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象升更爲當時把閆應元留在了皇上身邊感到慶幸,一是給皇上提供了一位棟樑之材,一是讓這位一見如故的朋友有了一個好出身,同時也是心生佩服和絕對的羨慕,沒有人能對如此多的大捷功勞,能夠泰然處之的,這接連不斷的立功,讓同爲帶兵的人都爲之眼紅。盧象升也是如此,不斷的在想若自己留在皇上的身邊,會不會也能如此?
而榆林城的百姓們,聽到戰爭結束了,皇上又給送了五十萬兩,這前前後後的,就是一百五十萬兩了,要知道這整個榆林城也就是四五萬人,這平均一人就是三十兩銀子,這錢放在大富人家是差不着,但對於窮人,那就是一筆鉅額的財富了??。另外皇上那五十臺留聲機的消息,也隨着光報早已傳遍了大江南北。誰不知道那東西可是比黃金都貴。最低價就是五萬兩起,還是有價無市,沒地兒買去。所以,一拍賣,都是七八萬,這五十臺,但多少錢?三四百萬兩銀子!這要是都平灘在了榆林百姓身上,皇上,您太仁慈了。
而看着軍方貼出的皇上給亂軍機會的告示,一個個都大讚着皇上的仁慈。幾萬的參加宮變的京營官軍都一個個的成了苦役,但沒有禍及家小,如今皇上再一次開恩,那些亂民若再不抓住機會投案,真是死不足惜了,有這樣的仁德皇帝,還要造反,真是天作孽尤可恕,自作孽不可活啊。很快。整個陝西境內,這種告示都傳了一個遍。
大同,在接到了大捷和重新開工之時,那是全城歡呼。如今是萬事俱備,只欠這場大捷的東風了。仗打起來,誰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是個收場的時候。雖然說萬歲仁慈,把四五十萬人口的宗室子弟家庭的吃飯問題給解決了,但這也不是長久之計啊。
現在的大同是標準的工業基地,那鐵礦、煤礦不停歇的開了一家又一家的,這東西沒什麼技術含量。只要找到了露天煤礦、鐵礦。招人挖就是了,只要有本錢,再多都沒問題。水泥作坊也可盡的開,其他的什麼玻璃、衛生紙等作坊也開了不少。當然兵工產業更是在不斷的增加着。爲了應對西北戰爭。朱由校特地的把玻璃瓶彈的作坊設在了大同。但那樣根本是一種浪費,汽油彈能用多少個?所以最後以制窗戶和蔬菜大棚爲主的大玻璃。戰車的作坊也正在建,當然這些地方招人的程序太複雜了。有的是核心機密,所以招人關把的比較嚴格一些。
首先是大明宗室子弟,其次是幾輩子都是清白人家的有戶籍之人。這一下幾乎一半的人就因爲這個戶籍給卡住了。有的雖然在皇上發佈的救命數、打折糧的政策裡,看到了戶籍的重要性,也辦了戶籍。但很可惜,年限不夠。
大同自己修路的也有隊伍也是不斷的在招人。所以在這樣的前提下之下,一些宗室子弟有的也自謀生路,或者是進作坊當工人,或者是乾點小買賣營生。這年頭只要有人,就有消費羣體,又不納捐納稅,錢莊還給提供無息的貸款,何樂而不爲呢?只要找準了門道,還是可以養家餬口的。
但大多數的人還沒有活計,只能守在大同城裡。如今大捷的消息和復工的消息同時傳來。這讓許多的人都重新看到了希望。
俘虜瞭如此多的蒙古人,一半得去建設天門城,那樣這城的速度肯定是快啊。
而且大同城外那堆的滿滿的‘水泥’,更讓大家看得這底氣更足。如今的水泥可是飛入平常百姓家了,不僅僅有條件的人在用,就是沒條件的人,也是看得到的。到官道上踩踩那平坦光滑的水泥地,也就認識了水泥的神奇。那堆積如山的水泥,都是準備給天門城裡蓋房子用的,那樣的房子得多結實。
還有那一面麪價比白銀的玻璃,是當窗戶用的,那邊二萬多頭牛,只幹活的時候當勞力用的、、、、、、
所以城中的宗室子弟對這些是百般的期盼,如今可算是盼到了復工了,所以高興的無以言表。在工部、神宮監的組織下,出了大同,奔向岱海。
京城裡這算是聽到了皇上親征以來最終的大捷了,歸化城算一次,本來以爲就差不多了。但沒想到遠在千里之外貿林丹又來搗亂,還出奇兵、找幫兇,把大明的榆林給佔了,在裡面死守。但凡是個人都知道守城輕鬆、攻城痛苦。但如今被皇上的三支親軍,白杆這、天雄和錦衣衛,一夜拿了下來。蒙古軍喪盡天良的把整個城給燒了。
現在不僅把那八萬蒙古兵全軍覆沒了,而且皇上還打敗了林丹部的六七十萬蒙古兵,俘虜了幾十萬蒙古兵,十幾萬匹馬,和幾百萬只羊,徹底的打敗了蒙古。以後再也沒有什麼勢力,能抵擋住房皇上的收復河套地區的大軍。
這一切的一切,都讓百姓們感到由衷的自豪,爲了皇上而自豪驕傲。特別是皇上又拿出戰利品二百萬兩銀子,分別的獎賞戰士、撫卹烈士、支援榆林,這是多麼聖德的皇上啊。
而滿朝文武,在激動興奮之餘,都有一個問題在問自己,面對如此英明神武的皇帝,自己該如何自處?皇上宮變之前,是一種狀態,但宮變之後,一步步的走向強勢,手段也是變着法的越來越強硬。
搞言諫那種華而不實的東西,已經成了小兒科了,皇上是連搭理一下的意思都沒有。用百姓的民生、君王的品性、社稷的安穩、軍人的糧餉、民心的所向、、、、、這些東西都不管用了,想想看,連遼東將士的集體投降都不管用,自己這些當官的,又拿什麼來要挾皇上呢?祖訓?他已經開始動手了。先是農稅的給免了,後是藩王政策,以後會是什麼?這些都是大臣們在思考的事情。
九月十八日,皇上帶着淨軍、大漢將軍們和孫承宗回到了大同。手下的天應軍、錦衣衛們,都分到了榆林和天門城去了,在哪裡一邊的訓練自己,一邊的訓練新錦衣衛,更是看守着俘虜。
大同現在清靜多了,滿城擠的滿滿的宗室弟子們基本都去了,比走的時候已經差不多了,但大同的商業還是比以前發達了許多倍,實業救國還是相當有道理的。許多的宮有作坊一開,必然拉動地方經濟,這是肯定的。而且大同是全國修路運動中,最先受益的城市。岱海開發,也是必經之路,這人來人往的,哪裡能不景氣。
這次住就在代王府了,看着這個府地,佔地很大,前世的代王府收個門票錢都能收個手抽筋。如今卻這樣空着,不個效益也不是個事,朱由校打算弄個明國第一批博物館,福王府和代王府都閒置着,不但不見錢,還得往裡面不斷的投錢,什麼看守、維修等等。而讓一些年紀大的不能動的宦官在這裡經營着。賺兩錢給他們養老,既辦了善事,又省了錢,何樂而不爲呢?而且以後淨軍們老了也有個依靠不是。
宦官老了之後,無人贍養、無人送終的問題其實對於宮廷來說,是一個相當大的問題,別看着有魏忠賢如此風光的宦官,就以爲宦官都是風光旖旎了,十萬人只能出一個魏忠賢,二十四監裡,也只有二十四位頭頭而已。把頭頭腦腦都算上了,能出頭的也就是一百人就足足的了,千分之一的比率,如同金字塔一般,那些塔基裡的人物,多了去了。他們不僅身體殘缺不全,連飯都吃不飽。
但他們仍然在節衣縮食,對小宦官玩了命的好,對前輩故去的宦官更是真誠的祭祀,爲了什麼?他們是沒根之人,更沒有後代,因爲沒錢,更沒有錦衣還鄉的機會。老了孤苦伶仃,沒有人給他們養老、更沒有人給他們送終。而他們已經沒有修今生的機會了,當然只能修來世了。
所以對小宦官好好的,讓他們在自己老死之時,給自己送個終,過年過節的時候燒個香、送點紙錢。對故去的前輩好,那就是爲了一代一代的往下傳的,你可以不給人家燒香撒錢,那你身後,那些小宦官就給你辦這些事嗎?所以宦官們就是錢再缺,辦這樣的事也從來不心疼。
宦官爲什麼抱團、心齊?他們就是這樣一輩傳一輩的把這種傳統傳了下來。有這樣的關係在,不心齊抱團纔怪了呢。
而大明皇帝們當然也看到了這個問題所在,感念宦官們也不容易,所以特別賜了中官墳給他們,供他們死後安葬之用。當然到了朱由校的前世,這個中官墳已經被平了,變成了世界聞名的‘中關村’。
而靠着宦官保住了自己的小命,又靠宦官給自己掙錢、打仗的朱由校,本身也是一個感恩之人,沒有人家拼死的保衛、賣力的賺錢,哪裡有今天的風光。恐怕早已讓信王或者福王給幹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