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六章 御駕永壽宮

密揭是被陸四委以重任,寄予厚望,卻被南方部分東林黨及復社人士唾罵爲“活曹操”的孫武進送來的。

因密揭內容極其重要,乃由大順在江南的情報網絡負責人高武乘船親自渡江送達揚州,爾後換馬不換人八百里加急送達京師,前後只花了不到五天時間。

孫武進稱,八天前也就是九月二十一日督師出外的史可法忽然上書弘光帝,說滿洲率軍南下荊襄的英親王阿濟格願率所部二十萬大軍歸明,其中真滿洲八旗兵十萬之衆。

時在史可法幕中的河南巡按陳潛夫聞聽此事,激動難止,當時便獻策史可法速納此無根滿兵,爾後供給錢糧或暫駐荊襄以遏順軍南下之勢,或由閣部親至其軍曉以厲害,待以真誠,使滿兵傾心,再團結諸軍大舉北伐,播年號,騰檄河南、陝西、山東、北直、山西,如此中原北方必聞風響應,大河南北不復爲順賊所有。

史可法深以爲然,結合湖廣總督何騰蛟傳來的消息也是確認北方已起大變,滿洲朝廷肯定已被順賊摧毀,否則那滿洲英親王阿濟格斷不可能據有大軍卻來歸明。

誠如陳潛夫所言,阿濟格部再是兵強馬壯,如今也是失了進退機會,正是無根浮萍,一無錢糧,二無根基,三無援軍,那阿濟格再是雄心壯志,其部真滿再是能打,也是不可能於北方翻盤。

所以率部降明是那阿濟格唯一的出路,也只有如此阿濟格才能保住麾下滿蒙八旗兵。

陳潛夫更提醒史可法北方滿洲既敗,順軍便不是死灰復燃,而是再次問鼎,若大明不納清軍餘部,那順賊挾大勝滿洲之威揮師南下,試問大江南北誰能抵擋?

一直以來便主張以“聯虜平寇”爲大明國策的史可法,對滿洲的仇恨遠不如對農民軍的敵視,爲了剿滅農民軍替先帝報仇,甚至願意同滿洲人劃江而治,如今滿洲突然大廈崩塌,史可法又哪裡還有什麼擔心可言。

當下便納了陳潛夫的提議,由於事態緊急,他也來不及向朝廷請示再作部署,直接命陳潛夫全權代表他這督師閣部前往荊襄與清軍洽談合營招撫之事。

甚至給陳潛夫授意,招撫不成可以聯營。

也就是不需阿濟格歸降,而是雙方以一個出錢出糧,一個出兵的方式合作抗賊,事成之後仍以關外之地相酬滿洲。

“便是仿朝鮮例也不是不可。”

陳潛夫出發時,史可法又意味深長的說了一句。在這位督師閣部眼中,農民軍比之猛虎還要可惡,而那滿洲縱也是禽獸,然卻比猛虎之害要輕。

隨後史可法親自提筆將此事報於天子,並請天子允許他前往阿濟格部督師,就近節制湖廣、淮西、江西、四川等地的明軍同順軍較量,收復失地。

消息傳到南京後,兵部侍郎呂大器、禮部侍郎姜曰廣等人紛紛上書請求朝廷趕緊派使招撫阿濟格,不使其歸順,否則北方必將完全陷於順賊之手。

弘光帝聽到史可法傳來消息時,忍不住也是精神一振,因爲事情要是真的,那他這皇帝可就不是難爲無米之炊的巧婦,而是一下就有了二十萬精兵了。

有這二十萬精兵,陸都督那裡也不是不能談一談的。

弘光帝自認絕不是忘恩負義之徒,他能有今日之帝位完全是陸都督贊助的結果,因此只要陸都督願意以臣下之禮相待他這天子,親王之封一道聖旨而矣,便是如雲南沐家永鎮一省也不是不可。

當真是人有了錢就狂,皇帝有了兵就抖。

這邊人家清軍還沒達成協議歸順,弘光帝看孫二爺的眼神就有點不對,至少不像從前那般恭順。

孫二爺也是人精,哪裡不知佛天子在想什麼。

不過這事他孫二爺似乎也阻止不了,因爲眼下南京不管是朝堂還是民間,都在議論真滿洲歸附一事,且“民調”顯示支持招撫真滿洲的官員士紳及民衆多達八成。

而且孫二爺覺得這事也挺好,那個吊甚子阿濟格還有二十萬大軍,其中真滿洲更是過半,都督那裡真要想將這幫韃子一口吞掉難度也大,倒不如把他們劃拉到明朝陣營中來,然後看一看是不是能把那個阿濟格弄到南京來。

人來了,怎麼弄,就是他孫二爺的事。

天塌下來,這南京城的一把手還是他孫二爺。

二爺手下那一萬多大兵不敢過江打馬士英,不敢打左夢庚,不敢打韃子,難道還打不過一個空手人的阿濟格麼。

擒賊先擒王!

孫武進的忠誠是毋庸置疑的。

阿濟格的選擇也是很聰明的。

壞就壞在,阿濟格不知道南京的朱天子背後的金主是北邊的陸闖王。

換言之,那弘光朝的出品方和贊助商姓陸。

所以,陸四肯定要成全阿濟格,並且還要朱天子仍就給人家英親王一個親王封。

忠王。

這王號,吉利。

“阿濟格手下也有能人,知道先找史可法而不是找馬士英或者其他人,史可法這人吶,唉,說什麼好呢,我輩民軍在他眼裡就是豬狗不如。”

陸四搖頭,史閣部的氣節是不錯的,主張呢客觀講也不能說都錯,好一點的評價曲線救國是夠格的。

但這人最大的弊端就是自視太高,高到對農民軍已經不是一般的敵視,而是恨之入骨的仇視,以致因此將高傑部這一支精兵完全送給了滿洲人,而滅亡江南、東南、兩廣的主力正是高傑部。

孫武進另外還遞來一個消息,這個消息陸四覺得有意思。

那就是廣西巡撫瞿式耜同南都貌合神離,其意似不願承認潞王政權,相反卻對在其轄境的桂藩頗爲重視。

不過眼下廣西那邊天高皇帝遠,南都沒法理會,陸四更“關照”不到,將來若能和平解放南方最好,不能和平解放,那他肯定不能讓南明勢力再團結在桂藩旗幟下,須知道他陸闖王還有一個福藩沒送上舞臺呢。

“我爹到哪了?”

陸四問樊霸,後者趕緊說道老親公一行已經到了臨清。

“噢,那快了。”

陸四點了點頭,負着雙手邁出武英殿。

“陛下!”

老太監魏良臣低眉順眼。

陸四微“嗯”一聲,看了看遠處的紅牆,想了想吩咐老太監道:“我要去永壽宮,你去請二位太后準備一下。”

二位太后是昨天同馮銓一起進京的,因爲身份緣故暫時被安置在永壽宮,此宮於前明是由嬪妃居住的。

第二百三十三章 阻我富貴者,殺第六百九十四章 論功行賞 大塊吃肉第四百六十五章 山東出了個陸文宗第一百四十四章 那支兵不錯!第四百五十八章 河南府第八十七章 任重而道遠第二十一章 淤泥埋屍 官兵裹夫第三百四十三章 去去去,鳥的監國第八百零一章 康王武安伯第一百八十五章 新朝要用新人第六百三十一章 紫禁城中迎新君第四百八十五章 光着膀子打北京第四百八十章 想要北歸先得有糧第五百一十八章 太后,趕緊回老家第四百二十三章 強悍的男人第五百五十一章 莫丟山東人的臉第八百一十章 新編桃花扇第三百一十九章 真滿洲大兵第六百零三章 天王當空舞第七十三章 最大的山頭第八十五章 我話講完了第五百零七章 比陸四還強的人第四百五十七章 人,要有惡名第二百七十六章 不走就打你第二百四十章 大軍出征 萬石軍糧第九百五十三章 我史督師也第四十三章 痛打落水狗第五十五章 下淮安 不封刀第二百三十章 淮安之變第一百三十六章 誰下船,就打誰!第二百三十一章 誰敢殺我這盟主!第一百一十七章 農民式的戰爭手段第五百三十二章 長刀出,必飲血第九百九十八章 好漢阿濟格第八十章 我要淮軍只從我一人第五百二十章 攝政王親征第五百一十一章 誓師東征第一百八十五章 新朝要用新人第四百三十九章 要大順還是要大明第七百五十四章 東南誰人不通順第五百二十一章 斷賊之勢第七百四十七章 俺對不住大兄弟啊!第七百六十四章 大師會挨刀否?第八百二十五章 隆武元年第三百零四章 淮軍第六鎮第六百二十五章 大清的公主第三百八十八章 大清沒有懼敵的親王第一百七十二章 不夠,砍你腦袋第四百四十八章 阿濟格是死的第八百零四章 大宗師豈能通寇第七百五十五章 江南亂事,非王者不能平!第五十七章 破淮安第六百一十六章 饒餘郡王的黃昏(五更)第一百二十章 紅豆殺黃豆第四百零三章 你們要給我找個舅媽?第八百零九章 武裝遊行第五百六十三章 不可沽名學霸王第五百六十章 納糞殺敵第四十三章 痛打落水狗第六百五十章 接你爹來當太上皇嘍第五百八十四章 漢人怎麼能打漢人呢第六百二十三章 我就是正統!第四十四章 我他孃的就是陸文宗!第一百九十八章 我路部院也!第五百零五章 河南統帥 英雄貼第四十二章 老爺做皇帝第四百六十六章 遼王可投明主第一百一十五章 人狠才能活第三百五十五章 請嫁真滿洲公主第二百六十二章 賣命就得有回報第二百六十四章 張國柱,堪用第四百一十一章 王妻貌美乎?第二百七十七章 先取山東第二百九十八章 本侯只吃魚肚第五百二十章 攝政王親征第五十四章 抽他孃的生死籤第九十九章 吃飯砸鍋者,滅門第七百七十二章 天下人不如陸闖王第四百一十六章 永昌皇帝賜婚第七百三十章 欲稱天子,先滅大西第九百五十九章 平川(上)第三百五十四章 酬以親王,便可易幟第三十二章 桃花塢 劉家莊第三十二章 桃花塢 劉家莊第六百八十四章 老表發達,我們沾光第四百二十四章 日本,挺有錢第八十四章 淮安大會第一百一十三章 回不了家鄉的人第四百章 白面書生盡壞事第三百三十一章 誓將淮賊碎屍萬段(謝盟主樊霸)第九百四十九章 身家富貴皆在爺身上第二百二十九章 告訴二郎,我頭疼第五百四十四章 破滄州,不封刀第四百零七章 刺殺第四百七十八章 侯爺真天子第八百二十五章 隆武元年第八百一十七章 天不亡中華第四十八章 兩邊都不是人第三百一十九章 真滿洲大兵第十六章 有兵就是爺 沒兵屁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