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兩套班子

看着這樣的一個數,這心裡也是直打鼓,自己以爲挺能折騰的了,披着錦衣衛的衣,做些生意,什麼茶、鹽、瓷器、絲綢、糧食等等的生意,但現在看看人家皇上,就這一個酒店,一天就淨賺二千多,這還沒算中午的,那可是自己請的客,皇上批的,免了單的,不過這禮金也收了萬兩之多,當然也給皇上彙報了。

中午人少是肯定的,但就是再少甚至到零,這一天二千多兩,一個月也是七八萬兩銀子了,一年下來也有個百萬兩銀子,這樣的收入怎麼能不讓人眼紅呢?而且這還是剛剛開始,如果時間再長一點,或者說按皇上的要求,在別的城市再開那麼幾家,那還了得?光是靠這個酒店也完全能夠一年四百多萬的國稅了。

八月九日,岱海,朱由校分別收到了張光年和田爾耕兩人的來報,看着酒店的收益,當然是相當興奮了,又多了一個來錢的,砸了這麼多錢進去,這回報當然是快了。看了他們的算法,朱由校不覺的笑笑,新鮮的東西大家當然是爭着想嚐嚐,等新鮮頭過了,生意自然會有所回落,必定這樣的有錢人只是極少的一部分而已。不過如此勢頭,又有了管理的經驗,開分店是勢在必行的。南京,就是最好的地方,那裡富人也是不少,而且還有一套現成的六部等部門在那邊少預備役。

因爲無限弱智的朱元璋認爲“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這種低能的國策當時就被人指出了其蹩腳之處,以漢“七國之叛”、西晉“八王之亂”的悲劇,提醒朱元璋“節其都邑之制,減其衛兵,限其疆土”。結果老朱王八氣一震,把人家震到監獄裡弄死了。‘自信’的認爲自己不會有這樣的不肖子孫的。

結果事態的發展。遠遠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中央政權與藩王之間的矛盾,未及數世而在朱元璋死後就立即強烈地爆發了。因爲朱無璋還有一條給藩王的‘極品’祖訓:“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

這不眼睜睜的讓後世子孫打架嗎?結果朱元璋的兒子朱棣以此爲理由。指齊泰、黃子澄爲朱元璋孫子朱允炆的奸臣,須加誅討,並稱自己的舉動爲“靖難”。即靖禍難之意。這不叔叔開始搶侄子的江山來了。

成功的靖難之後,因爲自己的地盤不是在南京,而是在北京,所以他就想着回去,當然朱元璋生前也有過這樣的表示,天子守國門嘛。遷都是大事,江南方面的人當然不太願意了,結果慢慢的就變成了折中的作法,留一套行政班子在南京。

這不得不說是整個世界歷史上的奇葩,朱由校真的搞不明白,這白白的扔到哪裡一套沒有什麼職權的班子在哪邊有什麼用?以後肯定是要改的,但這並不妨礙他開家酒店在那邊,因爲那邊不僅僅有班子,而且勳貴們也多,更是江南富商的集中之地。酒店來錢並不比北京慢多少。

而反對的言論當然也是滾滾而來,都是一幫吃飽了沒事幹的言官和大臣們乾的事。說什麼御膳那是專門爲皇家所用的,如此有失國體、逾制之類的,和賣宮刑後的俘虜的說法都是大同小異。朱由校連理都沒理,直接傳旨貼在了前門效忠書之後,想出名就讓你出,現在誰都知道自己拿錢出來幫全國的老百姓交稅,你們叨叨叨的沒完,得,也別在這裡跟我叨叨。讓百姓知道,皇上賺錢就是爲了給百姓交稅的,你們爭辯去吧,我可沒這閒功夫。上回田爾耕倒是提到國子監那邊有好事的學子,成立了一個學社,就是探討這方面政治問題的,把個田爾耕緊張了一下,急忙請示,朱由校的要求是緊密監視,重點保護。這樣的讀書人議論一下國事,也是正常的,東林其實就很好,只要讓他們一直在野就好了。不過現在不是讓東林黨這樣的空談者出來搗亂的時候,引導他們一下,把矛頭指向那樣沒事找事的大臣也好。

孫承宗接到了皇上的幾個聖旨以後,可是相當的費思量,招攬個海盜沒什麼問題,進京來安排也不麻煩。但遼東這個事卻讓他揪心的難受,因爲那裡有他的勞動成果,他的心血,但就這樣被皇上全盤否定了。心裡當然有些難過。

其實在軍事問題方面,孫承宗的確是不如朱由校,不,這個稱謂應該是包括原來的朱由校。這個問題在多處均有體現,首先是對袁崇煥的信任上,原朱由校就一直不怎麼信,而孫承宗就毫無保留的信。

比如說,袁崇煥上疏說在關外依靠修城屯田就可以讓後金投降,天啓接到奏疏後批示道:“作何給授,使軍民不相妨?作何分撥,使農戰不偏廢?作何演練,使農隙皆兵?作何更番,使營伍皆農?作何疆理,足以限戎馬?作何收保,不致資盜糧?一切事宜,該撫悉心區處具奏。這本內說,奴子不降,必定成擒,諸臣諸不樂聞。以朕計之,奴未必降,降不足信也;戰必能勝,勝無輕談也。蹈實而做,需時而動。正也,奇在其中矣。該撫饒爲之,亦善爲之。”

這一連串的問話,顯示出了原朱由校的睿智,並不是袁崇煥這個大忽悠能忽悠了的。話的意思就是是告誡袁崇煥老老實實做好實事,少搞一些大言不慚的把戲。屯田是孫承宗提出的,所以袁崇煥如此上奏,兩者之間可見高低。

其次是對於戰略防禦的把握,孫承宗不如原朱由校。

比如說毛文龍根據自己的情報和推測就曾上過的一份奏摺說,建奴有跟蒙古人勾結,估計有可能從喜峰口入關,天啓接到塘報後批示是:

“上諭內閣,朕覽登萊巡撫塘報,準平遼總兵官毛文龍揭前事。爲屢獲活夷,斬首級,得獲韃馬夷器等件。雖功微小,實挫賊鋒。其復遼之基,端在斯乎。朕心豈不嘉悅。外呈稱奴酋與親信奸人李茂隆等,晝夜商議,欲以賄買西虜,更換旗幟,借路潘家口等處,進攻謀逆。朕思奴酋所謀,其志不小,更甚於昔也,倘以假道長驅,爲害非淺,是以朕不無東顧之憂。卿等傳示兵部,作速馬上差人前去傳與樞輔,總督鎮巡,當詳計塘報,作何料理?作何策應?籌度周全,務保無虞。其沿途各路,並東征將士,俱要仔細防禦,謹慎備嘗。及各隘口守把將官,都要晝夜不時防守。還仔細盤詰進貢出入進攻夷人,其中恐有奸細夾帶情形。仍傳戶工二部,並專督遼餉等官,詳確毛帥,如果缺糧乏器真情,並撥船及應用器械,一併速發解去軍前應用,不得遲滯,有誤軍機,責有所歸。特諭。”

這裡就有對毛文龍的肯定,對於建奴扣關小動作的防範。

然而孫承宗卻看不出這份塘報裡面的可行研究性,對潛伏的危險無法預計,孫承宗說道:“奴狡而計穩,必不出此。又恐關城謂虜由他道,便可緩防,以爲聲東擊西之計。”

事實證明,崇禎二年,皇太極的確率軍從喜峰口入關,由此可以看出,天啓在一些問題上的看法比孫承宗更加老練的多。而現任朱由校雖然軍事上小白了點,但沒吃過豬肉還是見過豬跑的。對於戰爭的理解高度比孫承宗還是高了一點。

正是因爲自己被朱由校所救,朱由校和袁可立幾次三番的大捷,而現在卻要自己毀掉自己的心血,這心裡當然的不太好受。不說遼將們是否真心的‘投降’,就說是真的,也願意接受皇上的安排,但關外那些他曾經親自指揮的屯田、軍堡都要扔給建奴,這讓他如何不心疼呢?

做爲皇上的重要智囊對於皇上的戰略意圖的把握當然是到位的,對於周邊各個政權的態度也是明確的,對於皇上對於各個軍團的不滿也是知之甚詳的。孫承宗對這些都懂,而且實踐也證明了皇上的英明神武。把此事交由自己之手而不是假手他人,讓自己能夠有個善始善終,這樣保全自己的名節。若真正不啓用自己,最後讓別人全盤否定,搞個蓋棺定論,說自己就是一個庸才,放着建奴不抗不殺,天天在哪裡勞米傷財搞那沒用的軍堡,屯那些根本收不上來的屯田,養活那些全部都是漢奸的丘八爺、、、、、、那樣自己這一世英名就毀於一旦了。

自己當然感激皇上的用心良苦,大同一敗,自己也就已經有些心灰意冷了。(天地良心,朱由校做此決定的時候就是因爲兵部是管這一塊的,就交給了孫承宗,哪裡想過如此之多。)如今也就是皇上身邊體已的人不多,和自己比較親,自己這把老骨頭還有忠心向着皇上的,能幫他幾年是幾年吧。

第460章 臺吉很煩第193章 菜鳥改車第364章 蒙古新政第71章 皇家六店第613章 文龍之害第747章 棄關而走第241襄陽炮現1第825章 三族會盟第293章 錦衣屠奴8第786章 天主教來了第455章 泥船加快第499章 廉政建設第351章 防守反擊第749章 不戰棄守第736章 假手研製第250章 大明英烈第596章 港口受阻第538章 京中暢遊第814章 明軍加速第558章 皇上召見第782章 丈母孃來了第270章 李自成現第278章 細作之計第270章 李自成現第257章 可綱遇伏第462章 硬幣發行第330章 見好就收第196章 戰車計劃第548章 好大手筆第210章 銀行危機第222章 大同血戰第52章 鑄幣權回第124章 求極之宮第443章 廢除宦官第548章 好大手筆第644章 蛛絲馬跡第87章 羣測皇上第637章 勢如破竹第447章 精忠報明第821章 相互宮刑第5章 德行有虧第65章 勝利油田第280章 盧公見駕第40章 衆無名白第67章 送行應升第68章 夏日軍裝第687章 萬事俱備第388章 煙霧瀰漫第484章 候家投敵第310章 草原會戰5第544章 文玩核桃第274章 遼東失地第754章 狀元效應第687章 萬事俱備第152章 準備兵變第432章 光海戰策第76章 又聞遼東第138章 散朝以後第264章 大破蒙軍4第736章 假手研製第346章 封鎖海峽第358章 上將首級第822章 昭告天下滅朝鮮第654章 一死一生第371章 宗室無賴第337章 皇上親處第668章 夢醒時分第1章 人體炸彈第156章 宮廷政變1第785章 來宗道悔第632章 殺俘不祥第490章 重建東林第402章 彩旗大陣第614章 情報消息第27章 同樂酒店第635章 半渡而擊第190章 說服老臣1第759章 張氏手爐第292章 錦衣屠奴7第563章 臘八節日第556章 憲之轉變第82章 大練鋼鐵第390章 淨軍哭了第189章 借道蒙古第803章 大明關稅第593章 長街送行第520章 又見請辭第319章 歸化來使第338章 鋪路規劃第166章 宮廷政變11第805章 欲夢卿時夢難成第515章 京城規劃第208章 終聞準信第774章 這個皇上不好惹第581章 大快人心第758章 信王清醒第784章 容妃探望第700章 二條計策第8章 敲打老魏第765章 大勝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