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第166章 永除草原之患?(六百月票加更

第166章 永除草原之患?(六百月票加更)

伊水和洛水是兩條自西向東流淌的河流,也是黃河的重要支流。

在即將達到黃河的時候,兩條河流匯集成一條,就是伊洛河,然後匯入黃河。

洛陽舊城,離兩河交匯處還有幾十裡的距離。

新都自然不能放在舊城,這樣工程量太大,光拆遷就需要數月時間。

在經過實地考察,徵求了多方意見之後,新城放在了更靠近兩河交匯的地方。

但這也意味着,夾角用地不夠。

“根據景恪的建議,新都要以容納百萬人爲標準建設。”

“還要預留出足夠寬敞的街道,和寬鬆的生活空間,佔地太大了。”

“兩河之間的土地,寬度不夠。”

“……爲了解決這個問題,將作監的官吏實地勘探之後,提出了一個方案,新都將橫跨伊洛二水。”

“新都的主體和皇城在兩河之間,四分之一在洛水的北面,四分之一在伊水的南岸。”

“這麼做的好處有四個,其一,更容易從伊洛水獲得水源。”

“其二,交通方便,漕運船隻可以直接從伊洛水進入外城。”

“其三,若未來需要拓寬城池,城北和城南都有大片土地可以使用。”

“其四,兩水外側的城池,可以作爲商業區使用。”

商業區人員混雜不好管理,伊洛二水就是天然的隔離帶。

一旦那裡出了亂子,只需要封鎖伊洛二水,就能切斷其和主城區的聯繫。

當然,並不是說主城區不能經商,而是規模不一樣。

伊洛水外側的部分城區,是大型商業區。

兩水中間的主城區商業規模較小,也不集中。

皇宮在主城區的正中心。

“容納百萬人的都城,面積實在太大了。”

“爲了方便管理,我計劃以皇宮爲中心畫一個井字。”

“皇宮就在井的中心,周圍的八個區域,分爲八個坊。”

“以高牆將八坊隔開,白天坊門大開,任由大家出入。”

“晚上宵禁,或者遇到緊急情況,就關閉坊門切斷相互之間的聯繫。”

在某些時候,這些高牆也可以起到防禦作用。

這些坊和唐長安城的坊不同。

唐長安城的坊比較小,偌大的長安城總共被劃分成了一百零八坊。

優點是便於管理,缺點是太封閉了,不利於交流。

從宋朝開始就已經不設坊了,百姓居住在同一道城牆內。

這也和宋朝發達的商業有關。

應天城也有坊這個單位,但更類似於前世的城區,是完全開放式的,沒有城牆阻隔。

朱標弄出來的這個坊,雖然有高牆分隔,但面積太大了。

新都城的規模比唐長安城還要大,僅僅是主體部分,就有唐長安城三分之二大小。

這麼大的區域,劃分成九個部分,單個的面積可謂是非常龐大了。

住個十萬人,完全沒有問題。

所以,雖然也是坊,卻並不封閉。

朱元璋對這個設計就非常滿意:“商業區被伊洛二水隔開,主城區分坊治理。”

“好好好,此法甚好,標兒你的這個設計,比咱想的還要好。”

陳景恪自然也沒有意見,在沒有‘天眼系統’的情況下,分區確實是最簡單也最實用的管理辦法。

否則這麼多人擠在一道城牆裡,會帶來多少混亂,想想就讓人頭皮發麻。

朱雄英更是興奮不已,這就是他未來新家啊。

真恨不得一夜之間就將它建成了。

除了這些之外,還有四條貫穿全城的人工渠,方便百姓用水。

陳景恪比較關注的下水道工程,也設計了出來。

污水直接排出城外,不用擔心便溺遍地,把新都變成屎城。

其實他這個擔心有點多餘,自從漚肥技術成熟,便溺物就成了寶貝。

這還是個很搶手的生意,一般人都插不進手。

就以應天城爲例,據說整個城的排泄物,都被幾個背景神秘的大戶給壟斷了。

他們會派人,挨家挨戶免費幫人清理此物,然後統一運出城外漚肥。

肥料可以自用,也可以賣給別的種田大戶,堪稱暴利。

不過即便如此,下水道也是一項重要的設施。

有它沒它,完全是兩個樣子。

接下來朱標又介紹了皇城。

不得不說的是,前世朱元璋設計的南京故宮,影響了後世明清兩朝的宮廷建築。

這一世,朱標也沒能擺脫老朱的影響。

洛陽宮在總體上和應天皇城相似,只是細節上略有不同。

對於皇城設計,陳景恪能插手的不多,他只提出了一個創意。

地龍。

也是暖氣管道。

北方的冬天可是很冷的,沒這玩意兒日子不好過。

古代沒有加壓泵,沒辦法弄出覆蓋整個皇城的暖氣系統。

不過問題不大,可以分開設計,每一座宮殿都有一套獨立的暖氣系統。

新都的建設,可不只是皇城本身,還包括周圍的關隘。

洛陽周圍是有天險的,但因爲地位下降,這些關隘大多都棄置不用了。

現在也要全部重新修築,並且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強化。

還有糧倉,作爲京都必須儲備有足夠的糧食。

糧倉選址建設也非常重要。

朱標僅僅是介紹,就用了將近一個時辰的時間。

可以想象涉及到的環節有多少。

反過來說,這座新都城的設計堪稱完美。

朱元璋大爲滿意,當即就拍板,開建。

也就在這時,陳景恪拿出了一樣‘黑科技’。

混凝土,俗稱水泥。

儘管早就知道他手裡還有寶貝,可當聽到水泥這種東西時,朱元璋還是忍不住感到震驚:

“你是說,用粘土、鐵礦石、石灰石、石膏,磨成粉摻在一起,加水就能凝固成石頭一樣?”

陳景恪完全能理解他的心情,這玩意兒堪稱戰爭利器。

平地造一座堅城,能直接改變戰爭態勢。

“用瓷器陶器的碎片、礦渣也可以,只要比例對,加水攪拌就能凝固成石頭。”

“如果加適量的沙子和碎石子,效果會更好。”

朱元璋什麼都沒說,立即找人弄來所需之物,在皇宮內親自做了試驗。

幾天後,看着凝固成一團的水泥疙瘩,朱元璋激動不已。

抽出佩劍重重砍了一劍,‘咔’碎屑四濺。

“不如石頭硬,但也不遑多讓。”

“好,這混凝土實乃國之利器也。”

朱標也非常高興:“有了此物,修建新都的成本就能降低好幾成,速度也能加快數倍。”

“景恪又立一大功矣。” 朱元璋點點頭,然後不滿的道:“你別誇他,這小子藏了一肚子好東西,磨磨唧唧的不肯拿出來。”

“還大功,咱都恨不得打他一頓。”

陳景恪嘿嘿一笑,並沒有將這話當真。

老朱這個人,有時候很傲嬌,明明想夸人非要反着說。

“混凝土抗拉抗彎性比較差,澆築時可以在裡面加入竹筋,以增加韌性。”

竹筋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前世有一座大樓,就是用竹子爲筋,歷經百年而不倒。

最後還是因爲年代太久遠,才被拆掉了。

拆掉後露出來的竹條,依然保持着足夠的韌性。

明朝的建築普遍不高,城牆也就十米出頭,用竹筋完全沒有問題。

這時,朱雄英圍着那個水泥疙瘩轉了好幾圈,然後摸着下巴說道:

“用這玩意兒在草原上修幾座城池,北元人還不哭死。”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不愧是咱的乖孫,和咱想到一塊去了。”

“現在北元人也學聰明瞭,咱們大軍出擊,他們就遷走避而不戰。”

“如果大軍太過深入,他們就派兵襲擾糧道。”

“等咱們大軍撤退,他們就趕着牛羊回來繼續生活。”

“最後的結果,往往是咱們空耗人力物力,卻毫無所獲。”

“有了城池就不一樣了,咱們的大軍可以和釘子一樣釘在當地。”

“咱倒要看看,他們準備如何破這一局。”

朱標也很贊同,說道:“有了此法,處處都是天險啊。”

“只是可惜,混凝土的生產方法沒有辦法保密,容易爲敵人獲取。”

陳景恪笑道:“殿下無需擔心,水泥只是死物罷了,在會用的人手裡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

“況且,我大明軍隊縱橫天下,堅城要塞都不知道攻下來了多少座,再多幾座又能如何。”

朱標失笑道:“確實如此,倒是我有些小氣了。”

朱元璋笑道:“現在咱大明唯一的敵人,就是北元。”

“他們就算獲得了製作之法也沒用,草原上可找不到這麼多材料。”

“再說,咱巴不得他們修城呢。”

“修了城他們就不捨的走了,只能留下和咱們正面作戰。”

“這樣反倒是好辦了。”

中原王朝和草原遊牧民族作戰,最大的問題不是打不過,而是找不到人在哪。

伱主動出擊,人家四散躲避。

你撤退人家就聚集起來攻打你。

陳景恪想了想,說道:“陛下,有了水泥築城,我倒是有個不錯的對付北元人的辦法。”

朱元璋立即就來了精神,問道:“什麼辦法?”

朱標和朱雄英也好奇的圍了過來。

陳景恪拿起一根木棍,在地上畫了起來:

“將草原分成一個個的格子,讓歸順的北元部落,居住在這些格子裡,不允許擅自離開。”

“朝廷在靠近河流的地方,修築城池派遣官員,就近管理這些部落。”

“還可以遷徙漢人,在城池周圍居住開墾農田……”

朱元璋思索道:“辦法是不錯,可也等於是讓北元部落,獲得了休養生息的空間。”

“一旦他們壯大,就有聯合起來反叛的危險。”

陳景恪說道:“陛下考慮的甚是,不過也能解決。”

“分拆,朝廷規定每個部落的人口上限,人數超過了就分拆。”

“將拆出來的人,遷到遠遠的地方定居。”

“讓他們一輩子,都無法聯繫到原來的部落。”

朱雄英插話道:“還可以將他們遷到大明腹地,和漢人混居。”

“說漢話,寫漢字,穿漢衣……用不了多少年,就能被同化。”

朱元璋大喜:“好,格子安置加分拆之法一出,北元將再不復爲禍矣。”

朱標想的更多,說道:“困擾中原王朝數千年的草原隱患,有可能要在大明手裡,徹底解決了。”

眼見這個法子或許可行,幾人都變得非常興奮。

圍在一起商量更多的細節。

很快就有了一個大致的方案。

當然了,事情肯定不會那麼簡單。

在敵人的腹心之地修築城池,一不小心就會弄巧成拙。

要做到萬無一失,需要做的事情很多。

不過這些細節問題,自然由專門的人去設計完善。

最後,朱元璋說道:“此法暫時保密,不要泄露出去。”

“等這次的革新完成之後,再着手實施。”

衆人都知道事情的輕重,紛紛點頭。

朱標又在應天呆了幾天,瞭解了變革的進程之後,就再次離京前往洛陽。

本來他是想多呆一段時間的。

現在材料還沒有到位,洛陽那邊還在平整土地。

新都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正式動工,他去了也沒用。

有了混凝土情況就不一樣了,很多材料都需要調整。

比如糯米的需求量就降到了最低。

古代爲了保證城牆的質量,會用糯米湯當粘合劑。

該說不說,這玩意兒確實好用。

缺點是代價太大了。

糯米的產量本就低,修城牆的用量又大。

僅僅是這一項,就佔據了總投入的很大一部分。

關鍵是糧食寶貴,修城多用一點,百姓就少吃一點。

說城牆是用錢堆起來的,一點都不誇張。

而現在有了混凝土,糯米基本可以省下來了。

朱標離開之後,陳景恪和朱雄英又恢復了往日的忙碌。

白天學習處理政務,晚上回家做總結。

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陳景恪終於將《洪武算經》檢查完畢。

沒有任何問題。

他長出了口氣,終於完事兒了。

之後就將書呈給朱元璋。

朱元璋早就知道此事,並沒有多說什麼,直接下旨刊印五千冊發行天下。

在變法的大背景下,《洪武算經》的成書,並未引起什麼動靜。

畢竟只是一本算書而已,不被重視很正常。

除了陳景恪,此時還沒有人意識到,這本書在科學界意味着什麼。

算經的事正式告一段落,陳景恪也輕鬆了許多。

可以投入更多精力去學習政務。

然而就在這時,發生了一件誰都沒有想到的事情。

毛驤入宮密奏:“臣已查到證據,李善長乃胡惟庸同謀。”

(本章完)

第259章 良善者難成大事第407章 蠹蟲傳95.第95章 將老朱家治的明明白白第55章 正義執行第373章 大戰將起第267章 合格的宰相第61章 自己的小圈子109.第109章 他是最高明的棋手129.第129章 三全其美174.第173章 藍玉寶刀未老啊第340章 方孝孺也配寫史?第266章 破王廷第9章 腦回路不正常的陳遠第351章 無題第57章 實踐第65章 組建海軍144.第143章 活的功漕神第323章 安置成年親王第21章 從調教太孫開始第341章 挖坑殺人第364章 高,太高了。95.第95章 將老朱家治的明明白白115.第115章 你擋着我的陽光了第23章 再出手第54章 目標,倭國195.第194章 組建水師衙門147.第146章 老朱:咱又整出弊政了?第363章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第241章 漢四郡第410章 造體系第464章 送上神壇第358章 你們心裡沒有本太子啊164.第163章 功勳九轉第279章 海盜代表自由?第29章 驚歎的朱重八227.第226章 日本必須要徹底消失第401章 這個鍋必須要有人背第367章 你們準備好錢了嗎第299章 繼續無題226.第225章 我不養閒人230.第229章 老朱的用人之道第364章 高,太高了。第371章 澳洲?炎洲!第359章 南洋清除計劃第274章 團隊力量第241章 漢四郡229.第228章 萬物之理第398章 南洋亂局235.第234章 誰最會講葷段子226.第225章 我不養閒人第463章 殺駙馬以正法令第77章 成爲時代的探索者第424章 土雞瓦狗第247章 比武將還激進的文官集團179.第178章 福報?剝削!第257章 危險來自於停滯不前117.第117章 統統砸碎96.第96章 對世界貢獻最大的大明藩王190.第189章 無不懷念我大元啊第420章 官第73章 皇恩浩蕩第476章 兵發西州第443章 南洋話事人198.第197章 儒家不可廢121.第121章 幾家歡喜幾家愁139.第138章 踹的衣服都崩開線了第245章 倭寇是我家扶持的第21章 從調教太孫開始第66章 傲嬌的父子倆第448章 太子的強硬第303章 你們存在的價值是什麼第385章 閣老們頭上的人128.第128章 雄才大略馬皇后第259章 良善者難成大事206.第205章 陳景恪的成長第396章 你們太欺負人了90.第90章 做人第443章 南洋話事人144.第143章 活的功漕神117.第117章 統統砸碎第256章 歷史賦予的使命請假一天第311章 用工荒第446章 人禍天災第285章 衡量國力強弱的標準第443章 南洋話事人173.第172章 實在讓人喜歡不起來212.第211章 用木牛流馬耕地第266章 破王廷第451章 勳章第458章 上鉤第456章 拿捏第317章 朱橚眼中的大明第291章 這就是大明223.第222章 心懷鬼胎114.第114章 歷史沒有立場第391章 你是什麼人第292章 河西戰略第339章 屬於華夏的學問第261章 亂認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