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第223章 太孫長大了

在去兩廣之前,陳景恪先給朱棡聯繫了一下,詢問青蒿湯的效果。

在得知確實有用之後,就和朱雄英一起出發,前往兩廣。

目的地,廣西梧州府。

“兩廣分界廣信縣就在梧州府,在這裡和兩廣番蠻首領會面,更有意義。”

“主要是,此地自古以來就掌握在朝廷手裡,較爲安全,不用擔心有人起異心。”

陳景恪看着兩廣的地圖,做着講解。

朱雄英點點頭,對這個會面地點他沒有什麼意見,而是若有所思的道:

“有一條,我以爲當略微修改一下。”

陳景恪意外的道:“哦,哪一條?”

朱雄英說道:“免除丁稅……我以爲當直接告訴各部落,朝廷明年會推行攤丁入畝之法。”

陳景恪很是不解,但並未直接反對,而是問道:

“爲何?”

朱雄英正色道:“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番蠻願意臣服,是相信我的人品。”

“等明年朝廷行攤丁入畝之法,他們就會反應過來,所謂免丁稅不過是在欺騙他們。”

“雖然他們不敢真的反叛,但也會對我失去信任。”

“進而連累朝廷也失去信譽,不利於後續的教化和治理。”

陳景恪愣了一下,也陷入了沉思。

過了許久,才贊同的道:“不錯,你的想法才更符合王道思想。”

朱雄英搖搖頭,說道:“和王道不王道沒關係,若這個謊言能維持很久,說也就說了。”

“明知道維持不久,還要去說,非智者所爲也。”

允許土司自治,其實也是謊言,朝廷最終的目的是改土歸流。

但這個謊言二三十年內不會被拆穿。

等條件成熟,可以找各種理由推行改土歸流之法。

總之,有的是辦法能保住自己的信譽的。

可丁稅這個,實在沒辦法解釋。

這種後腳就會被拆穿的謊言,確實不是智者應該說的。

想到這裡,陳景恪內心不禁發出感慨,朱雄英真的長大了啊。

不再盲從於人,也不再是借用別人的智慧。

而是真正的開始獨立思考,並付諸行動。

想想他的年齡,才十三,還是虛歲。

這纔是真正的天才啊。

老朱家的血脈,確實有說法的。

要麼出人傑,要麼出奇葩,要麼就是人傑加奇葩。

“你的考慮很有道理,不過就這樣坦白,也同樣非智者所爲。”

“換個方法,或許事情會更好。”

朱雄英笑道:“我就知道你肯定有更好的辦法。”

陳景恪說道:“寫一封奏疏給陛下吧,內容就是攤丁入畝。”

“就說,伱在和蠻夷部落打交道的時候,發現很多人不願意歸順,就是因爲丁稅。”

“蠻夷是人,大明百姓也是人。”

“蠻夷苦丁稅,大明百姓也同樣苦丁稅……”

“你苦思冥想,想出了攤丁入畝之法……”

“奏請陛下推行此法,減輕萬民負擔……”

“等和番蠻部落首領會面的時候,你直接將奏疏給他們看。”

“既可以打消他們的顧慮,也能讓他們加尊重你。”

朱雄英眼睛一亮,也覺得這個主意很好。

不過很快他就反應過來,搖頭說道:

“不行,這是你的功勞,我豈能搶奪。”

陳景恪笑道:“我又不缺這點功勞,你就放心拿去吧。”

朱雄英堅決的道:“不行,這是原則問題。”

“今天我能拿你一份功勞,明天就能拿走更多,有些頭絕不能開。”

“這份奏疏還是你來上吧,效果也是一樣的。”

陳景恪非常欣慰,說道:“不一樣的,現在正是你樹立威信的時候,需要發出更多的聲音。”

“如果真覺得心有不安,將來就寫一份回憶錄,將此事公之於衆不就可以了。”

“到那時天下早已大定,大家知道真相也不會說什麼。”

“反而會認爲你光明磊落,我也能落一個好名聲。”

“這……”朱雄英也遲疑起來。

陳景恪直接說道:“別猶豫了,就這麼說定了,去寫奏疏吧。”

朱雄英鄭重的說道:“總有一天,我會將一切還給你的。”

陳景恪笑道:“好,我等着。”

之後朱雄英親筆寫了一封奏疏,八百里加急送往應天。

至於此時公佈攤丁入畝之事,是否會引起不利影響。

陳景恪是經過深思的,並不會。

經過大半年的清查,人口和土地數量,都已經查的差不多了。

現在是深挖階段,看看還有沒有漏網之魚。

寧願當黑戶也不願意入籍的百姓,大有人在。

原因就是丁稅和徭役。

現在將攤丁入畝的風聲放出去,反而會讓很多藏起來的百姓,主動站出來入籍。

至於百官會不會反對……

看看龍椅上坐着的是誰,反對之前先掂量一下,自家戶口本夠不夠厚。

大部分官吏不但不會反對,還會讚頌太孫仁慈。

因爲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這都是仁政。

當然,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此時大部分土地還掌握在朝廷和百姓手裡。

那種富者阡陌連田的局面,還沒有出現,推行攤丁入畝的阻力並不是很大。

若等到王朝中後期,土地大部分掌握在官僚大地主階級手裡。

再想搞攤丁入畝,就沒那麼容易了。

奏疏很快就送到了朱元璋手裡,一同送來的還有一封書信。

信裡解釋了這麼做的原因。

得知事情的前因後果,朱元璋非常高興,連聲稱讚:

咱的乖孫有王者之氣。

馬皇后在高興之餘,對陳景恪也提出了表揚。

第二天早朝,朱元璋將奏疏傳遞給文武百官查看。

羣臣無不感到震驚,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真是太孫想到的?

少數知道的真相的,雖然不知道具體發生了什麼,但也能想到是在給太孫造勢。

自然不敢將真相說出來。

朱元璋並沒有立即拍板,而是讓羣臣考慮此策是否可行。

同時還下令刊印邸報,通告全國討論此事。

聽到最後這句話,羣臣哪還不明白,所謂討論不過是走個過場。

皇帝這是已經決定施行攤丁入畝之法了。

否則不會通告全國的。

原本對此事還有一些不同意見的人,也很識趣的改變想法。

既然無法反對,那就一起讚頌吧。

而且此法確實是仁政,太孫能想到這種利國利民之法,不正說明他乃仁聖之君嗎。這一刻,文管集團更加認定,太孫就是他們需要的君主。

吹捧,狠狠的吹捧。

一定要將太孫的事蹟傳遍全國,讓他的儲君之位穩如泰山。

退朝後,攤丁入畝之事在極短的時間裡,就傳遍了整個應天城。

並以驚人的速度,向全國傳播。

這其中,固然有文官集團討好朱雄英的原因。

但最主要的,還是攤丁入畝本身。

就算是對朝廷要求再苛刻的人,都不得不承認。

這條政策受益最大的,就是窮苦百姓。

是一條前所未有的仁政善政。

由小見大,太孫果然是仁聖之君也。

不光是有仁善之心,還很聰明。

否則也不會想到攤丁入畝,這樣前所未有的良法。

天命太孫的含金量已經拉滿了。

正如陳景恪所預測的那般,隨着這個消息的傳播,越來越多藏匿的隱戶主動現身入籍。

這也導致,很多試圖瞞天過海,藏匿百姓的大戶暴露出來。

讓錦衣衛的屠刀下,又多了一些冤魂。

也讓更多的財富和土地,迴流到朝廷手裡。

這一次大清查,僅僅是抄沒的錢財,就超過了大明兩年的歲入。

對朝廷來說,這也算是個意外之喜。

也讓朱元璋更有動力去推動改革。

——

且說陳景恪這邊,等他們到達梧州府的時候,攤丁入畝之事已經先一步傳開。

百姓們聽說此事後,自然是欣喜若狂。

太孫在南方百姓心中的地位更加穩固,人還未到萬民傘就已經先送過來了。

各番蠻部落,不論是已經歸降的,還是未歸降的。

也都不得不承認一件事,太孫確實是個講信譽的仁慈之君。

有這樣的君主,身爲臣民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

於是更多還在猶豫的部落,選擇走出山林。

而兩廣的各部落,在聽說了攤丁入畝之事後,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

太孫值得信任,更值得追隨。

所以,這一次的談判出奇的順利。、

針對兩廣的複雜情況,朱雄英和陳景恪提出了更具體的政策。

除了之前有的,還加了幾條,諸如各部落不得相互用兵。

部落之間有了糾紛,若不能自己解決,就找當地衙門調解等等。

這其實就相當於是,爲後續朝廷插手部落事務,留下了一個口子。

本來他們兩個還以爲各部會拒絕,誰知道對方全盤接受這些條件,且沒有額外提出任何附加條款。

並且各部還承諾,若兩廣有人膽敢作亂,只需太孫一道手諭,各部就出兵協助朝廷平叛。

包括番蠻部落作亂,他們也會出手。

對此,朱雄英自然非常高興,當場賜予一樣自己的信物。

持有信物,他們可以隨時入京求見。

“如果地方官吏針對你們,或者你們有別的困難。”

“不要再如以前那般起兵,拿着信物去京師找我。”

“任何問題,我都會想辦法幫你們解決。”

“但是我也希望你們慎用此物,若不然我只能將其收回。”

各部也非常滿意,他們要的就是太孫的承諾,而不是朝廷的狗屁律法。

現在太孫表現出了誠意,他們自然也知道該怎麼做。

各部首領當場立下誓言,絕不濫用信物。

雙方達成一致意見後,番蠻部落的首領們爲了表示誠意。

反手就把之前勾結他們的,官僚士紳宗族全都出賣了。

其中宗族勢力十一家,官僚士紳多達百人。

拿到名單之後,朱雄英眼睛裡浮出一抹殺意,迅即就掩去。

並且做出一副無奈的樣子,說道:

“都是大明子民,何至於此啊。”

然後名單就出現在了朱棡手裡。

對此他並不意外,在來兩廣之前,他就派人先一步過來調查情況。

有宗族勢力勾結番蠻造反,他早就知道了。

只是不知道具體有哪些人,不好動手。

現在有了確切的名單,那還等什麼,抓。

一夜之間,兩廣上百名官吏被抓捕,十三家大宗族被圍剿。

當然,不可能把宗族所有人都殺了。

抓的都是骨幹人員,普通族人只是看管起來,隨後會打散安置。

在審理的過程中,有人交代了更多的問題。

比如,有宗族和倭寇勾結,裡應外合之事。

朱棡聽聞此事也是大吃一驚,他只是傲慢,並不是目中無人。

倭寇大多都是亡命之徒,戰鬥力是非常強的。

若真按那些人的的計劃,自己不知情闖入陷阱,事情還真的很危險。

感受到威脅的朱棡,變得更加危險,於是更多的人被牽連。

就連朱雄英都有些看不下去了,主動去找他談了談心,他纔有所收斂。

而這落在其他人眼裡,也更加坐實了太孫的仁善之名。

但朱雄英卻對這個大帽子嗤之以鼻:“什麼狗屁仁善,我只是不喜歡亂殺無辜罷了。”

陳景恪也只是笑了笑,一起生活這麼久,他太瞭解朱雄英的脾氣了。

朱家或許真的有那種心慈仁善之人,但絕不會是他。

正如他自己所說,他只是不喜歡隨便遷怒他人而已。

碰到該殺之人,他的手一點都不軟。

否則這份名單也不會那麼快,就出現在朱棡手裡。

不能對內遷怒,朱棡就將目光放在了倭寇身上。

因爲錦衣衛的動作太快,和倭寇勾結的人,沒來得及將消息傳出去。

當然,這其中和禁海也有很大的關係。

在嚴格的禁海令之下,即便是他們這些地頭蛇,想要出海也非常麻煩。

倉促之下,根本就沒有機會將消息傳出去。

也就是說,倭寇並不知道大明內部出現了什麼問題。

對朱棡這樣的軍事統帥來說,這些信息差足夠佈下一張天羅地網了。

於是,沒多久朱棡就大張旗鼓的,前往長樂縣。

停靠在澎湖列島的岡本日川,也得到了準確情報。

魚已經上鉤,可以開始行動了。

岡本日川非常興奮,但他是個謹慎的人,並沒有輕易出兵。

而是要求派人去長樂縣查看情況。

派來聯絡的信使一開始很爲難,知道他威脅要退兵,纔不得不答應下來。

一番有驚無險的實地考察,確認情報無誤。

岡本日川終於打消了心中的顧慮,約定三日後出兵。

133.第133章 天降異象第294章 又一新課程第27章 替朱元璋解惑91.第91章 大明二代目第一人228.第227章 力學第306章 師徒談心101.第101章 我朱元璋豈能讓百姓吃虧223.第222章 心懷鬼胎206.第205章 陳景恪的成長104.第104章 大戶就是養肥的豬94.第94章 朱老四天天山珍海味嗎?第21章 從調教太孫開始175.第174章 送子伴讀第281章 自絕於軍方114.第114章 歷史沒有立場第247章 比武將還激進的文官集團137.第137章 朱標釀成的惡果(求月票)第274章 團隊力量112.第112章 方孝孺瘋了?172.第171章 步子不能太大第329章 提防瓦剌第271章 進退有據162.第161章 咱當年也是個乞丐頭第264章 動起來的大名第273章 大課堂第288章 中央不是皇帝第240章 你的算計也太可怕了第8章 御下206.第205章 陳景恪的成長173.第172章 實在讓人喜歡不起來第4章 力挽狂瀾第31章 朱元璋的弊政86.第86章 我能治啊第38章 聖人言135.第135章 太孫天命在身161.第160章 皇權不下縣?第78章 混亂的計官體系88.第88章 我徐達同意他做伴讀第30章 預見能力第12章 大幕開啓第57章 實踐182.第181章 把褲子脫了再說話171.第170章 如何動搖儒家地位第52章 解決之法第265章 直搗黃龍189.第188章 老狐狸們的課第333章 沒有龍傲天第321章 不會寫,是真的不會寫第60章 老狐狸181.第180章 培養聖人?第295章 思想武裝第292章 河西戰略第9章 腦回路不正常的陳遠第35章 大本堂開課140.第139章 唐高宗就是這種病221.第220章 啥條件我們都答應第313章 見聞第33章 學問哪來的?194.第193章 琉璃動人心第319章 天竺攻略第237章 無題第279章 海盜代表自由?215.第214章 太孫出巡第286章 意外之喜180.第179章 藍玉竟成嘴替第8章 御下第74章 祭品奉上,助我三江。151.第150章 內部提純第315章 趕鴨子上架第49章 給老朱父子上課第244章 陌生的大明第305章 階梯性收稅第12章 大幕開啓236.第235章 大明的未來全在你手裡了207.第206章 妙錦讓問的156.第155章 天要塌了啊(三百月票加更)第63章 政治幼稚方孝孺94.第94章 朱老四天天山珍海味嗎?179.第178章 福報?剝削!127.第127章 如果萬一呢。91.第91章 大明二代目第一人第280章 你的心真髒啊第59章 無意中改變歷史第315章 趕鴨子上架第54章 目標,倭國146.第145章 老朱你竟然和我搶女婿第274章 團隊力量第58章 唯儒獨尊第314章 朱元璋的智慧第38章 聖人言206.第205章 陳景恪的成長第59章 無意中改變歷史第258章 得償所願第12章 大幕開啓130.第130章 皇商要不得第26章 做你爹的魏徵197.第196章 一切從揭皇榜開始第68章 小小朱駁老朱第278章 朱標的五條措施124.第124章 從批閱奏疏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