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破城之後,皆來過我大刀!

高郵史家蕩之敗,揚州再無可戰之兵,亦無可守之卒。

淪陷,已成定局。

甘肅鎮總兵李棲鳳並監軍高歧鳳領殘兵百餘僥倖逃脫,但知賊人大勝之後必取揚州,若入城中定爲甕中之鱉,又不敢逃入淮西,在高歧鳳的建議下,李棲鳳只得率殘兵往揚州東面泰州逃去。

四川達州副將胡尚友更是狼狽,其逃跑倉促,待到勒馬喘息時方覺左右只二三十人,有心停留聚攏一些潰兵,又恐賊人追來,不得已往儀徵潰去。

至此,自崇禎十四年便在一起“狼狽爲奸”的二將,就此一東一西分道揚鑣。

叫人痛心的是,李、胡二人竟是都未派人往揚州通知兵敗消息,以致明軍大敗揚州城卻矇在鼓裡,渾不知曉。

知府譚文道甚至仍在籌措給大軍糧草,而無論城內還是城外,無論富戶還是平民,都在爲過年置辦年貨,一派其樂融融太平盛世景象,恍若北邊發生的一切都與這淮左重鎮無關似的。

二十七日,方有敗兵數十至城下,至此兵敗消息不脛而走,揚州知府譚文道驚恐之下險些當場暈厥,爾後急命全城戒嚴,派人立時渡江往南都急報求援。

城中人心惶惶,士紳富戶有門路者疏通府衙私至南門而出,又不敢留在江北均欲過江,以至江邊渡口擠滿人羣,長長車隊達十數裡。

眼見人多不得過江,人羣又迅速回頭重返城中。

出城的,回城的,兩相撞在一起,把個南門擠得水泄不通。

此時但有賊人百餘就能破城而入!

知府譚文道束手無策,竟任由這亂象繼續,關鍵時候,曾爲吏部清吏司的進士鄭元勳鋌身而出召集若干大戶,每家出人丁數十爲守城力士。在其親自帶領下強行驅散出入城中人潮,緊閉南門,才讓這亂哄哄景象消失。

城外有知消息的百姓也都往城中涌來,在確認賊人未至,鄭元勳開北門三個時辰,放入逃難百姓萬餘。

揚州富庶天下,鹽商衆多,但這幫鹽商家業又多不在城中,而在城外。

故有人說揚州之富,富在城外園林;

揚州人衆,衆在城郊十里。

二十八日巳時(上午十點左右),一面“淮”字大旗至官道而至城下。

城上觀去,大旗之下賊人密密麻麻,步騎皆有,陣仗俱齊。

如此景象,只叫城上人頭皮發麻。

..........

淮軍一路至揚州城下,並未燒殺搶掠那城外大小園林,而是一意奪城。

這一路,陸四皆是“騎馬”,他雖不會騎術,但不影響坐於馬上,只消前面有一執繮者便可。

【領現金紅包】看書即可領現金!關注微信.公衆號【書友大本營】,現金/點幣等你拿!

執繮者非孫武進,而是曹元馬隊一遼東漢子,名齊寶。

眼前揚州高城讓陸四想到月前大伯於他說的那番話,不由感慨世事萬千,誰能想到一個月前怎麼也不願意來揚州的鄉下窮小子,如今卻率衆數千要來奪取這淮左重鎮呢。

淮軍將士心態各異,有激動興奮者,有沉默寡言者。

史德威就是沉默者。

於城下觀望一會後,陸四擡手召來一旗牌兵,吩咐道:“去,告訴揚州城裡所有人,不開城,官吏士紳皆要挨刀!開城,均可活!”

“得令!”

旗牌兵奉令而去。

“陸爺,城裡怕是未必肯開城,這城也不太好下。”

孫武進撇嘴,揚州城內雖無兵可守,但城高牆厚,又有新舊兩城,方圓極大。

“能開城最好,不能開城總能破城。”

陸四親率衆將沿城巡視,最後發現揚州舊城西門地形較其餘各門要低,且城外有高丘嶺堆,於上可俯瞰城內,一如建瓴之勢。

此地又有興化李宦祖塋,栽種樹木極多,由外達內,絕無阻隔,枝幹回互,勢少得出,藏兵其中,城內難以察覺。

“此地爲破城關鍵!”

陸四大手一揮,“城中若不開城,便等漕隊大炮來轟他孃的!”

史家蕩之戰繳獲官兵藥子甚多,足夠那三門取自淮安西城的大炮轟上一陣。

當下便令孫武進帶旗牌隊伏於西門之外,其餘兵馬仍在北門。

北門外又有一梅花嶺,雖距北門甚遠無法利用,但可供紮營。

賊人兵臨城下,又揚言不開城便殺官吏士紳,這叫揚州城中的士紳富戶們均是不安,知府譚文道毫無辦法,面對衆人詢問唯唯喏喏半天,卻什麼也主張也沒有。

問得急了,就是以死報國這等屁話。

士紳富戶都是絕望,但到底是開城還是不開城,這幫人也各有主張,彼此爭論不休。

節骨眼上,還是那進士鄭元勳出面表示由他出城與賊人商談,看是否可以“贖金”換取揚州城的平安。

鄭元勳從城中坐竹筐握繩吊下,不時就被帶到陸四面前,見援剿都司史德威部下曹千總等人竟在賊首身邊側立,不遠處史都司更是雙手反綁被賊人押在陣中,鄭元勳心頭自是驚駭。

稍平心緒,冷靜說道:“若頭領與衆位好漢不取揚州,城中可重酬頭領二十萬兩白銀!”

二十萬兩白銀,是城中士紳富戶們爲換取淮軍不攻城開出的價碼。

“你們商量這麼久,就是要禍水東引嗎?”

陸四勃然大怒,揮袖怒喝那鄭元勳,“回去!與那城中的知府老爺,還有那幫子富商說,我淮軍不是要飯花子,區區二十萬兩白銀就要打發我淮軍嗎!”

鄭元勳趕緊說道:“若頭領覺少,容我回去商議,可復加一些。”

“復加?能加多少?二百萬兩還是五百萬兩?”

陸四不屑一顧,“今揚州爲我囊中之物,你們開城也好,不開城也好,我陸文宗定取揚州!”

言罷,兇光閃現。

“一個時辰後,不得消息,城外方圓十里,必煙火蔽日,殭屍遍野!破城之後,皆來過我淮軍大刀!”

待那鄭元勳面無人色回去後,陸四不禁又是冷笑一聲,與身邊諸將道:“明之天下,爲白面書生壞盡,此曹宜束之高閣......不過此人還算有膽識,他若能說動城中開門,倒能用上一用。”

第七百三十章 欲稱天子,先滅大西第八百零一章 康王武安伯第二百二十九章 告訴二郎,我頭疼第三十七章 走投無路當流寇第一百五十八章 請諸位共殺韃第六百三十章 孝順的侄子第七百四十章 萬歲沒了第八百一十九章 誰敢稱天子!第二百四十九章 常寧郡主第六百九十五章 大順的未來在海外第九百二十八章 人民的意願第五百八十四章 漢人怎麼能打漢人呢第二百六十五章 別追,自己人!第七百五十四章 東南誰人不通順第四百三十四章 周王府,闊了第五百八十七章 出關第一百二十七章 破城之後,皆來過我大刀!第七十八章 亂世唯殺人第三百零三章 虎父無犬子第四百三十三章 龍興之地要塌第二百一十六章 親朋好友齊造反第八百二十六章 歷代太祖,哪個不是如此!第二百七十七章 先取山東第三百八十四章 風雨無情第三十六章 朝廷不仁滅朝廷第五十四章 抽他孃的生死籤第一百三十四章 要城不要人第七百零六章 李成棟設伏摩天嶺第七百一十章 遼陽光復,兵進瀋陽第三百六十二章 大順軍的反攻第七百三十七章 數萬西軍齊解甲第七十六章 我只要錢,不要命第四百六十六章 遼王可投明主第五百四十四章 破滄州,不封刀第五百八十六章 大順的軍餉有了第七百二十七章 忠王、遼王、秦王(大明三傑)第六百四十六章 闖王似好婦人第七百三十八章 父皇,你死的好慘!第四十二章 老爺做皇帝第八十三章 大旗到第七百零一章 捐輸第三百三十四章 赤身陸文宗第四百一十五章 局面如何挽回?第十二章 有刀有銃了不起?第九百五十章 頭可斷,辮不可剃第九百九十七章 最後的種子第七百七十二章 天下人不如陸闖王第一百零四章 難兄難弟 就地取糧第四十二章 老爺做皇帝第二百四十五章 陸四指定專用第四百一十三章 冰與火第五百八十九章 漢人的福,不太好享第六百七十五章 忠王阿濟格第六百七十七章 太上皇配福晉第七百七十一章 一統天下勢已成第三百七十三章 以人命換勝利第五十七章 破淮安第六百六十二章 三桂之心,天地可昭第五百二十一章 斷賊之勢第四百四十八章 阿濟格是死的第二百八十四章 想不想當皇帝?第五百七十五章 晚降者皆戮第九百四十九章 身家富貴皆在爺身上第三百八十九章 無恥之徒!第九百四十八章 王殺王第三百零六章 漢軍旗的福地第一千零二章 朕將親祭明太祖第七百七十一章 一統天下勢已成第一百一十七章 農民式的戰爭手段第五百七十六章 阿濟格北返第三百六十八章 史上獨一份的拒降書第五百二十八章 韃子終於來了第六百三十七章 報告政府第六百零五章 順,大大的順第七百五十一章 請典史出山第二百九十三章 福左、潞右、其餘中間第五百八十三章 陸四天王以慫奪天下第七百四十章 兄弟二人俱封王第二百四十三章 北方的天要變了第六百三十八章 招搖撞騙罪第七百三十七章 數萬西軍齊解甲第九百五十七章 第四軍助戰變主戰第六百一十三章 淮揚大砍刀第一百六十九章 聖人亦要跪我第五百四十六章 有毛沒毛,拉出來瞧瞧第五百五十二章 滿奸第六百四十九章 國之根基第五十六章 寧死不降賊第二百四十一章 帶血的糧第四百零一章 陛下到底聽誰的!第四百五十六章 爲什麼不抵抗第六百八十五章 太上皇的春天第六百二十九章 天王上煤山第六百章 天王不認賬第四十九章 風林火山第九百四十七章 荊襄會戰第六百零二章 大順也有八旗第三百一十二章 世間從無聖人第九百三十四章 南征風雲起第二百零二章老營就是人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