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郭圖來降

郭圖找到了呂曠韓營子等人,第一句話就是穩定軍心,但是讓郭圖沒有想到的是,呂曠卻並不買賬,連帶着一些將領也不怎麼買賬,見到郭圖的時候,呂曠只是別過頭去,好像沒有聽到郭圖的話,還是韓營子開了口:“郭大人,只怕有些事情你不知道,現在手下人人心浮動,相傳公孫瓚已經佔據了幾座城池,如今州牧大人又死了,將士們都不知道在爲誰而戰,我們也是無能而力——”

其實並不是無能爲力,而是衆人心中也是不安,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哪裡,纔會如此消極的對待,只是郭圖就算是明白又能如何,衆將領本身對郭圖就不是太恭敬,眼見衆人如此說話,郭圖的臉紅一陣白一陣的,遲疑了一下,只是氣咻咻的轉身出去了,不過並沒有回縣衙,而是折向顏良的住處。

再說此時顏良已經睡下,先前有些失血過多,如今身體有些虛弱,正需要好好將養,已經昏睡了好半晌,就連郭圖到來都感覺不到,本來看到顏良這樣子,郭圖都不想進行顏良,但是此時此刻郭圖等不得,就怕再等下去,廣昌城就要失守了,也只能無奈的將顏良喚了起來:“顏將軍——顏將軍——”

顏良迷迷糊糊地睜開眼,甩了下頭纔算是看清楚是郭圖,還不知道郭圖究竟是想幹什麼,不過遲疑了一下,還是有氣無力的道:“郭大人怎麼這時候來了?”

苦笑了一聲,郭圖無奈的嘆了口氣:“顏將軍,大事不好了,城中已經有兵卒開始叛逃了,我剛纔去找過助威將軍,但是在下的威望不夠,這些人並不買賬,我已經安排人鎮守四門了,如今還需要顏將軍出面,鎮壓那些將軍,不然廣昌必將危矣。”

“什麼——”顏良身子一震,一陣氣血上涌,猛地坐了起來,卻不想用力過猛,胸口一陣撕裂的痛處,不由得咳了一聲,竟然噴出來一口鮮血。

心中一驚,趕忙扶住顏良,郭圖此時可真是怕顏良有點閃失,那自己可就說不清了,本來就管不了那些驕兵悍將,要是顏良在死在自己面前,只怕那些人都要將自己殺了,急切間只是扶着顏良呼喚着:“顏將軍——”

緩了口氣,顏良擦了擦嘴角的血跡,胸口好受了一點,這才搖了搖頭:“我沒事,折舊陪你去見見諸將,這時候還在胡鬧,真是不知死活了。”

說着就要站起來,可惜全身無力,還是郭圖體諒他:“不如將他們叫到你這裡。”

“也罷,”顏良苦笑了一聲,自己真是傷的不輕,不承認都不行了:“來人吶,去給我吧呂曠韓營子他們全都給我叫來,那個幹不來可別說我顏良不客氣。”

“諾——”自然有親兵領命而去,便各自去找尋呂曠他們。

此時呂曠他們都已經各自回去,商量了半晌也沒有好主意,只是回去各自安撫手下兵將,卻不想不多久邊有人找來,卻是顏良的親兵,衆人識的,聞聽顏良讓他們過去,便已經猜到是怎麼回事,心中咒罵着郭圖,但是想想顏良的脾氣,衆人也不敢太違逆,還是各自趕了過去,只是不想這一離開,竟然又有不少人叛逃,雖然城門被呂威璜封鎖,但是兵卒們還是比較有想法的,竟然從城上垂下了一根根的繩索,然後溜了下去,也不知何時準備的繩索。

再說城中是如此,城外大營也是如此,竟然一夜之間逃走了不少,當知道流言的可怕,只是誰又知道,這流言的禍根,卻是從暗間的嘴裡傳來,更有城中逃出來兵卒,竟然在收了錢之後,跑到城外大營去喊話,只是拉攏其餘的兵卒一起叛逃,而袁紹的死訊傳開,城外大營也是人心惶惶的,自然有人跟着叛逃,而ie城外大營逃遁起來更容易,有人便拆了營牆,從裡面逃出來,便是將領們也止不住,況且城中一旦有人逃走,說明事態已經無法控制,而且竟然接二連三的有人來喊話,就連營中的將領都心中不安,擺明了一副敗落的樣子,甚至有將領都在考慮出路,而最近的邊軍則是最好的選擇,邊軍雖然是才崛起的,但是佔據了半個幽州,勢力也算是不弱,況且邊軍到現在還在擴張,投奔過去也是不錯的選擇,而且不是一直有傳聞,說邊軍的待遇好嗎。

至於城中顏良將衆人找來,苦口婆心的說了一番,衆人才表示不會叛逃,於是各自回營,但是誰也想不到,就在第二天事情竟然還是發生了,城外大營就在那天夜裡,竟然有一名小校領着五百人馬去投了邊軍,五百人雖然並不多,但是影響確實很大,幾乎在發現的同時,整個大營都沸騰了,一萬多兵馬都在議論着此時,彷彿有一下子一點希望也沒有了,兵卒如此,將領也是如此,而城外大營又缺乏統一的指揮,各個將領誰也不服誰,雖然有郭援爲主將,只是郭援生性剛愎自用,頗讓焦觸張南等人誰也不服,結果郭援強行鎮壓,竟然迫使王摩領兵降了邊軍。

至此事情一發而不可收拾,王摩雖然只是一名小將,但是畢竟是將領,而且是明着叛逃的,還與郭援廝殺了一陣,要說起來也是怨郭援,本來王摩沒想投降,只是發了幾句牢騷,結果郭援非說王摩想要投敵,要把王摩解了兵權,只是王摩怎麼會坐以待斃,乾脆就領着手下千人去投了邊軍,可惜如果袁紹還在,自然不會有這種事情的,但是到如今卻是很無奈,王摩一走,很多將領就沉不住氣了,一個開始盤算起來。

等郭圖顏良知道了大營的事情,差點直接給氣死,現在穩定都來不及,郭援竟然弄出了這麼一件事,只是此時臨陣換將更糟,好在郭援也有些吸取教訓,並沒有在逼迫其餘諸將,但是事情一旦發生,就再也不能更改什麼。

七月二十七日,感覺到廣昌城袁軍已經不行,隨即起兵五千,與閻柔留下的五千人馬,合計共萬人,聯絡南面的閻柔,立刻兵進廣昌城,率先對城外大營發起了猛攻,上萬人幾乎是猛衝了過去,而頭前領路的就是降將王摩。

等郭圖得知郭援所部被打,便安排準備出兵接應,或許還能將張遼所部殲滅於此,來個腹背受敵,只是想不到,邊軍一攻上來,特別是王摩領路,竟然有夏昭打開了一道寨門,邊軍輕而易舉的就攻了進來,有夏昭王摩在前,不少的袁軍將領在袁紹死後,惶惶間竟然選擇了投降,餘下郭援與幾名將領在大營中被團團困住,而此時呂曠才領着兵馬出城,結果沒有走了幾步,卻得知城外大營竟然已經失陷了,大營中大部分兵卒將校都選擇了投降,呂曠哪還敢遲疑,只是匆匆回了城。

呂曠回了城,將城外大營的消息告訴了郭圖顏良,當時顏良就是大怒,咒罵了一陣,只是催着呂曠趕快去救援,一丁不可能這麼快全都陷落的,要將被哭了兵將揪出來,呂曠不敢不應承,便領軍殺了出去,又在一起朝大營撲去。

只是這一耽擱,事情早就起了變化,演技年已經到了絕路,城中的救兵又撤了回去,雖然郭援還在堅持,但是兵卒們卻開始選擇投降,一時間大勢已去,上萬大軍竟然不戰自潰,等呂曠再一次殺出來的時候,竟然是王摩領人迎了上來,二人大戰一回,士氣低落的呂曠所部,竟然被擊潰,呂曠狼狽逃回了城中。

眼見堅守不下去的郭援,最後被手下的兵卒給綁了,去邊軍那裡投了降,至此城外大營完全落入了邊軍手中,原本兵力佔據優勢的袁軍,一下子反而成了劣勢,更糟的是,袁軍軍心渙散,不斷有兵卒逃遁,再無一戰之力。

張遼收復了城外大營,隨即兵圍廣昌,然後大軍分出一支軍隊,一路南下,去攻打上曲陽,至於閻柔留下人馬,則領着那五千人,緊緻去攻打上曲陽,這變故確實無法想象,以至於上曲陽一點防備也沒有,就被閻柔強行攻陷。

上曲陽一旦失陷,等於廣昌就成了孤城,於是城中兵卒更是惶恐不安,偏偏趕來廣昌傳送袁紹軍令的兵卒,竟然被閻柔抓住,消息不曾送到,郭圖也不知道袁紹還活着,廣昌城日復一日的更加惶恐。

眼見事不可爲,一向自私的郭圖竟然也選擇了投降,七月二十九日,郭圖與幾位將領密謀,打開了西城門向邊軍投降,讓還想堅守的顏良驚怒交集,大罵了一番,只是領三千人馬,從廣昌城殺出,一路奔東面而去。

廣昌城陷落,等於打開了中山國的北大門,也打開了冀州的門戶,而且郭圖等人率衆投降,邊軍不曾遭到重大的打擊,於是張遼領兩萬大軍從廣昌出發,然後橫掃望都唐縣蒲陰北平諸縣,卻幾乎沒有受到很大的抵抗,只有望都着實費了一把力氣,但是一天也已經攻陷,畢竟公孫瓚記錄大軍在攻河間國清河國,而廣昌失陷的消息傳來,等於袁紹的下落出了問題,怎麼會沒有人投降的。

第86章 長安之行第64章 天下之事第210章 朝堂之變第79章 殺機第30章 施壓第105章 提親第46章 破營第176章 鞠義取狐奴第227章 薊縣一戰(3)第227章 薊縣一戰(3)第164章 劉虞兵犯公孫瓚第246章 信都之戰第139章 漁陽之戰第247章 無終城第7章 蠱惑趙當第62章 莽漢第163章 金銀之禍第20章 對面第51章 青皮第36章 偷襲海狼部第18章 趙雲一戰(2)第14章 收心第81章 獷平之戰第186章 各展奇謀第91章 近長安第263章 窮途末日第34章 威壓阿突骨力第239章 廣昌亂第130章 決絕第46章 破營第15章 公孫瓚的逼迫第89章 丁小公子第203章 登臺拜將第39章 逼迫第114章 進城第124章 鮮卑之戰(4)第101章 面聖第219章 好一個亂字了得第111章 與呂布的戰約第247章 無終城第97章 董卓第159章 董白用計第10章 軍紀第130章 決絕第39章 逼迫第7章 蠱惑趙當第169章 絕境第131章 阿突骨力攻居庸第207章 人心第62章 莽漢第139章 離間第171章 劉虞被抓第124章 鮮卑之戰(4)第26章 狗子?程北第44章 兩軍交鋒第224章 疑心第123章 鮮卑之戰(3)第57章 冀州之行第20章 對面第29章 破邊軍大營第180章 一場戲第64章 天下之事第19章 趙雲一戰(3)第36章 偷襲海狼部第222章 人生如此第91章 近長安第192章 火龍第255章 先登營強破令支第139章 漁陽之戰第169章 絕境第29章 破邊軍大營第221章 詭計多端第114章 進城第7章 蠱惑趙當第63章 公器私用第192章 火龍第16章 偷襲第103章 吳綱來訪第180章 一場戲第33章 激戰第196章 先登對白馬(2)第215章 閻柔第257章 連下數城第205章 姿態第4章 邊軍(2)第74章 中山之戰第153章 相術第254章 不怕死第112章 下三濫第197章 遠見第218章 冒險之戰第84章 田豫之謀第11章 廄奚城第252章 拖延(2)第259章 公孫瓚休走第1章 回到漢末第144章 偷營第120章 鮮卑之戰第238章 毒計(2)第112章 下三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