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八章 敢言出關者,斬!

北京那邊尚未有關於和談結果的確切消息傳來,但這不影響陸四命人向清軍大肆廣告和談已成。

哪怕和談最終破裂,北京城中的滿洲權貴決意與北京共存亡,陸四也依舊不會實言相告。

他現在不僅欺負多爾袞兵馬沒他多,糧草沒他多,地盤沒他多,軍心士氣沒他強,更欺負多爾袞因爲同北京之間的訊道被斷,而對北京發生的情況一無所知。

換言之,現在的多爾袞就是個瞎子、聾子。

也就是沒有擴音器,要不然陸四鐵定命人天天隔空對着清營朗讀《順清和平議定書》,或者乾脆給他們弄個《清帝遜位書》,甚至還可以手寫一份《敦促多爾袞等投降書》。

這可不是陸四吃飽了撐的在兵力及局面佔優勢的情況下同多爾袞打嘴炮,而是多爾袞手頭這支清軍畢竟是三萬滿蒙辮子兵,士氣再如何低落,強行硬啃的話,順軍同樣也會被崩掉一嘴牙。

便同杜兵團被圍陳官莊一樣,政治攻勢所起效果遠大於軍事攻勢。

這世上還有什麼比“朝廷都降了,我們還打個屁”更能讓軍隊崩潰的麼。

一支失去繼續戰鬥信念的軍隊,瓦解之速度是讓人瞠目結舌的。

再者,這個政治攻勢也是對多爾袞這位皇叔父攝政王的有力打擊,可以肯定,現在的多爾袞心情恐怕已鬱結萬分。

因爲,北京如果真的同大順和談,就說明他這攝政王已經被剝奪了一切權力,說白了,就是被兩宮太后、皇帝同大清朝廷一起拋棄。

攝政王都被朝廷拋棄了,追隨多爾袞的滿蒙將校們又作何想?

思想上的混亂是必然的,這將進一步導致這支三萬人的滿蒙大軍走向覆亡的亂葬崗。

依如保定那般,陸四下令各部除劉體純的第二軍保持進攻姿態,隨時待命攻擊、牽制外,其餘各部穩紮營,多挖溝,於清軍形成對峙局面,就是不主動進攻。

“敵動我則動,敵不動我亦不動。”

陸四啃着燒餅,就着二兩洋河大麴,頗是愜意。

對面的清軍大營尚有炊煙升騰,空氣中瀰漫肉香味。

然而這肉香味卻越發證明清軍已經斷糧。

因爲,他們沒糧食吃,只能宰殺隨軍攜帶的牲畜充飢。

等牛啊馬啊吃光了之後,吃什麼?

滿洲吃蒙古?

這就顯出祖大壽的英明瞭,不管到那駐守,肯定要帶上幾千甚至上萬民夫。

北京危急、軍中斷糧,多爾袞肯定不可能在涿州不動,對於順軍宣傳的北京和談之事,他相信也好,不相信也好,總要拼死往北京突進。

現在就看這條只有一百多裡的路,多爾袞要走多久了。

劉體純已派人與駐守良鄉的耿仲明部將陳紹宗取得聯絡,保定之戰傳到陳紹宗耳中儼然就是一次大捷,而清軍的北返自然而然就是喪膽北逃,大順軍主力在清軍後面緊追不捨自是“不使韃子一人走脫”,因此城中耿軍士氣激昂,人人均抖擻精神願爲大順再建新功。

陳紹宗本人更是期望能炮擊多爾袞,在即將再創輝煌的大順歷史上爲他陳紹宗書寫濃墨重彩的一幕。

當然,陳紹宗是有底氣守住良鄉的,不是因爲北逃的清軍缺乏攻城器械,而是因爲良鄉城上擺了一百多門火炮。

“殿下,要是北京真的和談成功,多爾袞也認可出關,難道還真放他出關不成?”

任監國行營掌書記、前明進士出身的姜學一見監國酒杯空了,忙上前斟滿。

陸四頗是喜歡姜學一,因爲此人不但文采蜚然,處理政務的能力也屬上佳,每日淮揚、徐州、山東、河南、陝西往監國行營呈遞的各種奏疏最少都有幾十份,事涉萬千,甚至還有民間刑案,陸四看着甚是頭疼,但這姜學一卻能分條分例整理歸納,並每疏必附寫有合理建議的紙條,類似前明內閣票擬,倒是省了陸四許多麻煩。

“這要看多爾袞是不是章邯了。”

陸四端起酒杯,家鄉的洋河酒味很是養人。

姜學一大體明白監國心意,有些話卻不敢亂說,那楚霸王項羽可不吉利。

.........

北京城中,與順軍和談之事再是隱秘,隨着雙方三次實質接觸,這件事也必須公諸於衆了。

順軍方面給出的和談條件一共五個。

第一,清廷必須歸還北京城,且不得在城中破壞。

第二,清廷必須釋放京中所有漢奴及阿哈。

第三,清廷必須去皇帝號,大順準稱國主。

第四,清廷必須歸還前年自大順奪去的千萬白銀。

第五,清廷必須頒令多爾袞、阿濟格兩部,詔以立即停止對大順軍的敵對行動,並按大順軍給出的路線出關。

而在清方的談判條件中,大順方面是有一定讓步的,首先就是沒有商談朝鮮藩屬權,其次是同意撤回關外的順軍,但不以山海關爲界,而以廣寧爲界,另外就是以國書方式正式交換和談文本並附錄,宣告天下絕不對出關的清廷及八旗軍同家眷進行攻擊。

其他如西北的綠營如何處置,清方自己都沒有談,怕也知道那幫綠營多半不會再認什麼大清了。

第一條和第五條,代善、濟爾哈朗、阿巴泰原則上同意,北京肯定要還給順軍,兩支主力也肯定要出關,只要順軍沒有要求清軍交出武器,按其給出路線出關並不是什麼大問題。

退一萬步講,順軍即便有實力吃掉多爾袞的大軍,也不可能吃掉阿濟格部。

而多爾袞要是死了的話,三王內心多半也是高興的。

其餘三條,則均是持有異議。

第二條釋放漢奴和阿哈或許可以商討,做一定退步,第四條歸還千萬兩白銀也可討價還價,但第三條代善卻是堅持不肯。

在等了一天沒有明確答覆後,城外的順軍又開始炮轟北京城,與此同時城上的清軍能夠看到順軍正在打造大量攻城器械。

無法私做主張的三王終是決定將此事上奏兩宮太后及皇帝,至此,被蒙在鼓子裡的豫親王多鐸才知道他那三位好哥哥竟然揹着他同順軍和談。

大怒的多鐸憤而闖宮,向國主福晉同聖母太后大罵三王此舉是要斷送太祖太宗打下的基業,絕不能答應!

於是,支持和談的同不支持的罵得不可開交。

爭執不下,入關後的第三次議政王公大臣在黃昏時於乾清宮舉行。

朝會鐘聲敲了很長時間,兩位太后卻發現這次大會參加的人數明顯比上兩次少了很多。

仔細一看,竟是漢班少了一半官員。

沒等兩位太后有所發作,殿下一官員已是怒不可遏從人羣中衝出,一臂指天,一臂捶胸,悲憤莫名叫道:“皇上、太后,敢言和談出關者,當斬!”

這官,非漢非滿。

姓孫名之獬。

第一百三十六章 誰下船,就打誰!第八十八章 我們有大炮第六百九十章 吹牛不犯法第六百六十三章 王爺,上策是降明第四百五十九章 退路第八百一十三章 監國歸京第十二章 有刀有銃了不起?第七百四十一章 定北將軍 楊皇后第一百五十一章 甲申年第一怪事第六百四十六章 闖王似好婦人第六百九十四章 論功行賞 大塊吃肉第九十四章 侄死叔再死第一百七十五章 你想當皇帝?第二百零六章 淮陰侯陸文宗(爲盟主加更)第六百六十一章 吳三桂動不動?第六百九十一章 平臺召對第一百零三章 揚州三將第五百四十六章 有毛沒毛,拉出來瞧瞧第五百一十二章 殺光韃虜再凱旋第七百三十八章 父皇,你死的好慘!第五百二十五章 多爾袞哪來的勇氣第七百零一章 捐輸第七百五十四章 東南誰人不通順第四百四十章 孤注一擲的永昌皇帝第八百一十六章 四賊第五百七十一章 去皇帝號,降稱國主第四百九十三章 殺咧,殺咧,殺咧!第四百七十七章 陛下不在,我爲萬歲第四百七十四章 西安光復 天下長樂第二十一章 淤泥埋屍 官兵裹夫第五百四十六章 有毛沒毛,拉出來瞧瞧第四百五十一章 西進商洛第三百一十章 無百姓,無官,無兵第三百五十五章 請嫁真滿洲公主第四百七十六章 滿洲有三敗第五百三十二章 長刀出,必飲血第二百八十五章 沒事,我再問問潞王第三百零九章 祖先當得漢奸,我當不得?第七百一十九章 不破瀋陽不生還第六百一十八章 豫親王被圍第七百零一章 捐輸第一百零二章 圍城打援第七百四十五章 大西皇后改嫁第六百零五章 順,大大的順第五百四十九章 關門打狗第三百零一章 夫人得給咱面子第七百二十九章 雄主焉能稱臣!第七百三十三章 李過困守鳳翔城第一百三十二章 敢問貴軍是否大順王師?第六百三十三章 追他們的贓第八百一十章 新編桃花扇第五百六十八章 關外還有一個家第七百七十二章 天下人不如陸闖王第二百九十四章 廣闊天地,大有作爲第二百零七章第三章 樹欲靜而風不止第四百五十九章 退路第六百三十八章 招搖撞騙罪第三百二十六章 果然桀驁不馴第六百零七章 刀林 老將 榮譽第六百六十章 我們怎麼辦?第三百章 好一個雄偉的少年侯第五十九章 退,退,退!第三百四十五章 攝政王的驚怒第一百章 陸爺學兵法第十二章 有刀有銃了不起?第五百九十七章 不要活的第六百八十六章 監國,天下第一孝子也!第六百八十四章 老表發達,我們沾光第六百六十四章 降明 攻明 滅明第六百二十八章 登基賀禮第一百四十六章 我史可法豈非罪人?第三百六十九章 濟南保衛戰第二百五十八章 人仰馬翻第三百九十章 我是恭順王!第三百九十九章 一團漿糊的南都第二百三十四章 咱們要有八堵牆第六百二十六章 由他們去吧第七百二十九章 雄主焉能稱臣!第八百零八章 一切拜託國公了第二百三十二章 取我大刀來!第二百七十九章 微山湖第六百三十四章 李家皇后,朱家貴妃第六百六十二章 三桂之心,天地可昭第三百九十二章 大刀要見血!第五百四十五章 總督需要體面第二百六十九章 你們能不能聽咱的話第二百七十四章 侯爺的蛋,衆望所歸第三百三十章 抗清第一城第二百二十五章 大敵要來了(謝盟主碧血劍)第五百七十章 富貴險中求第一百三十八章 一幫爛魚蝦第五百八十章 大清出關第五百一十一章 誓師東征第四百五十四章 智順王的心思第六百七十一章 琪琪格和大玉兒第十四章 漕運總督 巡撫淮揚第七百一十五章 炮擊沈陽第二百五十三章 陸式皮球前進戰術第七百零七章 順西第一次交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