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六節

大將軍李弘站在迴廊邊緣,望着灰濛濛的天空,無聲地嘆了一口氣。

園內的花草樹木都已枯萎凋零,滿目蕭瑟,陣陣寒風從樹梢上掠過,發出令人心顫的淒涼嗚咽。李弘稍感涼意,輕輕拉了拉身上的黑色大氅,緩步走進了花園。

這座府邸過去是長安一個富賈的宅院,規模不是很大,但位置很好,鬧中取靜,而且府內的建築佈局非常不錯。長安動亂時,這位富賈攜家逃到了益州,音訊全無,這座宅院隨即成了無主之物。孝獻皇帝在長安的時候,有不少朝中大員看中此宅的幽靜,先後居於此處。這次外朝諸府遷進長安城,長公主本打算讓大將軍住到未央宮北側的北闕甲第,但大將軍拒絕了。他接受了賈詡的建議,搬到了這座宅院裡,和賈詡做了鄰居。

李弘走到院牆邊,隱隱約約聽到遠處傳來孩子們的笑聲,聽到僕役們來來往往歡快的腳步聲,間或也還能聽到幾下清脆的琴聲。在這個寒冷的冬天裡,能坐在溫暖的書房內彈琴的也只有雯兒。想到文靜溫婉、善解人意的雯兒,李弘心裡立時涌起一股暖意,臉上也露出了喜悅的笑容,剛纔的憂鬱和彷徨霎時不翼而飛。

他負手於後,閉起雙眼,全神貫注地聆聽着飄蕩在風中的琴聲,雖然聽不真切,斷斷續續,但此刻在李弘的耳中,那就是天籟之音。它讓自己忘記了一切,讓快樂和幸福浸浴了全身。

天上飄下了雪花,漫天飛舞,美倫美奐。

琴聲悄然而止。

李弘慢慢睜開眼晴,長長吁了一口氣,彷彿從一場迷人的夢境中漸漸醒來。

李弘伸手撣了撣頭髮上的雪花,轉身望着站在遠處地傅幹,漫不經心地說道:“下雪了。”

傅幹擡頭看看天上飛舞的雪花,臉上露出一絲苦笑。大將軍最近沉默了很多,情緒也很低沉,常常夜不能寐,一個人徘徊在昏暗的燭火裡。朝堂上的爭鬥越來越激烈,作爲大司馬大將軍的李弘,不能視而不見,不能置之不理,但他找不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爭鬥雙方都是朝中重臣,都是大漢中興的柱石,在過去的十幾年裡,無論是蔡邕、荀攸、劉和、楊奇,還是鄭玄、李瑋、趙戩、朱穆、崔琰,他們都爲北疆的崛起,都爲拯救大漢,都爲開創中興大業建下了赫赫功勳。大漢正是因爲有了他們的忠誠和才智,有了他們的血汗和進取,纔有了今天中興的希望。

現在,如果任由事態發展,任由雙方殺得血流成河,損失最大的是朝廷,是大漢,中興大業必遭重創。

如果利用北疆武人的力量,支持一方,打擊另一方,結果更加難以預料。董卓在洛陽的失敗就是個例子,其後果是社稷的敗亡,李弘無論如何也不敢冒險。

退一步說,就算李弘動用了武力,把蔡邕等一幫老大臣全部趕出了朝堂,讓北疆系控制了整個內外朝,控制了全部權柄,而後會發生什麼?北疆系的矛盾即刻便會爆發。這在去年已經有了教訓。當初爲了攻打洛陽之策,北疆系的武人和士人幾乎正面對決。從這件事就能看出,此刻李弘若動用武力干涉朝政,朝堂上正在爭鬥的雙方爲了防止“董卓之禍”重演,馬上便會聯手。

在中興大漢這個前提下,北疆士人和大漢所有的士人一樣,對所有可能危害社稷振興的東西,都會堅決打擊,絕不留情。

士人一旦聯合起來了,一條心對付自己的敵人,這個敵人也就走到窮途末路了。

當年奸閹、何進、董卓、李傕、郭汜等驕橫跋扈,不可一世的權臣們的最後下場,就是血淋淋的例子。

士人們集體反抗,朝政必然荒廢。朝政荒廢了,社稷就會動盪不安。各地州郡的百姓因爲沒有活路了就會造反,繼而社稷搖搖欲墜,傾覆在即。那時,即使你手握權柄,即使你主掌了“天下”,你又能支撐幾天?

你可以控制大漢的權柄,控制大漢的京都,控制大漢的軍隊,但你能控制大漢十三個州的軍政嗎?你能控制大漢一百六十多個郡國的軍政嗎?你能讓十三個州的士人都對你俯首帖耳嗎?你能讓大漢幾千萬百姓都對你頂禮膜拜嗎?你以爲自己竊取了國祚,挾持了天子,霸佔了權柄就能爲所欲爲嗎?

李弘自己就是個例子。當年少帝繼承皇統的時候,李弘爲什麼要率十萬大軍威脅洛陽?當年董卓主政的時候,李弘爲什麼拒絕接受朝廷的調遣?當年袁紹等人起兵討伐董卓的時候,李弘爲什麼拒絕參加?還不是爲了北疆武人,爲了整個北疆的利益?當朝廷不能滿足北疆利益的時候,李弘的軍隊距離洛陽也就近在咫尺了。

前有李弘、袁紹等州郡大吏和朝廷對抗,今有劉表、曹操、孫權等州郡大吏和朝廷對抗。那李弘和北疆武人如果像當年的董卓和西涼人一樣霸佔了朝堂,會發生什麼?李弘能滿足所有人的要求?能保證所有的北疆武人、北疆士人,甚至包括天下士人,天下芸芸蒼生的利益?

不可能,朝堂上不可能只有一種勢力。社稷要想穩定,朝堂要想穩定,大漢要想富強,首先要讓各階層的人都能分享大漢利益。爲了保證各階層的人都能分享大漢利益,朝堂上就需要有代表各階層的勢力。北疆武人只是這些勢力中的一個,它無法代表天下各階層人的利益。

北疆武人掌握着軍隊,掌握着大漢最強悍的力量,但軍隊只是一把刀,是北疆武人用來實現和維持自己利益的武器。北疆武人不是大漢的軍隊,它只是大漢朝堂上的一股勢力而已,它只代表着北疆的利益,軍隊的利益。當北疆武人的利益受到損害時,這把刀便會露出血腥的嘴臉,肆無忌憚地殺戮。

李弘是北疆武人的一個代表,是維持北疆武人利益的一個代表。當北疆武人的利益無法得到保障的時候,李弘如果沒有及時站出來堅決予以維護,北疆其它武人會毫不猶豫地站出來。當年董卓死了,李傕、郭汜等西涼將領都幹了什麼?

蔡邕、李瑋、崔琰和衆多大臣懇請李弘不要在此刻率軍出征,正是擔心北疆武人失去控制,擔心軍隊這把刀失去控制。

李弘出征後,朝堂上的爭鬥未必會停止。一旦糧草輜重供應不上,大軍征伐失敗,李弘也罷,北疆武人也罷,北疆士人也罷,都有可能失去理智。朝廷上的武人和士人,士人和士人將血腥廝殺。繼而董卓之禍將再次重演,社稷將再度面臨崩潰的危險。

所以,在目前這種社稷不穩,中興大業極爲脆弱的時候,穩定高於一切。

現在需要武人去打天下,需要士人去治理國家,需要武人和士人齊心協力。同時,爲了鞏固武人在朝堂上的地位,武人也需要維持士人之間的爭鬥,維持各方權勢之間的平衡,從而保證武人的利益。而士人們爲了實現自己的理想,爲了自己的利益能夠最大化,一方面想方設法在士人之間的爭鬥中贏得勝利,一方面也積極支持武人入朝,竭力拉攏武人,利用武人的力量打擊爭鬥的對象。

各方勢力在朝堂上互相利用,互相打擊,互相扶持,互相依存,緊密聯繫,密不可分,這就象一條首尾相連牢牢捆住獵物的鏈條,任何一環斷裂了,整條鏈條的作用也就失去了。獵物會被釋放出來,已經斷裂的鏈條要麼被獵物踐踏爲齏粉,要麼眼睜睜地望着獵物逃之夭夭,一無所獲。

北疆武人要想進入朝堂,要想控制權柄,需要時間,需要一代人、兩代人的努力。當年高祖皇帝朝的很多將軍們,光武皇帝朝的很多中興名臣們就是這樣由武人逐漸轉化爲士人,繼而控制和影響朝政的。像關中的馬家,晉陽的王家就是例子。馬援的後人,王霸的後人,在兩百多年後的今天,依舊是朝堂上一支不可忽視,不可或缺的力量。所以北疆武人當務之急是維繫朝堂上諸勢力之間的平衡,維持朝堂的穩定,保住根基不穩的剛剛起步的中興大業。

如何才能保證穩定呢?

“仲淵說了什麼?”李弘走到傅幹身邊,打斷了傅乾的思緒。

傅幹向空中伸出手,幾片潔白的雪花輕輕地落到他的手心上,冰涼而柔潤。“仲淵兄說,丁立和朱魭兩位大人是清白的。”傅幹小聲說道,“他憤怒了。”

兩個人並肩走在花園小徑上,任由雪花灑滿全身。傅幹把事情的經過說完了,他停下腳步,輕聲問道:“大將軍,你到了櫟陽後,打算說什麼?”

李弘沉默了一會兒,突然問道:“彥才,你知道大漢最強大的力量是什麼?”

當然是軍隊了。傅幹不假思索地就想說出來,但話到嘴邊,他忽然意識到這個答案肯定不對,馬上把話又吞了回去。

“無堅不摧的力量,傾覆社稷的力量,威臨四海的力量。”李弘神情平靜,嘴角帶着一絲笑紋,又補充了一句。

傅幹微皺眉頭,凝神沉思。

李弘微微一笑,“當年,太傅袁隗手中沒有一兵一卒,但他毫無畏懼,和董卓血腥廝殺,倚仗的是什麼?張溫、馬日磾、崔烈等七位老大臣赤手空拳,北赴晉陽,輔佐長公主籌劃中興大業,倚仗的又是什麼?”

傅幹兩眼望着李弘,急切等待着答案。

“你還沒有想出來?”李弘臉露笑容,親熱地拍了拍傅乾的後背,繼續說道,“當年,秦王贏政憑什麼征服六國,一統江山?十五年後,這位偉大的始皇帝爲什麼丟掉了社稷?其後,高祖皇帝又憑什麼擊敗西楚霸王項羽,建立了大漢?”

“法?”傅幹吃驚地說道,“大將軍是說國策?或者,是律法?”

李弘不置可否,“十幾年來,大漢的軍隊打了一仗又一仗,是什力量讓我們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

“《兵律》?”

“或許你覺得不可思議,但你換一個角度,仔細想一想。如果沒有《兵律》,沒有正確的治國策略,如果沒有‘法’這個無形的強大的力量在背後支撐着軍隊,我們能打仗嗎?”李弘負手前行,傅幹跟在後面仔細聆聽,“同樣,大秦統一天下,失去天下,高祖皇帝開創大漢基業,都和當時所採取的國策,律法有重要關係。”

“皇權、相權、兵權都是由‘法’而生,皇權和相權的制衡也是從‘法’而來,中興大業也是因‘法’而得以推動和發展。”李弘揮了揮手,“在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就是‘法’,雖然它看不見摸不着,但天下蒼生,天下萬物都離不開它。”

李弘停下腳步,轉身面對若有所悟的傅幹,鄭重說道:“在黃老之學中,它叫‘道’。在本朝儒家學說中,它叫‘禮’。”

“隆禮重法。”傅幹明白了,“大將軍想和諧和合?”

“希望我能做到。”李弘憂心忡忡地嘆道,“雖然,難度很大,但我不能不做。”

十二月上,關中,櫟陽。

丞相蔡邕和大司馬大將軍李弘先後到達櫟陽宮,拜見了天子和長公主。

天子在宮內設宴招待兩位重臣。屋外雪花紛飄,屋內溫暖如春,關係密切的君臣四人坐在一起,閒話家常,其樂融融。

李弘今天情緒不錯,頻頻向蔡邕勸酒,席間就禮制、律法等問題虛心求教。

“先生,兗州刺史丁立和濟陰郡太守朱魭雖然違律,但其本意還是爲了社稷,爲了百姓。所以,我認爲朝廷應該在《田律》的相關條款上立即作出解釋,並適當減免兩位大人的罪責。”接着李弘從《春秋》、《禮記》之義上做了一番說明。

蔡邕一直靜靜地聽着,神情間並無不快。李弘說完之後,他只問了一句話,“子民在明堂制度上,有什麼建議?”

李弘張口結舌,愣了半天沒說話,很是狼狽。

長公主同情地望着李弘,急忙岔開了話題。但蔡邕置之不理,再次追問了一遍。李弘話中的意思,蔡邕當然明白,但他現在必須逼着李弘表態。

朝堂爭鬥,要適可而止,不能引發血雨腥風,動搖中興大業。目前朝堂上的勢力雖然錯綜複雜,但要想達到目的,還是要首先得到長公主和李弘的絕對支持。蔡邕在上計中接二連三地查出問題,把矛頭對準許劭、楊彪、李瑋等朝中勢力,就是想讓鄭玄、崔琰、郗慮等人失去支持和幫助,讓朝堂爭鬥日趨激烈,從而逼迫長公主和李弘做出選擇,說服楊彪、許劭、李瑋等人改變初衷。

其實蔡邕這麼做,也冒着很大的風險。朝廷中,上至京城諸府,下至各州郡縣,如果仔細查,大家或多或少都有利用律法漏洞或者直接違律的事。各級官吏爲了給本官署、本治轄下的州郡縣,或者給本人宗族撈取各種各樣的利益好處,無不想方設法,各施妙招。像許混、楊懿這樣明目張膽違律的官吏不在少數,而像丁立、朱魭這樣圍着律法邊緣和朝廷明裡暗裡鬥法的更是數不勝數。

這些事許劭、李瑋、崔琰等人都知道,他們手上肯定都有很多大臣違法亂紀的證據,現在沒有拿出來,沒有上奏彈劾,估計也是考慮到朝堂各方的整體利益,所以暫時還在忍着。一旦事情不可收拾,他們勢必會魚死網破,大家拼個同歸於盡,一起完蛋。

其實,很多官吏本人還是很廉潔的,就說許混和楊懿,家裡有的是錢,沒有必要貪贓枉法。但他們爲了政績,爲了完成朝廷下派的任務,不得不弄虛作假,不得不利用各種機會和朝廷搶奪財賦。另外,他們有錢,不代表他們的下屬也有錢。爲了讓下屬們安心做事,爲了獎賞下屬們做出的貢獻,他們必須儘可能給自己的下屬謀取福利。試想,一個縣衙只有十幾個官吏,他們要想把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條,需要付出很多血汗。你讓這些人窮得叮噹響,他們還有熱情做事嗎?就算有,那又能維持多久?既能守得住貧困,又願意任勞任怨做事的官吏,世上畢竟很少很少。

至於丁立、朱魭在兗州郡縣買賣土地的事,朝廷曾派行案使者多次下去協調,其中的經過朝廷一清二楚。黃河改道後,兗州很多地方成了黃泛區、河灘地,有些地方水退沙留,沙丘遍地,根本無法耕種。這些不可墾地賣出去後,最大的難題是重建溝渠以便有利灌溉,但朝廷調撥的錢太少。丁立和朱魭沒辦法,只好賣地籌錢。此事雖然違律,但當時朝廷是默許的,現在倒打一耙,的確說不過去。

蔡邕可以想象到李瑋的憤怒,而他就是想激怒李瑋,讓朝廷局勢愈發緊張,逼迫長公主和李弘讓步。他必須這麼做。因爲雙方爭鬥的時間越長,朝堂上的局勢就越有可能失控。讓蔡邕感到高興的是,長公主的手詔來得非常快。

李弘在蔡邕的逼迫下,艱難地說道:“我的意思,明堂的事,推遲十年再議吧。”說完後他非常緊張地望着蔡邕,擔心蔡邕一怒之下,臭罵自己一頓。

蔡邕顯然沒想到李弘會說出這句話,他瞪着李弘愣了半天。

長公主則喜上眉梢,衝着李弘嫣然一笑。她本來指望李弘先到櫟陽宮,和他仔細商議一下。迫於朝堂現狀,她打算讓步了,同意採用五室明堂制。但在做出這個決定之前,她必須得到李弘的支持,以便通過李弘來強行壓制李瑋。誰知李弘磨磨蹭蹭的,遲遲看不到人,反而是蔡邕先到了。當蔡邕逼問李弘的時候,她非常擔心李弘和蔡邕吵起來。李弘和李瑋的關係外人或許不清楚,但她知道,到了這種關鍵時刻,就算李瑋錯了,李弘也會毫不猶豫地站在李瑋一邊。兩人十幾年生死與共的交情,豈是朝政上的幾點分歧就能擊碎?

僥倖的是,李弘竟然想出了一個緩兵之計。

蔡邕怒哼一聲,把手中的酒樽重重放到案几上,剛想指責李弘,長公主說話了。

“這件事就交給陛下吧。”長公主指着坐在一邊百無聊賴,昏昏欲睡的小天子說道,“三雍建設關係到漢祚命運,容不得任何差池。今天我們既然解決不了,那就等到將來,陛下長大了,讓他和大臣們一起解決吧。”

小天子迷迷糊糊的,也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麼,仰頭打了個哈欠,然後接着長公主的話,順嘴說道:“這種小事,交給朕好了,朕來解決。”

蔡邕瞪大眼睛,漲紅着臉,張大着嘴巴,氣得頭暈腦脹的,一個字也說不出來。

李弘則喜形於色,笑眯眯地望着一無所知的小天子,高興得連連拱手,“陛下聖明,陛下聖明……”

小天子看到大將軍奉承自己,以爲大將軍和自己開玩笑,趕忙一本正經地坐直身軀,學着大將軍的樣子,衝着他連連拱手,“愛卿神武,愛卿神武……”

長公主忍不住掩嘴而笑。

小天子看到姑姑被自己逗樂了,突然興奮起來,衝着蔡邕又是連連拱手,“愛卿英明,愛卿英明……”

長公主伏案大笑。蔡邕非常尷尬,笑也不是,不笑也不是,極其難受。

大將軍李弘不失時機地舉起酒樽,恭恭敬敬地說道:“先生,退一步吧。陛下有陛下該做的事,我們有我們該做的事,何必要越俎代庖?”

蔡邕想了一會兒,突然捋須而笑,“兒孫自有兒孫福。好,好啊……”

第二天,長公主在鳳凰池(中書監)約見丞相蔡邕和大司馬大將軍李弘,商談有關正月裡的祭祀、典禮以及改元的事。

長公主認爲建興這個年號已經用了六年,考慮到朝廷已經收復洛陽,平定天下的日子也快了,中興大業也走上了正軌,應該改元一次,表示中興基石已經奠定,中興大業正走向成功。

因爲接近年關,朝堂上的危機也有了解決之道,鳳凰池的氣氛很輕鬆,很喜慶,笑聲不斷。

這時御史大夫劉和從長安城送來急奏。徐州特使荀彧違反禁令,私下會晤荀諶、辛評、審榮,密謀刺殺天子,叛逃襄陽。現已被京兆尹餘鵬捕獲,正在審訊。

鳳凰池霎時變了天。

謀刺天子?驚天之聞。那可是謀大逆之罪,九族盡誅,罪無可赦。

長公主大怒。下旨嚴查,凡涉案者,殺。

丞相蔡邕和大司馬大將軍李弘急返長安城。

李弘和親衛騎飛馬回到長安城的時候,天還沒有亮。

鮮于輔、徐榮、張遼、司馬懿、傅幹、王凌、閻志、蔣濟等人都在府內焦急不安地等待着李弘。

“給兗州、青州各部的命令是否已經下達?”李弘不待坐下,急切問道。

“命令已經下達了。”鮮于輔說道,“我們已急告兗州高覽、徐晃、彭烈、魏續,青州臧霸、管亥六位將軍,請他們做好迎戰準備。”

“給穎川各部的命令也已經下達了。”徐榮說道,“我們要求王當、張繡、紀靈、宋憲四位將軍密切注意豫州、荊州方向的動向,以防叛軍攻擊。”

李弘點點頭,對傅幹說道:“即刻奏請天子下旨,讓青州、兗州和穎川各部集結軍隊,如果叛軍來侵,則立即予以還擊。”

“奏章已經擬好,請大將軍過目。”傅幹從案几上拿起了一卷文書。李弘沒有接,揮手說道:“立即送到櫟陽,快。”

李弘坐到案几後面,輕輕喘了幾口氣,然後擡頭看看衆人,無奈而痛苦地搖了搖頭,“前天晚上,我和殿下說服了丞相大人,三雍的事無限期推遲,這個難題將來由天子去解決,誰知僅僅隔了一天,長安卻出了這麼大的事……”

衆人神情沉重,一言不發。這個時候,說什麼都沒用了。

“這是怎麼回事?是誰同意他們單獨見面的?”李弘的目光投向了鮮于輔和司馬懿。

和徐州、江東的談判一直在進行,李弘因爲政務繁忙,很少參加,日常會談都交給了鮮于輔和司馬懿。

司馬懿低頭不語。鮮于輔苦笑,“快到年底了,我看也談不出什麼名堂,就讓仲達陪着他們在長安到處走走,和一些老朋友見見面,這樣或許有助於招撫。這件事我曾對你說過,你讓我奏請天子,天子也同意了……”

“天子是同意他們離開館驛,但並沒有同意他們可以私下拜會老朋友。”李弘敲了敲案几,冷聲說道,“仲達,你給我一個解釋,他們怎麼會單獨見面?這次見面是誰安排的?是你嗎?”

司馬懿點了點頭,十分愧疚地說道:“我被他們灌醉了,當時……”

“伯翰(餘鵬)怎麼會出現?”李弘一掌拍到案几上,怒聲吼道,“你還要騙我嗎?誰讓你這麼做的?是不是李仲淵?”

司馬懿頭一低,不說話了。

“我告訴過你,不要參予朝堂之爭,你爲什麼不聽?”李弘氣得連拍案几,“你是不是想把我氣死啊?”

“子民,冷靜一點……”鮮于輔急忙勸道,“事已至此,還是快想辦法阻止事態擴大,免得不可收拾。”

“太尉大人現在怎麼樣?”李弘頹然嘆氣,無力地問道。

“暫時他肯定要回避。”徐榮說道,“他和荀彧是叔侄,和荀諶也是同宗,日子難過啊。”

“辛毗大人呢?”

“辛毗大人已經被羈押。”張遼說道,“其他原袁紹的舊部,包括太僕丞韓浩大人,屯兵武關的子率大人,屯兵陝城的蘇由大人,都要被羈押。”

“那袁耀大人呢?荀正大人呢?他們不會有事吧?”

屋內鴉雀無聲,寒氣層生。

“這事只要適當控制,應該不會牽扯到袁耀大人,但荀正大人……”鮮于輔低聲長嘆,“想當年晉陽的謀逆大案,冤死了很多人,這次恐怕……”

“這個李仲淵……”李弘連連搖頭,無奈至極,“他太狠了,竟然想出這種主意反擊……”

“大將軍,不要再抱怨仲淵了,要怪就怪丞相、太尉他們出手太毒了。”王凌冷笑道,“丁立大人他們可以動,但動朱魭大人,那就是找死。北疆的人,豈能讓他們這麼欺負?”

李弘狠狠瞪了他一眼,想罵卻沒有半分力氣。

過了一會兒,他指着司馬懿說道:“你馬上給我離開長安,快點離開,不要再惹事了。”

司馬懿惶恐不安,連連點頭,“我去哪?回河內嗎?”

“你立即趕到河東擋住鄭玄大師,把他接到洛陽去。”李弘說道,“我立即奏請天子和長公主殿下,拜鄭玄大師爲太學祭酒,即刻赴洛陽重整太學。”

“那辯議的事呢?”王凌奇怪地問道。

“三雍的事無限期推遲,還辯什麼辯?”李弘罵道,“你也去,不要在長安給我惹事了。”

“文遠,你馬上回家收拾東西去。”李弘指着張遼說道,“我馬上上奏天子,請他下旨,拜你爲兗州任刺史,先把兗州穩住。”接着他看看鮮于輔和徐榮,“我打算讓張郃暫領弘農郡太守,讓高覽暫領甘陵國相,讓徐晃暫領濟陰郡太守,你們看怎麼樣?”

“可以,應該讓他們到州郡任職了,否則將來怎麼辦?”鮮于輔笑道,“我覺得穎川太守韓銘也可以回朝了,讓王當兼領穎川太守吧。”

“這是目前最好的辦法了。”徐榮說道,“只要把州郡穩住,朝堂上怎麼亂都沒沒關係,影響不了大局。”

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五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九節穆斯塔法正說董卓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三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一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三十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五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一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一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二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四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七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五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八十一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一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六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九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七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七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六節東漢末年軍職制度演變轉載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八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四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一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二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二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七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五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二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七節轉貼東漢和帝后鹽鐵不再官府專賣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六三國人物介紹魏中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九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六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一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五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七十一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二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七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三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八節(下)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六節(下)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三十節第25章 血染于闐河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五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九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一節(下)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一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一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三十一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四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四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五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五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九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三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七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三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三節三國人物介紹吳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二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七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六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七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五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五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九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五十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六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四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二十節湘軍統領攻守之道起點浪子書友的書評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一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五十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一節第15章 千鈞一髮間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一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一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六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五十一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二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三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二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