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勝看了看鄭家兄弟道:“當年你們父輩的夙願,今天由你們來完成,拿下倭國是最終目的,但是不可能一蹴而就,不急,由奪取蝦夷地開始,每拿下倭國一個島嶼就經營起來成爲補給地,此消彼長倭國必敗。”
鄭一官的妻子是平戶藩之家臣田川昱皇之女田川鬆,鄭森、田川七左衛門都有倭國血統,當然會倭語,瞭解倭國風土人情。
鄭森聽南王話音裡流露出欲完全奪取倭國的意思興奮起來,那裡是他父親垂涎三尺的地方啊!但是他也很清醒,倭國雖然不大但是也不太好惹,歷史上窮兵贖武的蒙元都曾經在倭國吃癟。
他的父親跟着顏思齊密謀起事造反,就是幻想拿下倭國成就霸業,可惜沒有成功還差一點丟了性命。
他施禮道:“殿下,小的熟知倭國地理精通倭語,願意爲前驅去奪取倭國,定然不辱使命。”
鄭森是鄭一官內定的繼承人,也是北上艦隊的主將,他闡明態度願意進攻倭國下面的事情就簡單了。
黃勝向李國助頷首示意,李國助把剛纔商議的計劃和盤托出。
第一次跟黃勝面對面接觸談論排兵佈陣,鄭森就覺得服氣,“南明”實力雄厚,但是國主黃勝卻不驕不躁,佈置謀奪倭國採取步步爲營的蠶食策略使得己方立於不敗之地。
鄭森當然知道蝦夷地的幕府軍實力有限,蝦夷由於長期被德川幕府盤剝、壓榨、封鎖導致更加貧窮落後。
蝦夷的裝備差連鐵製武器都不多,戰鬥力不值一提,鄭家跟李國助合作拿下那裡建立大本營十拿九穩。
況且蝦夷沒有被倭國人徹底同化,根本沒有國家概念,登陸站穩腳跟後採取“南明”民族政策去漢化他們會立竿見影,想必得到實實在在利益的蝦夷會少了牴觸情緒。
有了共同利益,三方一拍即合,李國助高高興興成爲主將,除了自己的二百餘艘戰船、武裝商船還有鄭森的小二百艘,可以登陸作戰的滑膛槍手不下於一萬。
李國助、鄭森將要聯手拿下北海道,並且永遠佔領長期經營此地,當然現在那裡根本不是這個名字,那裡屬於蝦夷地。
“南明”不需要出兵參與攻打北海道,只需要提供一些武器和給養給李、鄭聯軍,當然李國助和鄭森最看中的還不是武器和物資,而是看中將要得到的冊封。
黃勝承諾,李、鄭聯軍成功奪取北海道後,李國助會得到一等北海伯冊封,領正四品北海府臺官職參與治理改名爲北海府的這個面積大約八萬餘平方公里的島嶼。
鄭一官將擺脫海盜賊名給予“北海將軍”榮勳,參加作戰的主將鄭森將要得到冊封,實授正三品“北海營”遊擊將軍。
蝦夷地地廣人稀,幕府軍屢次被暴動的蝦夷攻擊如今根本控制不住那裡,李國助、鄭森兩家軍隊聯手奪取那裡沒有挑戰性。
可是要這個地方長治久安就有些爲難,無他,人口不足,蝦夷野蠻不服王化要馴服不是旦夕之間。
李國助跟鄭一官都是跑倭國發家致富,跟倭國各地大名交往不斷,太瞭解倭國地理和民俗。
這幾年李國助跟“華夏海軍”聯手不斷削弱徵夷大將軍的實力,又扶持了天草時貞在島原地區武裝割據。
倭國如今是民不聊生刀兵四起,乘此良機拿下蝦夷地,倭國徵夷大將軍一定無暇他顧,可是如何才能夠消化此地,怎樣才能夠長治久安?
李國助在黃勝面前老老實實有一說一,他把自己的顧慮講明白了,向南王問計佔領蝦夷地以後如何安排。
黃勝之所以選擇拿下北海道這個島嶼,是因爲要考慮戰後遼東和朝鮮地區的人口平衡,建奴血統之人未必能夠殺得乾乾淨淨。
主動投降之人還是要給他們留下生路,讓一部分建奴、韃子、高麗阿哈軍來到北海道對付蝦夷綽綽有餘,移民他們的家小來此地定居,初期的人口問題會得到解決。
李國助、鄭一官手裡也有不少漢民會移民來此,北海道地區以漢民爲主導的保甲模式進行殖民。
嚴格採取“南明”民族政策管理社會,只要二十年時間,整個蝦夷地就會徹底轉變成爲漢民族爲主體的“北海府”。
黃勝把接下來的計劃和盤托出,李國助和鄭森等人恍然大悟,原來南王根本沒有把即將對決的清軍當回事,已經在考慮給俘虜和降軍找出路。
這些曾經的海盜們知道此戰過後人人會洗白,以後會成爲“南明”文官武將堂堂正正回家祭祖,人人跪下表態,爲了“南明”統一大業,他們不惜拋頭顱灑熱血。
黃勝樂呵呵讓大家起來,意味深長對鄭家幾個頭領道:“諸位去北海拿下那個島嶼立足後就安於現狀嗎?倭國還有大大小小島嶼幾何?倭國人已經服王化,他們仰慕漢文明,把倭國人轉化成爲順民應該不難吧?”
鄭一官集團就使用了不少浪人,這些人的武力值和忠誠度都無可挑剔,他們的紀律性也沒問題,跟隨鄭家遠去印度洋作戰都毫無怨言。
南王略微點撥,胸有大志的鄭森馬上會意,他一時間心潮澎湃,知道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他能夠有機會揮師完取整個倭國,得到幾百上千萬的人口。
十七八歲的田川七左衛門是個倭國通,他是鄭一官過繼給田川家的養子,心裡一直有芥蒂,認爲好好的漢人做不成,去做倭寇實在跌份。
南王承諾給予鄭家海盜官身,又暗示可以在取得蝦夷地成爲立足點的前提下謀取整個倭國使得這小子興奮莫名。
田川七左衛門跪下道:“南王殿下,小子熟知倭國風土人情,知道倭人嚮往大明天朝上國,還知道德川幕府名爲倭國之臣實爲倭國之賊,那廝相當於漢末挾天子令諸侯的曹操。我‘南明’攻伐德川幕府定然是得道者多助!”
一個倭寇打扮的年輕人用標準的黃家官話侃侃而談,還文縐縐的引經據典,很是吸引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