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制約(中)

見那家人遲疑不動,那巡捕又道:“只怕是大人,也不會破壞他自個兒的規據,依我的見識,兩位大人不知者不罪,就由咱們把大人的《臺北七鎮通令》宣講給這幾位老爺聽了,然後再罰上一半的銀子,也就是了。”

當下也不顧史可法等人臉色鐵青,只管從懷中掏出一本小冊子,念將起來。這《臺北七鎮通令》是張偉於前年制定,是《臺北七鎮律》之外的民事法令,將張偉對臺北種種生活習俗的改變以條令的方式頒佈實施,凡有違者,絕不寬貸。按說每個進入臺北七鎮的外人皆會先學習這法條通則,但史可法等人被張偉直接接到府中,於是免了這一層麻煩,誰料孫元化與史可法二人會在鎮北大街上被巡捕抓了個現行,幾位躊躇滿志的大老爺,初臨貴境便遇到這麼個下馬威,初時三人都以爲是張偉有意安排,後來見圍觀的數百人皆說自已的不是,若說事先安排,那也未免太過逼真,又見那巡捕從手中掏出一本小冊子,毛邊都翻的稀爛,那王忠孝陪笑從巡捕手中接過來一看,見第一條便赫然寫着:“喻令,軍民人等於鎮內街上一律不得隨地吐痰,違者罰銀百兩,無銀者鞭十五。”,王忠孝一看,便知是孫史兩人有錯在先,側身將小冊子交與孫史兩人,兩人傳看一番,卻都是臉紅赤耳,不知道如何是好。

孫史兩人家境平常,明朝官員的俸祿又是極低,再加上需要請些家人幕僚之類,若是不貪不撈,卻哪裡有什麼多餘的收入?現下這臺北通令一罰便是一百兩銀,雖說又減免了五十兩,孫史兩人卻是沒有一個能拿出這筆錢來,看那巡捕的臉色,只怕自已身爲員外郎、知縣的身份也抵不過這五十兩銀子,難不成真的要挨十五鞭?兩人又覺得荒謬,又是擔心真的被拖去鞭打,那可便是官威盡失,從此無臉在這臺北立足了。

那巡捕見三人無話,便將冊子拿回,清清嗓門,一字一句仔細的大聲讀將起來,他原是大字不識一個,自從幹了巡捕,不事生產,每天只是在大街上巡邏拿人,臺北也沒有什麼流氓痞子,強盜土匪之類,工作輕鬆,銀子卻是一年六十兩,抵的上兩戶普通農家一年的收入,這樣的好差事卻哪裡去找?故而盡心竭力,勤謹的很。待張偉下令,凡臺北合俸銀的上下人等皆要識字五百以上,一年未成者盡數辭退,他雖是年近四十上下,卻是每天起早戴晚,捧着臺北官學下發的簡明識字課本,每天咿咿呀呀的念個不休,也不過半年功夫,便足矣將這本小冊子上的字認個**不離十,偶有唸錯,那也是瑕不掩瑜了。

待這巡捕一字一頓的唸完,孫史王三人身邊亦是沒有閒人在一旁觀看,雖說中國人最愛看熱鬧,不過這臺北看上一會熱鬧,便是損失大把金錢,卻又有誰真的能一直看下去?便是有鎮外農夫上鎮來閒逛,也是不敢久留,《臺北七鎮通令》上可是說的明明白白,凡有無故擁擠以致阻礙交通影響通商者,罰銀五十,鞭五,有這律令在,還有誰敢露着一臉傻笑在這邊久看?沒的一會巡捕大爺搞定了這幾個官兒,又得把這些看熱鬧的閒人領回去開導幾句了。

那史可法見四周無人,他還稍有些權變,便急忙向那巡捕陪笑道:“這位捕頭,咱們初到臺北,不懂規據,可不可以初犯饒過,下次若犯,再行處罰,如何?”

“回老爺,這事小的可是做不了主。老爺休怪,乾脆和小人回去,老爺您是官,罰是不罰,由咱們的指揮使大人說了算,如何?”

“難道一點通融的餘地都沒有麼?”

說罷向身邊的親隨使個眼色,那親隨明白,立時便扭扭捏捏走上前去,從袖中摸摸 索索摸出一塊銀餅子來,大約有四五兩重,那親隨從眉眼間擠出笑來,湊上前去將那銀餅子向巡捕懷中一塞,輕聲道:“差大哥,通融一下,如何?”

那巡捕原本還是臉色和悅,因見那家人將銀子遞了過來,又塞到自已袖中,臉色頓時大變,將袖子一甩,那銀餅子骨碌碌飛的老遠,那巡捕怒道:“我敬重幾位老爺,想不到老爺們卻將我看的如此卑下,我豈是那種收入賄賂的小人?而且《臺北七鎮律》中明明白白寫着,差役收受賄賂的,仗一百,奪職,罰沒家產,終其三代不得授官職,小人收了你的銀子不打緊,小人捱苦不打緊,小人的三代子孫可都要受牽連!”

說罷不再與孫史二人多說,向兩人打個手勢,道:“兩位老爺,小人不敢鎖兩位,還是請兩人自個隨小人去吧?”

正於此時,卻見不遠處有一飛騎衛士騎馬狂奔過來,遠遠見了這邊站立的數人,忙喊道:“巡捕各人聽了,指揮使大人有令,幾位老爺初來臺北,不知律令,需罰的銀兩由指揮使大人出……”

待馬匹奔的近了,那飛騎喘了一陣粗氣,方從胸中皮甲內掏出一個令牌,讓那幾個巡捕驗了,又向孫元化抱拳行禮,笑道:“這位便是孫老爺吧?”

“正是,你有何指教?”

“不敢不敢,小人奉了將令,特來請孫老爺到淡水炮廠,指揮使大人已然先過去了。”

“回覆你們指揮使大人,就說我被他的巡捕營拿去了,請他到官廳保我,不然的話,孫某自束髮讀書,沒吃過皇上的鞭子,到要在臺北吃鞭子了!”

那飛騎見他火大,言語間對張偉頗是不客氣,他到也不惱,又笑咪咪一抱拳,說道:“孫老爺,大人說了,昨日聽顧着請幾位老爺的酒,卻忘了交待,咱們臺北在沒有受撫前,便立了諸般的律令規定,大人受撫後知會過閩撫熊大人,熊大人見了也說好的很,可以繼續施用,故而幾位老爺犯了規據,還是要受罰的。只是他昨日不曾交待,諸位老爺不知者不爲罪,敬請下次注意便是了。”

說罷向那幾個巡捕道:“你們都可以去忙了,這幾位老爺的罰銀大人會派人送到巡捕營的。”

說罷一招手,就有一輛馬車駛上前來,那飛騎向孫元化笑道:“請吧,孫老爺?”

孫元化原本還要說上幾句,又聽得這臺北律令連福建巡撫亦是稱好,平心而言,他適才翻看片刻,已是覺得那本通令編的極好,只是這犯事受罰的是他自已,這個“好”字,卻實在是叫不出口。現下已然有了臺階可下,當下又嘀咕幾句,便將長袍下襬一撩,登上馬車,探頭向史王二人笑道:“兩位,我職責在身,不得不去,只得先行一步,兩位請自便,待晚間回來,咱們在一起暢飲它幾杯。”

說罷也不待史王兩人回答,便向那車伕令道:“快走!”

他在此地丟了大臉,現在有機會溜之大吉,自然是恨不得那幾匹馬都腳底生風,立時將他拖走纔好。

史可法與王忠孝經此一挫,逛街的興致立時全無,叫張偉家人幫兩人尋了兩本臺北律令的小冊子,一人一本自帶回去研讀去也。

那馬車一路風馳電摯,不過半個時辰便出鎮向東奔馳了十餘里路,待出了淡水鎮

外,又奔跑了五六里路,孫元化於車中便聽到了隆隆炮聲,心道:“難不成因爲我來,特意試炮麼?欺我孫元化沒見過大炮麼,當真是好笑。”

他雖明白適才之事與張偉無關,到底是受了折辱,心內不快,現在聽到炮聲,想當在便往張偉有意擊威上想,他卻不知,自從打下臺南後,臺北臺南的港口都立了炮臺,張偉用改良的沙石水泥,配上從臺灣山中挖下的大塊石料,於臺南、大員、臺北四處建築了現下全世界最堅固的炮臺,不論是荷蘭艦隊還是英國艦隊,想從海上正面用艦炮強攻,卻是想也別想了。除了原有的八十門六磅炮全部做了炮臺,又另鑄了數十門五千斤射程五里開外的十二磅炮,在當時臺灣的大部沒有開發,從其餘地點登陸上岸亦無法進攻臺南臺北,待這些炮臺建成之後,再也無人可以危脅到張偉在臺灣的絕對統治。

就在孫元化來臺之前,張偉已令人炮廠停鑄大炮,改試輕便野戰小炮。張偉心中明白,在沒有機關槍出現之前,他唯有大力發展各式火炮,以火炮遏制滿人的八旗騎兵,若是想靠純火器部隊打敗騎兵,唯有在火槍外配備不同制式的火炮,否則的話,,不能以絕對的火器優秀壓倒敵軍,待騎兵近身,等待張偉火槍部隊的結局只能是慘敗。

待孫元化趕到炮廠門外,卻見那炮廠內的大操場上,面對不遠處的土山,一併排放置了幾門小炮,孫元化凝神一看,已知就裡,原來這場中正在試射,那炮口架的老高,想來是正在試炮彈曲線。他平生最愛火器,猶以鑄造大炮爲樂事,現下眼前有這幾門火炮,適才所受的委屈和不快早就拋到九宵雲外,快步向前,往試炮之處行去,卻見張偉在場中遠遠向他招手,待行得近些,卻聽張偉道:“且住,這一炮等孫贊畫過來再射。”

他命令一下,原本半蹲在火炮旁邊點頭欲射的小校們便立時住手,等孫元化走到近前,站在炮位一邊細細打量,見那炮身漆黑,孫元化一驚,用手一摸一扣,又仔細摸摩一番,便轉頭向張偉道:“大人,原來臺北炮廠所鑄之炮已然全是用精鐵?”

“正是,老兄當真是行家,我鑄的炮沒有用銅,全部用的精鐵。比起銅炮來輕便的多,射程和射速以及炮管的耐久,可都比銅炮強的多了。”

“按洋人的說法,這是四磅炮?”

“嗯,正是。孫贊畫,請退後,讓炮手們試射。”

孫元化聞言退後,與張偉並列,看那些炮身依次將引信點燃,不久眼前那四門火炮炮口冒出火花,轟然幾聲巨響過後,炮管內射出的炮彈便向那土山飛去,那炮彈到了土山上空,下降未落地之前便又爆炸,影約可見炸開的炮彈迸開鐵片,那山上被這幾顆小炮彈炸的塵土飛揚,聲勢比那五千斤重炮還要驚人。

“大人,原來臺北炮廠會制開花彈,下官當真是佩服。這開花彈製作起來麻煩的很,又不好控制落點時間,以下官看來,這幾門炮已是製成,若是運到關外架在城上,那女真人必然會大吃苦頭。”

“我的炮廠,除了岸炮和艦炮外要使實心彈外,除了制一些攻城所有,所有的陸戰火炮,皆是用開花彈,若說是步戰,這開花彈的殺傷力可比實心彈強上許多。縱然是費上些事,也是無妨。”

“大人明見。若是遼東和三邊的總督們都能有大人這樣的見識,多鑄大炮和開花彈,配以大統,鳥統,以精兵掌控之,又何懼那蒙人和女真呢。”

“大統其實無用,那大統重達一百多斤,舉起它總得四五個人,射程和威力也只是平常,於其用大統,我到不如多鑄些二磅小炮,那可比它強得多了。”

見孫元化發呆,張偉笑道:“不過這當務之急,到不是這些。現下我最想解決的,便是這炮彈的膛線和炮架的升降,若是解決了這兩個麻煩,又何必懼怕那些使刀弄槍的蠻人。”

第4章 火拼(上)第4章 火拼(下)第47章 遼東(八)第45章 設縣(下)第47章 遼東(五)第40章 出兵(下)第72章 法度(二)第66章 北伐(四)第31章 立威(上)第49章 鎮倭(一)第59章 爪哇(一)第29章 官學(上)第10章 赴臺(上)第67章 激戰(五)第36章 崇禎(上)第17章 亂起(上)第41章 大員(上)第65章 治平(四)第29章 官學(上)第58章 呂宋(二)第13章 赴閩(上)第49章 鎮倭(十一)第61章 伐明(九)第47章 遼東(十)第60章 鼎革(九)第71章 定鼎(二)第59章 爪哇(五)第2章 獲救第71章 定鼎(二)第70章 決戰(十二)第17章 亂起(上)第26章 亂局(上)第28章 保甲(上)第1章 回到明末第61章 伐明(五)第65章 治平(六)第45章 設縣(中)第62章 江南(七)第69章 相峙(五)第66章 北伐(九)第38章 歸附(下)第42章 圍城(中)第26章 亂局(上)第61章 伐明(十)第60章 鼎革(二十一)第54章 反間(二)第56章 返臺(四)第35章 兵制(下)第31章 立威(中)第48章 滅鄭(七)第28章 保甲(下)第72章 法度(一)第66章 北伐(四)第60章 鼎革(十二)第8章 宴客(下)第67章 激戰(四)第55章 偷襲(六)第64章 關寧(五)第61章 伐明(十二)第31章 立威(上)第55章 偷襲(八)第73章 南洋(三)第60章 鼎革(二十)第61章 伐明(十二)第38章 歸附(上)第63章 倭亂(十一)第32章 堅船第63章 倭亂(十)第69章 相峙(七)第63章 倭亂(三)第34章 開礦(下)第66章 北伐(三)第38章 歸附(下)第62章 江南(七)第54章 反間(二)第七十 間決戰七第27章 協議(上)第9章 爭拗第51章 騎射(一)第8章 宴客(上)第7章 機遇(下)第66章 北伐(四)第60章 鼎革(九)第33章 利炮(上)第70章 決戰(十一)第43章 攻城(下)第67章 激戰(五)第59章 爪哇(三)第12章 安身(下)第63章 倭亂(一)第51章 騎射(二)第55章 偷襲(十一)第67章 激戰(二)第57章 試探(五)第71章 定鼎(二)第61章 伐明(一)第63章 倭亂(八)第71章 定鼎(三)第61章 伐明(三)第33章 利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