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三章 淮揚大砍刀

山海關依海而建,雄關向東直達大海,入海石城猶如龍首探入大海,弄濤舞浪,故而又被稱之爲老龍頭,此地也是萬里長城唯一集山、海、關、城於一體的防禦所在。

當年修建老龍頭時,明軍在海底反扣了許多鐵鍋,用以減少海水對石城的衝擊。

據說前明少保戚繼光鎮守薊州時常來老龍頭閱兵,其著作《止止堂集》便是在老龍頭的寧海城內完成。

時過境遷,因爲滿洲入關之後出於軍事上的考慮廢棄山海關,因此明軍在山海關附近修建的諸多設施盡被棄用,老龍頭也遂荒廢。

前年清戶部尚書英俄爾岱主持圈地事,曾上書清廷以關外威遠堡爲中心,南至鳳城,西南至山海關一線盡數納入柳條邊範圍,稱“新邊”。

是謂“新邊”一成,嚴禁漢人出邊,如此既能保護關外大清龍興之地,也能讓關外從此再無漢人,徹底爲滿洲一族所有之私產。

否則若任由漢人在關外繁衍,不出百年,關外必將重現漢多滿少之局面,倘若有奸小振臂一呼,必將動搖滿洲根本。

滿洲諸王都稱善,多爾袞也有意籌邊,可惜,尚未來得及實施這一偉大工程,滿洲人就要舉族出關了。

近三十萬滿洲人從北京往關外遷移,又何嘗不是一項大工程。

爲了安全出關,滿洲上下可謂是全部動員,大小車馬、僕奴隊伍綿延百里也不止,從通州至永平方向的官道上,無日無夜不是人頭攢動的辮子。

饒餘郡王阿巴泰這些日子恍若老了幾歲,不僅辮根都白了,臉上的皺紋也鬆馳許多,眼眶發黑,雙珠卻是泛紅。

累,豈能不累!

也緊張,始終提心吊膽。

因爲阿巴泰一直擔心順軍方面會撕毀協約,趁三十萬滿洲人離京於野外之時襲擊,那樣必然死傷慘重。

直到最先離京的兩藍旗數萬家眷出現在山海關城下,這位征戰了幾十年的老宗王方長呼一口氣,心道那順賊雖是流賊出身,但也講信用。

“王爺便將心放在肚中吧,大順乃新朝定鼎,豈能食言而肥,叫天下人唾罵?”

奉命帶着縣中差役及徵用民夫數百人“接管”山海關的盧龍知縣宋文治,對阿巴泰還是十分恭敬的,因爲不久前他宋知縣還是大清的官呢。

雖說大清如今要出關,但畢竟是大清給了他這個包衣一個知縣的功名,細較起來沒有大清哪有他宋知縣。

如今恩主要回歸故土,宋文治於公於私都要給恩主最後的恭敬,畢竟誰知道大清哪天不會再回來呢。

這世道,你要說明兒大順又被趕出北京,宋知縣都不帶懷疑的。

阿巴泰看了一眼這幾日爲他吃住提供方便的盧龍知縣,微微點頭,想了想將自己的一串朝珠遞給對方,道:“若在關內不得意,便到關外尋本王,總能給你個好前程。”

“多謝王爺!”

宋文治忙將那朝珠接過悄悄塞在懷中,又對饒餘郡王說最遲明天皇上同太后的鑾駕就會抵達山海關,到時鑾駕出了關他和王爺就要道別了,有生之年未必能再相見。

言語間,些許難過,略微動情。

“好奴才。”

阿巴泰按住心頭酸動,帶人走上關城在“天下第一關”匾額下遙看西方,視線中兩藍旗大車小車的隊伍正由遠及近,在他看不到的更遠處,兩黃旗同兩紅旗正簇擁着鑾駕往山海關而來。

這刻,無論是關門上的阿巴泰還是扶老攜小的八旗家眷們,人人都是歸心似箭。

..........

關東老龍頭校兵場上,兩夥人站在長城上遙看東方大海。

海上霧大,裡許外便不能睹物,這讓陪同滿洲紅帶子前來觀海的順軍將領李本深頗是遺憾。

“原是想帶貝勒爺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不想今兒天氣不好,真是叫貝勒爺白跑一趟。”

李本深嘴裡所稱的貝勒爺名聶克塞,其父是滿洲太祖四子鎮國克潔將軍湯古代。不過聶克塞並不是貝子,也不是貝勒,只是二等奉國將軍,然而李本深卻始終一口一個貝勒爺叫着,讓聶克塞聽着很是受用。

按順清和款所定,兩方皆要派人巡查北京至山海關沿線軍備,清軍方面是巡查沿線是否有順軍駐紮或潛藏,一旦發現便要立即向順軍相關人員提出,並要求馬上撤走這些順軍,以免給清廷出關人馬造成威脅。

清軍方面的主要負責人就是阿巴泰,而順軍方面的負責人是耿仲明之子耿繼茂同第六鎮鎮帥高傑的外甥李本深。

聶克塞就是同李本深直接對接的清方人員,幾天下來,李本深陪着這位滿洲紅帶子幾乎踏遍了永平府,雙方在短暫的接觸中竟然生出了友誼,不似剛開始那般劍拔弩張,漸漸的倒是惺惺相惜起來。

因爲明日聶克塞就要隨他的叔叔阿巴泰前往寧錦,屆時將由第七鎮的人同清方接洽具體事務,所以今天是李本深同這位滿洲好兄弟相處的最後一天,爲了盡地主之誼,李本深特意請聶克塞來這老龍頭觀海,不想來得不湊巧,海上滿是大霧,哪有什麼海景可看。

看不看海的聶克塞倒是無所謂,畢竟雙方心境不同,見李本深兄弟面露遺憾,便笑着說道:“你我兩國從此爲世交之好,今後你若有空便來盛京找我,我帶你去老林子打老虎,射黑熊,那纔是好漢子的樂趣。”

“噢?”

一聽打虎射熊,李本深不禁來了興致,正要問問聶克塞兄弟怎麼個好玩法時,遠處海面上卻隱約有呼嘯聲傳來,繼而好像迷霧中有紅光、藍光閃現於半空之中。

“那是什麼?”

從未見過此幕的聶克塞同隨從們皆是驚訝,好奇的看着遠處迷霧。

“噢,沒什麼,”

李本深瞅了一眼,突然拔刀在手一刀砍在滿洲好兄弟的後背上,“是閻王爺請你們上路的帖子!”

隨着李本深的動手,數十順軍將士一擁而上,將聶克塞連同手下十幾個滿洲兵砍翻在地。

與此同時,平靜的海灘上密集的蘆葦突然被一片片的撲倒,繼而無數人頭從中冒出,一片片的如潮水般往岸上涌。

迷霧中,不斷涌出一條條船隻。

“快,快拿刀!”

有如扛成捆甘蔗般的大漢將肩上所扛的大刀扔在地上。

刀,淮揚的刀,淮揚大砍刀。

第六百二十一章 英俊的尼堪第六百九十章 吹牛不犯法第七百六十章 窮途末日東西二府第二百九十六章 孩兒要做中國皇帝第九百五十章 頭可斷,辮不可剃第五百一十六章 我大順可查你十八代第一百二十八章 淮軍,中國之兵也第五十二章 淮安保衛戰第六百一十九章 窮途末日第七百一十一章 兵臨城下第十四章 漕運總督 巡撫淮揚第一百七十六章 易步爲騎第七十四章 子子孫孫跟他幹!第九十七章 天道輪迴好滅明第二百一十八章 我陸四豈能造反!第四百一十章 山東戰區第三百九十四章 兩蹶名王第九百五十五章 脣亡齒寒第九百四十八章 王殺王第八百零六章 綱常萬古,節義千秋第四百三十九章 要大順還是要大明第五百五十五章 一動不動是王八第六百四十八章 紅顏,多薄命第六百四十六章 闖王似好婦人第八十三章 大旗到第三百三十二章 拿酒給我!第九百四十五章 但願宇內平第三百八十六章 我有功!第一百四十五章 二郎,請牢記你的使命!第五百五十一章 莫丟山東人的臉第六百八十九章 忍辱負重好太后第四百八十三章 第三代闖王第四百九十二章 跟陸某幹,給你封親王第九百四十四章 最後的滿蒙集團第十七章 河工苦 豬頭肉(謝盟主趙世極)第七百四十三章 天下形勢,順軍獨大第五百一十一章 誓師東征第九百九十五章 大勢所趨第三百六十四章 陸四的大壽第六百六十六章 開明鄭親王第六百三十一章 紫禁城中迎新君第五百九十四章 除掉多爾袞第二十四章 寧殺一萬,不亂數萬第三百六十二章 大順軍的反攻第七十六章 我只要錢,不要命第六百八十二章 聖武天王李自成第二百九十三章 福左、潞右、其餘中間第五百零七章 比陸四還強的人第九百五十一章 順承郡王兵敗第二十五章 時勢如何造英雄第五百七十七章 別打了,和談了第二百五十章 我這破落戶能穿皇袍?第一千零二章 朕將親祭明太祖第一百一十二章 都司,給弟兄們留點種子吧第三百九十三章 降還是不降!第六百八十章 你們說說,我爹怎麼安排?第九百二十八章 人民的意願第一百五十四章 永昌皇帝詔第二百三十五章 淮軍四鎮第八百零八章 一切拜託國公了第六百七十三章 陸親開道,閒人勿近第五百七十三章 入關容易出關難第六百七十七章 太上皇配福晉第七百五十三章 江南大聯保第七百六十四章 大師會挨刀否?第二百八十章 豪格北撤第三百八十八章 大清沒有懼敵的親王第二百五十二章 淮軍頭上的刀第五百一十四章 喜迎大順天兵第三百六十七章 人命如泥第一百三十章 殺出個黎明第三百二十章 滿洲威風,令人神往第四百三十九章 要大順還是要大明第八章 挑動運河天下反?第七百四十章 兄弟二人俱封王第三百五十二章 給你們講個笑話第七百四十三章 大西皇帝的下任人選第六百四十八章 紅顏,多薄命第六百九十五章 大順的未來在海外第三百一十三章 孔家無道,佃農起事第四百四十七章 你不救爹,下一個就是你第三百五十九章 王侯將相,陸某來封第三百二十五章 鷹視狼顧,國家大禍第七百二十章 雪冷血熱第一百九十章 我對不住朝廷啊第九百四十六章 四漢將第五百七十一章 去皇帝號,降稱國主第四百三十章 要出事第二百零九章少都督與騎兵的較量第四百七十章 漢奸不漢奸第六百三十五章 乾清宮中打地鋪第二百七十一章 董、呂、陸北上第五百五十六章 若能孕,兩國可交好第七百三十八章 虎焰班 跑得快第三百一十七章 聖公失足第五百六十三章 不可沽名學霸王第八百一十五章 登基斂財第六百一十九章 窮途末日第四十章 富貴險中求第三百三十六章 都督喝的有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