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太吉這個人算的上雄才大略的一代梟雄,所以其性格決定了他很難像德川家光或者天草時貞那樣乖乖的投降。
王越對黃太吉抱有一定的好奇心,所以他希望抓個活的看看。
特戰大隊就是用來執行”斬首行動”任務的,爲此天策軍將出動八十一架直十八運輸機,搭載特戰大隊一千五百多人空降盛京,進行斬首。
爲了降低特戰大隊的作戰強度,空降盛京的時機將選在天策軍迫近盛京,滿清驚慌失措之時,這樣更能事半功倍。
清軍傳遞消息的方式是快馬,按照時間推算,正好是後天。
“報告司令,卑職請令參與特戰大隊的行動!”司令部少校參謀李學文向王越立正敬禮道。
王越愣了一下,想了想道:“好吧,那你就去找張大隊長去報到吧。”
“謝謝司令!”李學文興奮地道。
從軍兩年來,李學文一直都被王越安排在文職崗位。雖然天策軍十分強大,歷次戰爭的傷亡都很小,但戰爭就是戰爭,有時候傷亡是無法避免的,畢竟這位是自己的表哥,王越不得不慎重。
兩年來從少尉到少校,李學文的升遷速度還是很快的,他所領導的航母課題小組確實取得了不少成績,升遷快了點,別人也無話可說。
其實這些成績大多都是在王越的幫助下完成的,要說對現代設備的瞭解,整個起點城不做第二人想,所以大方向上都是由王越指明。
年輕人都是渴望戰爭的,李學文多次請求去戰鬥部隊,這次活捉黃太吉的行動確實是個刷功勳的好機會,所以王越終於點頭了。
此時的松山、塔山、小淩河及錦州附近區域喊殺聲四起,槍炮聲震天,到處都是抱頭鼠竄的清軍,以及追殺的天策軍部隊。
天策軍第四、五兩師共一萬八千兵力,在兩艘航母、兩艘船塢登陸艦、四艘客貨滾裝輪、一艘補給艦、兩艘海警戰艦、四艘海監戰艦以及二十艘機動貨船的運載下,向位於遼東灣西側的松山、杏山和塔山附近的清多鐸部發動了突然襲擊。
多鐸所率領的這支清軍主要的任務是策應蓋州戰役,牽制明軍,對大明邊關防線施加壓力。
實際上這支清軍只不過是佯攻部隊。看着嚇人達到十萬之衆,其實真正的主力是直屬於多鐸本人的鑲白旗部衆及五千外番蒙古騎兵,這近兩萬滿蒙八旗纔是核心部隊。
其他兵力以滿清自己的標準看,算的上老弱殘兵了,這也是大肆擴軍的結果,七十歲以下,十三歲以上都被拉來充數,兵源素質都快趕上流寇了。
畢竟是佯攻部隊,數量看着嚇人目的就達到了。
多鐸不是一個甘於寂寞的人,雖然是佯攻,卻也打的有神有色。在松山幹掉了松山守將都督同知金國鳳和其所統率軍隊近萬人,再次拿下塔山、杏山兩處要地,做出割斷錦州與寧遠之勢,致使錦州成了一座孤城。
與歷史上的同一時間相似,正因爲清軍包圍錦州,引來薊遼總督洪承疇率王樸、楊國柱、唐通、白廣恩、曹變蛟、馬科、王廷臣、吳三桂等八總兵領兵十三萬來援,從而爆發了明清鬆錦會戰。
整個戰爭歷時三年,最後以明軍失敗而告終,在鬆錦會戰的最後一年,錦州內外斷絕,成爲孤島,城中殺人相食的慘狀再度重演,最後祖大壽開城投降。
歷史已經被王越帶偏,錦州卻再次被包圍,洪承疇已經多次向朝廷請令增援,由於天策軍在遼東的積極行動,洪承疇的請令被擱置。
第二次蓋州戰役打響的同時,第四、五兩師分三路由松山、杏山、塔山沿岸登陸之後,迅速向內陸挺進。
清軍對於從海上而來的攻擊毫無防備,一個照面就被天策軍打懵了。
第四、五兩師同樣配置強大,兩艘船塢登陸艦和四艘客貨滾裝輪裝載而來的一百二八輛裝甲車和三十輛兩棲突擊車組成的鋼鐵洪流,勢不可擋。
體型龐大的七二六型氣墊登陸艇再次閃亮登場,八艘氣墊登陸艇各裝載一輛九九式坦克,氣勢洶洶地向陸地上的清軍撲去,它們帶起的煙塵猶如颳起了一陣飆風,聲勢驚人。
到達預定地點後,八輛九九式坦克開下登陸艇,嗷嗷叫着向各自的目標撲去。
一百多輛鋼鐵怪獸僅僅只用龐大的身軀,對着混亂的清軍無情的碾壓,無數血肉之軀慘死在履帶之下,慘呼聲、驚叫聲不絕於耳,骨碎筋折聲令人驚悚。
氣墊登陸艇輕裝上陣,一往無前,哪裡人多就向哪裡衝,無視一切阻礙。
如此聲勢浩大的攻勢,如此衆多的鋼鐵怪獸到處亂竄,清軍直接嚇尿了,根本組織不起像樣的抵抗,尤其是那些老弱殘兵,慌里慌張地希望期望找到一個安全的場所。
更多的清軍猶如被猛獸追趕的羚羊,呼啦啦地到處逃竄。
報信的親兵戈什哈,連滾帶爬地衝進清軍位於塔山的中軍大營。
“報…!回稟豫親王,大事不好,天策軍殺來了!”
外面突然鬧出的大動靜,多鐸一開始沒當多大事兒,只是讓親兵出去看看是怎麼回事。
在鬆錦地區清軍完全掌握了主動,明軍態勢也是瞭然於胸,天策軍不是在蓋州前線就是在更遠的天津和起點城,爲防萬一,清軍的斥候都放到了百里之外,而且大明內地也有大量的滿清細作,到目前爲止,也沒有天策軍向山海關方向進軍的消息,所以多鐸根本就沒有考慮過天策軍。
“消息屬實嗎?若是謊報軍情,本王嚴懲不貸。”多鐸陰沉着臉喝道。
親兵戈什哈都哆嗦的都要打擺子了:“豫,豫親王,奴,奴才絕無妄言,天策軍眼看着就要殺到塔山了。”
多鐸問道:“天策軍來了多少人馬?他們從何處而來?爲何斥候一點消息都沒有傳回?”
他還在那裡問東問西呢,天策軍的炮擊已經接憧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