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北伐(八)

自節堂出來,已是傍晚時分。沈金戎回到本部駐地,傳令屬下諸校尉、都尉來見。日前剛下過大雨,衆將自各處趕來,牛皮軍靴上沾滿泥巴,就在他的大帳外寒暄問候,讓各自的親兵拿着短刀削去厚泥,又使勁在帳外的草墊上擦上幾下,略乾淨些,便各自報名請見。

沈金戎卻是豪門世族出身,最愛乾淨,此時見自已原本整潔乾躁的大帳內盡是這些粗人丘八甩的爛泥,心中不悅,卻只得向他們笑罵道:“甩什麼甩,一會子出去還不是一樣!”

各人聽他斥罵,便不敢再亂走亂動,只亂紛紛笑道:“大人一向整潔慣了,屬下們滿腳的泥,很是不恭。”

“不必如此。到是大家議一議,我們該當如何行事?”

他歪斜着身子,往几案前傾,目光炯炯看向諸人,沉聲道:“大將軍命我將五千精騎,往鳳陽一地邀戰截擊。大將軍以重任壓在我的肩上,這自然是信我的過,這才下如此命令。諸君都是我的心腹,此次或勝或敗,或榮或辱,都在諸君身上。”

“衛尉大人待咱們一向不薄,咱們敢不效命?依屬下之見,今夜好生歇息,明早五更起身,直奔鳳陽。那明軍坐困城中,咱們雖從後方插入,卻也無妨。沿途收拾小股明軍,爲江大將軍遊走掠陣,待兩軍會合,衛尉大人的功勞便是頭一份!”

“正是此理,請大人放心!”

沈金戎正聽的滿意,嘴角微微帶笑,卻一眼望到有一都尉默然不語,並不肯上來做忠勇效力狀,因向他問道:“李侔,你說說看!”

李侔躬身行了一禮,抱拳道:“回衛尉大人,屬下位卑職輕,此處都是屬下的長官,哪有屬下說話的份。大人的安排,屬下只管聽着就是,再無他話。”

他雖是說話恭謹有禮,神色如常,兩眼內卻是波光閃動,顯是心中明明若有所思,並非如他所言的那般聽命而已。

沈金戎格格一笑,向李侔道:“李都尉馬球打的好,是以陛下親口允准你由廂軍調入漢軍行伍。原以爲你只是以騎術博擊見長的莽漢,這幾個月來,一舉一動卻凜然有大將之風。年紀雖小,卻是老成的緊。交給你統帶的幾百人馬,你都管束的很好,軍中森嚴有序,一聞小李都尉之名,軍漢們無不垂手而立。今日軍議,言者無罪!來來來,把你的想法說說看!”

李侔聽他誇獎,雖有乃兄李巖交待,卻還是忍不住有一絲喜色涌上眉頭,強自按捺之後,又向沈金戎一躬身,答道:“既然大人一定要屬下說,那請恕屬下失禮。”

“你說!”

“張大將軍命衛尉大人往鳳陽遊走掠敵,所爲何事?左右不過是擔心鳳陽明軍如同準、揚一帶的明軍那般,未經接戰便潰敗而逃。按說,飛騎全軍三萬人全數往鳳陽一帶也是該當的。只是又需提防山東明軍南下,是以纔派大人領兵前往。依屬下的見識,此時大雨初霽,道路泥濘,我師都是騎兵,行走困難。大人若是一意往鳳陽殺敵立功,只怕有悖兩位大將軍派大人出戰的初衷。”

沈金戎心中卻是明白,飛騎之所以不能動,到不是需防着明軍重新集結南下,而是隨時提防着關外突發之事。只是此時卻也不便明言,只微微點頭,向李侔道:“你說的雖是有理,然而大軍出動,不與敵接戰卻遠走遊弋,這未免說不過去!我沈某受陛下大恩,敗家子弟又重複有今日,安能不爲陛下效死力?”

帳內的漢軍軍官無一不是張偉於泥塗草野中拔擢而出,身受其重恩,聽得沈金戎如此一說,自然是大有同感,因一起抽刀呼喝道:“願以死以報陛下深恩!”

更有李侔的頂頭上司向他斥道:“爾一個小小廂軍都尉,也不知道走了什麼門路,使得咱們陛下親準你入漢軍,你需得老實聽令,實心報效,再敢胡言亂語,我定不饒你。”

見李侔臉色蒼白,雖是心中不服,卻緊咬雙脣並不還嘴,心中大奇。這李侔不過二十出頭年紀,卻有着如此擔當城府,見識手段皆是不凡,當真是令人驚歎。

當下也不勸解,由着衆將將那李侔折辱一番,然後才又佈置各人的行軍路線,分配軍務下達指示,亂哄哄鬧將一氣,方令各人退下。

見李侔也隨衆人下去,沈金戎忙命人將他傳回,也不待他說話,劈頭便道:“你說的其實有理。只不過我肩負重任,不可以因你的見識就改弦更張。我身爲統兵大將,卻不能只偏聽你一人。”

李侔不避他的眼神,與他對視,只覺對方眸子直視自已,並不因對視而稍有紊亂。他想起兄長在自已臨行前吩咐道:“其心不正,則眸子亂焉。要識人,不要狂縱……”

想到此處,心裡微微一酸,卻不知道奉命駐守廬州的兄長現下如何。他自當日在南京校場馬球大賽之後,因張偉的賞識而有了調入漢軍的機會。原本他不捨兄長,還想留在襄陽廂軍之內,到是李巖因知廂軍無甚前途,自已不能拋卻屬下,其弟有這個良機,卻也不能放過。因精心挑選了幾個自已栽培出來的精幹手下跟隨,又將其弟好生教導一番,兄弟二人這才依依惜別,自此李巖仍駐襄陽,李侔卻因騎術入了飛騎衛,原任副都尉,因治軍嚴謹,操練有方,北伐前方提任都尉。

卻又聽沈金戎沉聲令道:“你帶本部兵馬,我再撥給你兩百精騎,你帶着這隊騎兵往河南界內巡遊,偵探敵情。明軍不肯交戰,只顧後退,幾位大將軍和將軍們都心懷疑慮,雖然探得山東境內確有明軍駐屯,卻不知道是否乃是邊軍主力。現下明軍動向到底如何,仍如霧裡探花,這樣不成。我飛騎戰士都是以一當十的豪傑好漢,五百精騎遇着大股明軍自然是不能戰,小股萬人以下的,卻也並不懼他。你可不必過份深入,只需哨探清楚,有什麼異樣敵情,立時回來報我!”

“是,屬下遵令!”

見他臉色興奮的潮紅,沈金戎大笑道:“小李將軍騎射俱精,勇冠三軍,我等你的捷報回來!去吧!”

李侔躬身向他行了一禮,轉身按劍昂首而出。身上的甲葉碰撞起來蹡然做響,不一會功夫,便已聲息全無。

沈金戎只覺得疲憊之極,往座椅後一倒,撫着張瑞賜給的調兵令符,心道:“其弟如此,其兄更是何等的英傑?有了機會,到要見上一見。”

當夜各營將領督促兵士早早歇息,準備好鞍韉草料,漢軍後勤此時已甚是先進,種種食物多半是製成罐頭,到時候稍加煮熱便可食用,到不必如同明軍那樣半夜就得起來埋鍋造飯。

待第二天天色微明,雖是天又降雨,淋淋瀝瀝小雨遮天蔽日的拋灑下來。雖然雨勢不大,卻將所有將士身上的鐵甲次第打溼。各營的都尉們早就帶領着部下紛紛起身裝束完畢,待諸校尉清點完畢,這纔到大帳去稟報沈金戎知曉。

“動身!”

冷冷掃一眼在雨中森然直立的幾千將士,沈金戎翻身上馬,只吩咐一句,便將馬腹一夾,當先往宿州方向馳去。

沿着準河行了兩日之後,落在最後的李侔引領着幾百騎兵慢慢脫離大隊,往河南境內而去。

幾千騎兵由泗州過固鎮,先折向北,至宿州方停。一路上除了偶遇地方士紳的團練鄉勇,卻並未與明軍精兵相遇。雖然斬殺了不少鄉勇士卒,沈金戎心中卻越發焦躁起來。屬下各將見他神色如此,卻是不敢怠慢,只越發小心謹慎,四處哨探打聽敵情。

待到了宿州城外,原以爲地方官員和守備明軍必然聞警而逃。卻不料那宿州知府並推官等文官,並着城內守備明軍將領一齊上城,分守各城城門。也不知道從哪裡弄的幾門神機炮,見飛騎將士近前則搖旗吶喊,胡亂打炮以壯聲威。除了明軍將士之外,還有許多鄉兵及城內的居民也在城頭,雖無武器,卻使些磚頭土塊,飛騎將士離的近了,便動輒有幾百人使勁將石塊等物扔將出來,雖砸不中,到也使漢軍將士不便靠近。

沈金戎鐵青着臉騎馬在宿州城外轉了一圈,方向屬下各校尉都尉們嘆道:“我們沒有攻城器械,敵人又這麼着防備森嚴,急攻損耗必大,甚至攻城不下。”

各將面面相覷,情知他說的是實。飛騎以野戰爲主,甲冑並不厚重,城頭守備明軍甚多,城頭上熱氣蒸騰,顯是備有熱油等物。這小小的宿州城池,看來竟要大炮配以肉搏,方能攻克。

“大人,我們原本便是要往南,這小小城池,就是留下也並無大礙。”

沈金戎冷笑道:“你知道什麼!明朝的地方守官哪有這麼盡職的?這宿州城內一無藩王,二不是什麼戰略要地,因何如此固守?我料其中必有原故。就是城頭的明軍,也必定不是原本宿州的守備兵馬。”

他沉吟片刻,毅然道:“他們這是要保退路,保糧道!我料鳳陽那邊,必定屯駐有明朝大兵。戰線橫亙於神策衛、飛騎及神威衛之間,截斷我三軍聯絡。集中兵力,先攻江大將軍的神威,倚堅城破神威後,由鳳陽往準揚,與山東明軍或是合擊,或是分於各處固守,可使我全師如陷泥沼。”

見各人都是臉色蒼白,顯是震驚於自已的這一番分析,因冷笑道:“他們想的甚美,膽子心計也是夠大夠狠。只是沒有餘力隔絕我師,咱們一路飛騎奔來,阻路的盡是些鄉勇雜兵,那是因隔絕三軍的明軍多半是步兵,來不及調動迎擊。不過再往前去,阻力想必越來越大,也必定都是些明朝精兵在前。你們說說,咱們是回頭報信,還是一往直前?”

說罷,以目光招視諸將,卻見各人雖然神色略有慌亂,卻並無一人退縮,雖無一人言聲,卻已是答案分明。

長笑一聲,招來親兵頭目,吩咐他帶二十人火速奔回,知會張瑞等人。待一衆親兵騎馬狂奔,往來路急馳而回。沈金戎方向一衆屬下笑道:“如此,咱們便往南去!”

“是!”

四千餘騎精銳漢軍遠離城垣,開始往南方而去。蹄聲如雷鳴般響起,又漸漸消失於遠方天際。站在城頭強自支撐,一直指揮着屬下嚴防死守的宿州知府這才鬆了口氣,只覺得汗透重衣,雙手顫抖。

命也持械護衛在城頭的家人將他攙扶下城,直到了城內的府衙門前,卻不進去,提着一口氣站在府衙門前,命人拿着手本入內求見。

“督師大人有命,傳!”

一箇中軍旗牌官自儀門處跑來,至府衙門正門左側的角門前將那知府的手本交還,又打着官腔道:“督師大人命爾即刻進去,立刻傳見。”

那中軍官渾不把他這五品的朝廷官員放在眼裡,他卻是不敢怠慢,忙往身後使了一個眼色,自有家人長隨急步上前,將一包黃白之物塞到那中軍官的袖中。

用手捏將一捏,臉上露出一絲笑來,向知府道:“太尊大人,督師大人此時心中甚是歡喜,適才你遞本求見,他老人家說你恪盡職守,膽氣也壯,很是誇獎了你幾句。”

“是是,多謝中軍老爺提點。”

這知府一諾連聲,急忙邁着碎步往後堂而去。一路上卻都是督師的標營親兵,衣甲鮮明侍立於路旁,門禁甚是森嚴。待到了後院二門處,卻又是那中官親領,方纔得進。

第63章 倭亂(八)第3章 出海第25章 宗族(下)第37章 會晤(上)第64章 關寧(一)第5章 初會(下)第2章 獲救第7章 機遇(下)第30章 械鬥(下)第73章 南洋(十)第49章 鎮倭(一)第72章 法度(三)第70章 決戰(五)第62章 江南(四)第61章 伐明(八)第66章 北伐(八)第60章 鼎革四第9章 爭拗(下)第66章 北伐(三)第69章 相峙(二)第66章 北伐(二)第36章 崇禎(下)第23章 閱兵(上)第44章 定臺(上)第8章 宴客(下)第54章 反間(三)第71章 定鼎(三)第63章 倭亂(十一)第60章 鼎革(十一)第60章 鼎革(十三)第69章 相峙(四)第5章 初會(上)第42章 圍城(下)第60章 鼎革(十七)第60章 鼎革(二十二)第64章 關寧(五)第61章 伐明(五)第73章 南洋(五)第40章 出兵(下)第19章 甘蔗(下)第57章 試探(三)第6章 結交(上)第70章 決戰(十三)第60章 鼎革(十七)第72章 法度(五)第63章 倭亂(六)第73章 南洋(七)第70章 決戰(十三)第62章 江南(四)第59章 爪哇(七)第61章 伐明(四)第64章 關寧(五)第6章 結交(下)第66章 北伐(三)第37章 會晤(上)第56章 返臺(四)第60章 鼎革(十六)第16章 綁架(上)第61章 伐明(四)第67章 激戰(六)第57章 試探(二)第67章 激戰(一)第60章 鼎革四第25章 宗族(中)第62章 江南(一)第1章 回到明末第71章 定鼎(三)第69章 相峙(七)第60章 鼎革(二十七)第53章 造反(一)第61章 伐明(十)第47章 遼東(一)第26章 亂局(下)第64章 關寧(五)第65章 治平(十)第63章 倭亂(十二)第62章 江南(三)第37章 會晤(下)第59章 爪哇(一)第65章 治平(九)第4章 火拼(上)第71章 定鼎(三)第65章 治平(三)第72章 法度(三)第63章 倭亂(二)第54章 反間(二)第60章 鼎革(十)第59章 爪哇(三)第66章 北伐(十一)第60章 鼎革(十八)第55章 偷襲(三)第60章 鼎革(二十)第64章 關寧(六)第60章 鼎革(二十九)第56章 返臺(五)第8章 宴客(上)第59章 爪哇(八)第41章 大員(下)第49章 鎮倭(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