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二章 北平的出路

老朱瞭解了北平兩大財源之後,突然又好奇起來。

“先生,北平地廣人稀,土地也不錯,當初咱在燕山裡外都看了,能種田,也能產莊稼。現在北平糧食產量如何?能不能夠吃?有沒有存糧?”

到底是老農本色,朱元璋還是很關心糧食。

張希孟聽到這話,忍不住嘆了口氣。

“主公,本來這事臣想以後說的,北平的糧食沒有那麼容易講清楚……既然主公問了,咱們就一邊去行營,一邊再慢慢說吧!”

老朱微微皺眉頭,說別的事情他或許不懂,尤其是工商,老朱願意當學生,仔細聆聽,可種田的事情,居然他也弄不清楚?

你小瞧誰呢?

朱元璋果斷追問,張希孟也只能把自己研究的心得,告訴朱元璋……這一次他在北平,講學時間格外長,並且沒有迴應天的打算,其實就是在研究這些問題。

農業,畜牧業,算是重中之重。

畢竟不管幹什麼,都要吃飯。而且農業和畜牧業也給工商提供了原料,不解決這個基礎,發展工商就是一句笑話。

可是真正當張希孟開始研究起來,他立刻就意識到了,這事情麻煩了,根本不像他想象的那麼容易。

甚至他對北方軍戶制最終走向崩潰,也有了全新的認識。

首先說一點,長城一線,是能夠屯墾種田的,這條線基本和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線重合,顯然這不是主持修長城的人是穿越者,也不是湊巧蒙上了,而是這條線分割了農耕和遊牧的界限。

降水多,就能種田,降水不夠,就只能放牧了。

不過能種歸能種,但是由於卡在這條線上,更容易遇到旱災,一旦哪一年降水不夠,北方必定遭災。

春秋換季的時候,還有沙塵天,另外草原上還時常飛過來蝗蟲。

總體而言,長城一線,農耕條件遠不如江南福地,糧食產量也要少很多。

有些江南的良田,一季能收一石五,一年兩季,能收三石,水澆地收穫更多。

可長城一線不行,普遍能種一季,產量還不足一石。

“這些咱都知道,不過北方地廣人稀,田多人少,家家戶戶,都能多分許多田,就算產量少了,地數也能補上去。”

老朱認真道:“咱覺得不是問題。”

張希孟笑容不減,“主公講的自然是對的,但是卻架不住深究……北方確實可以廣種薄收,但是要廣種,就要多消耗種子,消耗勞力,多浪費時間。主公種過田,這種情形,代表什麼,應該很清楚啊!”

老朱怔了一下,確實如此,種田是個最講時令的事情,從種到收,都耽誤不得,往往差了幾天,收穫就天差地別了。

這點在北方,尤其如此。

你說多種些田,彌補產量不足,但是多付出的種子、勞力、時間,這要怎麼算?

這裡面還有一層,即便是大豐收了,需要搶收糧食,脫粒歸倉。

地廣人稀之下,需要道路,馬車,糧倉……沒有足夠的基礎設施,就算多收穫的糧食,也沒法順利收入倉庫。

入不了倉庫,扔在地裡,要不了多久就會腐爛,辛辛苦苦種的糧食,結果竟然白白扔掉。

這種情況,哪怕到了後世,也都不少見。

張希孟跟老朱分析了一路,基本上算是把北平,長城一線,種植糧食的難題,講清楚了。

歸結起來,受限於自然條件,這裡旱災頻繁,種植難度大,產量低,需要付出好幾倍的辛苦,需要更大的投入。

最後收穫卻是很有限。

“主公,現在還多虧了我們兵勢強盛,可以驅趕蒙古兵馬,要是蒙古人捲土重來,騷擾邊疆,搶奪百姓糧食。天災人禍,湊在了一起。臣唯恐邊疆還會崩潰,守在這裡的人員,也不得不放棄土地,逃回內地。”

張希孟道:“其實不需要土地顆粒無收,無法耕種。只要種田的投入過大,要承受的風險過多,而收穫寥寥無幾,就會造成百姓拋荒,放棄土地,畢竟大傢伙都要生存。”

老朱眉頭緊皺,十分揪心,一個種田的事情,還真把他給難住了。

“張先生,既然如此,那就多招募人員,給百姓降低田賦,給他們牲畜,動員將士,協助百姓種田……這些還不行嗎?”

張希孟無奈苦笑,“這些自然都行,但是卻要算在朝廷的支出上面。而且也都是臨時措施,治標不治本啊!”

老朱咬了咬牙,“那先生到底有什麼治本之策?”

張希孟道:“治本之策臣也說不好,但是臣覺得,可以從這兩大難題下手,針鋒相對,或許能拿出辦法。”

“你說!”

“這第一條,就是種田成本的問題,能不能用罪犯種田,甚至從外面僱傭勞力……先把這個花銷降下來。然後要修建道路橋樑,建造糧倉,幫着百姓解決燃眉之急。”

朱元璋點頭,“這些都可以,只不過咱聽着也像是治標不治本,跟咱想的也差不多啊!”

張希孟笑道:“這就要說到如何克服風險了……臣以爲單獨的農戶已經不行了。”

老朱怔了一下,“先生什麼意思?是需要百姓聯合起來,就,就像河南那樣,以村社合作,耕種田畝?”

張希孟搖頭,“還是不行,河南是短暫恢復,日後還要把土地交給百姓。其次,北平等地,胡風侵染,根本沒有穩妥的村社,指望着效仿河南,也是行不通的。”

朱元璋想了想,突然笑道:“聽先生的說辭,必定是還有辦法,說出來聽聽。”

張希孟道:“確實有一個辦法,那就是籌建屯墾公司。”

“屯墾公司?”

“對!現在北平的情況,小農維持不下去,村社無從談起,就需要規模更大,扛風險能力更強的屯墾公司!”

張希孟向朱元璋分析,必須足夠強大,人員多起來,規模打起來,這樣一來,許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比如說旱災的問題,單個農戶不行,朝廷出手,又因爲反應遲鈍,耗費巨大,會得不償失。

但如果有個幾千人的公司,就可以自己引水鑿井,解決問題。就算解決不了,也不至於一下子就破產。

而且屯墾公司可以自己修路,建糧倉,養牲口,僱工。

這點非常重要,張希孟說得也很含蓄……但是朱元璋卻是聽懂了,假如只是一個農戶,伱讓他僱人給自己幹活,實在是難爲他們了。

可如果是一個公司,隨便僱傭些犯人,幫着搶收糧食,這不是理所當然嗎!

甚至可以從外面僱工,乾脆點說,可以從高麗倭國,弄來勞力,替公司幹活。

而且面對這種規模龐大的屯墾公司,也便於紓困,有什麼難題,都可以和朝廷談。

他們完全能承接朝廷的資助,同時又能提供充足的糧食,供應北方的軍需開支。

老朱略沉吟,問道:“先生,你看這樣,能不能讓朝廷官吏,負責屯田……”沒等說完,老朱自己就把話咽回去了。

交給官吏,他們的第一目標,肯定是滿足朝廷的胃口,尤其是取悅上官,絕對沒法長久維持。

這個屯田公司的核心要義,就是通過龐大的規模,對抗風險。同時又靠着規模,賺取足夠的利潤,才能順利維持下去,不但自己能活得很好,還能給軍中提供足夠的糧食,甚至讓北平實現自給自足。

只不過話說到這裡,還沒有講清楚一件事,怎麼才能賺錢?

沒有機器,化肥,一個人不眠不休,能幹多少活兒,需要拿到多少報酬,這並不難算。

即便屯田公司的效率比單個農戶高,也沒有多少利潤可以榨取。

說到這裡,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必須從外面引進勞力,並且狠狠壓榨,幹最多的活兒,吃最少的飯,窮盡一切手段,才能擠出足夠維持一切的利潤。

老朱深吸口氣,“先生,這就是對倭國用兵的真意吧?”

張希孟微微沉吟,隨即道:“主公,其實光有外面的勞力也不夠。尚需要充裕的人才,能夠妥善管理,經營妥當,才能真正成功。”

老朱想了想,很認真點頭,“這點你放心吧,咱算是看透了,北平什麼都缺,就是不缺先生嘴裡的人才!這塊兒實在是人才太充裕了,遍地都是!就那個勾搭別人娘子的,咱看着就不錯!反正臉皮是夠厚了!”

張希孟瞠目結舌,就算你說得對,咱也不用這麼直接啊,含蓄,含蓄點!

老朱也懶得廢話了,他算是徹徹底底聽明白了,不是朱棣適合北平,而是現在北平這麼個情況,塑造出了此刻的朱棣,相輔相成,互相成全了。

老朱不知道的是,就是他剛剛的一句話,算是救了那個勾搭別人媳婦的倒黴蛋……像他這種不要臉的東西,在犯人裡面,也是受欺負的,要拴在尿桶上,活活薰死。

本來是要把他送去伐木,有個一年半載,就可以埋骨山間,給土地增肥了。

可就是老朱這句話,他被派去種田,幸運的是,這傢伙會點醫術,家裡頭還有個小藥鋪,到了田莊之後,他僥倖治好了牲口的病,一下子出名了……多年以後,糧食巨頭西門大官人,還是會回想起那個波瀾不驚的下午。

原來咱也是跟陛下一起蹲過大牢的人啊!

第八百四十四章 皇孫伴讀第三百八十章 士大夫的葬禮第六百三十七章 拉着老朱做生意第三百九十三章 勞動無價第二百八十五章 常遇春的戰後總結第八百七十三章 咱投洪武大帝了第五百七十章 換了人間第二百四十章 紅燒肉有的是第一百零三章 決策第八百六十一章 吞併安南第七百八十八章 還是兒子第八百四十四章 皇孫伴讀第四百二十二章 成功挑戰張相的弱點!第二百零七章 天下英雄,唯有你我第二百三十一章 豪門敗落第二百九十七章 糾錯第五百零三章 鯉魚焙面第三百四十三章 不要當亡國之君第五百七十八章 傳國玉璽第七百零四章 朱棣的心眼真多第七百七十七章 貧家子的勝利第四百四十九章 張相的終身大事第一百三十八章 十萬第五百零六章 張先生不常有第六百八十章 識字卡第六百三十七章 拉着老朱做生意第八百九十章 放眼世界第五百一十二章 天子耳目第四十章 郭子興的饋贈第六百四十四章 通過考試了第二十章 造反了第七百三十章 張相的新衣第三百零七章 吃麪第七百一十五章 朱棣低頭了第八百一十九章 真正的天子門生第四百四十一章 平分華夏第三十八章 大帥丟了第一百三十七章 梅開二度張士誠第七百零八章 神仙中人張相公第七百一十章 朱標的做事小技巧第四百二十四章 五路圍攻第三百二十七章 君臣和睦第七百九十章 公主北上第二百五十二章 聯手李善長第二十二章 勢不可擋的朱重八第二百五十章 演出第八百六十九章 瘋狂的大明科學家第四百六十七章 光復陝州第十五章 挺住了第八百四十五章 朱家的祖傳天賦第七百五十章 果斷處置第七百六十五章 張家也有逆子第四百二十章 百萬銀兩第五百六十六章 封王第八百五十二章 逆子無知第七百六十八章 張太師的親戚第七百六十三章 張相故智第三百七十七章 考試成績出來了第三百七十九章 大宋亡於此,大明興於此第二百一十四章 影響深遠第七百六十四章 朱元璋要寫書第五十二章 我叫朱英第一百九十六章 戰俘營覆盤事件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佑朱元璋第八百四十三章 馬和三寶第六百五十八章 喪盡天良的張希孟第六百六十章 倒了黴的禮部第三百五十四章 聖君賢臣第七百七十六章 你到底是誰?第一百一十四章 爲繼續做人而戰第八百五十七章 大明和羅馬的結合第七百一十四章 唯有納稅逃不掉第一百六十七章 北伐第八百四十九章 奪了鳥位第二百九十八章 朱元璋的好親戚第七百五十一章 徹查倉場第三章 書與畫第四百二十六章 鐵礦第五百八十五章 沉溺商賈,不可自拔第八十章 上學啦!第一百四十六章 千船出大江第三百五十三章 君臨天下第三百七十章 稱帝的第一步第四百七十章 軍糧到手第六百七十二章 爲陛下賀!第一百八十三章 新生第六百四十六章 大權在握的朱棣第七百章 有人私自稱帝了第六百八十二章 張庶寧的大生意第七百四十三章 我把陛下抓了第三十二章 分田是個技術活兒第九百一十二章 朱英還債第四百五十八章 收取山東第一百三十一章 萬歲第九百零九章 財富的力量第二百九十章 神將常遇春第五百六十二章 朱元璋北上第五百五十四章 我們想回家第七百三十八章 兩個大明第三十二章 分田是個技術活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