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三章 誰的贏面更大

張斌和皇太極都是智計百出之輩,一開始,他們都是各種挖坑設套,陰的不要不要的,但是,打仗不是光動動腦子就行,最終還是要動手,所以,這場博弈最終還是演變成了一場大決戰,那麼,這場決戰誰的贏面更大呢?

皇太極認爲,二十萬對十萬,還是在野外,此戰必勝!

張斌當然也認爲自己必勝,不然他就不會慢悠悠的推進,等着皇太極率主力來攻了,他要真想衝進海州城,只要一通猛衝,早就衝進去了。

城西大營到城南大營也就十餘里,不到一刻鐘,皇太極便率十一萬大軍衝到了城南大營的左翼,而此時,城西大營只剩下一里多沒被佔領了,很多蒙八旗和漢八旗的步卒甚至被擠出了大營,也就是說,明軍車陣最多再攻擊三輪,城西大營就要被打穿了!

還好來得及時,皇太極在心裡暗自慶幸了一番,隨即便下令道:“多鐸,你率蒙八旗騎兵在明軍車陣南面三裡外集結,準備發起衝鋒。”

多鐸這個鬱悶啊,他知道等下皇太極肯定會讓他先率蒙八旗騎兵上去當炮灰,但是,他卻不能違抗皇太極的命令,只能乖乖的道了聲喳,隨後便帶着親衛往蒙八旗騎兵那邊奔去。

很快,十二萬騎兵便一分爲二,六萬滿八旗騎兵在明軍車陣西邊三裡外集結列陣,六萬蒙八旗騎兵在明軍車陣南邊三裡外集結列陣,那傢伙,黑壓壓的全是騎兵,一眼都看不到頭,着實駭人。

皇太極志得意滿的掃視了一圈,隨即又朗聲道:“傳令,命阿濟格率鑲白旗步卒和三萬漢八旗步卒在明軍車陣東面三裡外集結,準備發起衝鋒。命鰲拜率正黃旗步卒在海州城南六裡外結陣,防止城裡的明軍出城偷襲。命剩下的三萬漢八旗步卒在大營外側結陣,如果明軍車陣繼續向海州城推進,必須堵住,不準後退一步!”

他這是準備三面圍攻,一面防禦,分散明軍的火力,因爲他聽說車陣內的明軍有將近千門虎蹲炮,如果一個方向衝鋒,一次就要損失將近千人,而依據明軍車陣這寬度,一排也只能排一千多人,也就是說,明軍一輪炮轟就能幹掉將近一排,這對騎兵衝鋒是相當不利的,很有可能會將整個衝鋒陣形都打亂,引起碰撞和踩踏,所以,他必須想辦法將明軍的虎蹲炮分散開來。

張斌真的只帶了一千門虎蹲炮嗎?

他又想錯了,張斌這次帶的可都是嫡系部隊,虎蹲炮那簡直不要太多。

剛轟擊阿濟格大營的只是戚家軍和天雄軍配備的虎蹲炮而已,戚家軍和天雄軍都是張斌手下最精銳的部隊,人數雖然不多,裝備卻相當的齊整,虎蹲炮戚家軍和天雄軍都配備了四百門,加起來就是八百門。

福廣軍一開始虎蹲炮數量是每一萬人一百門,但是,這兩年一直都在增加,張斌最終的目標也是每萬人四百門虎蹲炮,這會兒已經裝備一半了,也就是說,福廣軍現在是每萬人兩百門虎蹲炮,五萬人就是一千門!

還有川軍白桿兵,他們裝備和使用虎蹲炮的時間比較短,炮兵還在操練中,所以,張斌只給他們每萬人裝備了一百門虎蹲炮,三萬人就是三百門。

也就是說,這會兒張斌手下這十萬大軍總共裝備了兩千一百門虎蹲炮,根本就不是千餘門!

皇太極吃虧就吃虧在這上面,他並不是什麼穿越者,不知道大規模作戰正從冷兵器向熱武器轉化,所以,他雖然比較重視火炮的鑄造,卻沒有將重心放在發展熱武器上,不管是操練還是作戰,都是以冷兵器部隊爲主。

張斌的底氣也正在於此,他手下這十萬精銳可不光配備了兩千一百門虎蹲炮,新型燧發槍更是多的嚇人,除了川軍白桿兵是以近戰爲主,還沒有配備新型燧發槍,戚家軍、天雄軍和福廣軍都是每萬人五千把新型燧發槍,加起來就是三萬五千把!

他十分清楚,冷兵器主宰天下的時代必將成爲過去,以後的戰場都是熱武器的天下,所以,他特別注重熱武器的生產、裝備和操練,這會兒終於到了徹底展現熱武器威力的時候了,皇太極還以爲能靠冷兵器打天下,這種想法已經過時了!

張斌站在四輛多功能戰車拼成的零時指揮台上用望遠鏡看着皇太極調兵遣將,嘴角不由微微翹了起來,他知道,皇太極肯定是想分散他的火力,可惜,他火力太猛,不是想分散就能分散的,三面圍攻嗎,好啊!

待皇太極將四面的兵力都調派完畢,他緊接着便下令道:“傳令,命盧象升率天雄軍轉移到東面,協助劉文秀防禦;命川軍將所有火炮排在西面,協助李定國防禦。”

他的命令就這麼兩句,因爲四面的防禦早就安排好了,北面是戚元功手下的戚家軍和盧象升手下的天雄軍,東面是李定國和艾能奇手下的兩萬福廣軍,南面是曹變蛟和王尚禮手下的兩萬福廣軍,東面是劉文秀手下的一萬福廣軍,馬祥麟手下的三萬川軍白桿兵則居中作爲策應。

他原本想着建奴就算圍攻也是圍攻西南北三面,因爲東邊是分水嶺,建奴不大可能從山裡竄出來,現在,建奴因爲北面太靠近海州城而只能防守,東面反而成了圍攻目標,所以,他只能將盧象升手下的天雄軍調去東面支援了。

張斌這剛把天雄軍調到東面,那邊皇太極便開始下令進攻了,不過,他並沒有命三面一擁而上,而是下令道:“傳令,阿濟格馬上開始進攻,東面明軍炮聲響起,多鐸便率蒙八旗騎兵發起衝鋒。”

他這樣做的目的還是分散明軍的火力,或者說,讓阿濟格和多鐸去吃炮彈,他自己最後上,等明軍把火炮全部轉移到東面和南面再上!

張斌當然不會按皇太極的想法轉移火炮,阿濟格卻沒有辦法,只能按皇太極的想法,去充當炮灰,不過,他也沒傻帽到帶着自己手下的鑲白旗精銳去吃炮彈,因爲他手裡還有炮灰呢。

要說最倒黴的還是阿濟格驅使的那將近三萬漢八旗步卒,鑲白旗步卒明明身着重甲卻不衝在前面,反而讓他們這些身着布衣的普通步卒先上,這不擺明了讓人去吃炮彈,吃槍子兒嗎!

不過,他們也不敢違抗阿濟格的命令,誰讓他們是僕從軍呢,當他們選擇背離自己的國家,投入敵人環抱那一刻,他們的悲劇就已經註定了,人家難道會不對自己人好而對他們好嗎!

第五章 兩邊都惹不起第一五二章 兔死狗烹第三十九章 初上早朝第四十六章 拉開序幕第三一五章 永興盛世第四十九章 劇情突然反轉第二一二章 拖出去砍了第十一章 是功還是過第四十七章 激戰開始第一二四章 齊聚鞍山之地第六十一章 見鬼了第十二章 混蛋相親第三十八章 雄關破第一七〇章 天意第一三四章 要麼投降要麼死第六章 一個一個來第十五章 糜爛第四十五章 牽掛第九章 不齊心第四十三章 見面禮第五十四章 大敗荷蘭第二章 吹牛有風險第二十七章 佈下棋子第一九五章 氣勢洶洶來吃個癟第四十一章 建奴惜命第十二章 瓦崗寨告破第二十三章 日月明第七十七章 大捷之後是大劫第四十八章 再唱一出第七十章 小鬼子被坑慘了第四十三章 見面禮第四十五章 喝醉了容易出事第一二四章 齊聚鞍山之地第二八五章 互不侵犯條約第十三章 囂張無比第八十三章 接連落馬第三十一章 把握好尺度第二七八章 大明帝國不好惹第五十六章 重現曙光第二十三章 整編第二十二章 傷離別第二〇二章 送錢送糧第四十八章 主考官之爭第三十七章 下臨潼第三〇九章 征服南洋第十三章 進京勤王第五十章 萬人敵第二卷 第四十章 風流才子第一一四章 上當了上當了第一一六章 離間之計第十章 陷害忠良第七十九章 兩場大捷也枉然第二四九章 稅賦暴增至三千多萬兩第七章 安排第九十三章 復起第二十二章 傷離別第八十八章 未雨綢繆第三章 圍剿第一九四章 隻手遮天第四十三章 見面禮第十九章 葡萄牙人遭殃了第四十六章 嘴炮誤國第二十八章 把建奴給朕趕走第八十三章 平衡之術第二四〇章 解決蒙元問題第一九七章 真抄出七千多萬兩第二十四章 人情味第十一章 強盜邏輯(上)第十七章 納捐助餉第六十五章 犯衆怒第二七五章 白撿一塊殖民地第十章 兒媳婦第六十三章 佔領第八章 不破不立第十九章 喬遷新居第十五章 戚家軍威武(上)第七章 明荷貿易爭端(上)第一二四章 齊聚鞍山之地第二八六章 復興的希望第一二〇章 重組關寧鐵騎第十三章 囂張無比第六十八章 大明王師來了第七十六章 圍攻熱蘭遮城第二十八章 曹家兄弟第二〇七章 內應第二十三章 惡人還需惡人磨第二十二章 鴛鴦陣之威第二八八章 西班牙的曙光第二十五章 自保第五十四章 要錢要命第九十四章 裝病第二八六章 復興的希望第二八九章 閃電結盟第一五三章 翻臉就翻臉第三十六章 當廷對質第一六八章 推倒皇后第二六四章 誰也弄不懂的策略第八章 下金陵第一七五章 革故鼎新第一八一章 周延儒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