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一章 阿濟格之兵,我大明之精兵

長沙。

從左良玉處跳江僥倖逃脫的湖廣總督何騰蛟取道寧州、平江抵達長沙後,便在長沙設置行轅。

爲了增強實力,何騰蛟一方面向南都請求增援,另一方面召來過去手下僚屬如堵胤錫、傅上瑞、嚴起恆、章曠、周大啓、吳晉錫等,訂立盟約誓言,又竭盡所能籌措馬匹、船隻、糧草,整頓湖南兵馬並招募青壯,準備以湖南爲基地對抗左良玉叛軍,收復湖北全境。

然而何騰蛟情報不明,始終以爲左良玉部沿江東下是爲奪取南都,不知迫使左良玉東下的除了鳳陽總督馬士英所言的“扶太子正社稷”外,更是因爲湖北境內已被清軍突入,左良玉唯恐所部被清軍所滅,這才檄令諸將堅決不抵抗,放棄武昌等地順江東下。

按理何騰蛟既堅決對抗左良玉叛軍,自長沙整兵後要麼迅速入湖北斷左部後路,要麼出江西配合南直隸明軍共同對抗左部,然而他到長沙一個月,除了往南都及湖南各地行文無數外,竟是無一進展,甚至連往奉命出南都過江統帥諸軍的督師史可法處都無聯絡。

這一個多月時間,何騰蛟做的最多的就是給北撫章曠、偏撫傅上瑞提供錢糧,命二撫招兵買馬,很是重視,於左右稱湖南能否守住全賴北、偏。

然最先接到何騰蛟公文並積極響應的卻不是章曠和傅上瑞,而是湖廣按察司副使、提督學政的堵胤錫。

這個堵胤錫是南直隸無錫人,崇禎六年中江寧鄉試,十年中進士,曾在南京戶部任主事,後來升任長沙知府。潞王於南都登基爲弘光帝后,改任堵胤錫爲湖廣按察司副使,提督學政。

據說潞王身邊的京營大將孫武進曾於某次在秦淮河畔宿醉時於人說,當下之東南,要說他孫二爺最佩服的人有三個半。

一個是舉人浙江張蒼水。

一個是湖北在籍文安之。

一個是嶺南張家玉。

這半個則是無錫堵胤錫。

爲何說是半個呢,那孫二爺醉熏熏的於衆人解釋說,若這堵胤錫前來南都爲他孫二爺所用,便是一個,可惜,其在湖北受制於何騰蛟,故只能算半個。

可惜,孫二爺推崇的三個半,沒一個看得上他的。

作爲湖廣按察副使、提督學政,堵胤錫時刻關注時事,早在崇禎十七年時他就曾前往南都拜見兵部尚書史可法同江西總督袁繼鹹,提出整兵數策,後聞皇帝於北京自縊,失聲痛哭,作《墜龍騷》五章。

雖說史可法對堵胤錫頗爲看重,也認可其整兵數策,然而只讓其從黃州知府升任按察副使並提督學政,負責湖廣文治,這便讓堵胤錫鬱郁不得志,深以天下大亂,東奴入寇爲憂。

故收到總督何騰蛟命整兵備戰,積極團練的公文後,堵胤錫立時帶頭響應,拿出學政衙門不多的錢兩設科募士,親自測驗入營青年的膽氣和力量,後招3000人,分爲十營,每營300人,取越王勾踐君子六千之意,不叫兵丁,而稱爲君子,以示尊重之意。

雖爲提督學政,從前並未有過治軍經驗,但堵胤錫竟是頗通軍事,於君子營內訓練士卒,講解戰術,很是勤勞。並以國仇未雪爲恥,十分注重人才,廣泛徵求意見,聽取別人獻計獻策,短短半月便叫君子營脫胎換貌,人人精神,個個抖擻,軍容齊整,聲勢很大,湖南百姓皆說君子便是省內第一勁兵。

何騰蛟也是親自往君子營視察過的,對堵胤錫治軍之才讚不絕口,然而其卻並沒有給君子營撥錢糧,讓堵胤錫多招募青年從軍,僅在口頭表彰。

原因卻是這位湖廣總督竟對堵胤錫這個僚屬生出嫉妒之心,覺得堵把兵練的越好,湖南官場同百姓越是稱讚他,就越顯得他這個從武昌跳江跑出的總督大人越是無能。

而且堵胤錫並非何騰蛟親信,何也不想將湖南不多的軍費砸在堵的君子營上。

當然,另一個原因則是一些人認爲君子營不過是新募之兵,無論軍官還是士卒都未經過戰陣,不知廝殺之殘酷,故而就是樣子好看,真正上了戰場恐怕連敵兵人影未見就有可能一轟而散。

所以,想要守住湖南,還當依賴建制兵。

何騰蛟手下的建制兵主要有二,一是湖北巡撫章曠的標兵。

章曠的標兵主要是由興國州柯、陳兩姓土官土兵爲主,十分悍勇,當年李自成攻陷承天府,章曠號召忠勇城守,以標兵大戰李自成部,結果章曠大敗,本人也差點被生擒,後攜印由小路出方纔得免。

但即便如此,章曠手下那支約摸四千餘人的標兵仍堪稱湖北精銳,後來李自成率主力北上,章曠又親自率兵與李自成留守軍隊交戰三次,收復沔陽州,安撫殘黎,儲存芻糧,招募死士,擴軍至七千餘人。可惜一直被順軍白旺部所阻,無法收復承天府。

但章曠部畢竟不同堵胤錫的君子營未經實戰,兵馬又倍於君子營許多,如此自是更得何騰蛟看重。

另一支建制兵是偏、沅巡撫傅上瑞指揮的兵馬,有卒五千餘,曾與張獻忠賊軍交戰,有一定戰鬥力。

傅上瑞是崇禎十三年進士,授黃州府推官,其任上政績不顯,但卻善於侍奉上官,被湖北巡撫王揚基所賞識。

當年李自成陷承天府,黃州大震,王揚基調傅上瑞管理武昌府事以避賊寇,結果張獻忠自黃州渡江進犯武昌時,傅上瑞卻同王揚基棄城而逃。

等到張獻忠率部前往川中,傅上瑞卻又返回武昌迎接何騰蛟,從而深得何騰蛟信重,先升他爲分巡下湖南道參議,進封太僕寺少卿,僉都御史,巡撫偏、沅,督兵守平江、瀏陽。

如今這傅上瑞同章曠握有湖廣僅存的兩支建制兵,又都與賊兵有過交手經驗,且對何騰蛟都十分恭敬,如此何於錢糧上面肯定要優先撥付二部,餘下纔是如堵胤錫的君子營及其餘響應他何總督出面號召團練的官員。

但問題是何騰蛟有點識人不明,章曠還罷了,雖屢戰屢敗,可卻忠於國事。

那貴爲偏沅巡撫,手握重兵傅上瑞卻是幾個月前就存了異心,不願爲明朝死守。

甲申國難後,傅上瑞在北方的家人逃到偏沅來,說什麼北方但要是投降清廷的官員都得重用,那滿洲大兵對家裡有做明朝官的也都極爲客氣,絲毫不擾,甚至還派兵加以保護,對百姓更是秋毫無犯,極爲重視地方穩定和恢復民生,任官選人都是知人善用,儼然新朝氣派。

這便讓本就對滿洲有一定恐懼的傅上瑞對清廷產生好感,覺得自己如今是明朝的巡撫,若要投過去以清朝對明朝官員的重視,很有可能會出任大省巡撫甚至總督,於是一邊應付總督何騰蛟的招兵備戰號召,一邊卻是不斷派人到北方打探清軍動向。

等到了七月底,情報不明的何騰蛟方纔知道清軍入了荊襄,大明頭號賊子李自成被殺。

堵胤錫第一時間便意識到李自成之死會讓順軍餘部羣龍無首,如此大明於此時向這些從前的大明子民釋放善意,那李自成的餘部必然會投奔大明,從而合營以收數十萬勁兵,爾後共抗東虜。

然而,何騰蛟同他一手提拔的湖北巡撫章曠、偏撫傅上瑞卻是幸災樂禍,拍手稱興,根本不同意堵胤錫提出的派人同順軍餘部接觸的建議,反而說什麼清之英親王爲大明中興第一人,從此,中國無患也。

之所以有如此看法,除了何、章、傅一向對農民軍有敵視之外,也同南都以東林黨爲首的朝廷一直呼籲“聯虜平寇”的主張有關。

章曠甚至提出當派人攜酒肉往湖北犒大清軍。

何騰蛟倒是慎重,畢竟朝廷眼下對於清軍是怎麼個態度還是未定,他身爲湖廣總督不便冒然同清軍“友好”。

而且,剛剛傳來消息說左良玉已經在九江病死,現在統領左部的是其子左夢庚,如今仍在安慶一帶與鳳陽總督馬士英、督師史可法對峙。

此意味湖北空虛,若清軍趁左部放棄湖北沿江東下,恐怕湖南這邊就要做抗清的準備。

果不其然,未過兩天就傳來有清軍自洞庭湖南下進犯湖南,結合李自成已死,北方爲清廷所有,何騰蛟立時判斷清軍恐怕有趁勝鯨吞中國之意,遂趕緊下令省內各部備戰。

可湖北巡撫章曠卻是揹着何騰蛟派人到清營出使,對清軍入湖廣極是推崇,並邀真滿洲共平闖賊餘部。

只是章曠的“好心”卻沒有被清軍當作一回事,他們不斷向湖南境內進發,沿途大掠錢糧,甚至連城池都不去佔領,只知在鄉野到處找糧。

章曠畏懼清軍,不敢領兵迎戰。

眼看清軍有向長沙進軍跡象,何騰蛟無奈只得迎戰。然而只派長沙知府週二南會同原駐攸縣燕子窩的副總兵黃朝宣領兵兩千前往迎敵。

結果可想而知,週二南同黃朝宣於瀏陽官渡被清軍大破,週二南當場被殺,官兵將佐死傷無算,只黃朝宣僥倖逃出。

接到敗訊,何騰蛟嚇的在長沙行轅內接連嘆氣,計無可出。

此時他手下除黃朝宣、張先璧等爲數不多的雜牌官軍,根本無法迎敵清軍,於是在一片驚惶失措之中“嬰城爲死守計”,遣人急調堵胤錫的君子營同偏沅巡撫傅上瑞的兵馬前來長沙固守,又以嚴厲語氣命湖北巡撫章曠務必斷清軍後路,迫使其北撤。

然而真正趕來長沙勤他總督駕的只有堵胤錫的三千君子營,那偏沅巡撫傅上瑞聞聽週二南戰死,竟然在清軍尚在幾百裡外就棄了平江城,從醴陵南走寶慶,駐沅州,言偏、沅爲己汛地,並攜瀏、澧守兵西去,根本不理會長沙何總督死活。

收到消息的何騰蛟氣得險些要吐血,心中大爲懊悔,流着眼淚對堵胤錫道:“我負朝廷,負百姓,更負錫君啊!當初若多予錢糧錫君,君子營恐就是六千君子,而非三千人。”

事到如今,堵胤錫還能說什麼,先是安慰總督大人一番,然後問黃朝宣入犯湖南的清軍究竟有多少兵馬,領軍的又是何人。

黃朝宣爲了掩飾大敗,不敢說領兵擊敗他的是那從前的順軍王體中部,只說是真滿洲上萬,領軍的是什麼貝勒。

“長沙城堅,糧草尚有許多,清軍遠道而來,我等唯有堅守方可退敵,若棄長沙,則湖廣必然全境不復爲我所有。”

堵胤錫深知長沙城的重要性,爲了不讓守軍生出懼敵降清之意,便故意揚言說滿洲兵鋒甚急,爲逞兵威,對降兵一律屠戮。

長沙守軍聽了這話,自是不敢降清。

如此,軍心稍安。

堵胤錫也不及喘氣,清楚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故而趕緊派人出城查探清軍虛實,尤其是清軍主力的用兵方向。

若是那滿洲親王阿濟格是想順江奪取南京,那湖南這邊的清軍定然是偏師,完全可以集全省之力將之擊敗,然後從側翼牽制清軍主力。

如此過得半月,突然領軍往西邊逃竄偏沅巡撫傅上瑞卻奇蹟般的領軍又趕到了長沙,同時給總督何騰蛟帶來一個天大的喜訊,那就是清軍此番入湖南劫掠並非有佔領湖南之意,而是想從湖南劫掠糧食北歸。

爲何北歸?

滿清要亡!

何騰蛟同堵胤錫等都是叫傅上瑞這消息吃了一驚,急問傅上瑞何以如此說。

待傅上瑞說完北方局勢,何、堵等人更是震驚萬分。

原來北方從未完全被清軍所有,年前竟有淮揚軍自徐州北上奪取山東,並於年初奇兵西進陝西一舉斷了清軍阿濟格部糧道,使之同北方徹底失去聯絡,成了一支孤軍。

如今山東、河南、陝西都爲那淮揚軍所有,淮揚軍更是合了李自成順軍餘部全力北上攻打北京,那清廷的英親王阿濟格爲了救援北京,這才瘋狂派兵四處打糧,爲的就是回去救援北京。

“這麼說來,滿洲人要亡了?”

再三確認消息可靠的何騰蛟當真是狂喜萬分。

“何止是滿洲人要亡了,我大明更可藉此中興啊!”

傅上瑞激動說道。

“若滿洲爲那順淮軍所滅,北方必爲這幫賊兵所有,我大明何談中興,恐怕又是一輪劫難。”

堵胤錫雖喜滿洲東奴將亡,但更憂大明江山。

滿洲要亡中國,那賊兵更是要亡社稷啊!

“非也非也,北京若失,清廷覆滅,那阿濟格部就是無根之萍,此不是天賜我大明之精兵?天予我大明中興之良機?”

傅上瑞也是萬萬沒想到,一心想要降清的他如今卻能去招降真滿洲大兵。

第三百四十二章 南都又要變天了第八百零二章 孫二爺平賊第七百六十七章 不得不進第七百七十五章 那僞後不錯第九章 豬油仔馬新貴第四百二十二章 倭國借兵第四十八章 兩邊都不是人第三十八章 紅日第五百五十一章 莫丟山東人的臉第二百零一章撐下去第五百九十九章 不要爲本王報仇第三百一十二章 世間從無聖人第九百九十一章 平川(下)第五百九十一章 老爺我還是要回來的第七百五十二章 待贖漢將第五百二十八章 韃子終於來了第三百六十四章 陸四的大壽第五十六章 寧死不降賊第七百五十七章 監國三大事第三十二章 桃花塢 劉家莊第一百九十章 我對不住朝廷啊第六百六十八章 大外甥,仁義人第七百三十三章 李過困守鳳翔城第五百二十六章 攻保定第六百五十二章 關東大兵要亡了第四百八十三章 第三代闖王第二百零三章誰讓我姓陸第五章 世間最美是肉味第六百六十五章 貝勒就值十兩銀第二百零三章誰讓我姓陸第七百零五章 李成棟、李定國山西會戰第三百四十五章 攝政王的驚怒第六百三十二章 給闖王送妃第八百零九章 武裝遊行第四百六十七章 大順完了,大清也完了第五百七十一章 去皇帝號,降稱國主第五百七十八章 敢言出關者,斬!第九百二十八章 人民的意願第四十二章 老爺做皇帝第四百九十七章 收復故都第九百九十五章 大勢所趨第九十五章 老子還沒下令呢!第四百九十一章 都督可爲大明齊王第五百六十三章 不可沽名學霸王第一百五十六章 都督陸文宗第三百零九章 祖先當得漢奸,我當不得?第三百一十二章 世間從無聖人第二十章 殺人者,陸文宗第六百四十一章 太后英明第六百二十七章 大順的仁政第三百章 好一個雄偉的少年侯第二百零四章外甥李延宗第二百二十八章 眼前的敵人是僞軍第三百五十三章 大清真是敞亮第九十八章 陸爺有令,都砍了第五百三十二章 長刀出,必飲血第四十八章 兩邊都不是人第二百八十四章 想不想當皇帝?第四十六章 淮軍的誕生第一百六十五章 都督,南京那個娘們來了第七百五十一章 請典史出山第三百四十六章 大清平南王陸文宗第三百三十三章 去問問韃子降不降第七百四十章 兄弟二人俱封王第三十六章 朝廷不仁滅朝廷第四百零六章 西線大潰敗第一百九十三章 淮軍是陸文宗的了第九百九十九章 滅明者,明軍也第九十二章 破城第十九章 刀,是什麼樣的刀第三百四十一章 光着膀子拎大刀第二百八十二章 姑娘別怕,咱不是壞人第五百七十四章 漢軍八旗第二百九十七章 邢夫人第三百五十八章 濟南會戰第二百三十六章 蘇進忠 王進功 李得功第六百九十三章 四大國公 十二侯爺第五百零四章 殺韃大會第二百三十五章 淮軍四鎮第一百三十二章 敢問貴軍是否大順王師?第八百一十九章 誰敢稱天子!第七百一十二章 遼東總督第六百一十六章 饒餘郡王的黃昏(五更)第一百二十章 紅豆殺黃豆第一百八十八章第二百六十四章 張國柱,堪用第一百六十六章 千金萬金,有數就行第二百八十八章 都督,萬歲第二十一章 淤泥埋屍 官兵裹夫第二百四十六章 刀切豆腐第七十一章 造反就是造反第七百六十五章 二十萬軍重重圍第九百五十七章 第四軍助戰變主戰第三百六十五章 陸四什麼意思?第九百九十九章 滅明者,明軍也第四百四十一章 怕爲後起之秀所代第七百六十八章 動手之後不納降第七百二十九章 雄主焉能稱臣!第七百七十四章 高一功復套第七百五十章 兩手都要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