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二章 皇后娘娘喜禮

皇帝不差餓兵。

兵馬未動,錢糧先行,乃自古定律。

淮西貧瘠、荊襄糜爛、雲貴兩廣太遠、江南賦稅重地又無一文可輸,福建那邊鄭芝龍又隱有降賊之意,實在無法湊齊北伐錢糧的弘光帝在知道黃道周部自行潰散後,沉默許久,傳詔命陳洪範明日陛見。

四月十七日,陳洪範入朝,於朝堂之中大講議和對於大明的重要性,並請爲北使,願用身家性命爲大明換得喘息之機。

弘光帝深爲感動,進陳洪範太子太傅,本意以陳爲北使正使,然內閣那邊卻認爲兵部侍郎左懋第堪用。

左懋第也沒有推辭,上書“以母死北京,願同陳洪範北使”,弘光斟酌之後,下旨命左懋第經理河北,聯絡關東軍務,以左懋第爲正使,陳洪範爲副使。另命兵部職方司郎中馬紹愉爲太僕寺少卿,隨同使北。

二十一日,由一百二十餘人組成的使團正式由南京出發,除攜帶“大明皇帝致書北國主”的御書外,另攜帶白銀十萬兩、黃金一千兩、綢緞一萬匹。

爲了朝廷及皇帝的體面,內閣草擬的詔書中稱使團前往北京乃是謁陵,祭告先帝。並通謝北主,以酬滅虜文武勞勳。

這一次,弘光朝上下終是不再以賊稱順,也第一次公開表示對大順消滅宿敵滿洲的感謝。

據說,在如何稱呼北邊大順隆武皇帝上,弘光同朝臣有過爭議。朝臣一致商議用北國主稱呼大順方面,弘光卻表示可以帝號相稱。

最終,在大學士蘇觀生等力諫之下,終是以國主相稱,爲大明朝爭得一絲體面。

蘇州那邊,得知朝廷正式組建北使團,願同大順議和後,康王孫武進立即讓蘇鬆巡撫祁彪佳調撥十萬石糧食,經鎮江總兵張天祿、水師總兵鄭鴻魁之手運到江北瓜洲渡,此舉無疑是向江北方面表明明朝真心議和態度。

使團出發前,弘光召見內閣朝臣,問重臣如何和議。

朝臣大多言以現在雙方分界爲線,兩國就此罷兵,這也是對明朝最有利的局面。

首輔王鐸認爲必要時可將史可法、阿濟格收復的河南七城交還順軍,但是務必要讓順軍退出四川。

閣臣姜曰廣疑慮順軍已包圍重慶,恐怕不會輕易撤兵。

“我看實在不成,可將淮西之地讓出。”

閣臣高弘圖語出驚人。

此建議遭到大學士蘇觀生的極力反對,其言守江必守淮,今淮左之地已被順軍佔領,若再讓出淮右之地,則兩淮之地盡失,僅憑長江天險如何能保半壁。

“順軍真要渡江,自瓜洲便可。”

高弘圖搖頭,事實確如他所言,淮西之地現於大明好比雞肋,因爲順軍真要南渡的話完全可以走揚州,而不必大費周章經淮西之地。

如今淮西之地雖有馬士英、盧九德節制的五萬兵馬,但地方實在貧瘠,錢糧完全靠南都撥給,又處於順軍幾面威脅之下,不如盡棄將淮西兵撤回,否則便如當年遼東一般,又是一個無底洞。

弘光拿不定主意,問首輔王鐸。

王鐸道:“待至北京,便宜行事。”言外之意淮西之地是否放棄,由使團自行掌握,但前提是以淮西之地換取四川平安。

弘光點頭默認。

其它歲幣等事,王鐸等皆放權給使團。

北使團自鎮江乘船北上,對岸大順江北巡撫陸文亮聞知南都遣使,立即命揚州知府鄭元勳隆重接待。

鎮江總兵張天祿派1500兵護送使團北行,但護送明軍卻被順軍方面要求不得登岸,說至此北上皆大順領土,使團安危自有大順將士操勞,不必明軍跟隨。

左懋第無奈,只得讓張天祿的兵回去,當天即在順軍方面安排下在揚州城外短暫休息。

殊料入夜之後,隨同使團出行的兵部職方司郎中馬紹愉就偷偷溜進揚州城中,拜見了自家恩師、大順南方招撫使、年已七十許的東林老宗師惠世揚。

此後明朝使團乘船沿運河北上,所到之處大順文武皆趾高氣昂,甚至有稱此不是什麼使團,而是乞降團,或是什麼賀喜團。

賀什麼喜?

賀大順隆武皇帝登極喜!

那陳洪範更是處處自降身份,便是對順軍方面小吏都卑顏屈膝,讓左懋第十分不悅,同時心中也更是沒有底氣,但形勢比人強,他如今能做的也只是保持明朝正使的顏面,保住自家氣節而矣。

.........

北京,剛剛結束大順首屆恩科,錄用士子356人,欽定山東曹縣舉子萬元林爲狀元的陸四接到了南明遣使的正式消息。

“來就來吧,談一談也挺好。”

陸四本就無意上半年南征,如今即然南明主動派使團前來議和,他也樂得陪南明玩一玩。

至於使團底細,卻是如肚中蛔蟲般一清二楚。

幾天前,降順的明朝參將唐虞時就密奏皇帝,稱使團副使鎮臣陳洪範可以招撫,因爲唐虞時的兒子唐起龍是陳洪範的女婿。

“臣子起龍乃洪範婿,曾爲史可法標下參將,彼中將領多所親識,乞令其齎諭往招,則近悅遠來,一統之功可成矣。”

看過密奏的陸四嘿嘿一笑,頒詔唐虞時“書招總兵陳洪範”。

唐虞時接詔後立即前往濟寧等侯南明使團,於城中見到陳洪範立時備頌大順恩德,隨後悄悄將喜詔交於陳洪範。

陳洪範果斷接詔,並密言:“有我在,大順定當一統。”

此後使團北上期間,陳洪範將與南都的行間機密俱密奏大順,堂堂副使搖身一變成爲北使團中的大奸細。

四月底,使團進入臨清,原明朝錦衣衛都督駱養性奉皇帝旨意前來迎接,並大張告示雲:“奉旨:陳洪範經過地方,有司不必敬他,着自備盤費。陳洪範、左懋第、馬紹愉止許百人進京朝見,其餘俱留置靜海。”

五月初六,使團抵達通州張家灣,大順差禮政府尚書鞏焴來迎。八日,使團捧“御書”從正陽門入城,被安置於鴻臚寺居住。

次日,樞密院副使李定國來到鴻臚寺問使團一行:“南來諸公有何事至我國?”

左懋第答道:“我朝天子遣使爲先帝發喪成服,並謝貴國驅逐滿虜,恢復中華之功。”

李定國點了點頭,復問:“即如此,便將國書給我。”

左懋第卻沒有將“御書”交於李定國,說“御書”只能交大順國主,不能交於他人。

李定國冷哼一聲道:“我皇帝旨意,着我全權負責,你國進貢文書,俱由我轉啓。”

左懋第聲稱自己所齎乃“天朝國書”,不是進貢文書,雙方堅持不下。

李定國不便硬索,便離場而去。

第二天,禮政府侍郎馮銓忽然來到鴻臚寺,指責江南所立皇帝倫序不合,大順絕不承認。

左懋第氣極,說弘光皇帝乃大明宗室賢王,爲百官推進,即位完全合乎禮法。

“什麼禮法?真要禮法,立嫡立序,他潞王算哪門子蔥?實話相告你們,神宗嫡嗣福王便在我大順手中,你等再多言,我方便遣百萬雄師送福王去南京爭位!”

馮銓一點也不念從前爲明臣的情份,蠻橫無禮不說,還咄咄逼人。

左懋第回敬以“江南尚大,兵馬甚多,莫便小覷了”,雙方不歡而散。

因左懋第堅持御書必須當面呈交大順國主,大順這邊則堅決要求代轉,兩方鬧的很僵。

身負和談使命的左懋第不得不給北京城中降順的前明官員寫信,送名貼,希望這些人能夠替使團說話,可是連投幾十封書信名貼,卻無一回音。

就這麼又僵持幾日後,大順提督宮內廳太監高歧鳳突然帶了一幫兵丁前來,二話不說就將使團攜帶的金銀綢緞全部拿去。

左懋第怒極,指責大順無視外交禮儀。

“此爲皇后娘娘賀!”

高歧鳳嘿嘿一聲:“我大順皇后有喜,陛下後繼有人,你們這禮送還是不送?”

第四百六十二章 無毒不丈夫第三十九章 攻陷桃花塢第五百六十四章 滿洲終結者第二百五十六章 淮陰侯的價碼第五百八十八章 漢官,國之根基也第九十二章 破城第九百五十七章 第四軍助戰變主戰第七百五十七章 監國三大事第七百五十三章 江南大聯保第三百九十八章 皇帝親軍第四百六十九章 斬首第三百九十章 我是恭順王!第四百章 白面書生盡壞事第四百二十四章 日本,挺有錢第三百七十二章 天降大任,必先神聖第一百八十六章 要用一切辦法搞銀子第六百四十三章 太后進京第四十二章 老爺做皇帝第四百七十八章 侯爺真天子第三百八十一章 武英殿第八百一十章 新編桃花扇第四百二十八章 睿王就是睿智第七百六十三章 西府長子 逼進死路第四百一十八章 洪承疇遇刺第六百七十五章 忠王阿濟格第六百三十七章 報告政府第三百二十六章 果然桀驁不馴第一百一十七章 農民式的戰爭手段第四百八十二章 封王第二百九十二章 逍遙自在的大柱子第六百六十九章 馮學士逼宮第一千零三章 雄師過大江第二章 造反三要素第五百八十九章 漢人的福,不太好享第五百八十八章 漢官,國之根基也第九十七章 天道輪迴好滅明第二百七十九章 東線無戰事第六百一十七章 兩宮東行第七百四十三章 天下形勢,順軍獨大第一章 大明要亡了第二百六十六章 我怕你報仇第九百五十四章 道觀無人矣?!第一百三十三章 攝政皇父陸太爺第四十五章 以陸四爲首的造反集團第五百八十四章 漢人怎麼能打漢人呢第五十章 淮字能滅清!第二百四十五章 陸四指定專用第二百七十二章 不是投降,是起義第三百五十八章 濟南會戰第六十九章 陸文宗,我要娘們!第三百五十一章 你家的蛋,都碎了第三百五十二章 給你們講個笑話第六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中定社稷第六百零九章 大順忠貞營第三百三十三章 去問問韃子降不降第五百七十一章 去皇帝號,降稱國主第四百六十九章 斬首第一百八十章 成真龍的機率第五百五十九章 決死保定城第三百六十二章 大順軍的反攻第五百一十四章 喜迎大順天兵第五百零五章 河南統帥 英雄貼第一百八十一章 放心,都督家的龍氣接上了第九十六章 爛透了第七百三十八章 父皇,你死的好慘!第七百五十四章 東南誰人不通順第六百零四章 可怕的尼堪第四百一十一章 王妻貌美乎?第九十九章 吃飯砸鍋者,滅門第八百一十四章 老農當宰相第一百八十九章 公公真是我的伯溫啊第一百六十四章 陸四的錯覺第七百四十一章 張獻忠身死第七百二十四章 北伐良機第七十六章 我只要錢,不要命第五百九十三章 磨刀霍霍第七百零七章 順西第一次交鋒第九百九十二章 史閣部又被擒了第九百四十七章 荊襄會戰第七百三十四章 順皇賞功第六百九十五章 大順的未來在海外第五百四十五章 總督需要體面第七百三十八章 虎焰班 跑得快第九十章 進揚州,過大年第一百二十八章 淮軍,中國之兵也第一百七十一章 陛下走不得了第五百零八章 高祖是誰,霸王又是誰!第二百一十七章 我陸四也可以擁立個天子第六百九十九章 姜驤反正 山西光復第九百五十一章 順承郡王兵敗第三百一十三章 孔家無道,佃農起事第五百七十三章 入關容易出關難第二百章 打爆都督的莊第九百九十四章 坐地起價第八百零六章 綱常萬古,節義千秋第九百五十三章 我史督師也第二百三十九章 淮陰侯的迷茫第三百二十四章 和碩額駙第六百三十九章 三思三思再三思第三十五章 當爹的就得復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