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加徵遼餉

崇禎到底多缺錢呢,這個從崇禎朝加徵的“明末三餉”就能看出個大概。

崇禎元年,加徵遼餉,循萬曆四十八年舊制,天下田,每畝加徵銀九釐,每年加徵稅銀五百二十餘萬兩。

崇禎三年,再加遼餉,每畝再加徵銀三釐,每年再加徵稅銀一百七十餘萬兩,遼餉累計至每年七百餘萬兩,自此成爲定製。

崇禎十年,加徵“剿餉”,每畝再加徵銀六釐,每年加派稅銀三百四十餘萬兩。

崇禎十二年,又加徵“練餉”,每畝再加徵銀一分二釐,每年加徵稅銀七百餘萬兩。

也就是說,到崇禎十二年,每年加徵的三餉累計起來就是一千七百四十餘萬兩,再加上原本就有的四百餘萬兩稅賦,從崇禎十二年開始,朝廷每年徵收的稅賦累計達到二千二百餘萬兩!

遼餉、練餉、剿餉,等“三餉”的加派,成了崇禎一生的最大污點和罪證,爲此他可謂背上了千古罵名。

要知道,天啓朝,稅賦最高的天啓六年也就五百五十餘萬兩,崇禎朝,一年就是二千二百餘萬兩,如此橫徵暴斂,到底爲了什麼?

天啓朝總共才那麼點稅賦,魏忠賢還能“摳出”三百多萬兩爲自己修築陵墓,還能加封親族十七人,賞賜此財物總計達四百餘萬兩。

崇禎朝稅賦如此之重,但是,到崇禎十七年,崇禎還是窮的跟京城官員借錢,這又是爲什麼呢?

難道是因爲崇禎驕奢淫逸,天天花天酒地,頓頓酒池肉林嗎?

不是,崇禎相當的勤儉節約,他當朝十七年,甚至宮殿都沒修繕過一次!

崇禎之所以這麼缺錢,是因爲軍費支出太大了。

崇禎三年,後金皇太極率軍突襲京城,京畿震動,生靈塗炭,大明各地四十餘萬大軍進京勤王,不加徵稅賦,這麼多人吃什麼?

崇禎十年,又是皇太極率軍入寇,破昌平等十六城,崇禎急調盧象升率軍馳援,以致農民起義軍沒人壓制。

張獻忠乘機復起,聯合羅汝纔等部二十餘萬,進攻蘄州、霍山等地。

李自成收攏高迎祥舊部,揮軍進軍四川,破城十餘座。

大明風雨飄搖,不調集大軍征剿,亡國之禍不遠矣,不加徵稅賦,哪來的軍費!

崇禎十二年,又是皇太極率軍入寇,攻破山東濟南府,克城十餘座,崇禎調集數路大軍均爲其所敗,大明京城戒嚴。

張獻忠趁機降而復判,聯合羅汝才、張天琳等先後再起,破房縣、保康,在羅猴山殲滅明軍主力左良玉部。

李自成趁機進入河南,不出數月便聚集義軍十數萬。

大明危在旦夕,如不集結大軍,傾力而爲,亡國之禍近在眼前,還是老問題,不加徵稅賦,哪來的軍費?

當然,這些都是張斌沒有穿越發生的事,現在張斌穿越而來,所謂三餉,會不會加徵呢?

很遺憾,崇禎二年,原本崇禎元年就要加徵的遼餉,還是開始加徵了!

這又是爲什麼呢?

不說西北農民起義,不說西南的安奢之亂,更不說張斌這福建剿海盜的事。光算算遼東現在的軍費支出就知道了。

遼東當時定下的糧餉,步卒每月糧一石,銀一兩五錢,騎兵每月糧一石,銀二兩三錢,牧草折價七錢,如果把米再折算成銀子,不算其他軍費支出,光是糧餉,步卒每月二兩五錢,騎兵每月四兩。

那麼遼東這會兒到底集結了多少大軍呢,薊遼督師麾下,薊州鎮、山海關、關寧錦一線,還有山東登萊一線,還有東江鎮,共有薊州邊軍五萬餘,遼東軍十萬餘,關寧鐵騎五萬餘,登萊水師步足總計三萬餘,東江軍十萬餘。

當然,這都是各軍將領自報的數量,實際上並沒有這麼多,其中水分最少的應該是遼東軍和關寧鐵騎,崇禎朝多次實數,這兩支勁旅總兵力都在十三萬左右,水分有一點,但是不多,水分最大的應該是東江軍,袁崇煥實數了一次,總共才兩萬八千人。

但是,不管實的還是虛的,這些軍隊報上來的糧餉,朝廷還是要支付的,不支付很有可能會出事。

按報上來的算,步卒二十八萬餘,騎兵五萬餘,每個月應支付的糧餉就是七十萬加二十萬共計九十萬兩,一年就是一千零八十萬兩。

各軍將領報上來了,如果朝廷不支付會怎麼樣呢?

有的虛的的厲害,比如東江軍,他們本來就是抱着能騙多少就是多少的想法,你不給他也不會怎麼樣,只會繼續催。

有的虛的很少,絕大部分都是實的,朝廷不支付,那就不得了了,因爲,拿不到糧餉的士兵很有可能會兵變!

崇禎元年,寧遠兵變就是因爲朝廷拖欠糧餉。

其實,遼東兵變並非單隻有寧遠,袁崇煥是拿着銀子去吧寧遠十三營兵變平息了,但是其他地方又起了兵變。

比如,薊州鎮的東遊兵和榆木嶺、白羊峪援兵營就伐木立寨,服蟒豎旗,大書“赤心報國,飢軍設糧”八字,高聲怒吼,不給糧餉,就要反了!

崇禎能有什麼辦法呢?

張斌纔給他送來多少錢?

高採和陳爾翼那裡,抄沒貪腐所得一百餘萬兩;

月港兩萬畝地租給商戶年數不等,總計五十餘萬兩;

剿滅各路海盜,先後上繳賊贓一百九十餘萬兩;

消滅盤踞在東番的荷蘭和西班牙守軍,繳獲一百餘萬兩;

崇禎元年的船引所得八十五萬兩;

崇禎元年月港稅賦所得五十餘萬兩;

加起來總共五百多萬兩,差不多,抵消了一年的遼餉。

但是,到了崇禎二年,張斌能上繳的唯有月港的船引和稅賦所得,這百來萬兩對於遼東龐大的軍費開支根本不值一哂,面對雪片般的催餉奏摺,崇禎被逼的沒辦法了,唯有遵循萬曆四十八年舊制,加徵遼餉了!

不過,這個遼餉可不是你想加徵就一定能徵到的,崇禎可以下旨,加徵遼餉,但收不收的上來卻是戶部的事。

負責徵收的戶部尚書畢自嚴可不能跟地方上耍潑,你交不交,不交收拾你。

當然,很有可能,他最後交上徵繳清單的時候,哪裡沒交上來的,崇禎會將其地方官員撤職查辦,但是,這樣的話,就把人得罪狠了,人家敢怨恨皇上嗎,當然不會,要恨也只會你個戶部尚書啊!

戶部尚書畢自嚴並不是那種二愣子式人物,他沒有蠻幹,而是親自寫信,向各省巡撫又或是布政使說明情況,列出各項支出,列舉不按時撥付糧餉所激起的兵變,請大家理解,請大家配合,一定要把遼餉繳上來。

福建巡撫張斌作爲福建最高軍政長官,自然也收到了畢自嚴的親筆信。

崇禎二年正月十五,上元佳節,東番大員巡撫衙門到處張燈結綵,一片喜氣洋洋。

但是,巡撫大人張斌卻高興不起來,因爲,這天中午,他又被母親黃氏逮住了。

這次,就不是單獨談話這麼簡單了,黃氏直接把戚銀一家和洪先春一家直接請到主宅用膳,並“強令”張成德和張斌父子作陪。

黃氏是滿面春風,陪着戚芳華和洪蓉兒的父母有說有笑。

戚芳華和洪蓉兒是嬌羞無比,滿面通紅,還時不時幽怨的偷瞄張斌兩眼。

張成德和張斌父子則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趁着黃氏給戚銀夫婦和洪先春夫婦勸酒的功夫,張成德偷偷摸摸的對張斌道:“臭小子,你到底什麼意思,蓉兒和芳華哪點配不上你啊,你這磨磨蹭蹭的都幾年了,不願意你說啊,你這麼拖,都把人家拖成老姑娘了。你娘天天在我跟前嘮叨,我這耳朵裡面都起繭了你知道嗎,你能不能饒了你老爹啊?”

張斌翻了個白眼,無奈的道:“誰說不同意了,這不沒時間嗎。”

張成德翻了個一模一樣的白眼,抱怨道:“成個親要多久啊,你這點時間都沒有嗎?”

這時黃氏突然湊上來,拍着張成德的肩膀輕聲道:“老頭子,你總算說了句人話,不錯,繼續,給老孃好好教育這個臭小子。”

父子倆同時翻了個白眼,這什麼話啊,什麼叫總算說了句人話!

這時,戚銀夫婦和洪先春夫婦都投來期盼的眼神,眼巴巴的看着張斌,那意思很明顯:巡撫大人,你就點個頭,把事給辦了吧。

張斌頓覺鴨梨山大,冷汗都快冒出來了。

他很想說,建奴都要打到京城來了,喜事能不能打退建奴再辦啊?

但是,這話,他還真不敢說出來,就算面對家人也不敢說,建奴進攻京城,這也太駭人聽聞了,人家沒打過來之前,說出去,不知道會掀起多大的波瀾。

正當他被人盯的頭皮發麻時,外面突然傳來趙如的通傳聲:“大人,畢懋康畢大人和蔡善繼蔡大人有急事求見。”

張斌還沒反應過來,黃氏突然蹭一下站起來,跑到門口,一把揪住趙如的耳朵,怒喝道:“臭小子,皮癢了是吧,要不要我叫你娘過來,給你鬆鬆皮啊?”

趙如不敢反抗,只能向張斌投去求援的眼神。

張斌這會兒才反應過來,他連忙追問道:“什麼急事啊?”

趙如齜牙咧嘴道:“畢大人說,京城傳來八百里加急公文,請大人去處理。”

張斌聞言,臉色一變,八百里加急公文,不會是皇太極打過來了吧!

他蹭的一下站起來,拱手道:“抱歉,諸位,失陪了。”

說罷,一溜煙往前堂書房跑去。

黃氏被“八百里加急公文”嚇的手一縮,愣愣的看着張斌的背影,眼中滿是擔憂,趙如則小心翼翼的看了黃氏一眼,隨後,偷偷轉身,溜之大吉。

張斌匆匆跑到書房,接過畢懋康遞過來的公文一看,竟然是戶部發過來的,令各省即刻加徵遼餉!

原來是這事,還好不是皇太極偷襲京城。

他還沒來得及說話,畢懋康又遞給他一個信封,神色凝重的道:“這是戶部尚書畢自嚴畢大人的親筆信,隨公文一起發過來的。”

張斌連忙結果信封,拆開看起來。

一開始,畢自嚴竟然列出很多場兵變!

原來不止寧遠兵變,還有很多地方都發生了兵變,最嚴重的莫過於薊州鎮了,這會兒東遊兵和榆木嶺、白羊峪援兵營就已經伐木立寨,服蟒豎旗,大書“赤心報國,飢軍設糧”八字,高聲怒吼,不給糧餉,就要反了!

後面畢自嚴還列出了遼東軍各項軍需開支,總計達到一千多萬兩。

他列舉了這麼多,就是請張斌即刻加徵遼餉,以解朝廷燃眉之急。

最後,他竟然還說了點私事。

原來,湊巧的很,寧遠兵變的時候,畢自肅剛被亂兵所持,催逼糧餉,張斌那一百萬兩銀子正好送到京城。

崇禎發話,給他們補發糧餉,畢自嚴連忙八百里加急,通知寧遠駐軍將領,言明馬上撥付餉銀,請他們勸勸亂兵,不要做出過激舉動。

結果,袁崇煥拿着錢跑到寧遠,不但平息了兵變,還救下了畢自肅。

朝廷都答應補發糧餉了,那些亂兵自然不會再虐待畢自肅,逼的他自殺,就這樣,張斌間接救了畢自肅的命,畢自嚴自然對他感激不盡。

張斌看完書信,不由唏噓不已,救下畢自肅自然是功德一件,但是這遼餉怎麼辦呢?

別看一畝才加徵九釐,一般農戶家裡可不是一畝地而是十畝左右,十畝就是九分,對農戶已經是相當大的負擔了。

這會兒要是明朝初年,洪武盛世,永樂盛世,一戶老百姓普遍都四五十畝地,一家吃喝穿用之後還能有點盈餘,這九分銀子還真不算什麼。

但是,這會兒可不是明初,而是明末,土地兼併嚴重,一戶老百姓才十來畝地,收成稍微少點,吃都吃不飽,九分銀子,有時候能逼死人!

畢懋康見張斌站在那裡皺着眉頭就是不說話,不由憂心忡忡的問道:“大人,這個遼餉怎麼辦,收還是不收啊?”

蔡善繼同樣心憂的表情,緊緊的盯着張斌,他們都是難得的好官,可以說是一心爲國爲民,這會兒國家有難,朝廷想出的辦法卻是把這個轉嫁給老百姓!

爲國着想呢還是爲民着想呢?他們真的矛盾了。

張斌想了半天,最後還是嘆息一聲,無奈的道:“徵吧,沒辦法,朝廷現在生不出錢來,不加徵遼餉,兵變必將愈演愈烈,無法收場啊!”

畢懋康和蔡善繼聞言,也只得無奈的點了點頭,上千萬兩啊,誰也生不出這麼多錢來。

張斌最後嘆息道:“現在只能這樣了,大家都想想辦法吧,看怎麼給老百姓謀福利,把這錢補償回來。”

第一八三章 君君臣臣第六章 領先一步第三十八章 雄關破第三十七章 金陵舊院第十一章 是功還是過第七十七章 還是打洋人收穫大第三卷 序章 天啓的恩怨情仇第五十四章 提刑按察使第五十八章 送別第二八五章 互不侵犯條約第七十章 小鬼子被坑慘了第二一五章 要不要枉殺忠良第十二章 楊鶴論罪第一四六章 了結第一〇四章 恐怖的調動速度第十一章 落荒而逃第二五七章 主動權在大明手中第二十五章 流連忘返第五十七章 齊心協力第三十三章 回京述職第二十九章 權欲熏天第五十六章 多多益善第二二七章 投降也不會停止進攻第三十三章 青天大老爺第一章 一夢四百年第二十五章 自保第二十五章 鴻門宴(下)第四十七章 激戰開始第五章 反賊也懂兵法第六十一章 進讒言第二四五章 有時候天災也可以利用第一六七章 太子吃癟第二八六章 復興的希望第二十七章 產量第二三二章 這個惡人我來做第二五六章 這是個好機會第五十三章 貪官污吏一掃而光第三十五章 責任第六十八章 太子召見第二七三章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第六十九章 建奴之禍第三十九章 兵臨海州第四十章 金州告急第一七四章 造勢第三十六章 當廷對質第二章 搬遷第一章 危機降臨第二七九章 自釀的苦果第一九九章 復社銷聲匿跡第二十章 徵兵遇阻第九十五章 鉅貪上任第三十八章 閉門羹第十八章 太子出巡第四十四章 十八芝第十章 張捷上任第七章 狗急跳牆第二十七章 商鋪第十七章 離別總有時第三十二章 無法善了第二一五章 要不要枉殺忠良第三十一章 明朝那些太監第一七七章 開幹第四十三章 撤職查辦第三十八章 控制輿論第八十七章 東番兵事(下)第五十七章 齊心協力第二一三章 城牆還可以用炸的第四十六章 罪人罪己第五十三章 收復河山第十三章 海盜終滅第二十五章 自保第一九七章 真抄出七千多萬兩第十二章 誰人能評說第一四二章 氣數已盡第三十三章 試種第一五九章 還不是首輔第十三章 功過全憑一張嘴第五十八章 建奴與反賊第二十章 絕世猛將李定國第三十章 留着磨洋工第四章 想辦法募捐第一三四章 要麼投降要麼死第九章 再等三年第八十七章 遼東危局第三十九章 募捐第二十六章 夜探詔獄第十五章 糜爛第五十三章 貪官污吏一掃而光第三十章 天災人禍(下)第七章 這傢伙好毒第二十八章 賜名成功第五十八章 上將都被轟懵了第二十二章 詹事府第二十二章 京城內鬼(下)第一六六章 終於熬到頭了第九十章 皇太極傻眼第二十章 徵兵遇阻第六十章 遠征巴達維亞第四十八章 聲東擊西第二七九章 自釀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