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雖然不受士林待見,但受衆卻與日俱增,在京師的發行量很快就攀升到一萬份。
王越從天津回來後,見報紙的發行量如此可觀,就用實名發表了一篇《朝廷爲什麼沒錢》的文章,詳細闡述了朝廷賦稅結構、海禁等弊端。
文章上說,從國朝之初的賦稅兩千萬兩,到如今的賦稅四百萬兩何故?再拿宋朝的歲入與當今的歲入做對比,說明海貿的重要性等等,一條條一件件詳盡地展示在讀者面前,所有的矛頭都指向一個方向,那就是東林黨。
這一期的報紙加印了一倍數量免費發放,同時公衆期也結束了,下一期將開始收費。
這篇文章的發表,算是《明報》逐漸爭奪話語權,掌握社會輿論的開端。此文章一經刊登,猶如重重的一腳踩在東林黨的尾巴上。
雖然自從溫體仁把錢謙益送回家吃自己,又把周延儒擠下臺之後,東林黨已經勢不如前。可御史言官們大多是東林一脈,許多朝廷官員都是來自江南,與東林黨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就算不是東林黨,他們所代言的也是江南的鉅商大戶。
御史言官們紛紛連續上奏摺彈劾王越,指出王越居心叵測,意圖動搖國本,甚至有官員跪於朝堂懇請崇禎下旨爲國除賊。
如果說《明報》的這篇文章觸動了大多數官員的利益,那麼最贊成這個觀點的恰恰是崇禎,所以這些彈劾奏摺都被崇禎留中,拒不表態。
自從崇禎繼位之後,搞倒了魏忠賢,清除了閹黨,終於衆正盈朝了。但幾年下來,國事日艱,最大的問題就是朝廷到處都缺錢,所以他已經隱隱感到問題的結症出在哪裡。
東林黨魁錢謙益下臺之後,終崇禎一朝都沒有被起用,最後混南明去了,就能說明崇禎的態度。而王越的這篇文章,正好爲崇禎理清了思路。
自他登基後在東林的建議下,裁撤了東廠這個“國家安全局”。
接着收回全國的河道監督太監,整個崇禎朝在十七年內就再也沒有修過一次河、治過一次水,無論是黃河還是長江、無論是山東還是浙江。在這十七年裡就任由河水一次次氾濫,每次東林君子都藉口“節約”把修河治水款搞沒了。
東林內閣和朝野的東林黨人爲天子的英明決定而高呼萬歲,隨後內閣就又提出了減稅的一攬子計劃。
東林君子第一個提出的就是茶稅,天子遂收回了各布政司地監督的太監。當然,自此以後各省的茶稅收入就急劇下降,文官連年報災,茶葉歲歲歉收,到崇禎十年,僅浙江一省茶稅就從萬曆、天啓年間地二十萬兩白銀降低到每年十二兩白銀——沒錯,你沒看錯,不是十二萬兩,而是十二兩。
接着就是海稅,明朝文官和海商本來就有千絲萬縷地聯繫,他們向皇帝提出應該恢復“禁海”。天子再次認可了東林內閣的判斷,下令各海關的太監回宮。
從萬曆天子興海貿以來,海關稅一直是大明財政一大支柱,也是內幣的重要來源。到了萬曆四十年的時候,萬曆天子每年能得到四百萬兩白銀的海稅。
從崇禎元年以恢復禁海令的名義停收海關稅後,內庫就再也不能從日益繁榮的國家海貿中,得到一兩的銀子了——但是,這個禁海令並不意味着沒有人收稅了,相反,收銀子的從太監變成了海商和官員,而且他們大大的提高了效率,就比如鄭芝龍。
然後是絲絹稅,萬曆認爲如果商人販絲織綢一定能賺錢,所以他收工商稅,東林君子認爲這叫“天子與小民爭利”,是招來天災地原因之一,這次的免稅計劃自然也要把它廢除,崇禎對此表示贊同。
接着是布稅、地礦稅、馬政。
根據文臣的要求廢除了各種“與民爭利”並且違反祖制的稅收後,新任的皇帝再次享受到了他祖父、父親和兄長從來不曾享受過的高度讚譽,朝野的東林君子們異口同聲的稱讚這位少年天子是大明當之無愧地中興之主,並向他保證,根據天人感應的道理,大明很快就會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但是,遺憾的是老天爺反應比較慢,崇禎年間北方仍然是連年災荒,而且後金仍然還在活蹦亂跳的作亂——打仗,賑災都要錢。
由於崇禎朝進行了大減稅以後,內庫的收入幾乎完全斷絕,無法再對國庫進行補貼,所以東林黨建議加農賦.
一系列天才的理財政策下來,國庫內帑逐漸空虛。
在一大批官員對王越喊打喊殺的時候,另一部分人卻對這篇文章紛紛叫好。除了一些有識之士,數量最廣泛的就是平民百姓,他們是最沒有話語權的一部分人。
王越的文章清晰地闡明瞭賦稅的重要性,朝廷賦稅的主要來源,賦稅對國家的作用等等。這些都是用大白話寫出來的,並在最後總結道,占人口一成的官員士紳掌握着國家九成的財富,卻不交賦稅。占人口九成的平民,要用一成的財富負擔國家十成的賦稅,這樣正常嗎?可謂一針見血。
這也怪不得有那麼多官員跳腳了,即使得罪了天下富商,王越也不懼,起點城的商品不愁賣,他也可以扶持新資產階級。
京師作爲大明的首善之地,號稱天子腳下,大明最重要的都城,這裡所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會被整個大明的官吏、士紳乃至天下人所關注,所以《明報》的影響也隨之快速擴散。
王越並沒有寄希望於朝廷能夠內部改良,他也不認爲靠一篇文章就能改變朝廷的政策。這樣的改革沒有強勁實力,是推行不下去的,阻力大的難以想象。
這篇文章的用意是爲起點城今後向外擴張時,推行相關政策定下一個基調,既官民一體納糧。同時也是爲了爭取廣大民心,做百姓代言人的意思。他知道這篇文章肯定會對了崇禎的心思,所以並不擔心別人的彈劾。
對《明報》喊打喊殺還沒有結束,剛剛纔正月初五,崇禎又收到了彈劾王越的奏章。
這兩份奏章是由新上任的兵部尚書楊嗣昌和天津巡撫賀世壽彈劾王越罔顧朝廷的禁海令,私建水師的奏摺。賀世壽本來打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王越的那篇文章讓他也怒了,所以纔有了這次彈劾。
崇禎還沒有想好怎麼表態,正月初六朝鮮的使者到達京師。
黃太吉還沒有到達漢城,朝鮮王李倧就向大明派遣了求救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