沒有一場仗是敗的,都是漂亮的大勝。全騎兵的速度,全新式的武器,可攻可守,誰不驕傲?穿着親兵標誌的羽絨服,那是招牌,是家族的榮耀、皇上的聖眷,大明的驕傲。

一羣土鱉還在不停的讚歎着,都是當兵的,看看人家再比比自己,這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啊。接着就是談論着神弩,馬匹,一個個嫉妒的要死。越是這樣,周圍的天雄軍就越是驕傲。

“砰”“砰”“砰”!突然傳來了三聲炮響。

“報,百戶大人,劉家墩點燃烽火,有敵來襲。”這時一位天雄軍士兵過來報告說。

“多少人馬?”盧象同激動的問。

“三烽三炮,千人以上,”明代傳報軍情除放烽、煙之外,還加上放炮,且點火放煙時還加上了硫磺、硝石等助燃。傳訊方法明成化二年(1466年)有法令規定:‘令邊候舉放烽炮,若見敵一、二人至百餘人舉放一烽一炮,五百人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以上四烽四炮,萬人以上五烽五炮’。

“好,立刻上馬,奔赴劉家墩!”盧象同激動壞了,終於來菜了。劉家墩正好在西邊十里處,而西邊的軍隊接到烽火之後,肯定也會趕來。到時候只要趕在第一步在劉家墩布下戰場,這塊肥肉就是自己的了。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雖然自己也是帶了百人,但這百人裡可有三十人都是盧氏親族,是哥哥練兵最早的。因爲自己小,所以才分配給了自己。而且從到了甘肅至今,分配的這個防區,是相對最安全的地方,一個韃靼都沒有見過,這次可以好好的打一次了。

按照軍令,凡遇千人以上的敵人,所在地的百戶們,只要拖住了敵人,等候援軍既可,不得擅自出擊。盧象同知道哥哥的性子,那是說一不二的,自己也不敢玩什麼追擊。但拖住援兵的方式有很多種,正面阻敵也是一種。

“百戶大人,千人以上,以須守在堡內以逸待勞,等着韃靼們前來,自可與其大戰一場,若現在貿然前往,統帥追究責任,恐會責怪。”試百戶上前悄悄的對盧象同說,一百人對付上千人,這個信心不是沒有,但軍法就是軍法。

“責怪什麼?你看看外面這麼多軍戶在地裡勞作,讓他們趕回來已經來不及了。若是害了他們的性命,統帥更會大怒。”盧象同給自己找了一個最爲貼切的理由,野外有大明的子民,如果自己畏敵不戰,那等候自己的可是軍法處置了,這實在是不得已而爲之。

堡裡的人卻是苦笑連連,這種情況只有靠着城裡的官兵速度趕到這裡才能解救。一般情況,上千人的韃靼,攻堡子都有這份實力了,放在往年,那就只能在堡子裡死守着,希望能夠躲過這一劫難。但現在卻落得一個去也不是,關門也不是的尷尬局面。

第788章 開眼看世界第一人第535章 困鎖蛟龍第814章 明軍加速第711章 血脈相連第665章 異想天開第110章 幕後主持第179章 驛站修路第371章 宗室無賴第518章 工部直屬第811章 追擊之中第390章 淨軍哭了第12章 準備造紙第726章 遼東西線第141章 全部留下第750章 憶牛毛寨第551章 抓捕鰲拜第170章 宮廷政變15第452章 千里急行第122章 浮力大解第146章 雲貴總督第600章 秒計安天下第152章 準備兵變第317章 分兵兩路第51章 白銅大錢第457章 喜峰口遇第322章 奇襲連雲第630章 登頂之戰第722章 我是管家婆第20章 諸葛連弩第177章 屠弩再改第722章 我是管家婆第187章 效忠風波第335章 戰定再爭第164章 宮廷政變9第347章 皇帳議路第159章 宮廷政變4第763章 假手製成第710章 憲鬥有淚第237章 重見張嫣第126章 終見沙發第604章 汽油彈彈第275章 免稅開始第421章 兄弟同心第194章 集 體閹割第405章 賴皮反擊第6章 災難預言第543章 加價收購第710章 憲鬥有淚第600章 秒計安天下第150章 仲尼日月第129章 鄭妃妙計第230章 閣老初戰第798章 大明氣節第74章 談雨論風第744章 地道戰再現第438章 再見張嫣第428章 兵指張掖第674章 主奴易位第523章 大明軍校第568章 遼東功略第584章 冬雷陣陣第623章 忠義挺身第673章 滅族之戰第443章 廢除宦官第524章 軍魂永傳第519章 叢林訓練第198章 雙耳之失第324章 福建海盜第575章 永久自行車第646章 建奴撤兵第417章 急援榆林第430章 意外之喜第145章 選舉皇帝第690章 拙劣演技第708章 爲國爭光第419章 黃泥之阻第678章 建奴使者第128章 三百神弩第686章 掃蕩莊子第779章 這事大了第145章 選舉皇帝第169章 宮廷政變14第503章 宦官無憂第819章 皮島之仇不可忘第30章 地磚水泥第431章 徵西無帥第203章 馬拉松賽第116章 貂嬋張嫣第51章 白銅大錢第775章 皇子滿月第161章 宮廷政變6第612章 東江皮島第53章 巾幗英雄第161章 宮廷政變6第3章 判斷形勢第342章 大明宗室第425章 耶穌請願第111章 天主傳教第560章 左公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