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國策是海禁,漁民出海屬於非法,所以廣州和潮州的客船目的地是香港,香港遂成爲兩廣地區下南洋的主要口岸,加上起點城在香港設置的物資貿易,香港的人氣也逐步興旺起來。
香港島維港第一期工程已建設完畢,維港成了大明南部沿海最大的港口。
香港島的人口外流和海運貿易,以廣東官方來看,就是走私,因爲香港島嚴重分流掉了廣州市舶司的關稅來源,這是赤裸裸的打臉和違法違紀。
如果是其他人這麼幹,廣東的大軍早就開進香港島,將這股黑惡勢力剷平了,但是香港島的背後是王越和起點城,所以廣東方面有些投鼠忌器。
首先王越現在已經位高爵顯,天策軍也是聲名赫赫。
廣東軍方如香港島的大明駐軍頂頭上司南頭寨總兵黎延慶,第一個選擇裝死,毫不作爲。
這些年,黎延慶因爲香港島也開始發達了,除了起點城按例發的紅包,黎延慶依靠自己手下的一百多條帆船,也幹起了近海航運的生意,很是風聲水起,誰要是趕走了香港島上的起點城的人,就是趕走他的財神爺,他當然不樂意了。
爲此廣東方面有什麼風吹草動的,黎延慶都會選擇通風報信,做了廣東方面的反骨仔。
王越仁義呀,從不以勢壓人,黎延慶畢竟是香港島名義上的軍事主官,該給的紅包,從未斷過。
前些年搞定了威德爾的英軍艦隊,述功的時候,王越做了個順手人情,把黎延慶捎帶上,黎延慶由副總兵轉正了。
像王越這樣夠意思的官員,誰不願意跟隨?關鍵是天策軍海軍太強大了,停靠在香港島的幾艘戰艦,是黎延慶想都不敢想的存在。
因此廣東方面只能通過交涉來處理問題,交涉未果後,一紙彈劾發往北京,交由皇帝評理。
違規違紀的事王越做的太多了,崇禎皇帝的龍書案上彈劾王越的奏章能有一人高,反正王越蝨子多了不癢,根本沒當回事。
……。
望海城中心市政廳大樓,這是兩年多前建設的一座五層樓的辦公大樓,也是爪哇島及其附屬島嶼的行政中心,其上一級行政機關是南洋總督府。
“蘇老的身體一向可好?”市政廳會議室內,王越詢問望海城特首蘇鳴崗道。
“有勞王大人關心了。”蘇鳴崗恭敬地道:“年紀大了,一些小毛病總是難免的,不過老朽的身子骨再幹幾年還是沒有問題的。”
蘇鳴崗今年已經六十一歲,在這個年代已算高壽了。
“望海城這些年的發展有目共睹,蘇老勞苦功高,本官也衷心的希望蘇老能夠身體健康,望海城有蘇老在,本官是放心的。”王越客氣地道。
望海城及爪哇島在蘇鳴崗和起點城派遣人員的努力下,已逐步成爲糧食基地和橡膠基地,有力地支援了起點城的工農業發展。
“王大人過譽了,現在南洋的華人當家做主,老朽的積極性也是高漲呀。”蘇鳴崗笑着道。
接着他想了想,還是鼓起勇氣道:“大人,我們華人的地位提高了,這是老朽期盼了幾十年的好事,但是我們對待土人的政策是不是過於極端了?”
南洋各地的華人都有自動成爲起點城公民的權利,領取起點城身份證明的華人,受起點城法律的保護。
歐洲散落在南洋的移民,要想成爲起點城公民,必須通過漢語資格考試和居住到一定年限,或者具有特殊技能,或者有特殊貢獻的人,才能獲得起點城公民資格。在此之前,歐洲移民屬於暫住,起點城頒發暫住證,統一管理。
而土人的地位就很悽慘了,他們連暫住證都沒有。也就是說在起點城看來,他們在南洋生活是不受起點城法律保護的,嚴格來說,屬於非法居民。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起點管理委員會接收了南洋的土地,卻沒有自動接收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民,自古以來就沒有人這樣幹過。
當然,起點城也不可能不給這些人希望,也不可能全部不接收,以免他們來個魚死網破,所以大部分人將會獲得起點城頒發的臨時身份證明,這個臨時身份證明只能算安慰獎。
土人要想獲得正式的身份證明,同樣要通過漢語考試,還要繳納一筆鉅額費用。
對於窮的叮噹響,沒有一點受教育渠道的土人來說,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起碼有一兩代人不可能受到系統的教育。
“蘇老,您不要忘記了,土人的秉性。本官所制定的南洋政策也是爲了保護華人和保持南洋的穩定,畢竟現在的南洋土人數量還佔着絕對多數,我們不能再讓悲劇重演。”王越嚴肅地道。
“可是…!”蘇鳴崗欲言又止,他知道有些話自己說了也沒用。
起點城在南洋對土人實施的政策,表面上是區別對待,這樣的事情,歐洲人也做過。
曾經的歐洲人在南洋就是大爺,南洋的土人已經認命了,人有高低貴賤之分,這是幾千年來的定律。
但是起點城在南洋所行政策下,卻暗藏殺機。
目前,南洋的日本僱傭軍兵力已經達到了六萬人,分爲兩個部分,即松浦家和義軍木村拓哉部,各三萬人。
雖然天策軍收復了南洋的馬尼拉和巴達維亞兩座重要的城市,也拿下了馬六甲海峽,但是廣大的南洋不可能傳檄而定。
南洋有太多的土邦和土著部落和未歸化地區,日本僱傭軍的作用就是摧毀這些土邦和部落,將其納入起點城治下。
這是日本僱傭軍堂皇的理由,而他們暗地裡卻在執行王越削減土人人口的授意。
一切稍敢違背起點城命令的部落和土邦,其下場都是整個部落,整個邦國的滅絕。
武裝到牙齒的日本僱傭軍在整個南洋地區掀起了一片腥風血雨,直殺到人頭滾滾血流成河,對於極度喜歡殺人的日本人,王越也算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