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 親朋好友齊造反

淮安總兵張鵬翼出降那天,李延宗被鹽城知縣宋慶派人送到了安東,同他一塊來的還有四個陸家的年輕人,分別是陸有德、陸有貴,陸文才、陸義良。

這四人是去興化當縣令的陸有學挑的人,算是陸家年輕一代能拿得出手的。陸有德和陸文才兩個還上過幾年社學。

相比大伯陸有才的女婿李雙喜極力和陸家撇清關係不同,陸氏一族是全員參加淮軍。

用陸有學的話講,只要沒出五服的都來幹了,沒法子,誰讓他們姓陸呢。

四個陸家年輕人都是二十歲左右,按“有文廣義”的班輩來說,陸四得管陸有德和陸有貴叫叔叔,不過這兩位叔叔來的時候肯定被陸有學點撥過了,所以見到族侄後直接按軍禮見過,半點長輩的架子都不敢有。

陸四也尬尷,族叔是不假,往上推三代一個老太爺開的枝散的葉,可兩位族叔年紀和他相仿,那一聲叔父真是叫不開出口,好在這兩位族叔也很自覺,省了他陸都督不便。

陸文才這個平輩兄弟比陸四小兩歲,那個陸義良比陸四大兩歲,卻是晚輩,所以管陸四叫“四爺”。

陸四對這四個陸家年輕人比較滿意,讓識字的陸有德和陸文才在鄭標手下先幹着,讓那不識字的陸有貴跟第二旅的標統楊祥學本事,而那個管自己叫四爺的陸義良則直接帶在身邊。

陸四希望這四位陸家年輕人能夠多學本事,好生磨鍊,要是能得淮軍上下認可,將來就要和廣遠一樣獨當一面南征北戰去,誰讓他們姓陸。

寶應一戰,侄子廣遠犯錯甚多,但淮軍上下卻沒有人指責這位少都督,反而均是佩服廣遠遇強不怯,敢於一戰。

被淮西兵攆的不敢止步回頭的降將李棲鳳聽說此事後也感慨道:“這位少都督天人也。”

高歧鳳在給都督的上書中也道:“心爲氣城,兵爲城城,心固則氣固,兵固則城固。少都督不懼強敵,仁義爲先,寶應軍民無不敬服,雖敗猶榮。”

陸四對侄子顯然也是認可的,夫戰,勇氣也。

活命也好,救人也好,憑的就是心性,心性若失,便是常勝將軍亦不足用之。如那田雄、馬得功、董學禮之輩哪個不是良將,用兵有方,謀定而動,未慮勝先思敗。然此輩人,哪個能用之。

廣遠這一戰折兵兩千餘,損了吳友福和陳大江這兩位老兄弟,但卻贏了人心,誠如高歧鳳所言,現在的寶應已經成了淮揚地區最支持淮軍的一縣。

縣中青壯積極從軍,老人婦孺積極輸糧,上下同仇敵愾,已然視那明軍爲仇寇。短短數日,往寶應城中投軍的青壯多達四千餘,就是那鄉間的地主也使長工將糧食裝於大車送於城中,言稱淮軍保衛鄉梓,家鄉父老理當出力。

這個人心不是淮軍光靠刀槍就能得來的,長刀鋒利是能得民心,可只要長刀稍微受挫,鈍了,那民心必然反噬。

陸四相信,現在寶應二十餘萬百姓哪怕是滿清大軍開來,也會同淮軍一共生死,如那江陰城中的數十萬人般。而若無此勇於救百姓的事蹟,怕那滿州大軍開來,寶應孤城獨守也,縣中人等個個冷眼旁觀,誰個肯“從賊”,“助賊”。

僅此,廣遠有功。

將爲兵之膽,經此一戰,這第二鎮的軍膽便算打出來了,只要廣遠這孩子活着,那幾百隨他同生共死的淮軍將士們也必然會成爲淮軍的新精銳。

廣遠之缺在於過於太平。

所謂太平乃指淮軍起事後廣遠未有大戰經驗,無論是指揮才能還是臨陣經驗都不足以應對淮西勁敵。

陸四手中也沒有什麼名將能派去給廣遠當老師,但他知道這孩子一定會成熟起來,因爲這孩子肯學。

寶應一戰教訓很多,可不管是明軍還是清軍,淮軍遲早要和大規模騎兵集團較量。

【收集免費好書】關注v.x【書友大本營】推薦你喜歡的小說,領現金紅包!

所謂晚打不如早打,寶應一戰總結的教訓和經驗對目前的淮軍而言,那真是寶貴的財富。

沒有人能從一個學步的孩子變成揮舞巨斧的勇士,就是李自成、張獻忠這兩位大師也是從被人家揍成狗開的局。

在放廣遠留在寶應的那刻起,陸四就是放手讓這個侄子自己去幹,自己去學,如果敗了丟了命,大不了就是侄死叔再死。

這年頭,不就是死中求活麼。

.........

陸四是第一次見到外甥,身體的原主人可能見過幾次,但他真的是第一次見。

看着這五大三粗,比舅舅還要壯實的外甥卻有點害怕自己,不敢上前,陸四笑了起來:“見舅如見母,你怕舅舅幹什麼?”

17歲的李延宗小聲道:“人家說舅舅是萬人敵。”

“舅舅不是萬人敵,舅舅說不定都打不過你小子,”陸四有些好笑的拍了拍外甥的肩膀,“以後跟着舅舅幹,舅舅當不了萬人敵,你小子得當。”

“好!”

李延宗點了點頭,猶豫了一下又道:“不過舅舅最好給我爹寫封信,我怕他會過來帶我回去。”

頓了頓,“我爹其實笨的很,哪有舅舅們造反,他這個做姐夫的能獨存?我這個做外甥的不被官府捉去砍頭?”

“吆,你小子蠻聰明的嘛,”

陸四哈哈笑了起來,“你爹也是爲了你好,畢竟舅舅們造反可是提着腦袋,隨時隨地都要死的。你爹就你這麼一個兒子,要是有了閃失舅舅可賠不起。”

說完,神情一肅將廣遠在寶應吃了敗仗受重傷的事告訴延宗。

李延宗一聽急了:“他媽的,我去給表哥報仇!”

陸四當然不會讓李延宗這會去給表哥報仇,而是讓他替自己去寶應看望廣遠。

同時給廣遠帶去了兩本書。

一本是戚帥的《紀效新書》,一本是茅元儀的《武備志》。

..........

沐陽城外一處荒地,孫武進一腳將五花大綁的張鵬翼踹進挖好的坑中,然後回頭看了眼張鵬翼手下的那幫軍官。

這些人略作遲疑便提着鐵鍬上前剷起土來,一鍬鍬的很快填平了大坑。

第二百六十四章 張國柱,堪用第四百四十三章 姑姑有事要做第六百零五章 順,大大的順第一百零三章 揚州三將第二百七十九章 東線無戰事第一百九十四章 寧錯殺 不放過第一百八十章 成真龍的機率第六百九十五章 大順的未來在海外第二百二十八章 眼前的敵人是僞軍第七百三十章 欲稱天子,先滅大西第三百九十九章 一團漿糊的南都第四百七十二章 龍,龍,龍!第七百一十五章 炮擊沈陽第四百八十五章 光着膀子打北京第一百七十八章 自作孽,不可活第六百七十四章 老太爺,您老要當太上皇咧!第六百四十一章 太后英明第四百四十九章 生同牀,死同穴第三百二十章 滿洲威風,令人神往第一百六十六章 千金萬金,有數就行第六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中定社稷第六百四十七章 更無一人是男兒第五百四十五章 總督需要體面第七百四十八章 大印不如破碗第四百八十五章 光着膀子打北京第三百九十八章 皇帝親軍第九百五十四章 道觀無人矣?!第九百九十七章 最後的種子第六百五十七章 務實爲民陸闖王第二百八十一章 誰的兵更強第二章 造反三要素第八百零三章 大明威武,京營威武第七百六十七章 不得不進第二百零五章屠龍少年終成龍第一百六十二章 扒我祖墳 不共戴天第二百七十八章 騙吃騙喝的高傑第四百三十二章 爹不孝,子不孝第七百一十九章 不破瀋陽不生還第三百六十三章 舅舅我要入主北京第二百二十七章 淮陰侯第二百四十一章 帶血的糧第九百五十章 頭可斷,辮不可剃第五百九十一章 老爺我還是要回來的第九百五十一章 順承郡王兵敗第六百一十七章 兩宮東行第五百六十章 納糞殺敵第一百零四章 難兄難弟 就地取糧第六百九十章 吹牛不犯法第七百四十章 萬歲沒了第六百六十九章 馮學士逼宮第四百二十二章 倭國借兵第二百三十八章 大丈夫死亦五鼎烹第十二章 有刀有銃了不起?第三百六十九章 濟南保衛戰第七百四十五章 大西皇后改嫁第五百七十一章 去皇帝號,降稱國主第六百六十章 我們怎麼辦?第三十七章 走投無路當流寇第七百三十二章 長安當爲大西新京第二百二十六章 順予我侯 明當予我公第六百四十七章 更無一人是男兒第十章 最後的救贖第九百九十三章 秦王未必反,國公一定降第五百六十章 納糞殺敵第一百九十一章 總兵多保重第七百四十六章 我是不是跟曹操一樣?第九百三十四章 南征風雲起第三百一十九章 真滿洲大兵第二百四十三章 北方的天要變了第四百九十五章 大清危在旦夕第五百七十四章 漢軍八旗第八百二十七章 一念皆在朕心中第一百八十八章第三百二十五章 鷹視狼顧,國家大禍第二十二章 夫子炮灰 何去何從第一百五十章 督師,您老回吧第一百四十六章 我史可法豈非罪人?第六百章 天王不認賬第十九章 刀,是什麼樣的刀第四十四章 我他孃的就是陸文宗!第一百七十五章 你想當皇帝?第一百七十五章 你想當皇帝?第五百二十一章 斷賊之勢第四百四十章 孤注一擲的永昌皇帝第三百九十九章 一團漿糊的南都第一百四十四章 那支兵不錯!第四百七十七章 陛下已死,天下歸都督也!第五百七十四章 漢軍八旗第一千零一章 明室優待法案第一百八十一章 放心,都督家的龍氣接上了第五百七十四章 漢軍八旗第二百零四章搶劫又叫捐輸(謝盟主無淚懶蟲小)第一百九十章 我對不住朝廷啊第一百零三章 揚州三將第七百三十章 欲稱天子,先滅大西第六百四十八章 紅顏,多薄命第二百七十四章 濟南鏖戰第六十五章 破局之法,唯攻揚州第七百二十七章 忠王、遼王、秦王(大明三傑)第五百零六章 先入北京爲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