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三社會風氣

五十三.社會風氣

建寧三年,從雒陽開始向外流傳的一些耕作法和農業器具在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後,已經開始在中原五州之地推廣開來,雖然一些精耕細作的方法只限於一些中小地主階級和豪強大族的莊園使用,但是如曲轅耬犁這種結合了曲轅犁和三耬犁的優點,可以一次完成開溝、下種、覆蓋、壓實的新式農具則得到了最大範圍的傳播,不少還擁有土地,家裡有畜力的自耕農都是紛紛找鐵匠作坊打造這種曲轅耬犁。除此以外,各種水車也在各郡縣的重要農業區大量修建,提高了灌溉率。

隨着衆多新奇的農具和糧食的持續豐收,民間開始興起了一些傳言,雖然說法各不相同,但是內容卻是一樣,那就是當今天子乃授命於天,是神人轉世。而這些傳言正是賈詡派密諜司的探子根據各地不同的風俗和所信神祗編造,利用當時百姓迷信讖緯學的氛圍爲天子造勢。

春耕過後,天子親自注釋的經學書籍,同時在中原各州郡開賣,一時間這種由前所未見的潔白紙張裝幀的書籍成了各地士族眼中的瑰寶,紛紛是解囊購買,根本不管售價。此時士族的形成已經在帝國成爲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大體上可以分爲兩類,一是文化的家族化,一是家族的文化化。

前者通過家族成員通經人仕,再以爲官帶來的政治、經濟優勢營建並擴張家族勢力,或累世經學而累世爲官成爲士族。而後者是素封豪族、外戚豪族與皇門豪族在家族內部培養文化修養而轉變爲士族。

士族的崛起使得帝國原本的豪族社會正在發展成爲一個士族社會,而造成這種局面的正是光武皇帝中興以後歷代天子推行儒術的結果。經學成爲統治思想和官方學術,成爲選拔、任用各級官吏的理論依據,政治利益的誘惑,使傳授、研習儒家經典成爲社會的普遍現象。

光武皇帝中興以後皇權對包括皇族、外戚等在內的豪族勢力的壓制和防範,也迫使豪族在家族內部培養經學,希望以文化的傳承力量來保持家族更長久的發展。而中興之初在社會上提倡的淳樸風氣也影響到豪族家風的改變。因此中興早期的外戚家族更容易向文化士族轉變,如陰氏、馬氏,只是後來隨着皇權的衰落,外戚勢力的強大,這種轉變才滯頓下來。

如今帝國士族中,最負盛名的便是光武皇帝時代的樊,郭,陰,馬四家,被稱爲四姓小侯,雖然從孝和皇帝以後他們逐漸失勢,但是家族卻因此存續了下來,底蘊深厚。而‘西京七族’和‘東京六姓’之中的許多大族,尤其是東京六姓中的竇、鄧、閻、樑、何氏雖然盛極一時,但家族卻轉眼走向沒落甚至覆滅。

在劉宏眼中,豪族的士族化實際是迫於生存壓力而向皇權妥協,光武皇帝中興以後建立的制度無疑建立了有效的獨裁製度,即使外戚豪強再強,到最後還是難免敗亡,而孝桓皇帝時代的宦官集團更是將豪族勢力打壓到了最低谷,所以他纔可以借勢獨攬大權,使皇權再次強硬,來引導目前士族的轉變方向。他對學術的傾向性將影響到士族的修學取向,此時的士族只是將儒學視爲仕途的一部分,讀書人研讀儒家典籍,也更多是爲功名利祿。

對於目前帝國的情勢,劉宏看得很透,民風是一個社會盛衰的晴雨表,所以古代先賢或王者都特別注重‘移風易俗’光武皇帝中興後以名教治天下,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激勵士民砒礪操行,講究名節,從而鼓動風氣。但是孝和皇帝以後,社會中洋溢着一片‘浮華’之風,經濟生活中人們普遍捨本逐末、競相牟利。

對此,幾位著名的學者在他們的著作裡多有揭露。王符《潛夫論·浮侈》中說:“今舉世舍農桑,趨商賈,…治本者少,浮食者衆。…浮末者什於農夫,虛僞遊手者什於浮末。是則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婦桑,百人衣之。以一奉百,孰能供之?”總之,當時社會中人無論男女老少都在爲錢而奔忙,只要能弄到錢,不管是經商、演戲、求神、弄鬼、欺詐、賭博,什麼都幹。

這種貴末賤本、競相逐利的結果就是輿服、喪葬制度形同虛設,奢侈之風盛行。而孝和皇帝之後作爲天下臣民之首的歷代天子都是安於逸樂,使得這種風氣越長,社會就此頹廢。最後被時人稱爲三患:一曰奢僭,皇權衰弱,二曰棄農經商,弄得倉凜空虛,三曰厚葬,人人仿效,不惜傾家蕩產,結果是窮厄既迫,起爲盜賊。

光武皇帝中興以後,之所在在民間倚重儒生,主要是因爲儒生‘務忠良,以節優’對於‘移風易俗,使天下回心而鄉道’有利。倡導名教治天下,除了希望做到人盡其才、官稱其職外,就是‘尊崇節義,敦勵名實’來達成政教雙贏的目的。

士人有‘仰祿之士’和‘正身之士’兩類,二者中能夠真正引領一個社會之正氣的只有‘正身之士’,而‘正身之士’畢竟是不多的。即使是孝桓皇帝年間的黨錮之禍,涉及‘諸生三萬餘人’,然真正稱得上‘正身之士’者,也不過是李膺、陳蕃、王暢、範傍等幾位黨魁和當時被稱爲‘三君’、‘八俊’、‘八顧’、“八及’、‘八廚’的少數骨幹,絕大多數參與者大多都是屬於從風隨響,或者傾慕上述諸人之風采,甚至還有的是爲了求其拔舉。

劉宏深知,目前帝國崇尚名節的風氣只是流於表面,儘管他登基以後爲死於黨錮的‘正身士人’修建文英殿,同時激勵褒揚陳蕃等人,但是這種幾十年形成的‘浮華’之風卻不是短時間內可以根除的。

劉宏之所以要打擊‘清議’,便是因爲當時的士人爲博取名聲,往往虛造聲譽,欺世盜名,更喜歡危言聳聽,借讖緯造謠攻訐政事以養聲名。而爲官者則交通姦猾、朋黨用私,帝國原本的‘交遊’本指士人周遊而學以及集結、聚會的活動。但是這種原爲求學內容的活動隨着社會風氣的頹廢日益演繹成爲一種‘結黨權門,交援求名’的勾當,正所謂‘多助者爲賢才,寡助者爲不肖。’在這樣的情況下,失去了陳蕃,李膺等一批‘正身之士’的‘清議’成了一些士族用來以名干政的手段。

劉宏註釋經典,便是要打擊在這股‘浮華’風氣下脫離了本義的儒學和興起的講究追求個體yu望,自由的老莊學說,一個強健的帝國必然需要一種質樸剛健的風氣,制度易改而移風易俗難,當初商鞅入秦,花費了二十年時間,才能逐漸改變秦國原本與戎狄雜居而染上的一些風俗。(算是我對漢末國情的看法,社會風氣不能清正,什麼制度改革到最後都是空。)

隨着大批書籍的賣出,劉宏利用技術優勢開始了他移風易俗的第一步,他要讓那些熱衷於‘交遊’‘清議’而疏於學術研究的儒生回到正途上去,同時利用他自己這些年來累積的名聲讓正處於形成階段的士族重新樹立價值取向。

地方豪強,隨着中央權威和實力的增長,以及大批中小士族的崛起,最後必然消亡,劉宏所處的正是整個帝國處於劇變的時代,如何引導新生的士族整體成爲他所規劃的一部分比起其他事情都要重要得多。

細柳營和太學,這兩個被劉宏重點關注的地方,都是得到了大量免費的印刷書籍,親自挑選的註釋諸子典籍都被劉宏歸入了儒家名下,不管如何,儒家的大一統思想和對社會道德的構建都有益於社會的穩定,而推翻儒家,建立一種新學說的社會成本太大,大到他也難以承擔,所以這種百家合流,暗中替換融合的手段無疑最爲有效,利用造紙和印刷的技術優勢,只需要五十年,他就可以爲自己的帝國打下堅實的發展基礎。

太學裡,得到天子暗中支持的太學生團體文淵幾乎是第一時間得到了大批天子親自注釋的印刷書籍,並以此招攬了大量人員。三萬太學諸生裡,成分複雜,更多人都是抱着求取功名之心而來,所以對他們來說,天子親注的典籍無疑在某處程度上代表了以後選官的標準,都是趨之若鶩,使得文淵在短時間內急劇壯大,同時讓其控制輿論的能力也大幅增加。

六十五士道十條一百二十八劉宏對典韋的興趣兩百零六可疑之處三十戰前一百零五讓南匈奴人去當奴隸販子三十五匯合九十六華佗兩百四十六震旦條約三十戰前兩百九十蓬萊開發法案兩百四十二五子良將一百零一這個世上有誰不願自己的國家強大一百零八名存實亡的南匈奴兩百九十六進攻羅馬一百十九邊境死一個漢人朕就要十個鮮卑人來抵命一百四十八鮮卑的死士一百零八名存實亡的南匈奴兩百四十六震旦條約兩百十四帝國銀行上一百四十二準備西征四少年天子六十五士道十條一百四十五將星們得到的第一次教訓一百六十八哈漢一百三十七提前登場的名馬兩百零四學術上的入侵一百五十四血戰開始九十四野蠻的戰爭兩百五十七倒黴的馬賊兩百五十九安撫一百七十六帝國蹴鞠神話劉宏的野望四十三大風九十遲來的鮮卑內亂九十七金城風起一百二十新儒學六十一險計七十三勝負何足道一百九十九魔神典韋兩百四十一贏家兩百四十一贏家九十四野蠻的戰爭一百四十六長安和雒陽九十二欺詐戰略兩百八十七條約簽署二十三帝國的士風六十五士道十條二十二朕代爲管教兩百二十二薩珊兩百五十六文化和武力兩百四十六震旦條約七十二出手的劉宏一百十三曹操的壞心眼一百六十車師三國一百十八原安息國王當種馬吧四十四月寧侯二十一難兄難弟一百九十三高句麗和三韓一百八十九這世上豈有守信的禽獸七十二出手的劉宏九十一曹操的天性九十二欺詐戰略一百七十六帝國蹴鞠神話劉宏的野望兩百八十八移民一百七十一僅缺一子一百八十黑色阿修羅一百五十二帝國的軍陣一百八十三十世之仇猶可報也六十四廷尉府的刑房七十六觀星學會一百四十三新貴族階層四十四月寧侯兩百六十九攝心一百四十二準備西征一百四十三新貴族階層一百八十一曹操的狠兩百四十三馬賊一百零八名存實亡的南匈奴兩百五十飛熊軍兩百九十七霸業的起點一百八十六羅馬人的近戰二十三帝國的士風七十四親衛參軍營七十七西北境況八十九官制六十四廷尉府的刑房一百九十四脫衣服吧六十二局勢逆轉兩百七十七軍紀一百二十二趙雲白衣銀槍優質偶像六十七修身齊家一百九十五丹素表九十四野蠻的戰爭兩百三十一能和你死在一起真好兩百三十九鬧劇般的戰鬥兩百五十飛熊軍一百七十帝國需要奴隸四十一日食一百四十一風起幷州二君臨漢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