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九章 千年下來,積蓄甚多

青海藏地佛事,於陸四而言其實很容易解決,因爲大順不像蒙元一樣要利用藏佛,在宮中搞什麼帝師,如此使得藏佛不僅在藏地得到極大發展,反過來還吞噬了蒙元主體,使得蒙元貴族集體信仰這個他們從藏地請來的佛,最終造成尾大不掉。

說白了就是信仰問題。

蒙古原先信奉薩滿教,可在東征西戰中見識過更多高級的教派,原先的薩滿教因爲過於“低級”不能滿足蒙元貴族需求,於是自然開始考慮選擇新的信仰。

窩闊臺三子闊端在進軍藏地時引入藏傳佛教,後來忽必烈封紅教上層八思巴爲國師,至此,蒙元貴族全盤改信藏佛。

自淮安運河起事以來,淮軍可從不信佛,也不信道,也不是跟元末紅巾軍一樣搞什麼石人一隻眼,可以說對佛、道,淮軍上下都是敬而遠之的,除了一個特例,那就是殺人之後會放下屠刀念一聲“阿彌託佛”的朦朧院信徒徐和尚。

但徐和尚對於佛的信仰只是個人的,並且他這個菩薩信徒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都不太合格,對菩薩更多的是“交換”,而非全身心投入,用投機分子形容可能更準確一些。

比如徐和尚曾在佛前許願他日爲從龍功臣後,便爲佛像度金身。

這個許願明顯就是一個“交易”,菩薩想要弄個金光燦燦衣服的前提是,必須保證跪在下面許願的信徒先當上從龍功臣。

做不到這條,菩薩顯靈也沒用。

而如現在江南正向弘光皇帝討要王爵的孫武進,此人到處宣揚淮揚陸大都督真龍氣象,又同徐和尚一起賣力爲都督家續龍氣,但同樣也是個交易,於信菩薩無關,最多跟龍虎山的張天師能掛上鉤。

淮軍對神仙如此,順軍、西軍這邊就更不用說了。

李自成也好,張獻忠也好,還是順西軍的將領們,沒一個信鬼神之說的,對那菩薩道爺都是敬而遠之。

宋獻策這個半道士也是託了會造謠的福,纔有幸混成了大順的高級領導幹部。

同佛、道毫無瓜葛的新順軍及建立的大順王朝,當然不會有需要利用佛教的可能。

漢家的神,從來都是漢家所用,而不是漢家爲神所用。

不好用了,換一個,纔是漢家對神佛的基本原則。

再精準一點的說,財神爺說話都比如來佛好使。

形象一點,陸四這個穿越者要是號召部下們跟他西天取經怕是沒人肯,但要是號召部下們去跟他到大雷音寺搶劫發財,恐怕人潮洶涌,紅旗招展,個個帶勁。

佛管的是來世,漢家更看重的是現在。

沒有信仰的需求,去解決局部地區的信仰問題,就是迎刃而解的事。

大順也不用同前明一樣一定要對西北各地土司、及藏佛宗派施以撫柔之策,搞什麼僧官制度、土漢制度,而是可以採取強硬鐵腕政策一攬子解決。

從宏觀歷史來看,似乎解決藏佛是個大難題,因爲人家打唐初就開始傳道發展,一千多年根深蒂固的很。

然而事實上,除了蒙元是主動利用藏佛外,其餘各朝都是因爲自身受到牽制緣故,也就是中原王朝周邊佈滿可以威脅它的政權,因此不得不採取緩和手段以騰出更多力量用於應對急迫威脅,這樣一來就給了藏佛傳播和生存空間。

強如前明,開國之初也是面臨北元威脅,後來的瓦剌、韃靼、建州都是勁敵。

正統年間瓦剌人連明朝皇帝都能俘虜;嘉靖年間韃靼人打到北京城下導致“庚戌之變”;後來的建州更是佔據遼東,兵入北京,席捲北方,要不是淮揚出了個陸文宗,此時天下已盡胡羶。

誠然,局面上大順也有敵人,但不管是西軍殘餘還是南明烏合之衆,都對大順構成不了實質威脅。

而原先困擾明朝的蒙古因爲兩百多年的打擊(後金也打擊)變得虛弱不堪,對青藏二地失去幹涉及影響能力,如此,在沒有任何外敵威脅,也沒有人指手劃腳,不必擔心這個影響不好那個友邦驚詫的前提下,陸四如不能徹底解決青藏問題,他這個隆武帝便連滿清的十全老人都不如了。

區區青藏,爾今不過百萬人口,現在不着手,難道還要留給後人解決不成?

這絕不是陸四的作風。

另一方面,由於連年戰亂及滿洲入侵導致北方人口大規模下降,雖然此讓中國北方元氣大傷,人口總數不及兩千萬,但這個人口下降過程也將過去明王朝的種種弊端也滌盪一空。

形象的說,現在的北方雖然殘破,一窮二白,但由於大順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影響,以及剛剛取得對大西政權的作戰勝利,人心以及軍民凝聚力已然變得空前強大。

換言之,陸四這個大順領袖決定的事,不會遭到任何阻力。

故只要陸四不走老路,能夠堅定的帶領大順基本盤推行新政改革,甚至可以將佔中國主導思想兩千年的儒教一網打盡,或者說改良儒教,使之成爲符合大順發展,符合時代進程的一個新思想宗派。

三大宗,儒、道、佛。

道教現在不敢叫嚷蒼天已死,黃天當立,徹底老實,前明時龍虎山雖很風光,但也是半點手不敢插向世俗的。

儒教因爲孔夫子的不孝子孫騷操作,已然讓大順陸監國決意另立衍聖公,搞出人人都可當聖公的新觀念出來,隨着大順各項新政的推行,儒教的改良或者說退出歷史舞臺是必然的事。

那麼剩下來就是這個佛了。

中原的佛,比龍虎山還老實,頂多有個把如少林寺那般強佔田產、欺男霸女的,其它的寺廟,大抵都是向錢看。

陸四對文武痛心疾首指出青藏等地佛宗對當地百姓荼毒至劣。

辛思忠的上書中說當地人活在佛子陰影之下,連生老病死、嫁娶節日都由佛和尚們一手主導。和尚們爲了衣食無憂,強迫當地人將一生勞動所得大部供奉給寺廟,自己必須節衣縮食,哪怕孩子餓死都要先保證和尚們吃的好,說什麼只有這樣就能顯示對菩薩的虔誠,才能得到神明的保佑,能夠超度苦海,死後升入天國,來世會有幸福。

“都說和尚是出家人,與世無爭,六根清淨,不問紅塵,然何以這青藏和尚卻可以漁肉百姓!...自古以來道場以無事爲興旺,何以聽說法師變官爺,佛陀成主子的?...虎焰斑上書血淚斑斑,什麼和尚以人身做法器,以女子爲法具,種種惡跡,當真是人神共憤!”

陸四越說越是惱怒,簡直難以相信出家人會成爲一個地區讓百姓連怒都不敢的存在。

“不依國主,法事何能立!世間便是有真佛,也當奉公守法,否則真佛也是僞佛!”

陸四怒拍案桌。

“我雖不信佛,但也知佛,佛家常言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然僧人不守戒律,破壞僧團,不守清規,視信徒如奴役,豈不是獅子身上蟲,自食獅子肉?這等僧人絕非佛之信徒,實是大奸大惡之人,是假佛,必殺之方後快!”

陸四滅假佛之意堅定。

衆文武心思各異,但對佛家都無好感。如賈漢復這種帶兵打仗的自是不信菩薩,而如三位尚書這等讀孔聖人書的,那就更加不信佛了,甚至對和尚也是仇視的很。

儒佛世仇死敵也。

吏政府尚書宋企郊立時表態,道:“昔年韓愈上書反佛,認爲佛只是夷狄之法,非中國所固有,因而不合先王之道...臣對此極爲贊同,我中原自三武一宗滅佛以來,佛家還算老實,然這青藏之地由於邊遠,中原管轄不便,遂使佛荼毒百姓甚厲..今我大順既納青藏於版圖之內,當地百姓便是我大順子民,朝廷自當要爲他們做主,不可再使僧官欺壓於百姓,如此勢必要治理佛法,不然此佛背棄綱常,愚昧百姓,邊境便永不安寧。”

陸四欣然讚道:“是啊,我中國從不缺智慧之人,佛法棄君臣,去父子,禁生養,以求所謂清淨寂滅,實是綱常毀絕,人倫斷喪,當以霹靂手段嚴懲假佛僧官,還百姓朗朗乾坤,予百姓一條活路。”

言罷,命賈漢復記錄。

“詔令辛思忠,諭青海土官僧官,曉以我大順律法,命他們皆來投順,並配合官府勘驗所有寺院所屬僧官、僧兵、奴婢、財產,但有不遵不從乃至聚兵抗拒者,大軍立至,夷爲平地...”

同處置西北土司一樣,對青海境內的土官僧官,陸四雖痛恨,但仍留一線生機。

即命當地僧官獻出大半財產還俗,所領地盤改土歸流,由官府統一治理百姓,編丁成冊,徹底與寺廟僧官脫離。

投順的原先土官、僧官不得留任,但可許他們攜親族十人左右遷往內地,或從商、或務農、或讀書、或其它市業。

土官有品者可任官,僧官卻不得任官,不願還俗者發予戒牒準其往內地其它省份寺院掛靠繼續修行。無朝廷給予戒牒者私自掛靠,或潛回原籍者,以謀反論處。

“青海境內不願還俗普通番僧當尊重其選擇,但須集中於一地進行修行,由朝廷聘請內地有名法師前來主持,朝廷亦要出資購買印刷經文供青海番僧修行之用,若言語文字不便,當地官府須配以翻譯通事...”

考慮藏佛同中原修行的佛法有很大不同,陸四便決心採取“留學”、“交換”、“支教”、“掛靠”等方式從內地著名寺院調撥僧人前來青海,主持當地佛事,再通過官府手段漸漸取締舊法,這樣不僅保證一些百姓信仰需求,也能從根本上杜絕再出現法王、僧王騎在百姓頭上的惡事。

當地真心信佛的僧人也當區別對待,定期往內地寺廟交流,保證經法暢通,學真佛真經。

“出家人除非還俗,否則不許娶妻生子,違者處斬。還俗者當與寺廟無關,官府入冊,耕牧商業,從軍讀書,都由自便...”

陸四認爲光這些還不夠,此外也要開展羣衆運動,先是讓那些從寺廟治下獲得解脫的百姓真真實實嚐到利益,再動員他們揭發寺廟惡行,從而瓦解佛法罪惡,也保證百姓從此能聽官府說,而不是聽寺廟說。

至於內地的高僧大和尚們是不是肯來青藏,那就由不得他們了。願意來的,纔是真大師。不願意來的,一律視爲假和尚。

佛祖割肉伺鷹都能做到,大師們到苦寒之地傳播真經又有何不可。

辛思忠說要徹底解決青藏問題,必要滅佛。

陸四贊同這個結論,但如何滅佛卻是值得商榷的。

若強硬,則肯定要出兵入藏。藏地人口倒是不多,武裝力量也有限,但雖說有明代修建的驛路可以入藏,然牽涉極大,動員力量至少要一個軍,且耗時漫長,錢糧物資消耗也大,入藏之後也會有種種想不到的困難,因此現在入藏對大順的財政是一個極大的負擔。

故陸四決定先解決青海,然後以佛治佛。詔令青海方面先封堵入藏道路,騰出手全力處置土官、僧官,先將青海的佛子問題解決,再組織當地被“解放”的民衆參軍配合一部順軍主力等待合適時機入藏,如明太祖、成祖時那般在藏地真正駐軍,治理百姓,使當地輸馬作賦、承擔徭役、輸納租米,並推行“改土歸流”,將藏地正式納入大順省治。

青海這邊實在是不好進藏,就先鞏固,待大順解決蒙古問題後,走舊元入藏道路。

青海境內有多少寺廟,陸四要等青海方面進一步的報告上來再作決定。但是至少要拆毀八成是必須的,而且寺中財產必須收繳國庫。

大順無錢,佛子有錢。

中國北方此時劫後餘灰,民生凋敝,陸四欲一統天下,除均田免賦,予民生息,發展生產,恢復市井外,就是增加大順的國家收入。

錢從何處來?

當然是佛子們了。

千年下來,積蓄甚多。

“我聽聞佛祖說以身爲妄,而以利人爲急。此意爲何?便是隻要真身尚在,便當於世人利益。既然佛可以捨身救人急難,佛的後繼者們又豈能吝嗇。寺中財產捐輸國用,造福於民,想來佛祖知道,也當道一聲大善。”

陸四面朝西北,雙手合什,無比虔誠,“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言罷,長呼佛號:“阿彌託佛!”

第九百五十三章 我史督師也第七百四十一章 定北將軍 楊皇后第四百一十一章 王妻貌美乎?第五百章 平西王的驚詫第二百四十三章 北方的天要變了第七百二十七章 忠王、遼王、秦王(大明三傑)第六十八章 天塌下來先吃肉第四百九十七章 收復故都第三百三十八章 滿洲,不可冒犯第七百一十五章 炮擊沈陽第七十五章 拖家帶口造什麼反第七百三十九章 火冒三丈八大王第四百四十章 孤注一擲的永昌皇帝第三十八章 紅日第四百五十七章 人,要有惡名第八百一十三章 監國歸京第四百六十二章 無毒不丈夫第四百四十三章 姑姑有事要做第八百一十五章 登基斂財第三百一十八章 誰跟聖公走?第五百七十章 富貴險中求第六百零五章 順,大大的順第四十章 富貴險中求第一百八十五章 新朝要用新人第六百八十五章 太上皇的春天第九百六十章 平川(中)第四百五十四章 智順王的心思第四百零三章 你們要給我找個舅媽?第四百四十九章 生同牀,死同穴第六百五十五章 國庫 皇室 女人第五百二十七章 大順監國的無情第八百二十七章 一念皆在朕心中第六百二十六章 由他們去吧第八十三章 大旗到第二百四十四章 小淮海戰役第二百三十三章 阻我富貴者,殺第六百二十四章 中國無虜第六百二十三章 我就是正統!第四百一十一章 王妻貌美乎?第七百四十九章 監國御令第四百八十章 想要北歸先得有糧第二百零二章老營就是人質第四十一章 如何下淮安(謝盟主碧血劍1)第四百六十一章 淮侯想當皇帝嗎?第三百三十三章 去問問韃子降不降第九百四十六章 四漢將第二十四章 寧殺一萬,不亂數萬第二百五十六章 淮陰侯的價碼第八百一十二章 南北一統是中國第四百三十三章 龍興之地要塌第九百二十九章 史閣部請餉第五百二十一章 斷賊之勢第一百八十二章 陸四的指示第四百七十二章 龍,龍,龍!第八十九章 打的什麼鳥炮第一百一十四章 還能不能砍?第三百四十八章 最好的教育第三百二十四章 和碩額駙第四百四十九章 生同牀,死同穴第四百八十一章 淮侯當監國第四百五十六章 爲什麼不抵抗第四百九十九章 玉石皆焚第六百二十三章 我就是正統!第六百二十六章 由他們去吧第九十四章 侄死叔再死第九百九十四章 坐地起價第四百七十九章 不孝兒來接阿孃了!第二百八十三章 造反的樂趣?第五百九十三章 磨刀霍霍第八百二十三章 二勸登基第四百四十六章 李自成被圍第九十七章 天道輪迴好滅明第一百七十一章 陛下走不得了第二百八十四章 想不想當皇帝?第九百九十九章 滅明者,明軍也第六百三十五章 乾清宮中打地鋪第九百三十二章 皇后娘娘喜禮第八十四章 淮安大會第六百六十章 我們怎麼辦?第六百四十二章 滿洲少壯派第三百六十五章 陸四什麼意思?第四百三十四章 周王府,闊了第五百五十九章 決死保定城第二百零九章少都督與騎兵的較量第四百二十章 人家說的對第五百零七章 比陸四還強的人第四百九十四章 不怕死的跟我殺過去!第六百五十五章 國庫 皇室 女人第六十七章 紅白紙第四百九十七章 收復故都第六百二十二章 淮揚子,坐天下第三十六章 朝廷不仁滅朝廷第二百一十七章 我陸四也可以擁立個天子第八十一章 大順皇帝萬萬歲第一百二十五章 老部院,我們冤啊!第三十九章 攻陷桃花塢第四百九十四章 不怕死的跟我殺過去!第一百九十九章 大員的騷操作第五百章 平西王的驚詫第八百二十七章 一念皆在朕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