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見聞

甲:“你聽說了嗎,二狗子被放出來了。”

乙:“二狗子?那是誰?”

丙:“就是五年前因爲典妻拒不悔改,被抓的那個賭徒。”

乙:“哦……原來是他,這種人就應該處死,還放出來不是禍害人嗎。”

丙:“話不能這麼說,他婆娘一個人拉扯孩子,還要贍養父母,挺不容易的。如果他能洗心革面……”

乙:“嘁……指望這種人洗心革面,那不如指望河水倒流。”

“他婆娘雖然不容易,但朝廷分了五十畝地給他們家,父母身子骨還硬朗能幫襯着幹活。”

“兩個孩子也快拉扯大了,苦點累點日子還能過得去。”

“現在他出來,指不定怎麼禍害一家子呢。”

丙:“哎,誰說不是呢。”

甲:“話也不能這麼說……我七舅姥爺他三外甥的小舅子的連襟的兄弟,在衙門當差。”

“據他說,鄉令放話了誰再敢和二狗子賭,就讓差役天天去查誰家。”

“還給了二狗子婆娘一張條子,以後他們家他婆娘說了算。”

“還給他的兩個兒子特批,如果他再敢胡鬧,允許兩個兒子把他捆起來送官。”

乙:“如果真能這樣就好了,他婆娘也是可憐人啊。”

甲、丙都附和的道:“是啊,也就朝廷禁止典妻,還給百姓分地,要不然她婆娘早就被折騰沒了。”

“新政好啊,老百姓的日子比以前好過多了。”

“尤其是那個攤丁入畝……要擱以前,咱們這些泥腿子不是幹活就是服役,哪有時間在這裡閒聊。”

更多的人加入他們的討論,述說着新政的好。

在隔壁桌,一名十六七歲的少年單獨坐在這裡,他面上平靜,心中卻情緒翻滾難以平靜。

少年正是遊歷天下增長見聞的葉雲流。

對於新政,他也有自己的看法。

更確切的說,作爲士紳階層,他受身邊人的影響,曾經對新政多有不滿。

但他的曾祖父葉兌卻是新政的堅定擁護者。

認爲是萬世之法,大明要開創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

也因此,葉兌對於曾經當了儒家幫兇,針對陳景恪的事情,充滿了懊悔。

如此大才,自己竟然爲了利益去針對。

實在是晚節不保啊。

葉雲流卻很是不解。

周圍人都說新政不當人,與民爭利,損害百姓利益。

葉家自身也是新政的受害者,受到的約束更大了,繳納的賦稅也變多了。

在這種情況下,曾祖父爲何還要說新政好呢?

於是,葉兌就全面爲他剖析了新政。

他那位便宜老師方孝孺,也經常從朝鮮王國寄信回來,幫他解答各種疑惑。

讓他對新政有了更全面的瞭解。

在這個過程中,他對家國天下的概念也逐漸形成。

然而葉兌自己對部分政策的認識也很有限,甚至無法理解。

比如放寬對人口的限制,增加了社會不穩定因素,導致各城市犯罪數量劇增。

他不明白,這麼明顯的危害,朝廷就看不到?

不過他並沒有就此反對,而是採取觀望的態度。

他對葉雲流的解釋是:“從既往的政策來看,朝廷是有全盤計劃的。”

“現在我們沒看懂,可能是因爲作用還沒有顯現出來。”

“多觀察,過上幾年還是看不到作用,再反對也不遲。”

葉雲流雖然年輕,卻也很認同這個觀點。

多觀察,謀而後定,就算反對也能有更充足的證據。

去年葉兌壽寢正終,臨走前還特意叫來一羣見證人,提前爲葉雲流加冠。

並當衆宣佈,讓他守孝半年,就啓程去朝鮮王國找方孝孺進學。

還叮囑他不要直接去,一路上多走走多看看。

古代對喪葬看的非常重,作爲最受器重的曾孫,葉雲流是要守三年孝的。

但他現在正是進學的年齡,在家耽擱三年很可能一生就耽誤了。

葉兌提前做好佈置,他在孝期外出求學,就是遵守曾祖遺命,是合乎規矩的。

可以說,葉兌把一切都提前給他規劃好了。

葉雲流對曾祖的心思瞭解的更清楚,他不是怕自己耽擱了學業,而是怕自己跟着這羣儒生學歪了。

事實上,深受曾祖和老師影響,他對那些名士大儒也很不以爲然。

學問確實很深厚,但帶着一股濃濃的腐朽味兒。

這一點,從他們對新政的態度就能看的出來。

攤丁入畝的好處,傻子都能看得出來,偏偏士紳們就反對詆譭。

爲什麼?

不過是因爲他們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罷了。

滿嘴的道德文章,肚子裡全是男盜女娼。

所以,在守孝半年之後,他就遵照祖命出發,一邊遊歷一邊前往朝鮮王國。

前幾個月,他遊歷了南方几個主要省份,深入基層去觀察新政的情況。

小時候他曾經跟隨曾祖父去過鄉下,當時見到的景象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田裡的莊稼生長的很壯實,百姓工作也很勤勞。

可是大家身上的衣物破破爛爛,行人臉上也大多掛着愁苦,沿途遇到的村莊也一副破敗景象。

這種反差讓他很不解,明明莊稼生長的那麼好,百姓也很勤勞,爲何大家日子還很苦呢?

葉兌告訴他,賦稅太重。

南方几省的賦稅,是其餘地方的兩倍多。

他不明白,同樣是一個國家,爲何稅率不一樣?

葉兌的解釋是,因爲這裡的百姓當年支持張士誠,這是對他們的懲罰。

年幼的他覺得好像沒毛病,但又好像很有問題。

當初支持陳友諒的省份,賦稅也很正常啊,爲何就支持張士誠的地方賦稅重?

他問過好幾個人,得到的回答大多都是,皇帝更痛恨張士誠。

後來隨着年齡的增長,他開始意識到不對。

同樣是一個國家,如此區別對待,豈是正道所爲?

他立志,長大從政了要解決這個問題。

只是還沒等他長大,朝廷先進行了稅改,全國統一稅率了。

而且還進行了一系列的減稅。

表面看田稅增多了,但苛捐雜稅全部廢除,百姓繳納的總體賦稅變少了。

時隔數年,再次遊歷農村,看到的是一副欣欣向榮的景象。

百姓同樣辛勤勞作,但身上的衣服幾乎看不到多少補丁,臉上也洋溢着笑容。

進入村子裡面,到處都是織布機的聲音。

幾乎家家戶戶院子裡都晾曬着紡好的線,織好的布。

村中央還有前來收購布匹的商販。

普通百姓不會問那麼多緣由,他們只知道現在布匹很值錢,價格比以前貴了一倍還多。

只要將布織出來,在家門口就能賣掉。

賺取的錢財,可以供一家的開銷。

但葉雲流卻知道,這一切都是因爲海貿興起。

大明產的絲綢、棉布、瓷器、茶葉等等,供不應求。

百姓們不知道的是,將棉布運送到縣城,價格會比商販收購價高出五成左右。

葉雲流就將此事告訴了當地百姓。

本來他以爲,大家會很感激他,然後去縣城賣貨。

畢竟那可是高出了五成的價碼啊。

然而結果卻和他想的完全不一樣。

百姓要麼不相信他的話,要麼將信將疑,要麼相信卻無視。

這個結果讓他一時間無法接受。

百姓如此辛苦,不應該很重視自己的勞動成果嗎?

爲什麼不願意多走幾十里路,去賣更高的價格?

要是覺得自家布匹少,不值當跑一趟,可以幾家合在一起去啊。

等了解過真正原因,他沉默了。

百姓習慣了被束縛在當地,幾十裡外的縣城,對他們來說就是另一個世界。

外面的世界對他們來說,就是龍潭虎穴。

以至於現在朝廷放寬了人身限制,百姓依然不敢走出去。

這一刻他終於明白,爲何朝廷會放寬人身限制了。

就是要打開百姓的視野,讓他們走出去,不至於和現在這樣被一個小商販剝削。

而且他隱約有一種感覺,朝廷肯定還有更深的用意,只是他還無法參透。

接下來他去了更多的地方,見識到了更多的東西。

他看到了漢蠻和平相處,看到了百姓安居樂業,看到了血吸蟲被逐漸治理。

走過的地方越多,對新政的認識就越深。很多以前無法理解的問題,也都有了答案。

前段時間,他終於跨過長江趟過淮水,進入北方地界。

又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

貧窮,但精神上更加積極飽滿。

那種感覺,都不需要用語言交流,只看精氣神就知道,他們對未來充滿希望。

葉雲流雖然年輕,卻知道這種叫希望的東西,意味着什麼。

這一切無不說明,他們對朝廷非常滿意,相信通過努力能讓自己的日子過得更好。

而且他發現,北方百姓普遍更加忠於朝廷。

一開始他以爲,是朝廷在南方打擊宗族勢力導致的。

北方動亂數百年,早已破敗不堪,更沒有什麼宗族勢力。

與之相反的,南方相對太平,到處都是宗族勢力。

朝廷接連打擊宗族,北方几乎沒有受到什麼影響。

南方就不一樣了,大大小小的勢力打擊了好幾遍,百姓心中有所不滿是很正常的。

但深入瞭解之後他發現,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對於當前的生活,不論南北方的百姓,普遍都很滿意。

南方百姓的會說:我們終於過上應有的好日子了。

北方百姓的會說:我們終於過上好日子了。

看似差不多,但深思卻發現,內核完全不一樣。

南方更加富庶,百姓認爲過上好日子是應該的,過不好就是朝廷政策有問題。

北方更加破敗,百姓的日子但凡有所改善,就會非常感激國家。

這兩種想法沒有什麼對錯高低之分,只不過是環境使然。

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真實寫照。

這個感悟,讓葉雲流對很多問題,有了截然不同的理解。

很多看似奇怪的政策,他也終於理解了背後的深意。

對於設計這些政策的人,更加的敬佩。

此時,坐在一個街邊酒館,聽着一羣莊稼漢討論國家新政。

再次讓他感受到了南北方的差異。

南方人多關心商業,關心文化。

百姓閒聊的時候,話題更多的是什麼東西價錢好,誰家的孩子進學了,哪家的孩子有天份。

北方的百姓更加關注國家政策,討論新政是很普遍的事情。

對於戰爭關注度也很高,哪裡打仗了,勝負如何等等。

再有就是討論農墾,誰家的莊稼好,應該怎麼種之類的。

這也同樣是地域差異造成的。

南方承平已久,更加的富庶,百姓多關注賺錢、關注文教。

北方的經濟比較單一,就是靠農業,且面臨草原邊患,自然更關注政治和農墾。

這種差異看似不重要,實則對政策的影響非常大。

如果統治者不瞭解這些,在制定政策時候不加以考慮,很容易出現問題。

北方施行的很好的政策,到了南方就不一定適用。

南方很好的政策,到了北方就水土不服。

不過比起這些,他覺得更加緊迫的,是消除南北方差異。

長此以往,恐怕南北之爭會愈演愈烈,不利於大明的長治久安。

就在他陷入頭腦風暴的時候,壯漢丁路過喊道:

“你們怎麼還在這閒聊呢,快去看熱鬧去吧。”

甲:“有什麼熱鬧?”

丁:“徐家……就是魏國公府在賣地呢,整整七萬畝,就只留下四千畝,其餘全賣了。”

乙震驚的道:“什麼?爲什麼要賣地?”

丙明顯不信的道:“咋可能,他們家可都是上好的良田,水渠都修到田頭的,怎麼可能賣。”

甲也同樣表示不信。

葉雲流也不禁愣住了,魏國公府賣地?假的吧?

wWW .TTKдN .co

他連忙收起發散思維,豎起耳朵傾聽起來。

丁得意的道:“這你們就不知道了吧,朝廷頒佈了一道新法令,叫什麼樓梯收稅……”

衆人一臉疑惑。

葉流雲心中一動,說道:“階梯性收稅,田越多繳納的田稅就越高。”

丁:“啊對對對,小郎君一看就是讀書人,懂的就是多。”

乙催促道:“快說到底怎麼回事兒。”

丁就將階梯性收稅詳細的解釋了一下,然後道:

“……魏國公有四個兒子,就留了四千畝地,別的都賣了。”

“現在正在城東售賣呢,衙門的人也在,一手交錢一手交地契。”

丙更加的疑惑了:“階……階梯性收稅……不是把大戶都得罪了嗎?好好的朝廷爲啥要這麼做?”

甲自得的道:“肯定是打擊大戶,這種事情朝廷已經幹過很多次了。”

其他人也都很認同這個觀點,限制一千畝地,可不就是打擊大戶嗎。

葉雲流忍不住說道:“朝廷這麼做是爲了抑制兼併,幫助百姓保住自己的土地。”

甲見有人反駁,臉上有些掛不住,說道:“限制大戶,和我們百姓有什麼關係?”

葉雲流耐心的解釋道:“大戶想強買強賣普通百姓的地,哪個百姓能反抗的了?”

衆人都不禁點頭,好日子還沒過幾天,他們可是很清楚大戶的手段的。

葉雲流繼續說道:“朝廷限制大戶只能有一千畝地,他們還會挖空心思去搶奪百姓的土地嗎?”

衆人恍然大悟,然後就興奮起來。

“好啊,好啊,真是太好了。”

“朝廷對咱們老百姓真是太好了。”

“不但給我們分地,還想辦法保護我們的地……”

“真希望陛下能活一萬歲,咱們老百姓的日子就好過了。”

“是啊,還有太子和太孫……”

“嘿嘿……太子太孫都是賢君,咱們百姓至少能過百年的好日子啊。”

“是啊是啊,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啊。”

越說衆人就越是興奮。

葉雲流其實也有同樣的想法,太子太孫都有賢名,大明盛世可期。

階梯性收稅,他也是前幾天在酒樓聽說的。

當時很震驚,但也不得不承認,這個政策是真的絕妙。

如果真能施行下去,歷朝歷代都無法解決的土地兼併問題,真可以在大明得到有效緩解。

對於陳景恪這個救命恩人,他更加的敬佩。

恨不得前往洛陽當面討教學問。

但他不敢。

一來是覺得自己學問不夠,去了就是獻醜。

二來是當初畢竟得罪過對方,別人不追究就算了,自己哪還有臉去別人身前轉悠。

等到了朝鮮王國,跟着老師學習幾年再說吧。

老師和陳景恪關係莫逆,有這層關係,自己在主動道歉,想來對方會原諒自己的。

不過比起自己的事情,他更關心新政,於是找了個空擋插話問道:

“階梯性收稅受損最大的就是勳貴和官僚士紳,他們沒反對嗎?”

丁一臉興奮的道:“怎麼可能不反對……文官都反對,武將支持新政。”

“據說兩派在朝堂上都打起來了,陛下一口氣抓了好幾十個當官的,全都打入詔獄了。”

“武將們爲了證明自己對新政的支持,都在分家賣地。”

“不只是徐家,隔壁鄉的湯家、馮家……好幾十家都在分家賣地。”

丙激動的一拍桌子,說道:“說的通了,說的通了。武將都是和陛下一起打天下的,自然支持陛下。”

然後嫌棄的道:“文官……哼,讀書人最沒良心。”

說完他纔想到旁邊的葉流雲,尷尬的道:

“郎君莫要誤會,我說的是他們,沒說你。”

葉流雲哭笑不得,只能假裝沒有聽到。

但心裡卻再次翻騰起來。

文官反對他不意外,可勳貴爲何會如此支持新政?

而且還不是口頭支持,新政才頒佈幾天,估計朝廷還沒有拿出具體的章程。

他們就已經開始賣地了。

還不是一兩家,而是幾十家。

這還是鳳陽一地,別的地方呢?

朝堂到底發生了什麼?

這一刻,他恨不得飛到洛陽,親自去了解情況。

216.第215章 匠籍如奴籍89.第89章 恩及父母第27章 替朱元璋解惑第294章 又一新課程第66章 傲嬌的父子倆第242章 新羅婢95.第95章 將老朱家治的明明白白第36章 能不能換句話?第241章 漢四郡第266章 破王廷185.第184章 什麼重要?第331章 陛下,時代變了155.第154章 兩個億啊兩個億第6章 錦衣衛帶來的危險174.第173章 藍玉寶刀未老啊117.第117章 統統砸碎第268章 無題196.第195章 徐家要出皇后啊第297章 建文?嘉文?第270章 這就是朱雄英180.第179章 藍玉竟成嘴替第254章 何爲盛世102.第102章 假鈔第18章 和朱元璋住一個屋檐下第301章 去閻王殿開會163.第162章 摳摳搜搜的像什麼樣子201.第200章 稅第49章 給老朱父子上課225.第224章 此生僅有的機會第13章 思烹狗第79章 擴招的緣由206.第205章 陳景恪的成長112.第112章 方孝孺瘋了?189.第188章 老狐狸們的課114.第114章 歷史沒有立場231.第230章 無題第47章 貨幣第32章 馬皇后一刻三驚139.第138章 踹的衣服都崩開線了第245章 倭寇是我家扶持的第299章 繼續無題第271章 進退有據第277章 內閣的核心問題第19章 當然聽皇帝的第70章 開啓華夏紀元第345章 血染淡馬錫第16章 李善長的怨憤233.第232章 封狼居胥第276章 朱標要強化內閣166.第165章 新都設計圖第287章 朱元璋的無力第307章 一剎那的英雄第2章 大明嫡長孫第268章 無題第293章 外面的世界第330章 什麼帝國主義行徑啊春節快樂123.第123章 你說的對,但我很難受224.第223章 太孫長大了第307章 一剎那的英雄178.第177章 獨眼石人161.第160章 皇權不下縣?149.第148章 他到底做了什麼?第11章 鴕鳥朱標第306章 師徒談心第344章 血染淡馬錫(上)第262章 給你封個猴兒吧201.第200章 稅第35章 大本堂開課第19章 當然聽皇帝的127.第127章 如果萬一呢。第48章 給老朱上課迫在眉睫198.第197章 儒家不可廢123.第123章 你說的對,但我很難受第273章 大課堂91.第91章 大明二代目第一人第62章 制度上的無奈191.第190章 海貿啊第59章 無意中改變歷史第236章 我去第270章 這就是朱雄英第21章 從調教太孫開始第321章 不會寫,是真的不會寫第339章 屬於華夏的學問第77章 成爲時代的探索者179.第178章 福報?剝削!第251章 新的課題第286章 意外之喜第330章 什麼帝國主義行徑啊93.第93章 妖僧姚廣孝第304章 氣運193.第192章 化學源於愛情?第314章 朱元璋的智慧第279章 海盜代表自由?第82章 心眼真多啊第252章 構建帝國體系第266章 破王廷第286章 意外之喜115.第115章 你擋着我的陽光了第242章 新羅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