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五章 大西皇后改嫁

艾能奇、劉文秀的歸降,不僅使數萬西軍將士歸順,減少順西兩家不必要的傷亡,也令大順對西北諸地的攻略再無困難。

艾能奇以定北將軍名義派人前往固原勸說楊皇后,同左丞相汪兆齡奉表降順,並傳檄西北諸地命其部將易幟,暫仍駐原地安撫軍民,待大順接收。

堅持要張獻忠皇后楊氏同左丞相汪兆齡奉表歸降,是陝西總督孟喬芳同巡撫張國柱的意思。

艾能奇同劉文秀雖一個是西營的定北將軍,一個是撫南將軍,但二人是臣而非君。

法理上,張獻忠死後西營只要沒有推出新君,那麼楊氏這個大西皇后就代表西營的最高權力,而汪兆齡這個丞相則代表大西政權(中央)。

所以,只要楊氏同汪兆齡奉表,便代表大西政權徹底向大順朝歸降,哪怕領軍在外的孫可望同李定國依舊不降,他們也不能再代表西營,現仍在西軍控制下的各地官吏法理上也不受孫、李節制提調,從而從根本上瓦解孫、李這兩支西軍的抵抗意志,爲進一步解決孫、李集團創造有力條件。

得悉艾能奇、劉文秀歸順之後,大順監國陸四大爲高興,命李過以興國公領銜文武平定西北,又改任孟喬芳爲甘陝總督,張國柱仍爲陝西巡撫。西北諸地巡撫以下官員任免由孟喬芳推薦,李過總攬,報行營知曉、吏部報備便可。

陸四更寫親筆信給李過,要求注意任用西營有識之士,如前番被俘或投降的西營文臣擇才視用。

如原西營右丞相嚴錫命,陸四對他印象不錯,意可爲佈政人選。其餘尚書、侍郎、學士等人,或選西北任職,或報呈吏部選調山東、山西、河南等地任職,從此使順西人材徹底合流,再也不分彼此。

同時,這些“革命”陣營的西營官員大量補入大順政權,對鞏固大順政權也將起到積極作用和正面意義,否則,大順初期從中央到地方的統治構架不可避免的會充斥大量降官。

這些原統治階級降官的任免,肯定會讓大順這個農民起義造就的政權出現“旗幟向左,實際向右”的局面。

針對西北境內其餘西軍力量,陸四指示以撫爲主。對西北各地的土司力量,卻是授意李過要加大打擊力度,改土歸流,順者爲流官,不順者大軍剿殺,不留後患。

至於張獻忠妻子楊氏如何安排,陸四仔細思量之後給李過兩個方案。

第一個方案就是尊張獻忠爲西親王,則楊氏爲西王妃,可於張獻忠老家或西安建西王府,使楊氏爲張獻忠守節。

第二個方案則是仿明朝舊例,封楊氏爲大順的一品誥命夫人。楊氏是否替張獻忠守節或改嫁,任由楊氏自己決定。

不管楊氏選擇哪個方案,陸四都表示對楊氏及其家族都予以善待,其兄弟子侄有才能者也都可以給予一定官職。

相對第一個方案,第二個方案顯然更加“文明”,也更加人道,畢竟楊氏年紀尚小。

亂世之中,改嫁也是常態,程朱禮綱早已崩亂,倒不虞楊氏改嫁會引發什麼風波。

當然,如果楊氏不肯歸順,則大順肯定無法給予優待。

至於汪兆齡這個大西左丞相,如果願降,陸四的意思是其可任甘肅巡撫。

總之,只要楊氏同汪兆齡能將大西“法統”交出,陸四就絕不虧待。

李過將行營轉來的監國親筆信交艾能奇、劉文秀看,二將看後都沒有異議,當下各自遣人往固原勸“義母”降順。

張國柱從鳳翔趕到華亭幫助李過處置西營歸降事務。

李過現在麻煩的是如何整編西軍的事,這件事可不是僅僅給出兩個軍編制這麼簡單的事。

華亭城下艾能奇、劉文秀統領的西軍有六萬三千餘人,馬鋪嶺那邊有被竇名望收編的兩萬餘西軍,鳳翔、武功、隴州等地收編和俘虜的西軍士卒更是多達十餘萬人,其餘西北各地又有幾萬西軍等待收編,足足二十多萬西軍降兵又豈是兩個軍編制能夠解決的,即使從中汰其老弱只擇精壯,至少也要保留十五萬人。

西營將領任命這一塊,也是問題多多。

艾能奇、劉文秀領軍歸順不僅封侯還給予軍提督官職,那竇名望獻計殺白文選,又收編其部兩萬餘西軍,要不要給予重用?王自奇自降順以後便極力配合順軍西進,整編收攏兩萬餘人一直配合順軍作戰,又要不要給予酬謝?

張國柱卻說這事好辦,首先既然監國同興國公都對艾能奇和劉文秀表態不動其部,那就將華亭城下這六萬西軍編成兩個軍,即第十一軍、第十二軍,每軍三鎮建制,以艾能奇爲十一軍提督,以劉文秀爲十二軍提督。

此外將辛思忠部同王自奇部合編爲一軍,將趙忠義部同竇名望部合編爲一軍,每軍也是三鎮編制。

不過因爲辛思忠同趙忠義原屬第二軍編制,現在將二將各編爲一軍,那麼原先的第二軍如何補充法就需要行營核議,因此辛思忠部同趙忠義部都爲暫編,故可稱暫編第一軍,暫編第二軍。

張國柱建議可由辛思忠領暫一軍進駐蘭州,因爲辛思忠早前在李自成麾下時就同賀錦攻略過西北,對西北人文地理很熟悉,且其慣用騎兵作戰,在西北更能發揮作用。

趙忠義的暫二軍則可以進駐寧夏。

艾能奇的第十一軍同劉文秀的第十二軍一支可調到河南戰場,一支可調往漢中,爲南征做準備。

其餘西軍部分補充順軍,部分爲地方兵馬,協助地方緝捕盜匪,維持治安及驛道。

李過沉思之後同意張國柱的這個暫時過渡法,便將此方略書寫成文報送行營備案,同時將整編方案通報西營諸將。

但卻沒有立即讓艾能奇同劉文秀一往河南,一往漢中,而是以老哥哥身份帶領二將前往平涼,等待固原方面回信。

這也是爲了安定艾、劉二將之心,而且西北眼下也離不開艾、劉二將,須等固原方面奉表定局之後,纔可以讓二將另調他處。

固原城中此時已是人心大亂,很多留守的西營官吏在知道平涼丟失後就紛紛棄官不做逃往他方,楊氏所居的行宮內侍宮人也跑了不少,甚至有個膽大包天的太監竟想搶奪楊氏的珠寶,幸虧汪兆齡帶人趕來及時,纔沒有出現大西皇后被太監搶劫的鬧劇。

“夫君死了,兒子降了,叫我這個皇后怎麼辦?”

看到跟汪兆齡一起進宮的兄長楊萬年,楊氏頓時泣不成聲,一頭擁在兄長懷中哭泣。

“娘娘莫哭,天還沒塌下來,萬事有哥哥在,有哥哥在...”

楊萬年心疼妹妹,嘴裡說着有哥哥在,可他這個哥哥又能做什麼。要兵沒兵,要權沒權,宮人太監都敢搶劫皇后娘娘,他這個空有虛名的國舅又能濟得甚事。

“將這狗賊給我亂棍打死!”

汪兆齡命人將那膽敢搶劫皇后的太監打死後,來到楊皇后面前,輕嘆一聲,此時饒是他從前多麼機變善斷,也不知如何是好。

“丞相,萬歲在時就信重你,如今萬歲不在了,丞相總得拿個章程纔好。”

楊氏渴求的看着汪兆齡。

楊萬年看了眼汪兆齡,猶豫之後說道:“丞相有什麼要對皇后說的,只管說便是。”

汪兆齡又嘆一聲,將剛剛收到的艾能奇來信從懷中摸出,恭敬遞給楊氏。

“娘娘,這是定北將軍給臣的信,信中內容委實大逆不道,臣不敢擅斷,還請娘娘做主。”

“什麼?”

楊氏用帕子擦去眼角淚水,接過汪兆齡遞來的書信仔細看了起來。

閱後,面上陰晴不定,久久不語。

見狀,汪兆齡道:“娘娘若不願降順,臣拼死也要護娘娘往東府那邊。”

“東府?”

楊氏卻是搖了搖頭,苦笑一聲,道:“萬歲在時,東府敬我爲皇后。如今萬歲不在,東府還能認我這個母親?”

汪兆齡沒吭聲,因爲他知道皇后絕不會同意去孫可望那裡的。

楊萬年事先便已看過此信,聽了妹妹的話,又見汪兆齡不吭聲,遂輕聲對妹妹道:“定北、撫南、竇指揮、馬、王二都督皆已降順,我大西實際已是山窮水盡,妹妹若有想法但說出來便是,不管你做什麼決定,哥哥我都支持你。”

楊氏躊躇,似心中煎熬,半響看向沉默的汪兆齡:“現下看來,似乎只有奉表一途了。”

汪兆齡不能再不吭聲了,順軍給出的條件的確夠優待了,他可不能不識時務,當下點頭道:“大順對娘娘,對臣,都算仁至義盡。”

“那好,既然丞相都說大順對本宮優待,那本宮奉表降他便是,只是,”

楊氏話鋒一轉,“我不要做什麼西王妃,什麼王妃,聽起來好聽,實際不過寡婦而矣。”

汪兆齡一怔,卻是不敢接這話。

“妹妹的意思是?”

楊萬年聽妹妹語氣不願做西王妃不由有些失望,因爲妹妹要是西王妃的話,他這王妃的兄長怎麼也要沾些光的。

楊氏未答其兄,反神情平靜對汪兆齡道:“丞相替我回話順軍,要本宮奉表歸順可以,但本宮要改嫁他大順監國。”

第三百五十三章 大清真是敞亮第一百一十三章 回不了家鄉的人第九百五十六章 湖南救湖北第六百五十五章 國庫 皇室 女人第四百二十二章 倭國借兵第四百六十七章 大順完了,大清也完了第四百六十七章 大順完了,大清也完了第一百六十六章 千金萬金,有數就行第九百三十二章 皇后娘娘喜禮第二百七十章 侯爺指東,我就朝東第一百六十二章 扒我祖墳 不共戴天第六百九十一章 平臺召對第二百三十九章 淮陰侯的迷茫第八百二十三章 二勸登基第九十八章 陸爺有令,都砍了第一百七十二章 不夠,砍你腦袋第六百一十二章 終於等到今天第五十三章 親藩 夜襲第六百九十八章 北地第一軍事集團第二百三十四章 咱們要有八堵牆第五百五十五章 一動不動是王八第三百六十九章 濟南保衛戰第八十四章 淮安大會第二百二十九章 告訴二郎,我頭疼第二百八十五章 沒事,我再問問潞王第七百五十二章 待贖漢將第五百三十三章 炮轟滄州城第一百八十九章 公公真是我的伯溫啊第三十二章 桃花塢 劉家莊第三百四十九章 大順兵至第九百四十五章 但願宇內平第七百五十五章 江南亂事,非王者不能平!第八百零二章 孫二爺平賊第一百五十四章 永昌皇帝詔第九十四章 侄死叔再死第二百六十章 嚇唬嚇唬第六百五十六章 乾清宮中進春風第一百四十四章 那支兵不錯!第五章 世間最美是肉味第七百三十五章 宜將剩勇追窮寇第六百五十二章 關東大兵要亡了第五百一十六章 我大順可查你十八代第四百四十章 孤注一擲的永昌皇帝第六十三章 淮軍,萬勝!第二百零四章外甥李延宗第六百三十九章 三思三思再三思第一百二十七章 破城之後,皆來過我大刀!第一百四十二章 動手第二百三十二章 取我大刀來!第四百三十五章 書寫得好就把作者綁來第五百七十七章 別打了,和談了第八百零七章 知根知底的國公第二百六十八章 刀斧手何在!(謝盟主無淚懶蟲)第六百八十五章 太上皇的春天第八百二十七章 一念皆在朕心中第四百五十六章 爲什麼不抵抗第六百二十七章 大順的仁政第五百九十六章 多爾袞謀反,滿洲共誅之第二百九十七章 邢夫人第七百零八章 最後的宗室第六百零六章 誰敢做我萬歲軍!第四百二十章 人家說的對第一百九十五章 要什麼給什麼第一百九十五章 要什麼給什麼第四百四十章 孤注一擲的永昌皇帝第六百零四章 可怕的尼堪第四百零八章 奇襲北京第二百八十九章 咱想招降翻山鷂第二十六章 活命者隨我來!第三百四十五章 攝政王的驚怒第九百五十一章 順承郡王兵敗第一百五十二章 哥幾個,抽兩口?第一百九十四章 寧錯殺 不放過第六百九十三章 四大國公 十二侯爺第二百八十章 豪格北撤第六百三十五章 乾清宮中打地鋪第三百九十三章 降還是不降!第六百七十八章 大順隆武帝第一百九十七章 聖賢子弟第一百九十一章 總兵多保重第三百二十八章 打破辮子兵不可敵的神話第七百二十二章 江南大奴變第二百七十四章 濟南鏖戰第一百一十一章 殺人不過頭點地第五百五十三章 入關!入關!入關!第二十五章 時勢如何造英雄第四百三十七章 235對三條A第四百三十二章 爹不孝,子不孝第七百六十二章 天羅地網第五百七十九章 太尷尬了第五百一十九章 滿門無忠貞第一百四十二章 動手第一百二十六章 淮揚陸某,功在大順!第五百一十章 不爭名,只爭利第三百七十二章 天降大任,必先神聖第八百一十二章 南北一統是中國第二百五十五章 天下第一旅第六百四十九章 國之根基第七百二十八章 俺也有王者之象第一百一十六章 打不死人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