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皇商要不得
皇太子到來,山東官員自然不敢怠慢,就要啓程前去見駕。
朱標早就料到這一點,提前一步知會各地方衙門。
沒有召見就不要來了,管好地方,配合金鈔局工作就好。
即便如此,他剛到的時候,山東布政使也帶領上百位官吏、士紳前來參拜。
朱標看着這位布政使,心裡暗歎不已。
倒不是針對這位布政使,而是因爲別的事情。
按照規定,布政司的最高領導應該有三個。
分別是主管行政的左右布政使,以及主管司法的按察使。
但因爲胡惟庸案和趙瑁案,職務出現大量空缺,導致山東布政司就只剩下一個布政使。
這種情況很容易造成布政使權力過大,不利於政局穩定。
可這種重要位置,一時間還真不好填補。
低級官吏可以通過選拔民間人才來擔任,高級官吏必須要經過系統培養才行。
主要是缺口實在太大,人不夠用了。
這也是他不願意大開殺戒的原因。
但現在說這個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只能加強監管,儘快將空缺補上。
很快朱標就安頓好,開始了工作。
他當然不會說自己的真正目的,表面上就是來推行寶鈔新政的。
根本就沒有人會懷疑。
暗地裡則派人去打探,民間關於黃河的輿論。
百姓的反應嘛,其實沒多大反應。
黃河奪淮入海已經過去二百二十餘年,期間連年戰亂,百姓流動也很大。
到了當前,百姓關於黃河的印象,就只有那一條故道了。
也就住在黃河故道附近的人,還在流傳一些不知道真假的傳說。
有黃河會如何,他們不知道。
可能會好一點吧,但誰知道呢。
再說了,這麼大的事情哪輪得到小民百姓操心。
上面的人說要改道,難道我們還能反對不成?
與其關心這個,還不如關心一下一頓吃什麼。
看到這些,朱標卻鬆了口氣。
他深知,在沒有見到確切好處之前,想讓百姓同意很難。
只要他們不反對,事情就已經成了九成。
現在就看士紳階層的反應了,他們纔是關鍵點。
他們讀過書,有一定的見識。
關鍵是,下能裹挾百姓,上能勾連百官。
不把他們擺平,什麼事兒都不好辦。
士紳的反應就兩極分化了,住在黃河故道附近的堅決反對。
因爲他們家的地就在這裡,黃河迴歸故道要衝毀他們家的田。
且萬一失控了怎麼辦?到時候就是生靈塗炭。
離黃河故道比較遠的,則是敲鑼打鼓的歡迎黃河迴歸。
有了黃河水灌溉,他們家的旱田,立馬就變成上好的水澆地。
且黃河水運的便利,他們也能享受到。
至於黃河失控?我家離的遠,問題不大。
實在沒有不同意的道理。
但總體來說,還是支持迴歸故道的更多。
原因很簡單,住在黃河故道的畢竟是少數。
看到這裡,朱標就更放心了。
大多數人支持,少數人的意見就可以被忽略。
而且這些人之所以反對,不過是想要好處罷了。
只要朝廷在別處給他們劃一塊地,他們比誰都積極。
少數強硬分子也有辦法,趙瑁案和假鈔案,可以量身爲他們打造一整套罪證。
作爲仁慈的皇太子,允許他們二選一。
但還有一個羣體不能忽略,那就是讀書人。
而且正如朱標所預料的那樣,這個羣體意見最複雜。
有認爲要讓黃河迴歸故道的,重現昔日榮光。
有反對的,太危險了,沒人能承擔得起這個責任。
還有人牆頭草,認爲雙方說的都有道理。
不過好消息是,反對的人也大多是擔心風險太大,而不是反對迴歸。
這讓朱標徹底放下心來。
到了這一步,事情差不多已經明朗。
但朱標依然沒有表態,或者說在朝廷正式下令之前,作爲皇太子他是不會表態的。
但不表態,並不意味着不能稍稍透漏一點傾向。
之後他就動身前往河南,路上他感嘆了一句:
“若是黃河還在就好了,乘船一日就能從山東到達河南,免了路途奔波。”
永遠不要低估,下級官吏揣測上級心思的能力。
這句話傳出去之後,原本態度曖昧的山東官吏,紛紛表示支持黃河迴歸故道。
有了官方的表態,輿論漸漸的向着迴歸故道轉變。
就連最不關心此事的百姓,也開始討論起來。
朱標的那句話,也先一步傳到了河南。
所以等他到達之後,河南這邊的輿論風向,清一色支持黃河迴歸故道。
這裡的官員還試圖打探他的口風,獲得更確切的消息。
朱標自然知道他們的目的,就故意說道:
“黃河改不改道不是我們說了算,要有專業人才勘探,拿出證據才行。”
此言一出,官吏們心中就什麼都懂了。
太子殿下這是想要詳細數據。
而太子殿下代表的是陛下,也就是說陛下想要數據。
這東西我們沒有,但可以找人勘探啊。
妥了。
馬上找懂河務的人去辦。
之後朱標就不再談論黃河改道之事,做到這一步已經足夠了,再多就是畫蛇添足。
接下來,他將心思都放在了寶鈔新政上。
時間已經進入六月份,到了發行新鈔的時候了。
寶鈔新政到底能不能行得通,就看這一哆嗦了。
就算有再大的事情,也要爲此讓步。 Www▲ Tтkǎ n▲ ℃O
——
時間線退到半個月前。
在完成黃河改道的佈局之後,朱元璋就帶人來到寶鈔提舉司的倉庫。
各種面額的寶鈔,碼放的整整齊齊,猶如小山一般。
即便陳景恪見多識廣,腿也有點軟。
這可都是錢啊。
不過還好,不需要扶椅子就能自己站穩,沒有丟人。
朝旁邊的朱雄英和徐允恭看去。
發現朱雄英就是有些興奮,別的都還好。
想一想就明白原因了,太孫,啥場面沒見過。
徐允恭就沒這麼淡定了,從他不停滾動的喉結,和略微有些顫抖的手。
就能看出心中是多麼的亢奮。
這讓陳景恪心裡平衡了許多,丟人的不是我一個啊。
“老徐,啥感覺?”
徐允恭白了他一眼,不過還是老實的說道:
“我算是明白,爲何會有那麼多貪官污吏了。”
“看到這麼多寶鈔,我都有些控制不住自己了。”
陳景恪也沒了開玩笑的心思,說道:
“是啊,在來之前我覺得自己能視金錢如糞土。” “可親眼見到這麼多錢擺在眼前,說不動心是騙人的。”
“嘿。”朱元璋戲謔的聲音傳來:
“看你們倆那點德行,這就忍不住了?”
“要不帶你們看看剝皮萱草,讓你們清醒一下。”
兩人猛搖頭:
“不用了不用了,看到陛下我們就已經清醒了。”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別貧了,寶鈔新政能不能成就在此一舉了,伱們可要幫我盯牢了。”
徐允恭回道:“陛下放心,押運寶鈔的人已經安排妥當,保證出不了問題。”
朱元璋頷首道:“你辦事我放心,開始吧。”
徐允恭一聲令下,倉庫內的官吏就開始輕點寶鈔,分類搬到外面。
倉庫外面,十三支由禁軍和稽查司成員組成的隊伍,早就嚴陣以待。
他們負責將寶鈔運送到十三個省,移交給當地的金鈔局。
然後金鈔局按照既定的辦法,將這些寶鈔發行出去。
按照朱標的計劃,這些寶鈔將優先在應天府周圍的幾個省發行。
原因很簡單,這裡最富裕,人口最密集。
只要能在這裡流通開,別的地方就好辦了。
所以,倉庫裡的寶鈔,八成都是送往這幾個地方。
剩下的兩成則會送到偏遠地區。
隨寶鈔運出的,還有兩條新律:
一、各衙門、商鋪、個人不得拒收寶鈔,違者懲處。
二、新鈔換舊鈔,原價兌換,爲期半年,大年初一舊鈔將全面停止使用。
朝廷不可能只通過金鈔局發行寶鈔,還有別的途徑。
比如官吏的俸祿,朝廷的賞賜等等。
進入六月份,百官都領到了屬於自己的俸祿,其中一半是糧食,一半是新鈔。
朱元璋也賞賜出去不少。
百官拿到新鈔,也是喜憂參半。
喜的是拿到了俸祿,憂的是誰也不知道新鈔到底如何。
萬一還不如舊鈔呢?
說起舊鈔,百官心中更是苦澀不已。
以前拿到寶鈔,他們都會第一時間花出去,根本就不會存起來。
結果呢,三個月前鹽商入場。
寶鈔的價值一天比一天高。
一開始原價,沒幾天就變成了高出面額一成的價格收。
又過幾天,價格提高到了高出面額的兩成收。
到了後面,甚至有人喊出了兩倍的價格收購。
鹽商自然不傻,他們這麼做實在是鹽的利潤太高。
即便兩倍價格收購寶鈔,他們還是能賺的盆滿鉢滿。
鹽商將市面九成的寶鈔掃走,大大減輕了朝廷推行新政的阻力。
但百官心裡卻不停的罵娘,爲啥不早點推出新政?
爲啥我不將寶鈔存起來,要是存起來這一波身家就能翻倍啊。
不過這還不是最難受的。
真正難受的是,他們那低到令人髮指的俸祿。
勉強能養家餬口,其中寶鈔還要貶值,想存也存不住啊。
現在朝廷又出新鈔,還不知道會怎麼樣呢。
不管了,至少現在新鈔還沒貶值,趕緊花出去換成物資吧。
於是就出現了這樣一幕,百官發俸祿的第二天,大街小巷就出現了許多奴僕,拿着新鈔瘋狂採購。
其中以應天府最多。
朱元璋得知此事,氣的臉色發青,但也知道無法阻止。
各家商鋪礙於朝廷的律法,也不敢不收新鈔。
拿到手之後,他們就震驚了。
這新寶鈔,太不可思議了。
之前他們只在宣傳中聽說過新寶鈔,什麼會變色,什麼絕對不可能被仿製……
百姓都是當笑話聽的。
可現在親眼見到真正的寶鈔,他們才知道,宣傳裡說的都是真的。
這寶鈔竟然真會變色。
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太神奇了。
而且紙的質量也好,一抖就嘩啦啦響,太好聽了。
他們心中情不自禁的升起一個念頭,這麼神奇的寶鈔,或許真的能保值啊。
但……還是算了,寶鈔再好那也是紙,誰敢賭它會不會貶值啊。
趕緊花出去吧,別砸自己手裡了。
而下一個拿到寶鈔的人,也做出了同樣的選擇,生怕砸在自己手裡。
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此舉竟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商業的發展。
不過這種快速流通並非常態,如果朝廷沒有辦法兜底,新鈔必然會貶值。
靠政令是沒用的。
這時,朱標幾個月的準備,作用就顯現了出來。
前面已經說過,六月是繳納夏稅的時間。
百姓拿到寶鈔之後,立即就去衙門交稅。
然後發現,稅吏們竟然沒有絲毫爲難,按照面額收下了。
還有人去金鈔局的倉庫兌換物資,發現依然能按照面額購買。
而且金鈔局提供的物資,質量比一般商鋪還要好。
然後大量的百姓開始去金鈔局兌換物資。
剛剛流轉出去的新鈔,再次回到了朝廷手裡面。
朝廷倉庫裡還少了一大堆物資。
wωw ▪Tтkд n ▪CO
百官一邊偷着樂,一邊等着看朝廷怎麼收場。
但是他們不知道的是,朱元璋卻笑了。
“應天府發出去一千萬貫新鈔,回到朝廷手裡的只有六百餘萬貫。”
“還有三百餘萬貫留在了民間,也就是說已經有部分百姓認可了新鈔。”
“就是不知道別的地方情況如何。”
陳景恪也鬆了口氣,第一步已經成功,不過現在遠未到高興的時候。
重頭戲還在後面。
金鈔局自然不能將這六百多萬貫新鈔留在手裡,而是要想辦法花出去。
怎麼花?
很簡單,採購本地的特色商品。
然後運送到外地,交給外地的金鈔局。
同樣的,外地的金鈔局,也會將他們那裡的特色商品,運送到本地。
外來的商品填補了倉庫的空缺,等着百姓過來兌換。
一開始進行的磕磕絆絆,畢竟百姓還是不信任寶鈔。
一看來採購的人,拿的是寶鈔,心裡就想罵娘。
但隨着交易一次次進行。
百姓發現,自己每次都能從倉庫兌換到物資,甚至還能兌換到外地的物資。
慢慢的心態就變了。
隨着交易的往復循環,百姓對寶鈔的信譽逐漸提高,願意暫時持有寶鈔的人越來越多。
朱元璋每天都要看一遍各地寶鈔彙報。
看到寶鈔信譽一天天積累,他高興的嘴巴都合不攏了。
除此之外,還有一件事情很讓他開心。
在這種交易中,金鈔局賺取了鉅額的利潤。
讓他產生了一個想法:“是否能讓金鈔局一直經商呢?如此就能緩解朝廷的經濟壓力。”
陳景恪大驚失色,連忙阻止:“陛下,萬萬不可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