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一章 含糊不得

張希孟和老朱聊過之後,又叫了幾個人前往市面上,挑選些熱門的書籍,拿過來給他瞧瞧。尤其是各種通俗讀物,小說話本。

像三國演義這種,也就沒有必要了,主要是一些筆記小說,近來出版的東西。

沒過幾天,張希孟的桌前就擺了一大堆,足有好幾十本。

他展開之後,一一翻閱……這一看不得了,手裡這本《紀事錄》已經算是客氣了。有太多的書,把紅巾軍寫得和山大王一樣,什麼強搶民女,殺人奪財,無惡不作……當然了,他們還沒有昏頭到直接罵朱元章。

總之前後都會寫聖天子英明睿智,愛護百姓的話。

可問題是照他們的寫法,紅巾軍都是惡賊,老朱手下的文武,沒有幾個好東西,光念着天子聖明,這有個屁用啊!

可以毫不誇張講,他們已經把根基掏空了,最後就剩下一個聖明天子。

那是不是等着老朱駕崩,一切又要故態復萌?

面對此情此景,張希孟的心其實是很沉重的。

同樣的事情不是沒發生過,比如當初就有人替宋朝擦胭脂抹粉,認爲自己修訂的《宋史》不夠公允。

彼時也是大力整頓,甚至廢掉了禮部。

但是算起來,小十年的光景,事情似乎沒有解決,反而愈演愈烈。

種種奇談怪論,充斥民間,亂七八糟的書籍,到處都是。

就連張希孟這一次也犯了難,能夠看得見的敵人,總是不難對付,哪怕是李善長,也有辦法扳倒。

但是看不見的敵人,就讓人很無奈了。

他們藏在各個角落,有着複雜的身份,甚至有人就是官場人員,就是學堂博士……你想查,也查不出來。

想處置,也無從下手。

就能眼下來說,那個俞本應該能很快揪出來,但是這麼多書,到底是誰寫的,就很麻煩了。

而且寫書的人還在其次,到底是誰讓這些書滿世界傳播,看這些東西的人,又是什麼想法……種種事情,亂作一團,想要破局,十分不容易。

強如張希孟,也覺得束手束腳,無從出招。

正在這時候,張庶寧送來了一封信,按照時間計算,他纔剛到江西,能有什麼事情?

張希孟展開之後,就發現兒子跟他提到,似乎可以針鋒相對,同樣徹查那些豪強地主的身份,集結成冊,也刊行出版,跟那些亂七八糟的書籍打擂臺,真正教化百姓。

張庶寧還提到,這個辦法竟然是隆贊跟他說的,張庶寧認爲,隨着教育推廣,讀書人越來越多,那種春秋筆法明顯瞞不過人。

以當下朝廷的力量,應付那些暗戳戳的東西,絕對綽綽有餘!

張希孟再三看了看這封信,他的眼前一亮,或許兒子的辦法,應該有用。

張希孟立刻回信同意,這封信立刻送到了張庶寧手裡,夏知鳳也看到了。

“師父同意了?”

張庶寧笑道:“什麼師父?你該叫爹纔是!”

夏知鳳臉色不紅,輕笑道:“一日爲師終身爲父,而且我可是師父的正牌弟子,不是你能比的,知道不?”

張庶寧連忙道:“知道,能不知道嗎!對了,老爹還問了你的打算,貴州的條件會差一些,不會影響你研究吧?”

夏知鳳燦然一笑,“在京城纔會耽誤事呢!我那個皇家天文館,總有些附庸風雅的人湊合過去,不見又不行,見了也沒什麼好說的。尤其是皇孫現在也有些基礎,可以自己努力,我也不用太過在意。去了貴州,找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安心讀書,做做研究,其實遠比應天要好的。好幾年前,朝廷就提倡到小城,小鎮子辦學……做研究的,應該遠離喧囂,靜下心來,全心全意做學問,不要被繁華迷了眼睛……可惜的是,到了現在,似乎也沒有幾個學校真的這麼幹了。”

張庶寧無奈苦笑,“人性如此,願意甘心吃苦的,畢竟還是少數。便是我自己的學生,他們願意回家鄉效力,我自然是願意的,可他們能走出去,成爲國之棟樑,我更加高興。”

夏知鳳也點頭,“放心吧,我寫書有空了,就幫幫你,最好能建立一所女中,到時候培養出一批吃苦耐勞的人才,也好給我打下手。”

他們夫妻聊着,轉過天,他們準備向貴州進發,也把消息轉告隆贊,能得到太師的嘉獎,隆贊小小年紀,也是值得驕傲。

不過隆贊倒是提出了一個要求,他之所以能提出這個建議,是因爲他從小就在思考這件事……在家鄉,那麼多老人都是說土司頭人開恩,纔給了他們土地。

應該感謝老爺慈悲,哪怕得到了土地,也不能忘了老爺的恩典。

而隆贊上學之後,終於得知了事情真相。

隨後在各地宣講朝廷政令,他更是發現,那些頭人不但不慈悲,反而私設刑堂,濫殺無辜,很多交不上稅賦的老百姓,就被活活打死。這些田賦高得嚇人,有些人家,要把產出的七成交給頭人。

自己剩下的那點東西,根本不夠填飽肚子,餓死人是常事。

他還記得,曾經看過一個刑堂,裡面掛滿了殘肢、人頭、人皮,光是那些陳列品,就讓人頭皮發麻,不寒而慄。

書上說的地獄,似乎也不過如此!

“山長,我不知道漢地情況如何,但是光是我瞭解的彝部,還有其他周圍的情況,要讓我們感激土司老爺的恩典,實在是做不到!我認爲只要把這些真相揭露出來,就能讓很多人清醒過來。”

張庶寧欣然點頭,“你說的很好,我支持你把這個作爲研究方向,而且我也相信你能拿出一個可靠的,有說服力的結論!”

隆贊點頭,他開始蒐集資料,積累素材,就從江西等地開始,上學之餘,就四處走訪,親自詢問,查閱方誌,去衙門翻閱卷宗。

有濟民學堂的學生證,查閱這些內容,都十分方便,甚至還有人會主動幫助他。

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調查,隆贊很快就震驚了。

因爲道理很簡單,在很多書裡提到的勤儉持家,耕讀傳世,誠信經營,樂善好施……不能說一點沒有,但這些事情,都跟發家致富沒有半點關係。

就比如在紀事錄當中提到,沉家最初是佃農,然後靠着勤勞肯幹,漸漸有了積累,隨後買房子置地,辛辛苦苦一輩子,終於能夠揚眉吐氣,昂首闊步,成爲受人尊敬的能人。

可經過隆讚的總結,卻幾乎不可能。

因爲道理也很簡單,地租這個東西吧,雖說是約定好的,但是可以浮動。

比如說你辛苦肯幹,老老實實,不斷努力挑糞肥田,讓產出越來越多……地主就會以土地變成上等田爲名,增加田賦地租。

最高能到七八成!

試問你如何賣力氣,產出的七八成被拿走,還能積累下財富?

另外還有一點,地主還會要求佃戶幫忙幹活,扛包修路,每年的農閒,都不得歇着。

再有,地主往往還掌握着貸款,宗法……他有一百種辦法,榨乾你的價值,根本不會給你積累家底兒的可能。

實在不成,瞧你快要脫離控制,人家不可能給自己製造個對手吧!他肯定會想辦法整治你的。

知道了這一點,再提什麼辛苦勤勞,耕讀傳家,苦心積攢家底兒,終於致富逆襲……聽起來是很勵志,也挺讓人激動的。

但是對不起,這幾乎不可能是現實。

層層限制,早就決定了,靠着正常的辦法,絕對沒戲。

那些富戶又是怎麼來的呢?

經過隆讚的調查,他發現一大半以上,竟然都是元朝造就的,不用說了,他們替元朝徵稅,幫着元廷壓榨老百姓,靠殘酷的手段,成爲富甲一方的豪族。

其次呢,還有些時間比較長的家族,他們倒不是靠着元朝,或者說不只是靠着元朝……人家在宋朝就很有錢,甚至還能往前追朔。

這就是所謂世代豪門,這些豪門自然也不是靠着老老實實耕田種地發家的。按照他們的族譜,明明白白寫了,某某考中進士,入朝爲官,從此改換門庭,家道興旺……還用得着多說嗎?

這不就是靠着當官,換來的權勢,然後兼併土地,積累財富嗎?

又有誰是辛苦持家呢?

隆贊把自己總結的東西,寫成了文章,交給了學堂老師,誰知竟然被退回了。隆贊也是大驚,爲什麼退回?

這可是太師贊同的,你們爲什麼不許發表?

“天下太平,盛世和樂,你再舊事重提,也不是不行,就是有些不合適,不如緩緩?”

隆贊嘴脣鐵青,渾身顫抖,這叫什麼?

正在這時候,突然門被推開,景清直接走了進來。

“用不着緩!現在發正當其時!怎麼,韓老師,有人污衊紅巾,污衊當朝勳貴,可以大行其道。我們就事論事,講講昔日的真實,怎麼就大逆不道了?”

這位韓老師被懟得無話可說,隆讚的文章,算是順利發表。

而幾乎與此同時,徐達也親自撰寫了一篇回憶文章,嚴肅駁斥所謂屠城之說!

徐達把問題講的很明白,不是什麼成王敗寇,而是王道蕩蕩,羣寇自然瓦解冰消……他把當初從臨淮鎮起兵開始,軍中的主要規矩,全都羅列出來。

別說屠城,就算是隨意搶劫百姓,拿走財物,都要受到嚴懲。

最後徐達提出了一個問題,雖然身爲魏國公,又是朝廷御史大夫,但是在關乎將士名譽的問題上,他不能坐視不理……一句話,誰敢胡編亂造,誰就要等着上大堂,等候審判!

第二百六十章 才子歸心第二百四十五章 我們不是飯桶第六百三十九章 拱衛司惹禍了第九十七章 老朱的兩套體系(三更到)第三百五十一章 俘虜樓船第一百六十一章 三大紀律第四百七十二章 請小明王退位第三百零五章 第三次興起第三百零四章 國珍飄零半生第七百二十五章 新的 御史大夫番外篇:愛釣魚的老張第七百六十二章 高招第九百一十三章 抱孫子第六百七十七章 父子鬥法第八百八十六章 公平無止境第五百九十四章 頑強的朱標第四百八十一章 中原復興第八百五十章 一不小心成功了第三百六十八章 都跪了第七百三十八章 兩個大明第四百六十二章 大決戰第一百五十八章 光復和州第八百五十五章 救國之法第四百七十八章 全面潰敗第六章 論守城第三十二章 分田是個技術活兒第五百九十五章 彈劾太子的猛士第二百七十八章 富裕仗第二百五十九章 張夫子第一百六十七章 北伐第五十二章 我叫朱英第三百四十九章 鐵索連舟第十一章 巾幗勝鬚眉第一百一十六章 戰鼓第三百一十六章 總算第三百五十六章 到士兵中去第二百零七章 天下英雄,唯有你我第四百三十八章 和尚不難爲和尚第二百零九章 法度第一第一百一十章 有後第八百一十二章 咱們是陛下的鄉親第一百五十七章 裝備碾壓第三百五十四章 聖君賢臣第六百一十五章 皇子教育等不得第五百八十七章 張希孟的小發明第一百四十一章 我要看着大元朝完蛋第三百三十章 人生無常第六百七十八章 朱元璋給百姓的禮物第三百三十三章 來自張夫子的教誨第四百六十三章 朱元璋的決斷第七百八十三章 該宰肥羊了第六十七章 咱曾經來此要過飯第二百七十二章 膽大包天第八百四十四章 皇孫伴讀第二百九十四章 借風破城第三百一十九章 權柄到手第一百三十六章 文正第四百七十四章 劉福通走了第七百五十七章 太子成熟了第五百四十四章 咱要留在應天第六百三十九章 拱衛司惹禍了第六百九十三章 請張相爲學生複姓第七百三十六章 皇家圖書館第一百六十五章 古戰場第四百八十七章 叩謝天恩第五十一章 朱元璋的政策第八百二十八章 努力學習大明第六百九十五章 夏知鳳的親事第三百八十章 士大夫的葬禮第四百八十五章 均田新政第七百零三章 一生要強的朱元璋第二百零九章 法度第一第一百零七章 五大主力第三百四十一章 這是一個關於格局的故事第三百七十五章 商科考試第六百三十章 大明根本第八百二十七章 農學家朱元璋第一百四十章 七成那是人家的第六百二十六章 新的省制第二百八十四章 時機第二百五十六章 耕讀傳家的真相第六百二十三章 北方也要移民第五百六十七章 屯田養兵第五百九十章 皇帝帶貨了第八十七章 滁,大熟(求首訂)第七百零六章 師表大明第一百六十九章 朱標第六百三十四章 處死二侯第六百二十六章 新的省制第一百八十三章 新生第三百六十五章 教育第二百九十三章 堅定守住,就有辦法第四百零二章 請孔家做個大元忠臣第七百四十三章 我把陛下抓了第一百零六章 又要升官了第十八章 不屈第三百一十五章 財政第七百二十五章 新的 御史大夫第六百八十一章 不能免俗的朱元璋第八百七十三章 咱投洪武大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