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決戰(八)

唐通正欲差人去尋那漢軍軍官來說項,卻看到一個漢軍什長模樣的軍官小跑而來,其身後尾隨着百餘名小兵跟隨。待一路跑到此處,也不打話,直接將那牙門將團團圍住,那什長一聲令下,喝道:“綁了!”

其餘小兵一聲暴諾,立時衝上前去將那將軍雙手反剪過來,用繩子捆的米糉也似。唐通先是看的目瞪口呆,繼而大怒,向那什長道:“反了,當真是反了!”

見那什長並不理睬,手一揮便要帶人離去,唐通又怒喝道:“你是何人,見了本鎮竟然敢如此無禮?”

那什長回頭一笑,向他道:“稟總鎮大人,屬下是漢軍治下的什長,適才過來時與諸位將軍行過軍禮,並無失禮之處。若是各位將軍還有什麼話說,尋我的主官就是,不必與我多說,我只是奉命辦事罷了。”

唐通聽的一呆,這纔想起他跑過來時卻是行過一個舉手禮,這是漢軍中的軍規,下屬行禮,上司亦要答禮,細說起來,自已到是失禮在先。雖是如此,這一口氣就憑的咽不下去。因見那一隊小兵都是劉澤清的部下,他便冷笑道:“澤清公,你帶兵素有章法,怎麼部下到了此處,目無上官,悍然綁人。這樣下去,這還是你的部屬麼?”

劉澤清原本抱定了看熱鬧不發一言的宗旨,此時被唐通點到頭上,卻由不得他不說話。再有自已部下如此目中無人,他亦甚覺難堪。因沉聲道:“爾等是何人帶領,怎麼敢在諸位總鎮大人面前如此無禮,不要腦袋了麼!”

這一隊明軍中有兩個百戶官帶隊,此時見自家主將說話,兩個面面相覷,卻不知道如何答話是好。劉澤清因見他們並不做聲,不禁怒道:“劉七,你要死麼!我的問話你竟敢如此怠慢不答,難道我治不了你不成?”

那名叫做劉七的小軍官原本不欲答話,此時不免將心一橫,先行了一禮,爾後答道:“回大人,咱們奉命辦事,哪裡敢衝撞各位大人?之前已將咱們撥給漢軍中各位大人指揮,繳回軍令之前,咱們總歸要聽人家的令行事纔對。若是軍令不嚴,各行其事,這還打的什麼仗呢?”

見劉澤清聽的發呆,那百戶官又笑嘻嘻行了一禮,這才帶着人與那漢軍什長同去。待他們赫赫揚揚去的遠了,各總兵這才醒過神來,雖不明言,卻都是神色慘然,各人心中明白,手中的軍隊交出去容易,想收回來,卻是想也休想了。

唐通到底心疼心腹愛將,用雙腿將馬腹一夾,向各人道:“咱們過去瞧瞧,總不能這麼不明不白的就完了。”

各人原是巴不得他出醜,此時卻頗有兔死狐悲之感,一時間均是點頭稱是,帶着在身邊的衆親兵護衛尾隨而去。待跟隨着這隊軍士到得鎮北方向,卻見鎮北處的大路兩側一併排跪了數十名軍官與士兵,各人都是垂頭喪氣,閉目待死。

待突見各總兵並騎而來,衆人都是大喜,如同溺水之人突然抓着一根稻草,立時狂奔大叫,向唐通等人道:“大人申冤,末將們冤枉!”

監刑的幾個漢軍軍官立時令道:“來人,將苦主們帶來,當面訴冤!”

唐通鐵青着臉,看到一羣百姓畏畏縮縮走上前來,一見到那夥子跪地的犯人卻立時破口痛罵,更有衝上前去意欲毆打的,唐通等人騎馬靜立在旁,聽得這夥百姓說出這些人的罪行,無非是這些人昨夜趁黑偷搶民財,混戰時殺害百姓,割取首級。這些事原本是明朝軍隊舊例,簡直是上行下效,唐通等人爲中下層軍官時,亦曾如此。現下聽來不過是虛應故事,心中全無感覺。

待這些百姓哭訴已畢,各總兵官都道:“昨夜混戰之時,各兵都是奮戰殺敵,一時手快,殺錯了人也是有的。撿取財物,亦不是死罪。”

唐通冷眼覷見漢軍有一都尉靜立一旁,一直在微微冷笑。他心中一動,策馬到那都尉身邊,向他道:“敢問這位將軍大人尊姓大名?”

那都尉躬身一禮,笑答道:“不敢,末將姓閻名應元,漢軍神策衛都尉。”

“閻將軍,這些人雖然干犯軍法,念其忠勇奮戰,小過不掩大節,不如改責軍棍,重打二百,然後插箭遊營,撥入前隊遇戰死戰,如此豈不更好?”

“若是每次犯死罪的人都這麼處置,以後就無人害怕軍法了。死罪決不赦,這是漢軍的規矩。”

唐通被他噎的難受,半響方又尋出話來道:“這位將軍,想來你是自臺灣從龍而出的鄖舊了?將軍需知,馭下以寬嚴相濟,這樣方能軍伍肅然,上下同心。若是一味殺伐,大傢伙都怕了你,這樣雖然無人敢犯軍紀,卻也無人與你同心同德,長此以往,大軍必成一團散沙矣。不如依我一言,仗責了事,如何?”

閻應元初時還想着軍令,不與明軍大將爭執。聽到此時,終忍不住道:“總鎮大人,末將崇禎四年還是江陰典史,任典史前,在通州亦曾做過不入流的小官兒,並不是自臺灣從龍而來。”

“如此豈不更好?你乃是舊明官員,自然知道明朝軍規如此,還不將人放了?”

閻應元耳聽得唐通語氣突變,心中暗怒,卻也不好直言頂撞。過了半響,方笑道:“屬下爲典史時,卻亦曾窮治過違法犯禁的舊明官兵。依屬下看,明朝事,一壞在史治,二壞在行伍不肅,軍紀廢弛。屬下當年就曾仗死過幾個犯法的小兵,若不是後來投了漢軍,只怕早已被人尋仇,丟官罷職,甚至性命亦不可保。”

說到此處,他終於忍不住大聲道:“明軍軍紀敗壞至此,豈只是士兵之責?將軍們其身不正,上行下效耳!今日吾雖不是典史,卻身爲漢軍都尉,有行軍法之權,將軍不必多言,請暫退!”

說罷,也不等唐通等人發話,立命屬下將這些士兵一一斬首。唐通等人雖欲阻攔,卻見那些原本的部下都肅然而立,並無人有不滿模樣。只得心中暗歎,痛恨不已。待見了漢將薛勇,不免添油加醋,告上一狀。

卻聽那薛勇笑道:“此事原本就是我的軍令,將軍若是不滿,可以尋周大將軍,或是漢軍軍法部評議,若是我下錯了令,到時候必定領罪就是。”

見唐通等人面色尷尬,薛勇又笑道:“將軍不必氣憤,嚴肅軍紀原是漢軍立身之本。將軍之部現下亦是漢軍,自然要守漢軍的規矩纔是。”

“這是自然,我等亦有些孟浪了。”

這些大將總兵既然服軟,薛勇自然不爲已甚。又好言撫慰幾句,這才告辭而去。漢軍原本收服明軍降軍,都是獨編一軍,緩慢改造,時日久了,自然與漢軍相差不多。此時突然有數十萬明朝降軍歸降,一則需用,二來不能將他們全數放到江南。此時江南與當時不同,後方空虛,將這些降軍盡數帶回去改編,若是出了亂子,爲禍不小。是以張偉思謀一番,只得用削弱上層將領,嚴明軍紀,發放軍餉,收買中下層軍官等辦法,將這些降軍一一收在手中。那些原本的總兵大將若是不服,企圖暗中搗鬼的,均被一一處死,無有例外。這些時日以來,原本的大同總兵姜鑲,陝西總兵白廣恩等人,均因干犯軍令,其部下被改編,本人均被處死。唐通等人不明所以,竟然敢指手劃腳,若是有漢軍大將在此,臨機處斷,只怕這幾人均是人頭落地,性命不保了。

在鎮上將餘事處置完畢,薛勇因知道張偉即將來到天津,親率大軍以伐京師。他心中急切,又知道那股清兵必定拼命逃竄,追之不及。便不顧唐通等人再三請戰,意欲再立戰功的心思,斷然下令全師開拔,往天津返回。因連續蹲守埋伏,唐通等人的騎兵亦是日夜兼程,三萬餘大軍均是人困馬乏,一百多裡的路程走了兩天方纔走完。到了第三天天明,薛勇與唐通等人先行騎馬往天津城下疾馳,意欲先尋周全斌彙報戰情。待到了天津城外十數裡處,已是發現前幾日駐守在城池附近的神策衛的衆將士立營把守四周,巡查來往人等,戒備關防甚嚴。他們原本帶有千多從人,此時亦全數被留下,無論薛勇還是舊明大將,均只能單身入內。越往內去,遇着的盤查漢軍越發衆多,除了神策衛之外,尚有金吾衛、飛騎、萬騎等部駐防守備。

劉澤清因見這天津城內外連營數十里,四處都插滿了漢軍軍旗。他當日曾親見漢軍戰力,知道五萬漢軍足抵的上二十萬明軍,此時不但有漢軍步兵,還有身着鐵甲,臂膀持盾,手持利刃的騎兵等部。粗略一看約有十四五萬的大軍,他心中暗算盤算,到了嚇了一跳,心道:“眼前這支大軍,便是把明朝所有的軍隊集合一處,只怕也打人家不過。”

想了半天,終忍不住向薛勇問道:“薛將軍,大軍齊集,想必是要與韃子決戰了?未知何時進軍,本鎮必定要率本部兵馬,鹹與盛舉!”

到得此時,薛勇到也不必再加隱瞞,因答道:“確是如此。吾皇集金吾、神策、神威並飛騎、萬騎過二十萬大軍,御駕親征,揮戈北向,務要敉平虜患,窮其百年之運!”

各將聽得此言,均覺振奮,皇帝親征之舉,在明朝除成祖成功擊破蒙古外,均是喪師辱國。英宗被俘,武宗自封大將軍,在邊鏡砍了幾顆人頭,便稱大捷,成爲千古笑柄。此時漢皇以開國新君身份,集結中國未之所過的強軍,奮然親征,以滿人親創,又怎是眼前這支大軍的敵手?滿虜一滅,京師復歸,自此之後全國一統,新朝氣象興旺,他們這些降將雖不能與開國鄖舊相比,卻也能不失富貴一生,這自然也是大喜之事了。

當下各人整飾衣冠,準備入城後漢皇召見。只是劉澤清欣喜之餘,卻不免擔憂道:“當年徐達大將軍奉命北伐,原本太祖要他先攻山西等邊地,待王保保等人被滅之後,由草原繞路舊元上都包圍大都,那樣舊元勢力全滅,則無邊患。徐達大將軍卻不能敵王保保,只得趁着大都空虛直搗黃龍,元順帝倉皇出逃,明軍收復大都。雖然如此,舊元實力未損,不過幾十年間又恢復實力,成爲明朝立國近三百年間的大患。今上現下御駕今徵固然是好,滿人必定不敵。不過若是他們逃回遼東,或是隨蒙古人流竄草原,咱們漢人騎兵不如他們,將來日久成患,成爲北方負擔,這隻怕也不大妙。”

他這番話說的極是有理,不但唐通等人頻頻點頭,便是薛勇亦讚道:“將軍此言當真是深謀遠慮,令人佩服。劉將軍此言,不妨寫成節略,呈奏給皇上,皇上最喜人建言,見了必定歡喜。”

當下各人騎馬緩緩入城,到城門口處卻已是禁軍中的羽林衛接手關防。查明瞭幾人身份後,帶入城內的都指揮使司衙門之外,令三人暫候。直待一刻功夫過去,方有一個禁軍宿衛軍官出來,向三人道:“陛下正在調動軍務,幾位隨我進來。”

如此這般就可覲見皇帝,劉澤清等人當年都曾陛見過崇禎皇帝,哪有如此輕鬆便可入見。幾個心中又是詫異,又是害怕。不知道這個傳說中又有雄才大略,仁德愛民,又是殘暴好殺,兇橫苛刻的漢帝將會如何。各人心中忐忑,只隨着那軍官一路向前,到了第三進院門之前,由他先行入內稟報之後,方又帶着各人進入指揮使司衙門的後堂大堂之外。

天津指揮使司的後堂雖然軒敞,卻也容納不了這麼許多將軍。一行人到得大堂外面,只見不少漢將將軍站在堂外甬道之上,見得薛勇到來,也只是點頭招呼便罷。劉澤清與唐通等人遠遠見吳三桂立於班末,幾人知道那便是自已立身之所,忙上前站住了,張耳細聽裡面說話。

第27章 協議(上)第60章 鼎革(九)第45章 設縣(上)第60章 鼎革(十)第27章 協議(下)第38章 歸附(下)第25章 宗族(中)第67章 激戰(一)第49章 鎮倭(九)第49章 鎮倭(二)第60章 鼎革(二十三)第29章 官學(上)第71章 定鼎(七)第15章 臥龍(下)第14章 情動(下)第21章 招兵(上)第8章 宴客(下)第31章 立威(上)第66章 北伐(十)第60章 鼎革(十五)第64章 關寧(六)第44章 定臺(上)第67章 激戰(二)第71章 定鼎(三)第14章 情動(上)第48章 滅鄭(四)第30章 械鬥(中)第72章 法度(二)第60章 鼎革(十九)第60章 鼎革(九)第70章 決戰(三)第20章 會議(下)第64章 關寧(三)第73章 南洋(十二)第59章 爪哇(二)第71章 定鼎(一)第35章 兵制(上)第51章 騎射(四)第66章 北伐(二)第60章 鼎革(十八)第49章 鎮倭(二)第59章 爪哇(三)第34章 開礦(上)第11章 北港(上)第63章 倭亂(五)第61章 伐明(二)第57章 試探(七)第66章 北伐(五)第46章 制約(上)第59章 爪哇(二)第18章 平亂(下)第61章 伐明(四)第61章 伐明(八)第51章 騎射(一)第66章 北伐(十一)第67章 激戰(十一)第20章 會議(下)第48章 滅鄭(四)第70章 決戰(十五)第43章 攻城(下)第67章 激戰(一)第34章 開礦(上)第16章 綁架(上)第54章 反間(一)第70章 決戰(十五)第12章 安身(下)第73章 南洋(三)第49章 鎮倭(十)第16章 綁架(下)第63章 倭亂(二)第19章 甘蔗(上)第13章 赴閩(下)第56章 返臺(三)第73章 南洋(三)第67章 激戰(八)第65章 治平(十一)第55章 偷襲(八)第63章 倭亂(九)第47章 遼東(十)第72章 法度(三)第65章 治平(十)第42章 圍城(下)第64章 關寧(十)第31章 立威(上)第57章 試探(七)第59章 爪哇(七)第60章 鼎革(二十二)第57章 試探(四)第20章 會議(上)第47章 遼東(七)第32章 堅船第56章 返臺(三)第63章 倭亂(十二)第62章 江南(五)第68章 滅明(三)第64章 關寧(四)第71章 定鼎(六)第37章 會晤(中)第63章 倭亂(十二)第58章 呂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