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你的心真髒啊

這次的軍制相當全面,包括了預備役制,兵役法,軍隊管理條例,退役制等等。

陳景恪特別重視的文明治軍,屬於兵役法和管理條例辦法範疇。

兵役法還包括輪換制,軍器軍械管理,內部獎懲措施等等。

以前軍隊的管理是很簡單粗暴的,突出一個不把人當人。

軍人的日子能不能過好,全看上級是否做人。

新法規對獎懲做出了詳細規定。

軍官不能再隨意處罰人,更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設置懲罰方法。

雖然有點理想化,執行起來會很困難。

但還是那句話,有法規和沒法規是完全不同的。

而且能改善一點是一點,比什麼都不做要強。

預備役制屬於之前已經制定好的方略,不過這次也做出了微調。

總的框架沒變,只在部分地方做出了微調。

最大的調整是關於預備役的管理制度方面。

朱元璋等人原本的意思是,按照省府縣分級管理。

省一級由都指揮使司負責,府一級設置一個新崗位,專門負責此事。

然後縣一級由縣尉來負責此事。

如此一來等級分明,管理方便。

陳景恪卻提出了反對:“沒必要單獨設立府一級機構,直接由都指揮使司管理縣尉。”

政府設立三級行政機關,是因爲管的事兒太多。

如果讓省直接管理縣,會非常的不方便,省裡的官員也忙不過來。

可是預備役的任務很簡單,就是組織百姓參加一下軍訓,順便展開一下思想教育。

偶爾巡巡邏,協助維護治安。

就這麼點事兒,還要設置如此複雜的管理機構,太臃腫了。

嚴重浪費國家的人力資源和財力。

“而且軍隊管理要求的是快速便捷,一條命令必須用最短的時間傳達到位。”

“多了府一級機構,反而會導致信息傳遞變得複雜繁瑣,關鍵時刻是很致命的。”

“所以,最好不要設置府一級的機構,大不了多給都指揮使司配備幾名官員。”

這一番話成功說服了朱元璋等人,不再設立府一級的管理機構。

預備役的基本單位是縣級,由縣尉負責,上一級單位是省都指揮使司。

然後陳景恪又提出了第二條建議:“採用雙重管理方式,縣尉接受上一級單位和本地行政主官的共同領導。”

“需要強調一下,是本地行政主官,也就是本縣縣令。”

“上一級的知府,乃至更上級的布政使,都沒有權利指揮。”

朱元璋疑惑了:“你不是說軍隊管理要求簡單便捷嗎,爲何還要雙重領導?”

“萬一都指揮使司的命令,和本地衙門的命令相沖突怎麼辦?”

陳景恪意有所指的道:“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朱元璋是什麼人,馬上就明白了其中的原因,笑道:

“你小子,奸詐。”

很簡單的道理,雙重管理必然會出現‘聽誰的’的爭執。

文官和軍方本身就有矛盾,爲了爭奪對縣尉的管理權,這個矛盾會越來越深。

這顯然是有利於國家統治的。

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預備役雖然有軍方屬性,可民的屬性更多。

如果全部交給軍隊管理,那就等於是給了軍隊插手民政的機會。

但預備役畢竟是暴力機關,如果全部交給地方管理,就等於是讓地方官擁掌握了軍隊。

左不行右也不行,那就左右一起走。

雙重管理,這個問題迎刃而解。

朱元璋又問道:“爲什麼要強調必須是縣令指揮,知府和布政使沒有指揮權?”

以他的智慧早就看透了其中的緣由,這麼問是爲了照顧藍玉等人。

同時也是給陳景恪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

陳景恪自然明白這個道理,回道:

“一個縣的預備役少則幾百人,多則幾千人,歸縣令指揮問題不大。”

“如果知府和布政使也能指揮,也就意味着他們可以調動轄區的數萬預備役,那就太恐怖了。”

如果布政使、知府無權命令縣尉,他們想調動預備役,就必須通過縣令去找縣尉。

還要考慮縣尉會不會同意。

因爲縣尉完全可以藉口‘請示都司’,搪塞過去。

總之,沒有直接管理權想要調動預備役,過程會變得很複雜。

他們要是敢打預備役的主意,付出的成本會更加巨大,估計剛行動就被人舉報了。

而且這麼做還能有效防止軍政勾結。

縣尉在行政方面的上級,是本縣的縣令。

在軍方的上一級是都指揮使司,這是個省級機構,地位和布政使相當。

縣令和都司勾結,難度可不小。

一個簡單的雙重領導,就基本解決了這些隱患。

想通了這一切,馮勝、傅有德等人,看向陳景恪的目光充滿了忌憚。

這小子心是真髒啊。

以後對他可要客氣點,免得不小心得罪他,被算計了都不知道了。

陳景恪很坦然,這事兒本身就是陽謀,沒必要瞞着誰。

而且也不用怕這羣軍方大佬生氣,大家都是大明的既得利益者。

只有大明強盛了,大家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證。

這個道理並不複雜,大明的開國團隊還沒被腐化,是能理解的。

而且,雙重領導也不全是爲了防範誰,好處也是有的。

如果預備役完全歸軍方,那地方衙門憑什麼要支持你們工作?

沒有地方的支持,預備役根本就搞不起來。

現在地方衙門有了一定的管理權,爲了擴大自己的權力,也必然會支持預備役的組建和運轉。

這也是陽謀。

放在前世,陳景恪根本就玩不來這些東西,就算給他看也看不懂。

這一世僥倖混入皇宮,整日耳濡目染,確實學到了許多東西。

退役法就沒什麼可說的了,主要規定了哪些人需要退役。

首先是年齡,只有年滿十八歲的可以服役,普通士兵超過五十歲自動退役。

關於參軍年齡,本來朱元璋他們想的是十六歲,被陳景恪給否了。

“十六歲還沒成婚,有些成婚了還沒生孩子呢。”

“無後就把人送上戰場,太不人道了。”

“等到十八歲,差不多都有孩子了,戰死了也有後代繼承香火。”

“主要是大明現在不缺軍人,沒必要送半大少年上戰場。”

最後這句話成功說動了衆人,大明七千多萬人口,確實不缺兵源。

於是,就將參軍年齡放在了十八歲。

其次是受傷殘疾,可以退役。

一些其他的疾病,比如確診慢性傳染病、羊癲瘋之類的,也可以退役。還有去特別遠的地方服役,一次性服役超過十年,不管有沒有軍功都賜七等騎尉,並准許退役。

這是吸取了唐朝府兵制崩壞的教訓。

說好的三年一輪換,結果安西軍一去就是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輩子。

帝國計劃註定了大明將來會在更遙遠的地方駐軍。

讓這些軍隊三年一輪換是不現實的。

乾脆一次性服役十年,還特賜七等勳騎尉。

就是要用高官厚祿,吸引將士們主動去外地任職。

還有服役年齡達到十年,沒有被提拔,沒有獲得勳位,依然是個普通士兵的,也可以退役。

這麼長時間都沒立功,要麼是得罪人了,要麼是不合適。

不論是哪一種,再讓他留在軍中都是折磨,退役是最好的選擇。

還有一些其它方面的標準,如果達到也可以退役,不過總的來說就這幾種。

退役之後也不是離開軍隊序列了,而是轉入預備役。

如果是軍官,還有機會轉入地方擔任捕快、緝盜,或者加入稅務稽查司、海關稽查等部門。

總之,這一套軍制相當的完善。

至少在陳景恪看來如此。

和現代軍制比起來自然是遠遠不如,可在古代,這玩意兒絕對是劃時代的。

朱元璋翻看之後,當即就批准施行。

而且這一次他並未將這個功勞讓給朱標,而是以自己的名義來實施的。

至於原因,自然是爲了用最快的速度完成軍制變革。

朱元璋怕朱標誤會,親自解釋道:

“這已經是大明第三次軍制變革了,且動作還如此之大,必然會引起人心動盪。”

“一個不好,還有可能會引起軍隊不穩。”

“你行事過於穩重,手段又太溫和,我怕百官會陽奉陰違。”

“你爹我兇名在外,有我來主持革新,定然沒人敢亂動。”

朱標也明白這個道理,自然不會因此產生什麼誤會。

而且他也很清楚,這次軍制改革速度必須要快,耽擱的時間長了恐怕會生出變數。

想要又快又穩的完成軍制改革,只有老朱能做到。

——

當消失半年的朱元璋,突然出現在朝堂上,引起的震動有多大可想而知。

看到那張棱角分明的臉龐,感受着如刀鋒一般的目光從自己身上掃過。

那一刻,羣臣重新回憶起了被洪武大帝支配的恐懼。

朱元璋很滿意這個效果,但他並沒有和大家敘舊,而是寒聲道:

“咱很生氣。”

羣臣忍不住打了個哆嗦:“臣等有罪。”

“太子是要大明休養生息,不是讓你們懈怠偷懶。”

“好好的政令,一日能完成的,你們能拖到三日五日。”

“一次能解決的事情,故意拖延,非要週轉十次八次才肯完成。”

“以爲咱什麼都不知道是嗎?”

羣衆弓着腰,頭垂的一個比一個低,不少人冷汗直冒。

“咱只是休息幾日,不是死了。”

“譁……”羣臣齊刷刷的跪下:“陛下息怒。”

朱雄英翻了個白眼,這老頭真會裝腔作勢。

陳景恪假裝沒有看到,悄悄往旁邊的柱子後面挪了挪。

大家都跪了你不跪,太突兀了,還是躲一躲的好。

不過心中卻連連感慨,什麼叫牌面?

這就是。

只是幾句話,就把羣臣嚇的瑟瑟發抖。

還好,朱元璋只是嚇唬一下大家,並沒有抓典型殺雞儆猴。

即便如此,也把羣臣嚇的夠嗆。

連連表示,以後一定盡心盡力工作,不敢有一絲懈怠。

朱元璋這才順坡下驢,將此事揭過。

之後他就宣佈了軍制改革之事。

並讓人拿來幾套新軍制,給百官傳閱。

羣臣很驚訝,竟然又要對軍制做改革?

這玩意兒也能隨便改的嗎?

等看完具體的內容,更是感到震驚。

太多了,主要是太全面了。

而且很多制度可謂是聞所未聞。

衆人馬上就想起前段時間發生的事情,皇帝和太子突然召見軍方大佬。

然後徐達等人就變得神神秘秘的,每天都窩在五軍都督府。

本來大家還好奇他們在做什麼,現在答案揭曉了。

肯定是弄這些新制度去了。

然後很多反應快的,目光開始在人羣裡尋找陳景恪的身影。

傳聞大明近些年的國策,基本都是出自他的手,而最近他也頻繁出入五軍都督府。

這一切無不證明,傳聞具有很大的真實性。

就算不是全部出自他的手,也必然參與了這些改革。

十幾歲的少年,能參與到這樣的國家大事,妖孽啊。

難怪徐達、馮勝這些人,與他平等論交。

有這樣的能力,誰敢輕視他?

這一刻,陳景恪在衆人心目中的地位,再次提升了好幾個臺階。

等衆人差不多看過新軍制,朱元璋問道:

“諸卿可有不同意見?”

羣臣鴉雀無聲。

不同意見?

我有啊,可是我不敢說啊。

朱元璋見無人回答,就又問了一遍:“不說話,莫非是不同意?”

羣臣再也不敢保持沉默,硬着頭皮道:

“臣等無異議。”

於是,本應該引起羣臣激烈反應,乃至反對的軍制大革新,就這樣全票通過了。

“半年,咱只給伱們半年時間,必須完成軍制革新。”

“如果讓咱知道誰陽奉陰違阻撓變革,休怪咱不留情面。”

“是。”羣臣齊聲回道。

這還不算完,爲了配合本次軍制改革,朱元璋還將心腹大將派往各地坐鎮。

馮勝去了應天坐鎮;傅有德去了川蜀,順便負責掃平當地南蠻作亂。

湯和去了兩湖坐鎮;晉王朱棡還在半道,就被命令返回江西大本營坐鎮。

延安侯唐勝宗坐鎮陝西;吉安侯陸仲亨鎮山東……

天下各地,都有軍中大將坐鎮,確保軍制改革平穩進行。

而這一連串的人事任命,也凸顯出朱元璋對此次改革的重視。

讓羣臣不敢生出一絲懈怠之心。

 

202.第201章 攤丁入畝第44章 這孩子,能處第313章 見聞第237章 無題第70章 開啓華夏紀元153.第152章 你就這麼想喊我姑父?第256章 歷史賦予的使命第273章 大課堂第58章 唯儒獨尊第45章 葬禮?秀場!第13章 思烹狗第242章 新羅婢第62章 制度上的無奈151.第150章 內部提純第278章 朱標的五條措施第47章 貨幣第337章 解縉的震驚195.第194章 組建水師衙門172.第171章 步子不能太大第70章 開啓華夏紀元第300章 閃電戰第290章 佈局和收穫88.第88章 我徐達同意他做伴讀第331章 陛下,時代變了第9章 腦回路不正常的陳遠第58章 唯儒獨尊第63章 政治幼稚方孝孺129.第129章 三全其美第279章 海盜代表自由?113.第113章 這些可都是棋子193.第192章 化學源於愛情?第17章 六部全軍覆沒202.第201章 攤丁入畝207.第206章 妙錦讓問的第274章 團隊力量139.第138章 踹的衣服都崩開線了170.第169章 江南重稅第287章 朱元璋的無力197.第196章 一切從揭皇榜開始121.第121章 幾家歡喜幾家愁第347章 明朝的蘇武216.第215章 匠籍如奴籍148.第147章 軍功爵制138.說下加更的事情吧135.第135章 太孫天命在身110.第110章 別人不配讓陛下去賭第45章 葬禮?秀場!第328章 神靈就是小偷91.第91章 大明二代目第一人179.第178章 福報?剝削!第344章 血染淡馬錫(上)第322章 卡制度漏洞第272章 朱雄英的妙計第341章 挖坑殺人第279章 海盜代表自由?第66章 傲嬌的父子倆234.第233章 誰能比陛下更疼媳婦135.第135章 太孫天命在身175.第174章 送子伴讀第301章 去閻王殿開會182.第181章 把褲子脫了再說話164.第163章 功勳九轉第271章 進退有據第294章 又一新課程第44章 這孩子,能處169.第168章 毛驤:好像哪裡不對第11章 鴕鳥朱標130.第130章 皇商要不得162.第161章 咱當年也是個乞丐頭173.第172章 實在讓人喜歡不起來91.第91章 大明二代目第一人第245章 倭寇是我家扶持的86.第86章 我能治啊第237章 無題第321章 不會寫,是真的不會寫第260章 無題第339章 屬於華夏的學問223.第222章 心懷鬼胎第308章 新書構思第275章 百萬常備軍第344章 血染淡馬錫(上)115.第115章 你擋着我的陽光了第273章 大課堂第75章 竹書紀年93.第93章 妖僧姚廣孝第20章 聽你爹我的第62章 制度上的無奈第261章 亂認祖宗96.第96章 對世界貢獻最大的大明藩王157.第156章 藍玉:請太孫示下第274章 團隊力量第38章 聖人言155.第154章 兩個億啊兩個億第265章 直搗黃龍第59章 無意中改變歷史第14章 生活處處是神話100.第100章 廷議第293章 外面的世界第36章 能不能換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