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操控輿論

換成以前,陳景恪是不敢主動挑起保守派和激進派矛盾的。

主要是輿論這一塊不好控制。

但朱標的那一課讓他豁然開朗,隨便兩派怎麼爭,都改變不了朝廷的決定。

讓他們爭一爭,反而能讓很多問題浮出水面。

現在的情況就是如此,在保守派雞蛋裡挑骨頭的勁頭下,被掩蓋起來的問題逐一揭露出來。

激進派也有些啞火了,只能想辦法補救。

陳景恪自然不會看着激進派被打壓,於是在新一期的《大明週報》上,就出現了很多篇中立的文章。

其中出自方孝孺的那一篇引起了巨大轟動,並被激進派奉爲圭臬。

甚至被拿到朝堂上來和保守派做辯論。

這篇文章贊同了保守派的做法,認爲開海政策確實造成了很多問題。

激進派爲了利益選擇了刻意隱瞞。

若沒有保守派查漏補缺,國家早就出大問題了。

並且還把主要的問題一一羅列,並指出造成的危害。

還有些藏的很深暫時沒有被發現的問題,也被他指了出來。

看到這裡,保守派都露出了喜色。

果然不愧是唯物學的開派宗師,出手不凡啊。

只是越往下看他們就越覺得不對勁兒。

誇完保守派之後,方孝孺話鋒一轉開始替激進派找補起來。

開海確實造成了問題,但也帶來了好處啊。

然後又從國家財政、糧食、民生等方面,進行了講述。

而且爲了論證自己的觀點,他還拿歷朝歷代做對比。

之前朝代都遇到的難題,在大明被很好的緩解了,不得不說開海有功。

所以,我們不能因噎廢食。

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很多政策都是在推行過程中一步步完善的。

他還拿稅法舉例,從古代的井田制,到兩稅法,再到現在的攤丁入畝一條鞭法。

幾千年才發展成現在的樣子。

如果古人因爲種種漏洞,就不搞稅法,那永遠都不會有大明的惠民政策。

開海也是一樣,它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不能因爲存在缺陷就認爲它不好。

查漏補缺,完善制度,不正是朝中袞袞諸公的責任和義務嗎。

否則,朝廷和萬民要你們做什麼?

如果僅僅只是這些,這篇文章還不足以被大家重視,真正的精髓在後面。

在對事情進行了總結,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之後,他針對部分問題給出瞭解決的辦法。

其中重點強調了教化問題。

既然出海百姓變壞是因爲缺少教化,因爲環境不好,那我們就改變環境。

在每一個有明人存在的地方,建立明人聚居區。

在這個聚居區裡,施行華夏文化,推行華夏教育。

當然了,建立這樣的聚居區會遇到很多問題,這就需要朝廷來解決了。

我只是在野一閒人,隨便說說,至於如何做還需朝中諸公酌定。

——

方孝孺寫完文章,就繼續研究自己的學問去了。

外界卻因爲這篇文章吵的更兇了。

不過吵來吵去,依然就那幾件事情,沒什麼可贅述的。

這篇文章真正的作用,是讓激進派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案。

在海外建立漢人聚居區,這個建議在現代看來,實在沒什麼高明的。

不就是唐人街嗎?有什麼好說的。

但在大明這是首創。

這個建議就像是一株火苗,照亮了激進派心中的迷霧。

獨屬於明人的聚居區,不但能解決風俗習慣、教育等問題,還能同時解決很多其他問題。

比如方便對海外明人進行管理,能儘可能的確保大家的安全。

在這個提示下,激進派很快就拿出了一套相對完整的計劃。

並提交給了內閣。

朱標看完之後不置可否,然後就將其公之於衆。

保守派看到這份計劃頓時就樂了。

倒不是這份計劃寫的不好,而是太好了。

“試問,建一個這樣的聚居區,朝廷需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

“這個聚居區建好後,由誰來管理?”

“如果由當地人自治,那朝廷不是爲人做嫁衣嗎?”

“如果由朝廷派遣官吏,那還搞什麼聚居區啊,直接建立郡縣制不就可以了嗎?”

“你們不會不知道,朝廷爲何不在海外建立郡縣制吧?”

一席話問的激進派啞口無言。

他們光想着建立聚居區了,卻沒想過由誰來建,又由誰來管理。

讓朝廷出錢出力來建?

別開玩笑了,換成誰都不可能答應的。

就在此時,又有一個人站出來,問出了一個堪稱絕殺的問題:

“如果有一個海外國家,要出錢出力在大明的土地上,爲他們的子民建立一個聚居區。”

“這個要求,咱們可能答應嗎?”

“情同此理,別的國家會允許大明朝廷出錢,在自己的國家建一個明人聚居區嗎?

“就算他們迫於壓力同意了,心裡也會有疙瘩,說不定哪天南洋事故就會重演。”

這一番質問,直接宣告激進派的解決方案失敗。

不過他們卻並未氣餒,被否其實是在他們意料之中的事情。

這麼大的事情,怎麼可能一次性就通過。

在內部會議的時候,一個名爲謝允的工部郎中這樣給大家打氣:

“就連陳伴讀的很多政策,都要經過三番五次的完善才能通過,更何況是我們。”

“失敗不可怕,至少有了解決問題的方向不是嗎。”

這讓部分泄氣的人,重新振作起來,大家集思廣益開始商量解決的方案。

既然朝廷不會出錢糧,那就找當地人自己出。

“聯絡當地的大族,再向海商、百姓募捐一部分……”

“聚居區的標準不要定的太高,先把人聚在一起,把書院開起來再說。”

“大明最不缺的就是落魄書生,僱傭一些過去。”

“實在不行,就找一些識字的人去照本宣科,灌灌耳音也總是好的。”

“先把架子搭起來,再考慮別的。”

“至於管理,肯定要遵守當地律法,但在不違背地方律法的情況下,實行一定的自治。”

“大家推舉一部分人出來管理聚居區。”

“同時也代表聚居區,和當地朝廷衙門進行交涉,維護明人的利益。”

在衆人的商議下,一個全新的更具有可行性的計劃,逐漸成型。

然而就在他們忙着完善自己自己計劃的時候,大明週報再次刊登了一篇文章。

這篇文章的撰寫者不是別人,正是淡馬錫總督傅安。

他在文章裡詳細介紹了南洋當前的局面。

經過這次慘案,南洋漢人只剩下不到二十萬,大族幾乎被土人消滅殆盡。

當然,不全是被土人殺的。

狡兔三窟,有些南洋大族在別的地方還有產業,有一部分人員逃過一劫。

但後來被查到參與過欺騙大陸百姓的事情,被淡馬錫總督府給打擊了。

總之就是,南洋漢人所剩不多了。

土人方面也好不到哪去,經過大明水師的清洗,南洋已經沒有成型的土人勢力。

大明的軍隊,依然在持續性的對各個土人勢力進行打擊,防止他們重新抱團。

但這種持續性打擊,消耗實在太大,不可能持久。

關鍵是,這種高壓混亂狀態,嚴重影響了商業貿易,不利於大明長久統治。

朝廷必須要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否則,大明對南洋的數年經營,就要毀於一旦了。

作爲淡馬錫總督,他自然有建議權。

他的意見是,既然南洋已經是這個局面了,自然沒有還政給那些野蠻土人的道理。

南洋水師不會答應,南洋被屠殺的漢人也不會答應,心繫南洋的大明本土百姓也不會答應。

所以,他建議朝廷效仿楚國舊事,在南洋分封諸王。

——

隨着他的這篇文章發表,關於如何處置南洋遺留問題,就被拿到了檯面上進行討論。

民間的意見出奇的一致,不管朝廷怎麼處置,都絕不可能還政給土人。

蠻夷之輩,屠戮我手足。

不將其滅族就算是仁慈的了,還要還政給他們,怎麼可能。

誰敢這麼做,誰就是漢奸賣國賊。

退一萬步說,萬一還政給他們,他們再次屠殺漢人怎麼辦?

這個責任誰承擔的起?

你支持還政給土人嗎?

支持的話就簽字畫押,將來再發生類似的事情,滅你家戶口本。

一直通過錦衣衛監控民間輿論的陳景恪,得知這個風向,心中樂開了花。

“漢奸賣國賊都出來了,族羣意識終於覺醒了啊。”

朱雄英也欣喜的道:“不枉我們這麼多年的努力,總算是有了收穫。”

“一定要再接再厲,讓大華夏概念徹底深入人心。”

陳景恪點點頭,說道:“現在最重要的,還是南方和西南那邊,你有什麼計劃嗎?”

朱雄英嚴肅的道:“等大分封確定之後,我準備親自去一趟,必須要趁此機會將此事落實。”

陳景恪思考片刻,也不得不承認這是最好的辦法。

朱雄英的身份足夠高,他去就代表着朝廷的重視。

其次他在南方和西南土民中,有着極高的威望,那些人都服他。

由他親自出面,很多事情都比較好辦。

“解決土民問題,根子是解決土人首領。”

“只要他們點頭,這件事情就很簡單。”

“他們所慮者,不過是新政推行之後失去利益,你可以從這方面着手。”

朱雄英點點頭,說道:“我知道,這次過去只是爲了推行宣政計劃,不搞改土歸流,難度沒有那麼大。”

“如果他們連這都不答應,那就休怪我不客氣了。”

改土歸流也是既定計劃,但目前的條件確實不適合。

一來是土人對大明還不夠信任,依然有很多土人過着封閉的生活。

二來是那裡的漢人力量不夠強,無法支撐朝廷建立穩固的統治。

陳景恪說道:“你去了那邊,正好圈一些地方建立村寨,遷徙漢人百姓過去居住。”

“協調好漢人和土人的關係,不要讓他們生出間隙。”

“此舉一旦完成,二十年後改土歸流可期矣。”

——

傅安這篇文章的影響力,還遠不止於此。

成年親王看了那叫一個激動,熬了這麼多年,終於有合適的土地封給我了。

淚目啊。

保守派看到之後,也非常的高興。

現在好幾個親王成年,只是因爲沒有適合的土地分封,才一直耽擱不去。

而且年齡比較長的魯王、蜀王、湘王,分別在東北、交趾等地方擔任總督。

權力雖然不如藩王,可也是掌握一方軍政大權。

時間長了,誰知道會不會尾大不掉。

正好南洋空出來了,趕緊將他們弄走吧。

這樣大家就放心了。

啥?你說這樣做置土人於何地,也不符合禮法?

呵呵,伱要不要聽聽民間的聲音?

你想當漢奸賣國賊嗎?你想用戶口本做擔保,支持土人復國嗎?

不敢就閉嘴吧。

激進派也同樣非常興奮,他們突然發現,原來還有比建立漢人聚居區更好的辦法。

親王的封國,自然要推行華夏文化和律法,管理問題也迎刃而解。

而且封國還能慢慢的蠶食土人勢力,最終實現教化。

可以說,一旦分封計劃實施,南洋將正式華夏化,不復爲蠻夷之地。

目前海外漢人的主要聚居地,就是南洋。

解決了南洋的問題,其它地方反而好解決了。

開海的隱患解決了九成以上,剩下的已經微不足道了。

關鍵是,他們找到了一個支持開海政策的新藉口。

探索。

海外土地很多,只是過於蠻荒不適合分封。

開海之後,利用民間力量先進行一定程度的開發。

等時機成熟了,朝廷正好進行分封。

以後大明永不爲宗室問題困擾。

而且分封還能把多出來的百姓遷走,減少人口密度,從而減少土地壓力。

反正好處實在太多了。

於是,親王、保守派、激進派同時上奏,希望能在南洋進行分封。

只不過親王們比較含蓄,打着請安問好的幌子,接連不斷給朱元璋、馬娘娘、朱標、朱雄英寫信。

就連陳景恪都收到了很多封信,信裡面要多謙卑有多謙卑。

不知道的還以爲陳景恪是親王,他們是臣子呢。

後宮的嬪妃也沒閒着,她們找不到朱元璋,又不方便找朱標,就開始去找馬娘娘。

總之,南洋分封一時間成了主流聲音,就差皇帝拍板了。

不過有一個羣體卻有不同意見,那就是勳貴。

不是說今年宣佈大分封嗎?現在馬上就年底了,倒是說啊。

而且南洋那麼多土地,正是分封的好地方。

不能全封給親王們吧?多多少少給我們也留一點啊。

不過他們也很清楚,越是這種時候就越要沉得住氣。

要是在這節骨眼上弄出問題,導致大分封計劃流產,恐怕其他勳貴會直接將他們生吃了。

朱標自然知道他們心急,但這事兒確實急不來。

雖然可以用強硬手段來推行大分封政策,但能通過輿論減少一些壓力,還是要儘量減少一點的。

畢竟以後日子還要繼續過。

這次用強,下次百官就會起逆反心理的。

而且想要推行大分封,還要等一個人回京才行。

那個人自然是朱元璋。

他威望足夠高,能彈壓所有人,不怕發生意外。

二來這是他的許諾,也需要他來收尾,善始善終嗎。

那麼朱元璋在哪呢?

他剛剛在蜀地清理了幾十個戶口本,正快馬加鞭往回趕呢。

第391章 你是什麼人第53章 朱標小露一手第297章 建文?嘉文?120.第120章 神乎其技第70章 開啓華夏紀元第349章 政治是妥協的產物228.第227章 力學194.第193章 琉璃動人心第454章 華夏在我肩上擔着第346章 血206.第205章 陳景恪的成長第418章 死亡名單219.第218章 改土歸流第280章 你的心真髒啊第481章 二楊相會第50章 老朱臉上掛不住了202.第201章 攤丁入畝第358章 你們心裡沒有本太子啊第403章 借題發揮第357章 皇上就是敗家子啊第436章 封侯和一些事的後續106.第106章 再搞定變色油墨第381章 屠魷令220.第219章 打交趾?第340章 方孝孺也配寫史?第41章 丞相徹底成爲過去111.第111章 出關第23章 再出手第452章 明勳宗第315章 趕鴨子上架152.第151章 他還得謝咱呢227.第226章 日本必須要徹底消失123.第123章 你說的對,但我很難受第409章 尊王攘夷第440章 我都想弄死他第40章 演戲第3章 奪嫡旋渦229.第228章 萬物之理第256章 歷史賦予的使命212.第211章 用木牛流馬耕地第439章 無題第362章 大明週報第426章 大家都怕真相第373章 大戰將起第472章 太聖皇209.第208章 無題第426章 大家都怕真相第388章 強化錦衣衛?第450章 無題第238章 沒有槍頭一樣能殺人第278章 朱標的五條措施228.第227章 力學第262章 給你封個猴兒吧第279章 海盜代表自由?161.第160章 皇權不下縣?230.第229章 老朱的用人之道第409章 尊王攘夷第465章 龍鳳呈祥124.第124章 從批閱奏疏開始第464章 送上神壇第43章 暴斃第440章 我都想弄死他149.第148章 他到底做了什麼?第360章 無題第316章 偉大思想228.第227章 力學第50章 老朱臉上掛不住了第478章 發表第69章 唯有景恪一人181.第180章 培養聖人?第425章 朱老四好樣的啊175.第174章 送子伴讀第365章 滄海146.第145章 老朱你竟然和我搶女婿第271章 進退有據第473章 時間是給所有人的223.第222章 心懷鬼胎第274章 團隊力量第254章 何爲盛世第402章 朱楨不如一頭豬第259章 良善者難成大事第318章 洛下學宮第444章 禍不單行第462章 kong家必須消失第57章 實踐第410章 造體系第295章 思想武裝154.第153章 這畫面不對啊第75章 竹書紀年124.第124章 從批閱奏疏開始第394章 一國兩分治94.第94章 朱老四天天山珍海味嗎?219.第218章 改土歸流157.第156章 藍玉:請太孫示下第269章 好男兒,當如是。129.第129章 三全其美第292章 河西戰略155.第154章 兩個億啊兩個億第405章 操控輿論149.第148章 他到底做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