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九章 人,不能太狂

蓋州,此地是原明山東布政使司所轄遼東都司的蓋州衛,控扼海島,境內盛產糧食、魚鹽、煤鐵,是遼南地區最大的糧倉。

清太祖皇帝奴爾哈赤率後金兵擊敗明軍佔領遼東後,便於遼陽東京城頒佈“圈地與計丁受田令”,這個命令其實就是將遼東漢人的土地包括土地主人全部強制轉爲後金兵的田產與奴隸。

這自然激起遼東漢人的強烈反抗,因爲反抗過於激烈,奴爾哈赤下令對遼東漢人進行屠戮。

大屠殺消滅了遼東各州絕大部分精壯的漢人勞力,僥倖從金兵屠刀下活下來的人也紛紛逃離遼東,最終導致遼東地區缺乏勞動力,大量農田被擱置荒廢。

清太宗皇太極登基後,改變了其父濫殺境內漢人的做法,並安撫漢官,積極恢復遼東民生。

可是因爲遼東境內的漢人所剩無幾,制定政策再好也沒人耕種土地,加上遼東也受極冷氣侯影響,後金治下天災不斷,難以維持。

爲了緩和國內矛盾,皇太極揮師入關,以通過對明朝的掠取維持其統治。

皇太極在位期間多次入關,從明朝的北直、京畿、山西、山東等地擄去壯丁健婦幾百萬人,“人丁數十里長,數十人執繩自行東奔,稍有落後者非打即殺。”

當時明朝官員的記錄中,那一支支或幾十里長,或幾里長的大小隊伍,在幾千或幾百,甚至幾十八旗兵的監視下被迫離開故土前往遼東,途中死難不計其數。

而明軍,竟閉城不敢救。

大量關內人口被擄到遼東後,便安置在遼東各地。

蓋州這裡安置了大概有十幾萬人,清軍允許這些漢人同婦女結合,慢慢的,在蓋州境內形成大小不一的村落,世世代代爲旗下奴替他們的滿洲主子耕種田地,從事其它各式生產,爲清廷的征戰提供源源不斷的糧食物資。

去年多爾袞決定將都城從盛京遷往北京後,便派何洛會出關爲盛京總管,協助鄭親王濟爾哈朗負責遷都事宜。

八月,濟爾哈朗同皇帝啓程進京後,何洛會沒有隨行一起返回北京,而是奉多爾袞的命令整編盛京留守兵馬。

按何洛會的定製,盛京總管大臣下設左、右翼,各由一名梅勒章京統領。

其下,滿洲每旗協領一員,章京4員,蒙古、漢軍章京各一員,並設駐防盛京滿洲、蒙古、漢軍各800名;箭匠、鐵匠10名,另於新京設駐防滿洲兵50名。

此外,又於熊耀、廣寧、新賓、錦州、寧遠、海州、鞍山、蓋州、新城、牛莊等十六處設城守官與滿漢章京,每地城守官有披甲滿洲兵30到200人不等。

由於關內接連大戰,清軍主力西征,中樞空虛,爲了拱衛京畿,多爾袞着令何洛會往關內輸送八旗兵。

諭曰:“着盛京每旗所派兩名章京,每牛錄派兩披甲兵領馬前來。其妻子家眷勿帶,僅披甲前來即可。若有跟役阿哈,可帶來。各旗各留三名章京,每牛錄各留三名披甲兵於盛京。”

何洛會身爲多爾袞的親信,自是奉諭辦理,四處抽調披甲滿兵約三千餘輸送入關,結果導致連同盛京在內,清廷在關外的兵馬只有四千餘人。

而這四餘人除千餘駐防盛京,其餘散在十六處駐防點。

完成任務的何洛會去年底回京覆命,多爾袞又諭三哥、三等鎮國將軍阿拜爲盛京留守。

淮軍都督陸四決意以雜牌第七鎮兩萬餘官兵渡海徵遼時,曾與身邊的親兵隊長齊寶說了句話,這話齊寶一直記着,大意是愛新覺羅沒讀過馬漢的《海權論》,要不然就不會自大的以爲幾千人就能把幾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守住。

太過自信的惡果在大清的順治二年顯現了。

當淮軍第七鎮鎮帥李化鯨帶着他那兩萬多綠林好漢手下們再次踏上遼東土地時,竟驚訝的發現他們似乎打遍天下無敵手!

因爲,敵人,實在是太弱。

首戰金州城,兩百多披甲阿哈連同駐防的40多名真滿洲大兵望着那從海上源源不斷登陸上岸的淮軍,莫說敢出城攻擊了,就是在城上站的都心驚肉跳。

不過這些滿洲兵同披甲阿哈倒是表現出了大清軍人的勇氣,並且憑藉原明朝金州衛堡的城牆同淮軍血戰。

李化鯨一開始也沒將這些清軍放在眼裡,可派去攻城的兩撥人馬接連失敗後,才趕緊叫人將淮軍本部增援給他的紅夷大炮運來。

最終,金州衛城被淮軍的紅夷大炮炸塌,數千淮軍擁入城內,見人就殺,直到次日方纔封刀。

除兩百餘清軍陣亡,另有三千多百姓被殺。

金州守軍的被殲滅預示淮軍在金州至復州境內完全沒有敵人,於是遵照淮軍都督陸四儘可能焚燬破壞的指示,李化鯨指示其部四出,將能找到的糧草全部帶走,不能帶走的全部燒燬。凡是滿清設置的驛所、棚遞、堡寨一律拆毀,騾馬牲畜能帶走的帶走,不能帶走的殺掉吃肉。鹽鐵等物資更是一點也不留。

因金州靠海,擔負海運任務的沈廷揚不忍那些清軍治下漢民沒有生計,便組織漢民往東江、山東遷移。

儘管李化鯨再三對部下們轉達淮軍都督所言“有辮子的不一定就是壞人,沒有辮子的也不定就是好人”的指示,可完全是由綠林江湖漢子,甚至是響馬盜、土匪、土寇組成的第七鎮軍紀敗壞的令人髮指。

一些人名義上是來參加淮軍,要殺韃子,實際上完全就是想趁亂搶劫。

甚至,當李化鯨率第七鎮核心萬餘人向復州挺進時,其餘在登萊新附的兵馬不聽命令單獨行動,完全是以賊寇面目流竄,讓李化鯨是又氣又怒,偏無法約束,索性由這幫人去胡亂作爲。

正月十七日,李化鯨攻佔只有駐防滿洲兵60人的復州城,隨後向蓋州大舉進攻。

蓋州城衛哈什屯是鑲白旗的人,自出任蓋州城守衛後,做得最多的便是收稅。

蓋州地處遼南南北交通要地,商路極其發達,皮毛、人蔘、東珠等每年都有大量商人前來貿易,所以蓋州城守衛在八旗雖不是什麼好的位子,但油水卻是不錯。

不用拿腦袋賣命,每日只數銀子喝酒,這等好日子讓哈什屯樂不思蜀,但是正月二十一那日,哈什屯後悔自己不應該花錢打點何洛會總管謀這蓋州城守衛的職缺。

二十一日,淮軍攻城,發炮三響,滿洲城守官哈什屯不戰而降,自此第七鎮打開通往遼陽、盛京的大門。

而此時關外的清軍不到四千人。

正可謂是,人不能太狂。

第六百七十三章 陸親開道,閒人勿近第五百八十九章 漢人的福,不太好享第二百七十六章 自己的債,自己還第三百八十五章 雨襲孔有德第七百四十七章 俺對不住大兄弟啊!第六百零七章 刀林 老將 榮譽第九十八章 陸爺有令,都砍了第四百二十一章 凡事要有法可依第五百八十六章 大順的軍餉有了第七百七十六章 順西一體第九十九章 吃飯砸鍋者,滅門第二百八十九章 咱想招降翻山鷂第九百三十章 弘光朝的忠臣第四百一十一章 王妻貌美乎?第四百三十一章 喜迎中國大兵第二百章 爲國家死,雖死無憾第二百二十七章 淮陰侯第二十一章 淤泥埋屍 官兵裹夫第四百五十五章 大明鎮北將軍許定國第四百六十六章 遼王可投明主第四百八十三章 第三代闖王第三百八十二章 二王出征第三百零八章 哪個罪更大第五百八十八章 漢官,國之根基也第五百五十一章 莫丟山東人的臉第四百五十八章 河南府第二百四十章 大軍出征 萬石軍糧第五百二十六章 攻保定第二百六十七章 四鎮去其一第二百三十二章 取我大刀來!第一百零一章 那你有女兒嗎?第六百六十八章 大外甥,仁義人第六十七章 紅白紙第四百四十七章 你不救爹,下一個就是你第六百三十八章 招搖撞騙罪第四章 我命由天不由我第九百五十五章 脣亡齒寒第八百二十七章 一念皆在朕心中第九章 豬油仔馬新貴第五十七章 破淮安第五百八十五章 何以解憂?唯金銀耳!第六百八十七章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第四百六十九章 斬首第三百一十八章 誰跟聖公走?第五十五章 下淮安 不封刀第六百零八章 狗奴才太精第四百七十一章 西望長安第一百四十五章 二郎,請牢記你的使命!第六十五章 破局之法,唯攻揚州第五百零一章 死灰復燃的大順第二百九十八章 本侯只吃魚肚第三百五十一章 你家的蛋,都碎了第六百二十八章 登基賀禮第九百二十九章 史閣部請餉第五百九十二章 沾血的事情大傢伙做第六百二十七章 大順的仁政第三百零二章 夫人去揚州第七百六十一章 馬鞭所指,便是大順第二百二十二章 刨我祖墳者在哪第七百一十六章 許留守燕京大王爲妾第一百九十二章 拿陸四的矛戳他的盾第七百二十一章 雪白,血紅第五百八十二章 知道了,你們辦第七百五十一章 請典史出山第四百一十一章 王妻貌美乎?第一百二十六章 淮揚陸某,功在大順!第一百四十二章 動手第三百二十八章 打破辮子兵不可敵的神話第五百一十二章 殺光韃虜再凱旋第一百六十三章 淮右太祖 淮左都督第二百六十八章 刀斧手何在!(謝盟主無淚懶蟲)第四百六十五章 山東出了個陸文宗第七百二十七章 忠王、遼王、秦王(大明三傑)第一千零一章 明室優待法案第二百七十四章 濟南鏖戰第六百七十八章 大順隆武帝第二百八十章 豪格北撤第五百六十三章 不可沽名學霸王第五百五十一章 莫丟山東人的臉第五百六十四章 滿洲終結者第一百七十九章 逐鹿中原第四百七十六章 滿洲有三敗第四十六章 淮軍的誕生第四十九章 風林火山第六百一十章 陸四爺進京趕考第四百七十八章 侯爺真天子第二百零一章撐下去第四百七十七章 陛下已死,天下歸都督也!第一百四十二章 動手第四百二十三章 強悍的男人第三百五十八章 濟南會戰第五百零四章 殺韃大會第二百九十章 妻兒咱來養第三十五章 當爹的就得復仇!第七百五十八章 統統滅殺第六百六十七章 東果老格格第五百一十四章 喜迎大順天兵第四百四十七章 你不救爹,下一個就是你第四百一十九章 老賊,我替天下人殺你第四百七十九章 不孝兒來接阿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