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新朝要用新人

上岡。

陸四家中,昏暗的燈火下,十幾條漢子擠坐在屋內,因爲有人抽菸,把個屋裡弄得是烏煙瘴氣。

“在徐旅帥的幫助下,下官已經初步完成清鄉的第一階段工作,眼下正陸續建立各鄉公所,最遲在月底有望全部建立...”

大順鹽城縣令、原明提舉清江司主事宋慶坐在一隻小凳上正向陸四彙報,屋內的烏煙瘴氣和那臭腳味薰得宋慶幾次想到外面去透透氣,奈何陸都督正聚精會神聽他彙報,實在是沒法找個由頭出去。

“嗯,好啊,鹽城畢竟是我的老家,老家人民對我陸文宗這個反賊還是支持的嘛。宋縣令,你接着說。”

半躺在牀上的陸四隨手在牆上敲了敲菸袋,牆角的菸灰已經積的很厚。這幾天,陸四一直住在自己老房中,並且在這裡接連召開了幾次重要會議。這所陸家老屋,儼然已經成爲淮軍將士心目中的“聖地”。

宋慶是一個多月前從揚州至鹽城出任縣令的。

上任第一天宋慶就幹了一件大事,竟是將原衙門三班六房的人召集起來,然後宣佈他們不再被衙門錄用,即刻起各自回家爲民。

陸四知道這件事後頗是吃驚,因爲鹽城縣是夏大軍他們“和平”接手的,按陸四原先的吩咐如果當地沒有反抗,那麼進城之後原有衙門人員儘量留用,以求實現“政權”的平穩交接。

用他的話講叫什麼穩定大於一切。

宋慶顯然不是根正苗紅的反賊,算起來是正兒八經的京官,因爲清江司提舉主事是由工部直接委派的,所以宋慶就算真心投靠淮軍,也沒道理剛當上縣令就把同他一樣屬明朝官僚集團成員的三班六房統統解散。

這讓陸四很是想不通。

你要說這就是造反的精髓所在,那個代表李自成中央過來的淮揚通會劉暴怎的就一直要求陸四留用前明官紳,一點反賊覺悟也沒有的。

【看書領紅包】關注公..衆號【書友大本營】,看書抽最高888現金紅包!

“別人怎麼做,下官不管,下官只是不想哪天睡得正香時被這幫小吏給綁了。”

宋慶的回答讓陸四不禁沉思起來。

宋慶又進一步闡述了自己那樣做的好處,他認爲衙門的三班六房歷來都是由縣鄉的地主士紳控制掌握,陸都督決意進行的“清鄉”就是打擊這些地主士紳,將過去他們手中的權力收歸官府,那麼同這些地主士紳緊密聯繫的三班六房人員如果不清理掉,則他這個嚴格執行“清鄉”命令的縣令又如何保證自身安全。

靠這幫和地主士紳有千絲萬縷關係的三班六房去執行“清鄉”,又能清到什麼程度?

“便若割去身上的腐肉一般,如果不將所有爛肉挖去,又哪裡能長出好肉來。”

陸四聽着有理,但又不解:“這些小吏於一縣政務十分熟悉,戶、吏、兵、刑、禮、工六房負責者皆是老手,你把人家都趕走,這一大摞子事務總不能你一個縣令自己做吧?”

“下官就是本事再大也做不了這六房的事,不過都督有沒有聽過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話?”

宋慶接下來的話讓陸四目瞪口呆。

“既是大順代大明,那衙門所辦便爲新朝新事,那前朝舊事與我這新朝縣令有何關係?”

宋慶竟是連根拔起,直接不管從前事了。

“不把這些前明舊吏趕走,我這大順鹽城縣衙如何進得新人?不給鹽城縣其餘人等出頭之日,又何以替都督拉攏人心,凝聚一股真正支持我淮軍的力量呢?”

宋慶的意思簡單概括起來,就是新朝辦新事,同樣也要用新人。

這新人什麼人都要用,但三班六房這一塊卻還是要用讀書人,畢竟都是與一縣大小事務相關的,不識字不行。

但這些讀書人又必須是原先被排斥在官僚集團及士紳集團以外的那些不第之人,或者說是讀書不行,家境又不好的,是那些原先根本不被士紳階層視爲“同夥”的寒酸人——讀書人的底層。

“若從進士與舉人取,當棄進士用舉人;若從舉人與秀才取,當棄舉人用秀才;若從秀才與童生取,則棄秀才用童生。只要我新朝給予這些底層之人晉升途徑,這些人必死心塌地爲我朝效命,爲都督效命。”

宋慶所言選人辦法讓陸四很自然的想到了當下那位大順大學士牛金星,以及他的副手淮揚通會劉暴,這兩個人都是舉人出身。

“這些人可堪用?”

話說出口後,陸四就想甩自己一個嘴巴,滿清那邊位居高位的漢人秀才官員們能把他臉打爛。

李自成重用明朝底層讀書人,滿清同樣也重用,並且都爲他們的政權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原因便在於這些底層的讀書人從李自成和滿清那裡看到了晉升的希望,看到了燦爛的前途。

同樣的道理,宋慶將鹽城縣衙原有三班六房全罷免,改以招用那些連衙役都看不上的窮酸秀才,甚至是隻有童生功名的讀書人,那麼這些人必然對大順及新任的這位宋縣令感恩戴德。

在淮軍刀把子的扶助下,這些人不須多長時間就能完全勝任原先三班六房的職責,從而可以讓宋慶有力的將“清鄉”任務推進下去,因爲新的三班六房和鄉村的地主士紳完全沒有利益瓜葛。

宋慶的思路給了陸四興化試驗的啓發,如果不是滿清即將進關,恐怕他已然下令把其餘地方的那些舊明官吏連根拔除。

歷朝歷代造反的一個通病就是後期同地主士紳集團合流,大量的爲原統治階級效命的地方勢力集團改個門面便能繼續把持縣鄉村,他們的存在使得官府無法直接同百姓對接,如此便產生大量苛捐雜稅,而這些不入國庫的雜稅額定比正稅還多,一環套一環,風調雨順不會出事,一旦遇上災荒,不堪重負的農民起義必然就要發生。

在宋慶思路的啓發下,陸四決定給三班六房及鄉村公所定例錢,而不是讓他們繼續如從前那樣沒有“工資”,但個個腰包肥鼓。

從人口數據上看,陸四完全可以用淮軍的傷殘軍人,以及三年服役未能晉升的士兵一步步取代原有的吏員幫閒跑退,從而實現一個從下至上的新集團。

本質上,換湯不換藥,不過卻有助陸四的抗清“總體戰”思路,即動員一切人力,動員一切物力。

第六百四十八章 紅顏,多薄命第八百二十四章 屠龍者終成龍第二百零二章 陸爺真反賊第二百四十七章 可爲將,不可爲帥第七十一章 造反就是造反第十八章 一把菜刀第七十六章 我只要錢,不要命第三百四十六章 大清平南王陸文宗第六百九十四章 論功行賞 大塊吃肉第三百三十八章 滿洲,不可冒犯第二百三十四章 咱們要有八堵牆第四百七十七章 陛下已死,天下歸都督也!第六百四十八章 紅顏,多薄命第一百五十八章 請諸位共殺韃第一百三十三章 攝政皇父陸太爺第九百五十五章 脣亡齒寒第四百七十一章 西望長安第四百五十四章 智順王的心思第三百五十一章 你家的蛋,都碎了第三百四十四章 弘光天子我來賜第四十六章 淮軍的誕生第四百八十章 想要北歸先得有糧第一百三十七章 一把油菜花第五百六十九章 武英殿中稱皇帝第一百三十六章 誰下船,就打誰!第四百六十三章 打進京師第八百二十七章 一念皆在朕心中第五百五十五章 一動不動是王八第二百八十四章 想不想當皇帝?第一百八十七章 都督開會真犯困第一百七十三章 淮軍第一鎮第二百九十八章 本侯只吃魚肚第一百五十章 督師,您老回吧第一百七十七章 斬草除根第六百二十七章 大順的仁政第五百五十三章 入關!入關!入關!第五十四章 抽他孃的生死籤第三十二章 桃花塢 劉家莊第五百一十九章 滿門無忠貞第七十四章 子子孫孫跟他幹!第四百二十九章 人,不能太狂第九百四十五章 但願宇內平第五百一十三章 棄城,不殺;毀城,誅三族第二百七十八章 孔有德不能走第三百八十八章 大清沒有懼敵的親王第二百六十三章 兔子尾巴長不了第七百五十章 兩手都要硬第二十一章 淤泥埋屍 官兵裹夫第五百六十一章 陸四天王的三板斧第四百三十三章 龍興之地要塌第九百九十六章 合和店會議第七百七十一章 一統天下勢已成第四百二十八章 睿王就是睿智第二百五十二章 淮軍頭上的刀第九百九十五章 大勢所趨第九百二十九章 史閣部請餉第七百一十章 遼陽光復,兵進瀋陽第二百八十七章 製造兩個明朝第四百三十九章 要大順還是要大明第六百八十七章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第三百三十九章 天命在我!第二百零二章 陸爺真反賊第一百零八章 奮勇殺敵者,千秋萬代!第四百八十九章 十萬順軍奉監國第二百二十章 悄悄的進寨第九百五十七章 第四軍助戰變主戰第五百八十一章 李虎子是殺人王第一百九十一章 總兵多保重第五百二十九章 三王玩弄於手掌間第二百零四章外甥李延宗第七百五十二章 待贖漢將第二百七十四章 侯爺的蛋,衆望所歸第六百七十四章 老太爺,您老要當太上皇咧!第九十二章 破城第六百二十六章 由他們去吧第一百一十六章 打不死人的利器第三百一十七章 聖公失足第七百二十四章 北伐良機第五百七十九章 太尷尬了第四百五十四章 智順王的心思第六百四十六章 闖王似好婦人第六百五十章 接你爹來當太上皇嘍第三百零六章 漢軍旗的福地第五百二十章 攝政王親征第四百一十六章 永昌皇帝賜婚第三百七十章 線國安的困惑第一百八十六章 要用一切辦法搞銀子第七百三十七章 數萬西軍齊解甲第一百一十二章 都司,給弟兄們留點種子吧第四百零七章 刺殺第七百三十四章 大西皇帝萬萬歲第六百八十九章 忍辱負重好太后第八百二十三章 二勸登基第二百八十六章 天子寶座 價高者得第三百九十三章 降還是不降!第四百六十章 以侯封王第二百七十八章 騙吃騙喝的高傑第四十二章 老爺做皇帝第一百四十七章 侯爺不可糊塗第八百二十二章 太公好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