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二章 倭國借兵

淮軍現在很缺錢,相當缺錢。

爲了解決缺錢這個迫在眉睫的大事,陸四年都沒過安穩。

除夕是在濟寧過的,呆了兩天就南下徐州。途中還不斷停留視察當地的屯田及民生恢復事項。

正月初十,一路走走看看了幾天的陸四抵達徐州。

進城之後,便同準備前往濟南出任山東節度使的侄子廣遠吃了頓飯。

這頓飯吃的很長,足足吃了兩個多時辰。

就叔侄倆在,沒有旁人,因此沒有人知道陸四到底同侄子說了些什麼。

第二天,廣遠就帶人出發前往濟南,陸四沒有去送,而是去往單縣視察當地的民生恢復工作。

徐州位於山東和淮揚的中間,承北啓南,是山東戰區的後盾,淮揚的前哨,因此徐州的穩定對於抗清大業至關重要。

一個地方的穩定,只看一個指標。

那就是老百姓有沒有田種,有沒有糧食收成。

有了吃的,地方就會穩定。穩定了,才能提供淮軍抗清所需的人力和物力。

那麼多百姓追隨李自成、張獻忠他們造明朝的反,就是因爲沒有吃的。

徐州的人口統計數據早在去年十二月就已經被統計出來,情況比山東要好,各州縣包括山東南逃的難民竟有140餘萬人,比山東全省人口的一半還多一些。

算上淮安的560萬人口,揚州的658萬人口,如此淮軍實際控制區的總人口多達1500萬人。(淮揚人口數據採納萬曆三十一年二府地方誌數據,有所出入,但不會太大。)

1500萬人,放在陸四前世的江蘇一省,不過是總人口的六七分之一,擱現在,卻也是實力雄厚了。

滿清治下的山西、北直、遼東、陝西及河南部分地區加起來,恐怕人口也沒有這麼多。

不過比起南都的弘光政權又差得遠了,畢竟單是江南一地就有兩千餘萬人口。

人口實力雄厚,給了陸四繼續打下去的底氣。

但前提是必須將治下人口有效轉換爲生產力,有了生產力才能進一步轉換爲錢糧物資。

山東戰區的設立實際就是給淮安、揚州、徐州三州之地提供一個安全的保障。

有山東戰區數萬淮軍將士於北線死頂清軍,三州纔可以安心發展民生及經濟。

將農民動員起來最有效的手段自然是組織。

在單縣,陸四對隨行的官員強調一定要將農民組織起來,稱只有農民得到了組織,淮軍纔能有堅強的後盾。

給濟南府尹武愫的命令只有一個,就是徐州必須學淮揚地區,打破地方原有宗族制,讓“皇權”下鄉到村,整合實際控制區內所有的人力和物資,做到只要一道命令,徐州所轄各州縣的人力、物力就能快速動員。

“我們的武器並不比清軍強,我們的兵馬也不比清軍多,我們的地盤也不比清軍大,但是隻要我們的動員力度比他們強,動員百姓的速度比他們快,我們就能贏!”

“不要怕百姓們不願意支持我們,只要我們讓他們切實感受到我們能帶給他們的好處更多,那便不存在不肯支持!這個好處要能看得見,摸得到!”

什麼是看得見,摸得到的好處?

土地和薄賦。

徐州境內由於阿巴泰清軍入寇及劉澤清同董學禮的拉踞,人口損失很大,不過人口的損失必然導致土地的“多餘”。

陸廣遠出任淮揚徐三州節度使後,便開始組織對徐州境內土地的重新丈量和分配,期間以通匪罪名打擊了一些地方豪強,使得絕大多數徐州百姓都能分到自己的土地。

其後武愫進一步完善,至陸四回徐州前,所轄各州縣的耕種都較去年得到了極大恢復。

另外,有三千餘名淮軍傷員從山東撤下轉入徐州,充任各縣、鄉、村的公所衙門人員,使得淮軍對地方的掌控得到加強。

薄賦大意同淮揚地區實行的稅收政策一樣,就是通過在鄉村設立公所制度,將原先地主士紳、衙役代收這一環節去除,從而使農民得到相對的實惠。

“各縣境內所有土地都要重新造冊換契,對於個別耕地緊張的地方,原先的地契超過百畝的都要重新丈量審覈,對於那些支持我們的地主,我們可以給其一定的贖金將多出來的土地贖回,分給那些沒有土地的農民耕種,從前附庸在土地上的人身租佃關係也一律解除,對於不肯支持我們的人,就將他們從肉體上予以消滅。”

“不要怕殺人,如果殺一些人可以讓我們獲得百姓的支持,那便要殺,狠狠的殺!”

亂世用重典,確保徐州穩定,陸四自然要放權。

提供一個穩定的環境讓百姓種地只是解決辦法的一種,同時也要大力發展副業,將因爲戰亂而倒退的商業發展起來。

陸四鼓勵官員們去恢復停擺的廟會、市集、對小商小販採取免稅政策,從而能讓徐州的民間商業再次起來。

同時弄了一個計劃表,就是分別于徐州靠近運河,交通便利的地方設立淮軍的後勤工廠。

如被服廠,鞋帽廠等等,這樣可以通過淮軍對軍需的採購帶動當地百姓就業,還可以刺激當地種植淮軍需要的棉花等軍需物資。

此外還有兵工項目,如鐵廠等。

陸四又令淮安府、揚州府將境內南逃的山東及徐州難民勸返,他估計這兩部分難民人數不少,畢竟北方一有動亂,百姓第一想法就是往南邊逃。

大體思路有“計劃經濟”的影子,陸四也不管徐州府尹武愫能夠理解多少,先做起來。

正規手段之餘,歪門邪道陸四也要使用,是謂奇正相輔。

比如淮安那邊的以糧換官,

即借鑑明朝“捐慄納監”的辦法,允許百姓通過捐糧獲得府縣鄉地方政權的職位;如果不想當“官”,則根據出借糧食多少額定多少利息,是謂“借糧條”。

引進淮揚商人前來徐州恢復商業流轉也是十分必要的,淮安那邊鄭標已經開始對運河的疏通,以確保揚州段運河至山東濟寧的全線暢通。

同明朝一樣,淮軍對運河同樣依賴,如果運河能夠全線暢通,等若人體內的血管,將淮軍治下的1500萬人口緊密串連起來,如此商業自然會得到恢復。

在從徐州府尹武愫手中“刀下留人”後,陸四便尋思應該去見一見他的“對象”常寧了,海州那邊卻傳來消息,說有倭人雜賀黨大名至海州聲稱可借兵助中國驅逐韃虜。

第五百二十二章 太后,沒錢沒糧,走吧!第一百三十二章 敢問貴軍是否大順王師?第一百八十九章 公公真是我的伯溫啊第七百七十七章 便勝卻人間無數第六百一十六章 饒餘郡王的黃昏(五更)第九百五十七章 第四軍助戰變主戰第一百九十六章 大順軍到第四百九十五章 大清危在旦夕第九百五十五章 脣亡齒寒第四百一十八章 洪承疇遇刺第九百五十六章 湖南救湖北第一百零七章 送你一朵小紅花第四百八十二章 封王第一百三十四章 要城不要人第五百六十一章 陸四天王的三板斧第七百二十八章 俺也有王者之象第六百三十一章 紫禁城中迎新君第八百一十章 新編桃花扇第五百八十章 大清出關第二十二章 夫子炮灰 何去何從第五百六十五章 中國有人,不可輕侮第五百三十二章 長刀出,必飲血第六百五十八章 婦女之友陸闖王第七百三十七章 賞官賞銀賞女人第七十六章 我只要錢,不要命第七百一十一章 兵臨城下第二百二十二章 刨我祖墳者在哪第五百三十章 破北京,封親王第三百六十二章 大順軍的反攻第五百六十四章 滿洲終結者第二百七十章 侯爺指東,我就朝東第五百二十七章 大順監國的無情第一百六十七章 大帝豪邁歌第一百一十四章 還能不能砍?第五百二十九章 三王玩弄於手掌間第二百零二章 陸爺真反賊第七百四十章 萬歲沒了第七百四十一章 定北將軍 楊皇后第一百三十五章 我陸四有帝王之相?第六百三十九章 三思三思再三思第三百六十三章 舅舅我要入主北京第七百零六章 李成棟設伏摩天嶺第六百四十九章 國之根基第四百六十八章 駙馬爺復都城第六百一十八章 豫親王被圍第二百七十六章 自己的債,自己還第三百五十八章 濟南會戰第七十八章 亂世唯殺人第六百三十四章 李家皇后,朱家貴妃第四百四十章 孤注一擲的永昌皇帝第四百四十四章 女中豪傑第四百二十章 人家說的對第九百九十三章 秦王未必反,國公一定降第六百一十二章 終於等到今天第三百零三章 虎父無犬子第四百八十一章 淮侯當監國第一百四十七章 侯爺不可糊塗第一百九十一章 總兵多保重第三百一十一章 劫孔救淮第五百零三章 李瞎子家當歸女婿了?第二百零二章 陸爺真反賊第四百五十四章 智順王的心思第二百八十四章 想不想當皇帝?第二百六十九章 你們能不能聽咱的話第二百七十章 侯爺指東,我就朝東第一百九十七章 聖賢子弟第一百四十九章 你和我家白門有一腿?第八百二十七章 一念皆在朕心中第七百一十七章 紅日東出,祥雲西來第六百六十章 我們怎麼辦?第七百五十一章 請典史出山第一百九十四章 寧錯殺 不放過第四百六十五章 山東出了個陸文宗第三百二十五章 鷹視狼顧,國家大禍第四十章 富貴險中求第四百二十章 人家說的對第一百三十三章 攝政皇父陸太爺第八百二十章 天王首級第三百章 好一個雄偉的少年侯第七百五十九章 千年下來,積蓄甚多第一百二十章 紅豆殺黃豆第六百二十五章 大清的公主第九百四十四章 最後的滿蒙集團第四百零二章 忍不住了,就打第六百四十七章 更無一人是男兒第一百八十四章 陸四的試驗田第三十三章 殺人何必廢話第五百一十八章 太后,趕緊回老家第八十三章 大旗到第三百一十三章 孔家無道,佃農起事第二百九十七章 邢夫人第四百七十七章 陛下不在,我爲萬歲第四百二十一章 凡事要有法可依第九十七章 天道輪迴好滅明第六百四十章 大順招撫南方諸省總督大學士第一百五十三章 老弟就不想回家看看?第一百六十三章 淮右太祖 淮左都督第八十四章 淮安大會第七百三十七章 數萬西軍齊解甲第三百三十七章 該死的尼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