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加灌點水

完本總結一下,這本書羣裡吹牛逼的產物,腦袋一熱就出來了,現在總結總結扯到哪算到哪。這本歷史之前,我已經寫了兩本不明所以的書,編都編不下去,歸根究底知識不足那種。

導致在剛開始的時候,寫了挺長時間主角要幹什麼都沒頭緒。不過後來就清晰了一點,故意往廣大帝、玄宗、樑武乾隆他們身上靠。

主角從來沒做好事,那是故意的,比較趕人的階段,應該是用鮮卑平內亂,這也是有原型的,曹操就用過鮮卑對付袁氏,當然還有太武帝對付劉宋北伐,消耗其他胡人的操作。你們查查絕對有這事。河北的烏桓、鮮卑都是曹操內遷的,三國各方都能鎮住異族倒是沒錯,他們的軍中異族佔比也不小,歸根究底內戰太狠,人力肯定不夠了,不換成司馬氏出現,換成另一個王朝,就剩下的人口很長時間新王朝也不會太強,晉朝有過兩次人口統計,剛統一天下的時候和佔田令推廣之後,分別是一千六百萬和兩千四百萬人口。

人口這麼少,司馬炎確實也開始休養生息,但像是裁撤州兵、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則沒有這回事,八王之亂晉軍動用的兵力非常多,軍事上從來沒休養生息的意思。晉朝是五都制,光是那幾個重要城市附近,軍隊數量已經很龐大了。

說起來你可能不相信,司馬炎時期就這麼點的人口,晉朝實力是超過波斯和羅馬的。橫向比較你不能說自己多強,還要看對手多弱小。尤其是沒有直接交戰的前提之下。

羅馬在著名的三世紀危機當中,波斯也是國內叛亂此起彼伏,魏晉階段這倆都不強。

晉代因爲經過三國混戰,士族不但沒有削弱,反而還加強了。加上連續兩次篡位,司馬氏和之前的曹氏,種種原因之下,導致先天不足,國家結構就有問題。

重用宗室壓制士族,咱們現在看起來這操作等於夏季伯操作,可在那時候沒有其他辦法。再往後看南北朝歷史就知道,後面不管牛逼還是一般的君主,都在沿用司馬炎的佈置,宗室外戚互相制衡,各地放宗室領兵震懾地方。

北方劉淵石勒、後來的慕容氏、拓跋氏、南朝宋齊樑宗室都是這樣。而且各個都比八王之亂更加亂。八王之亂都有剛開始要匡扶社稷的藩王存在,後面的直接跳過醞釀階段,一旦開始直接就弒君,司馬氏還分近親和遠支,有人想要保、有人想要反,後面這些國家宗室,上來幾乎就全是反的,父親殺兒子,兒子殺父親。

劉宋宗室就很亂套,比晉朝的宗室有過之無不及。劉宋文帝就是被兒子殺的。

侯景之亂的時候,南樑宗室手中有很強的實力,對梁武帝被困置若罔聞,幾乎就是等着梁武帝死,打着自己出面重振河山的算盤。八王之亂底線挺低了,後面這些比八王還要低。

南方士族被打崩,還真就是侯景的操作,侯景雖說是胡人,但他連同手下的八百南逃的敗軍就算都是胡人,也沒多少人。輕易之間便聚攏十萬大軍,這些大軍的士卒肯定都是漢人了,正好打在了南朝士族的軟肋上,南樑時期的士族確實是太過分了,不然一個侯景怎麼可能煽動起來這麼多人。

侯景之亂後,南朝士族幾乎就一蹶不振了,他們的北方同行還要到唐朝晚期。唐朝後期的牛李黨爭劃分也有出身的因素。五代之後士族就銷聲匿跡了,軍閥可不把他們當回事。

李世民死的時候,其實你看看留下的佈置,也是宗室和外戚制衡,還是司馬炎的佈置。內耗減少版的晉朝,其實就是唐朝那樣。晉朝一次爆發出來的問題,唐朝是階段性爆發,一個問題被壓下去了,下一個問題纔出現,晉朝一次全來了。

至於晉朝得國正不正,這不是什麼大問題,之前已經有曹氏做出榜樣了。都是篡的,司馬氏無恥,不代表曹氏就光明正大。都是後代篡位,曹操的能力不能算在曹丕身上。你做初一我做十五正常,曹氏並不冤。

三國要都曹氏那樣的,就是一個一般混戰的年代,和五代十國沒什麼區別。可有劉備的存在,三國就有不一樣的閃光點。可前兩天刷短視頻,又見到了現在的普遍論調,劉備虛僞,曹操能打他十個之類的留言。

劉備也就是出身太差了,他要是和曹操一樣,有一方豪強的基礎,回到老家就能聚兵過萬,曹操夠不夠他打的還是未知數。劉備長期都是手裡兩千三千的人馬,被呂布應該防着袁術,被劉表用來防着曹操,都是當時兩者最大的敵人,這還不能證明劉備的能力麼。

劉備想要一統天下,漢中之戰後,荊州還沒丟的時候。當時的關羽確實是威震華夏的存在,曹操那邊現存的將領幾乎沒有關羽的對手,曹真曹休還沒獨當一面。但那個機會也就只有三成,被孫權一個背刺之後,就沒有統一天下的可能了。

關羽的死亡帶走了劉備一統天下的所有機會,孫十萬做的那事確實不地道,劉備只是借了一個郡,不是整個荊州。還了孫十萬三個郡,早就應該兩清了。

說晉朝,高平陵之變之前,曹爽也確實有點得理不饒人了,他都已經掌權十年,還惦記早就服軟的司馬懿,囚禁太后獨攬大權,和曹操很像哈。曹操殺皇后殺皇子,曹爽直奔曹操的路線走。

晉朝想要避免八王之亂,主角出現的時間已經晚了。想要源頭上解決,司馬師纔有這個能力,司馬師這個人絕對是三國晚期的第一人。他和司馬昭雖然是兄弟,但他活着的時候,誰是司馬家的老大非常明顯。

司馬昭雖然在歷史名氣更大,但各方面都不如他的兄長。高平陵之變的三千死士,就是司馬師弄出來的。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很快就死了。出現的敵人都是司馬師搞定的,司馬師雖然活的時間不長,可他活着的時候把敵人都幹掉,司馬昭執政的時候,已經沒有什麼大敵了。

司馬師在一番苦戰後抵禦住了姜維和諸葛恪的夾擊,對內又大量屠殺反對者,並且廢掉了魏帝曹芳。人們常常把篡權的司馬父子和曹氏父子做對比,用司馬懿來比較曹操,但司馬父子三人中,要說行事風格方面和曹操最爲接近的倒是司馬師。

司馬師絕對是三國後期的狠角色,其他所謂俊才別說平起平坐,連接近他的層次都沒可能,司馬昭差老遠了。就弄出來個路人皆知,這要是司馬師活着,陛下爲何謀反就提前上演了,他敢當街就廢掉曹髦,哪有司馬昭那種操作出現。

至於八王之亂當中,河間王司馬顒、趙王司馬倫屬於反面角色,至於其他的藩王,司馬穎、司馬冏屬於一般人吧。真正的人傑,長沙王司馬乂。河間王和趙王在當中起到了巨大的反面作用,趙王死得快還好說,這個河間王真是從頭到尾在挑事,就怕天下不夠亂。

至於東海王司馬越,最大的戰績就是背刺長沙王司馬乂。第二戰績,挾天子令諸侯,秉承天子大義,御駕親征,兵力佔優勢的情況下,被司馬穎一戰打崩,司馬越根本就沒軍事才能。

本書當中,因爲內戰就持續了一年多時間,石勒並沒有出現。那個時間還在做奴隸呢。羯人這個民族應該是還不存在的,類似寧州五十八路夷帥的一個。其實還比不上,這個民族應該是石勒成事之後,把武鄉羯室的家鄉人拉出來捏合出來的。

五胡其實只有三個,匈奴羌人和鮮卑,鮮卑當中的段氏鮮卑是作爲僱傭軍出現的,長期都是石勒的敵人。早期鮮卑和匈奴的差距非常明顯,最強的段氏鮮卑也不是劉淵的對手。

但整個匈奴包括石勒所在的那個小部,人口只有五萬戶,消耗一波就沒了。石勒所在的小部就更小了,被他捏出來的部族也沒多少人。任何胡人國家,軍隊都是漢人多。

隨便就拉出來幾十萬大軍,要是草原是有可能的,控弦之士嘛。可那種存在不適合中原,慕容氏南下的時候軍隊也並不多,這都是建立在慕容氏兼併段氏遺留在草原和宇文氏的人口,鮮卑人也只有四萬戶。

燕國也統計過人口,不算苻堅和涼州張軌的政權,燕國境內有一千萬人口,二百萬的戶籍,其中包塊鮮卑四萬戶。

石勒都沒出現,冉閔就自然更不會出現了,不過不出現也好。爭議太大,我說的爭議太大並不是什麼別的原因,只是因爲他的戰例是假的。

他對慕容恪那個十戰十勝,大多數戰例都是編造的。只有兩戰是真實存在的,贏得也是後趙石家。沒和慕容氏對上,他和慕容恪的交戰只有一次,打輸了完事了。

冉閔算是把捏合出來的羯人打敗了,冉閔大敗晉軍的戰例倒是留下了很多記載。

這個人的成長軌跡,從小被石家養大,生活環境是在胡人羣體當中長大的,類似背景的是滅宋的張弘範。戰績絕大部分都是在東晉身上刷出來的,類似的是李成棟。反戈一擊的時候類似吳三桂,可他沒有吳三桂能打。還是類似成了大明寧夏王李成棟。

所以說這個人最好還是別出現,一旦在書裡出現,較真的讀者還以爲我就是地攤文學水平呢,肯定本章說就炸了。

我雖然總是卡文就灌私貨,但觀點可能不對,可這次很少胡編亂造。明顯是假的傳言,都會在文中寫明。比如蒙古人十人一把菜刀,這都是違反常識的謠言。

南宋境內幾乎沒有蒙古人,蒙古軍隊都是佈置在金國境內,所以北方紅巾軍被鎮壓下去,南方反而相安無事了很長時間,朱元璋最大的敵人是陳友諒、張士誠那些人。

陳友諒其實有點劉淵的意思,比同期的朱元璋實力更強大。在實力弱小的時候,南方那些起兵的人傑,其實都對蒙古低頭過,只有陳友諒自始至終是反元的。

也正是因爲南宋境內幾乎沒蒙古人,所以初夜權那個東西也是謠言,蒙古人都沒有,你給誰去。至於蒙古四等人那個階級劃分,實行沒實行過不知道,皇帝是蒙古人肯定會蒙古人照顧,但元朝這種明文的法令應該是不存在的,不然的話,明朝建立就會大肆宣揚,表明自己的地位,瓦解元朝的遺老遺少了。

元朝剛滅亡的時候元朝的遺老遺少可不少,朱元璋總結元朝的滅亡,就是太寬。不是寬仁,是元朝不管事。元朝那個朝廷跟擺設一樣,所以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朝廷。

明朝剛開始發行紙幣的操作很窒息,導致稅賦比元朝高得多,幾乎等於是在民間搶錢,在剛建國的時候,元朝遺老遺少真是不少的,因爲元朝稅賦很低,朝廷也不管事。明朝啥都管。

現在我又想起了關於篡位的一件事,一般人認爲宋朝很厚道,對柴家不錯。柴榮其實斷子絕孫了,宋朝的柴家後人是從旁支過繼來的。柴榮過繼給郭威,他應該叫郭榮。不知道改回來是什麼時候的事情,是故意體現出來郭威和柴榮不是一家的麼?

趙大那時候,柴榮還有四個孩子存在,但有沒有活到成年。記載是不知所終,神不知鬼不覺的消失了,幾十年後有傳言說是改名換姓,是不是柴榮後人誰知道。

還沒完呢,趙大死後,趙大的兒子被趙二弄的,差不多也就是柴榮後人的待遇。宋朝啊,沒做到一統天下,標準是秦始皇一統天下的疆域,比秦朝大都算是一統天下。打不過遼金屬於正常,人家也強。打不過夏州節度使就過分了。

最過分的是打不過靜海軍節度使,越南。衆多王朝別管能不能打下來越南,但都是主動出擊,宋朝被反推到境內。

中國歷史最大的失手,就是被周邊兩個小不點,三韓和交趾佔了便宜。明明早先的基礎這麼好。

書中操作都是從中外歷史當中找的操作,改改就上了。最多的應該是清朝,內政明清差不多,涉及到對付其他勢力,明朝就找不到什麼操作了。畢竟清朝在這點上是公認的,抄襲操作並不可恥,有用就行。

不慣私貨了,說說下本書,現在我就想躺屍什麼都不想幹。前段時間我都想改行了,起點風聲緊,但我估計這本書不會受到波及,我可沒刻意拉仇恨賣慘寫這本書。因爲在我對比了人口記載之後,就賣不出來慘。

沒看我都吹捧清朝的控制力度,針對性對付不同民族的手段麼。我覺得現代社會都應該學學,元朝太糙沒吹點,我不欣賞也不會污衊。

這本書要是神不知鬼不覺的沒了,我就有點不能理解了。我沒挑動仇恨,主角就是一個自私的混蛋,對晉人也是這樣的,都是一視同仁,不能沒理由就把這本書幹掉。

這本書只能說能看,談不上寫好。而且時隔一年剛寫歷史,長時間都在寫啥怎麼寫的狀態,我都回想不起來當時在幹嘛。

下本書麼,一戰匈牙利的話,我編輯會找我談心的。本來想要寫一本白人南非,一樣有點太反人類,題材等於和奴隸主差不多了。

有段時間想要開一本戰國趙國的書,可經過這本書之後,我寫國內歷史只能說能看,跟好看一點不沾邊。還是寫美國吧,南北戰爭那個題材我可不敢碰了。

我要是沒該行的話,應該是九月見。最近一個月買幾本書看。

四千五百字了,灌私貨真是水文的捷徑,嘿嘿。

本書完結,看看其他書:
第五百二十二章 列陣迎敵第四十二章 五千藩軍第二百八十三章 想要富先修路第三十一章 高句麗人乾的第五百三十三章 此言當真?第三百七十一章 出頭鳥是誰?第四十四章 籠絡第一百六十三章 晉衛、燕子第十九章 叔嫂互騙第四把一十八章 燕王令五丁抽一第三百九十二章 冰火兩重天第二十章 感謝三哥不殺之恩第六百八十六章 禍水西引第四百九十章 上疏彈劾第六百零二章 釣魚執法第四百五十章 諸王聚許昌第三百五十二章 清算家底第三百三十六章 加班加點第五百四十九章 大牢人滿爲患第二百六十章 民心可用第五百一十三章 通風報信第二百九十一章 蕭關第三百二十九章 編纂地理志、第二百五十九章 最後的欺騙第三百六十九章 發配許昌第五百四十一章 關中局勢第一百一十三章 騎兵北上第五百章 人定勝天的王浚第四百六十九章 封賞諸王第二十三章 負荊請罪第六百六十章 河中聯軍第一百四十章 合兵攻城第二百八十章 一個警告第二百零一章 禍水東引第二百零三章 浩大工程第五百七十一章 兵退虎牢關第四百七十三章 北返第四百零八章 豬隊友第七百二十二章 亞歷山大和約第六百二十四章 百年大計第五百四十五章 攻克鄴城第三百三十三章 人才輪換第四百三十章 諸王百態第三百三十二章 召回第五百七十四章 攻其一路第一百九十七章 得加錢第一百四十三章 對弈第十章 九州之首第四百一十四章 偷天換日第二十二章 大義凜然第六百零九章 設立瀋州第六百六十一章 河中之戰第六百四十一章 要精銳第四百零三章 石崇末日第五百零七章 青玄佩服第三百七十四章 太子被殺第三百四十章 相談甚歡第六百七十四章 戰而勝之第二百二十六章 妖邪是三韓第七十二章 歡呼雀躍第四百八十六章 右侯張賓第三百五十三章 外援第一百七十六章 拐賣老人第三百七十五章 彈冠相慶第六章 薊城夜市第二百五十一章 入口爭奪戰第三百四十章 相談甚歡第四百零九章 狗腿子燕王第三百六十四章 宗室的懷疑第五百七十一章 兵退虎牢關第四把一十八章 燕王令五丁抽一第三百章 追擊叛軍第七十九章 殺羊、殺楊第一百二十三章 扶南國第三百八十章 景帝一脈第五百四十七章 比餉鎮撫司第三百二十一章 太子大婚第三百三十七章 衆矢之的第七百零六章 憤怒的凱撒第五百五十章 冤獄第一百九十一章 城內動靜第三百零五章 拍屁股走人第一百七十六章 拐賣老人第一百零四章 抵達廣州第五百九十二章 本是同根生第六十一章 齊王司馬囧第二百五十七章 新羅第七百零九章 匍匐後退第六百四十八章 涼州張軌第四百九十九章 劉淵這麼看第二百五十八章 虛假的和平第五百八十四章 太谷關之戰第三百九十五章 勾心鬥角第七百零四章 君士坦提烏斯第三百四十四章 泰山羊氏第八十二章 塵埃落定第一百七十九章 士氣大振第五百章 人定勝天的王浚第四十一章 朝堂爭論第五百三十八章 燕王的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