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三章 淮揚大砍刀

山海關依海而建,雄關向東直達大海,入海石城猶如龍首探入大海,弄濤舞浪,故而又被稱之爲老龍頭,此地也是萬里長城唯一集山、海、關、城於一體的防禦所在。

當年修建老龍頭時,明軍在海底反扣了許多鐵鍋,用以減少海水對石城的衝擊。

據說前明少保戚繼光鎮守薊州時常來老龍頭閱兵,其著作《止止堂集》便是在老龍頭的寧海城內完成。

時過境遷,因爲滿洲入關之後出於軍事上的考慮廢棄山海關,因此明軍在山海關附近修建的諸多設施盡被棄用,老龍頭也遂荒廢。

前年清戶部尚書英俄爾岱主持圈地事,曾上書清廷以關外威遠堡爲中心,南至鳳城,西南至山海關一線盡數納入柳條邊範圍,稱“新邊”。

是謂“新邊”一成,嚴禁漢人出邊,如此既能保護關外大清龍興之地,也能讓關外從此再無漢人,徹底爲滿洲一族所有之私產。

否則若任由漢人在關外繁衍,不出百年,關外必將重現漢多滿少之局面,倘若有奸小振臂一呼,必將動搖滿洲根本。

滿洲諸王都稱善,多爾袞也有意籌邊,可惜,尚未來得及實施這一偉大工程,滿洲人就要舉族出關了。

近三十萬滿洲人從北京往關外遷移,又何嘗不是一項大工程。

爲了安全出關,滿洲上下可謂是全部動員,大小車馬、僕奴隊伍綿延百里也不止,從通州至永平方向的官道上,無日無夜不是人頭攢動的辮子。

饒餘郡王阿巴泰這些日子恍若老了幾歲,不僅辮根都白了,臉上的皺紋也鬆馳許多,眼眶發黑,雙珠卻是泛紅。

累,豈能不累!

也緊張,始終提心吊膽。

因爲阿巴泰一直擔心順軍方面會撕毀協約,趁三十萬滿洲人離京於野外之時襲擊,那樣必然死傷慘重。

直到最先離京的兩藍旗數萬家眷出現在山海關城下,這位征戰了幾十年的老宗王方長呼一口氣,心道那順賊雖是流賊出身,但也講信用。

“王爺便將心放在肚中吧,大順乃新朝定鼎,豈能食言而肥,叫天下人唾罵?”

奉命帶着縣中差役及徵用民夫數百人“接管”山海關的盧龍知縣宋文治,對阿巴泰還是十分恭敬的,因爲不久前他宋知縣還是大清的官呢。

雖說大清如今要出關,但畢竟是大清給了他這個包衣一個知縣的功名,細較起來沒有大清哪有他宋知縣。

如今恩主要回歸故土,宋文治於公於私都要給恩主最後的恭敬,畢竟誰知道大清哪天不會再回來呢。

這世道,你要說明兒大順又被趕出北京,宋知縣都不帶懷疑的。

阿巴泰看了一眼這幾日爲他吃住提供方便的盧龍知縣,微微點頭,想了想將自己的一串朝珠遞給對方,道:“若在關內不得意,便到關外尋本王,總能給你個好前程。”

“多謝王爺!”

宋文治忙將那朝珠接過悄悄塞在懷中,又對饒餘郡王說最遲明天皇上同太后的鑾駕就會抵達山海關,到時鑾駕出了關他和王爺就要道別了,有生之年未必能再相見。

言語間,些許難過,略微動情。

“好奴才。”

阿巴泰按住心頭酸動,帶人走上關城在“天下第一關”匾額下遙看西方,視線中兩藍旗大車小車的隊伍正由遠及近,在他看不到的更遠處,兩黃旗同兩紅旗正簇擁着鑾駕往山海關而來。

這刻,無論是關門上的阿巴泰還是扶老攜小的八旗家眷們,人人都是歸心似箭。

..........

關東老龍頭校兵場上,兩夥人站在長城上遙看東方大海。

海上霧大,裡許外便不能睹物,這讓陪同滿洲紅帶子前來觀海的順軍將領李本深頗是遺憾。

“原是想帶貝勒爺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不想今兒天氣不好,真是叫貝勒爺白跑一趟。”

李本深嘴裡所稱的貝勒爺名聶克塞,其父是滿洲太祖四子鎮國克潔將軍湯古代。不過聶克塞並不是貝子,也不是貝勒,只是二等奉國將軍,然而李本深卻始終一口一個貝勒爺叫着,讓聶克塞聽着很是受用。

按順清和款所定,兩方皆要派人巡查北京至山海關沿線軍備,清軍方面是巡查沿線是否有順軍駐紮或潛藏,一旦發現便要立即向順軍相關人員提出,並要求馬上撤走這些順軍,以免給清廷出關人馬造成威脅。

清軍方面的主要負責人就是阿巴泰,而順軍方面的負責人是耿仲明之子耿繼茂同第六鎮鎮帥高傑的外甥李本深。

聶克塞就是同李本深直接對接的清方人員,幾天下來,李本深陪着這位滿洲紅帶子幾乎踏遍了永平府,雙方在短暫的接觸中竟然生出了友誼,不似剛開始那般劍拔弩張,漸漸的倒是惺惺相惜起來。

因爲明日聶克塞就要隨他的叔叔阿巴泰前往寧錦,屆時將由第七鎮的人同清方接洽具體事務,所以今天是李本深同這位滿洲好兄弟相處的最後一天,爲了盡地主之誼,李本深特意請聶克塞來這老龍頭觀海,不想來得不湊巧,海上滿是大霧,哪有什麼海景可看。

看不看海的聶克塞倒是無所謂,畢竟雙方心境不同,見李本深兄弟面露遺憾,便笑着說道:“你我兩國從此爲世交之好,今後你若有空便來盛京找我,我帶你去老林子打老虎,射黑熊,那纔是好漢子的樂趣。”

“噢?”

一聽打虎射熊,李本深不禁來了興致,正要問問聶克塞兄弟怎麼個好玩法時,遠處海面上卻隱約有呼嘯聲傳來,繼而好像迷霧中有紅光、藍光閃現於半空之中。

“那是什麼?”

從未見過此幕的聶克塞同隨從們皆是驚訝,好奇的看着遠處迷霧。

“噢,沒什麼,”

李本深瞅了一眼,突然拔刀在手一刀砍在滿洲好兄弟的後背上,“是閻王爺請你們上路的帖子!”

隨着李本深的動手,數十順軍將士一擁而上,將聶克塞連同手下十幾個滿洲兵砍翻在地。

與此同時,平靜的海灘上密集的蘆葦突然被一片片的撲倒,繼而無數人頭從中冒出,一片片的如潮水般往岸上涌。

迷霧中,不斷涌出一條條船隻。

“快,快拿刀!”

有如扛成捆甘蔗般的大漢將肩上所扛的大刀扔在地上。

刀,淮揚的刀,淮揚大砍刀。

第七百三十九章 大西的生死存亡第二百七十一章 董、呂、陸北上第十八章 一把菜刀第七百五十五章 江南亂事,非王者不能平!第一百一十九章 我是史德威第一百六十一章 陸兄弟,你家祖墳被刨了第六百五十五章 國庫 皇室 女人第六百五十四章 順妃第一百三十六章 誰下船,就打誰!第四百零三章 你們要給我找個舅媽?第一百二十四章 通賊誅滿門第二百三十二章 取我大刀來!第一百二十七章 破城之後,皆來過我大刀!第四百七十七章 陛下不在,我爲萬歲第一章 大明要亡了第二百六十六章 我怕你報仇第五百五十四章 殺他個回馬槍第二百七十九章 微山湖第四十章 富貴險中求第四百九十九章 玉石皆焚第六十八章 天塌下來先吃肉第四百二十一章 凡事要有法可依第二百七十四章 濟南鏖戰第五百五十二章 滿奸第一百一十五章 人狠才能活第六章 大名陸文宗第四十七章 造反還有搶先的!第五十一章 幹淮安第二百零二章老營就是人質第一千零二章 朕將親祭明太祖第八百零四章 大宗師豈能通寇第一百八十九章 公公真是我的伯溫啊第二百七十六章 自己的債,自己還第八百二十四章 屠龍者終成龍第四百二十九章 人,不能太狂第七百一十七章 紅日東出,祥雲西來第九百五十二章 史閣部又犯病了第二百五十三章 陸式皮球前進戰術第一百七十七章 斬草除根第七百一十三章 我的好阿瑪啊!第三百零六章 漢軍旗的福地第三百九十四章 兩蹶名王第三百二十章 滿洲威風,令人神往第七百二十一章 雪白,血紅第五百五十七章 大戰爆發第六百三十五章 乾清宮中打地鋪第六百八十一章 監國乃繼統,非繼嗣第二十二章 夫子炮灰 何去何從第三百五十四章 酬以親王,便可易幟第一百七十七章 斬草除根第二百五十八章 人仰馬翻第一百六十一章 陸兄弟,你家祖墳被刨了第二百四十四章 小淮海戰役第十八章 一把菜刀第四百八十三章 第三代闖王第八章 挑動運河天下反?第一百零六章 誰敢橫刀!第六百四十章 大順招撫南方諸省總督大學士第九百九十七章 最後的種子第三百零三章 虎父無犬子第一百一十三章 回不了家鄉的人第六十六章 淮軍,平亂第二章 造反三要素第七百七十一章 一統天下勢已成第三百八十九章 無恥之徒!第四百九十五章 大清危在旦夕第一百九十七章 聖賢子弟第三百零二章 夫人去揚州第一百九十九章 大員的騷操作第三百三十一章 誓將淮賊碎屍萬段(謝盟主樊霸)第五百七十一章 去皇帝號,降稱國主第三百五十九章 王侯將相,陸某來封第三百五十章 被惹火的陸四第一千零一章 明室優待法案第八十九章 打的什麼鳥炮第七十一章 造反就是造反第六百一十一章 名不正,言不順第五百六十六章 有銀子好說話第九百九十三章 秦王未必反,國公一定降第五百四十七章 世間再無洪亨九第五百零四章 殺韃大會第五百五十章 舅舅說的就是真理第三百二十二章 奪濟南第三百二十一章 剃髮者,形同造反!第一百九十章 我對不住朝廷啊第一百八十八章第五百八十七章 出關第七百四十九章 監國御令第三百八十九章 無恥之徒!第一百九十八章 我路部院也!第二百七十九章 東線無戰事第十章 最後的救贖第七百三十九章 火冒三丈八大王第六百一十八章 豫親王被圍第四百二十章 人家說的對第七百二十九章 雄主焉能稱臣!第七百六十七章 不得不進第九百三十二章 皇后娘娘喜禮第三百五十七章 不管怎麼說,優勢在我第五十六章 寧死不降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