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八節

戰船上,密密麻麻站滿了神情緊張,驚恐不安的民夫。

大黑回頭看看被熊熊火光映紅的夜空,看看那座彷彿在大火裡燃燒的高大城池,不禁搖頭苦笑,“軍候大人什麼意思?這些人也能打仗?”

啞巴嘿嘿一笑,“城池沒打下來,搬戰利品的人卻來了。”

驃騎大將軍府參軍事楊華在十幾個親衛的保護下,大步走上堤岸。楊華自去年底奉命到河東後,以最快的速度建好了船橋,但李弘擔心船橋出問題,命令他繼續留在洛陽行轅,專門負責統領北疆爲數不多的水軍和黃河漕運。

軍候張宇急匆匆趕來拜見。楊華看他一臉疑惑的樣子,笑着解釋了兩句。徐大人之所以選擇在夜裡攻打陝城,主要是考慮到北疆軍兵力不足,需要佈置大量疑兵虛張聲勢,以恐嚇敵人,分散敵人的兵力,爲大軍奇襲陝城尋找突破口。顏良大人和自己這一路水軍,都是疑兵,目的是在南、北兩個方向佯攻陝城以牽制敵人的守城兵力,幫助高順大人在西城門方向展開奪城大戰。

張宇恍然大悟,原來高順大人的軍隊纔是攻城主力。他指指正從船上下來的民夫,輕鬆笑道:“這麼說,大人把他們帶過來,是爲了搬運戰利品?”

楊華點點頭,“我帶來了三萬民夫,每人手裡都拿着一支火把。等一下我們趕到城下,火把一點,戰鼓一擂,駐守陝城的守軍必定嚇得魂飛魄散。”接着他指指西城門方向,和顏悅色地說道“大人現在可以帶着你的軍隊到西城門支援高順大人了,這裡的事就交給我。”

張宇大喜,急忙躬身告退。

西城門。

更多的北疆軍將士翻上了城牆,雙方誓死血戰。

北軍駐守西城門的兵力顯然不足,他們在北疆軍氣勢驚人的強大攻勢下逐漸退卻。

此時,漫山遍野的火把包圍了全城,歲氣中瀰漫着嗆人的焦糊味。如雷般此起彼伏的殺伐聲和震耳欲聾的戰鼓聲驚天動地,城內的守軍陷入了極度的恐懼和驚慌,士氣一時低落到了極點。

駐守西城門的北軍軍司馬指揮北軍士卒奮勇作戰。他聲嘶力竭地叫喊着在黑夜裡聽起來格外的淒厲和絕望。幾個倉惶逃跑的士卒被他當場射殺。

高順爲了迅速拿下陝城,不惜孤注一擲,把兩千兵力全部投入了戰場。何凱和李哲緊隨高順之後,也帶着部曲親自攻上了城樓。一營人馬,三位統軍大人,氣勢如虹,鋪天蓋地,如同狂風暴雨一般,瘋狂地殺上城頭。北疆軍這種強悍的攻擊,給了北軍守城士卒重重一擊。

高順的盾已經碎裂,手中的戰刀也已經卷了刃。他迎着飛撲而來的敵人大吼一聲,硬是以厚實的刀背砸開了敵人的腦袋,然後順手奪過敵人的長戟,“上,上,殺過去……”

親衛們護在高順左右,刀砍斧劈,步步推進,勢不可當。高順長戟舞動,連殺三人。兇狠的敵人橫空一刀,斬斷戟柄。高順眼明手快,一手拿着戟頭,一手拿着半截戟柄,以匪夷所思的速度一頭撞了上去。敵人措手不及,被他撞得倒飛而起。高順手上的戟頭順勢狠狠地插進了敵人的小腹。鮮血噴射,頓時濺了高順一臉。高順還沒來得及伸手去擦,一把呼嘯的長槍已經裂空而至。

“殺……”高順躲無可躲,張嘴吐出一口血沫,一拳砸上槍頭。長槍崩開,槍勢不減,直直刺穿了高順身側的親衛。那親衛臨死前一把握住長槍,發出了一聲驚天長嚎。高順心絃震顫,虎吼一聲,身形騰空飛起,一腳踹飛那執槍大漢。

大漢慘叫一聲,連連倒退,仰首栽倒於自己的軍司馬腳下。那北軍的軍司馬睚眥欲裂,怒不可遏,“殺,殺了他,那是北疆軍的校尉,給我殺了他……”

弩箭厲嘯,人影飛動,北軍士卒高聲吼叫着,一擁而上。高順夷然不懼,在親衛們的驚呼聲中,一把抓過一名北軍士卒,把他緊緊貼在身前,擋住了數支利箭。箭止,高順大吼一聲,把那死絕的北軍士卒狠狠地砸向了衝上來的敵人。

長刀呼嘯,高順猶如嗜血猛獸,咆哮而進。暴喝聲裡,人頭飛竄,鮮血四射,斷肢殘臂凌空飛舞,慘烈的叫號聲霎時撕裂了黑夜的死寂。

刀斷,拳到,一張憤怒的臉頓時被砸扁,瞪圓的眼珠子爆裂而出,龐大的身軀騰空飛起。高順再起一腳,把厲號的敵人橫空踹出城頭。北軍的那名軍司馬憤怒的叫罵着,迎着高順就是雷霆一刀,“老子劈了你……”

高順急退,瞬間連撞兩人。一名北軍士卒怒號側擊。高順飛身讓過,右手抓住敵人的戰刀,左手抓住敵人的皮甲,大吼一聲,把敵人凌空舉起。那軍司馬的戰刀挾帶風雷之聲,再度砍至。刀下,血濺,慘叫聲撕心裂肺。高順再吼一聲,拋下死屍,右手戰刀猶如閃電一般劃空而起,“拿頭來……”

那北軍的軍司馬驚駭之餘,爆發出一聲震天狂吼。吼聲剛起,頭顱便騰空而起,帶着一蓬鮮血向黑暗裡急速射去。

“殺下城樓,殺下城樓……”高順一腳踢飛無頭屍體,縱聲狂呼,“殺下去……”

張宇帶着一曲將士在黑夜裡高速狂奔。

顏傑帶着一部兵馬飛速殺到西城門。

西城門上的吊橋轟然落下,城門在北疆軍將士的歡呼聲中,緩緩打開。

高順渾身浴血,以刀駐地,威風凜凜地站在城門邊上。激戰過後的北疆將士們三三兩兩地坐在血泊裡,劇烈地喘息着,一個個疲憊不堪。

顏傑打馬衝進城門,衝着高順大聲叫道:“大人,本部殺向何處?”

“直殺軍營,護住糧草。”高順揮手吼道,“快,要快,防止北軍點火燒糧。”

“走,走,兄弟們,隨我殺向敵營……”顏傑縱馬狂呼,帶着士卒們向城內呼嘯而去。

張宇出現在高順面前,上氣不接下氣,站都站不穩了,“大人……”

“快,帶人直殺府衙,見什麼殺什麼,一個不留。”高順咬牙說道,“給我殺乾淨。”

張宇不再說話,朝身後一揮手,繼續狂奔而去。

高順隨即命令何凱帶人守門。自己和李哲兩人帶着數百士卒尾隨在張宇之後,向城內一路殺去。

北軍守將趙玄萬萬沒想到北疆軍幾個時辰就打下了陝城。他原以爲自己守上兩天絕對不成問題。兩天後,牛輔得到消息,率軍回援,北疆軍就要不戰而退,所以他很安心,連萬一城破後焚燒糧草的準備都沒有做。顏傑攻佔軍營的時候,趙玄正在北城門上。聽說城池被攻破了,糧草輜重也被北疆軍搶去了,他當時就傻了眼。現在即使殺出去了,見到牛輔也是死罪。

趙玄過去是北軍軍司馬,何進死後,他被董卓升了官,做了別部司馬,然後再也沒有得到升遷。沒有得到升遷他也無所謂,董卓對北軍軍官很刻薄,一向不升職,有怨言的也不是他一個。但他無法忍受的是,他在軍中屢屢遭到西涼軍官的排擠。要不是他給牛輔送了幾次重禮,他連這個別部司馬都保不住了。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老子走人。

趙玄毫不猶豫,立即下令打開北城門,投降了。

負責大軍糧草輜重的不是趙玄,而是牛輔的長史。這位長史正在府衙內焦慮不安,心驚膽戰的時候,張宇帶人殺了進來。北疆軍見人就殺。投降?投降也殺。於是這位長史大人十分不情願的掉了腦袋。

顏良、高順、楊華、孫鸞等人齊聚城內。

府衙內的屍體已經清掃乾淨,夜空裡漂浮着濃濃的血腥味和松油火把的焦木味。

顏良和諸將談笑風生。周山夾在人羣裡,面色蒼白,雖然大軍已經順利奪下了城池,但戰場上的血腥和死亡還是讓他非常震駭和恐懼。紙上談兵是一回事,真正打起仗來卻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周山心有餘悸,他想逃離這裡,想逃離殺伐和鮮血,想尋找一處風景秀麗的山野遠遠避開塵世的殘酷和痛苦。

楊華帶着趙玄拜見了顏良。顏良沒有爲難他,安慰了幾句,叫他暫時帶着人馬到河對岸的大陽城去。

北疆軍這次非常幸運。北軍留守陝城的軍隊本來有五千人,但一千人馬送糧草到澠池去了,還有一千人馬到潼關押運糧草了,因此城內只剩下三千人。按道理,北軍留三千人守城綽綽有餘。然而,北疆軍充分利用了黑夜攻城的優勢,誘使守城北軍分兵駐防城門,結果北軍上當中計,被北疆軍抓住了防守上的漏洞,丟了城池。

顏良和楊華商量一下,隨即組織民夫進城,把繳獲的糧草輜重運到河東。

陝城是北軍撤回關西西部的必經之路,北疆軍攻佔陝城後,牛輔的大軍隨即被北疆軍包圍在了澠池一帶。此時北軍沒有糧草,又被北疆軍包圍,死路一條。

高順、孫鸞、顏傑等人都很興奮,圍在地圖上商討圍殲北軍的事。

“大人,我們攻佔陝城的消息,最遲今天晚上就能傳到牛輔軍中。”孫鸞看到顏良走到案几旁,笑着說道,“牛輔得到消息後,明天會急速後撤,後天就能全力攻打陝城。只要我們堅守陝城,把北軍擋在城下,牛輔和北軍就完了。”

“是嗎?”顏良低頭看看地圖,又看看高順,“子平,你認爲呢?”

“要想等到徐大人和玉大人的大軍趕到陝城,我們至少要堅守三到五天。”高順神情嚴峻地說道,“爲了全力打通後撤之路,牛輔必定會派駐重兵防守澠池,以阻擋徐大人和玉大人的大軍。這樣一來,我們五千人馬就要獨自面對至少三萬北軍的瘋狂攻擊。我們糧草輜重都很充足,河東還能及時支援我們,所以堅守陝城五天以上,絕對不成問題。”

“北軍有近四萬兵力。隨軍所帶的糧草最多隻能支撐三四天。三四天之後,北軍糧草盡絕,軍心渙散,士氣低迷,必將大敗。只是……”高順指指地圖上的澠池,擔憂地說道,“徐大人和玉大人只有兩萬多人,如果牛輔以一萬人死守澠池,兩位大人攻破城池的損失將非常驚人。北疆軍如果損失太大,即使能趕到陝城圍殲北軍,也無法全殲,最多不過重創北軍而已。”

“堅守三到五天?”孫鸞皺眉道,“假如牛輔以三萬人猛攻陝城,我們五千人的損失也非常驚人。”

“此仗就算全殲了北軍,我們也要折損過半,大軍將無力再戰。”高順說道,“董卓威怒之下,如果不惜一切代價再度出兵關西,我們就只能退守函谷關,而且關西、關東的局勢將變得非常緊張。”

顏良讚賞地連連點頭,“子平言之有理。徐大人正是考慮到我們兵力的不足,所以無意在陝城城下和北軍決戰。”他擡頭看看衆人,突然一笑,“徐大人的意思是,大軍立即撤出陝城,再上崤山。”

關西,新安城。

牛輔率軍趕到新安城下,準備發動奪城大戰,這時斥候急報牛輔,陝城失守。

牛輔大驚失色,急召諸將議事。此時形勢很明朗,北疆軍主力攻佔陝城,把北軍包圍了。北軍在失去糧草輜重的情況下,兵力上的優勢已經蕩然無存,唯有撤退,急速撤退,否則就有全軍覆沒之災。

李傕、郭汜等人非常憤怒,指責牛輔不聽賈詡的勸告,執意要急速東進,攻打關東,結果造成今日困境。

牛輔冷笑不語。以北軍目前的兵力,撤回潼關完全沒有問題。只是撤回潼關後,大家不但無功而返,而且還延誤了董卓佔據洛陽,穩定社稷的大計,諸將或多或少都要受到懲罰。自己是董卓的女婿,最多不過挨董卓幾句罵而已,但李傕、郭汜等人就沒好日子過了。

撤回潼關後,自己立即書告董卓,把兵敗關西的責任都推給李傕、郭汜等人,繼而慫恿董卓把這些老資格的西涼將領都調回長安去。沒有這些人和自己作對,大軍由自己說了算,攻打洛陽不過是舉手之勞。

撤軍是肯定的事,但如何撤?怎樣撤退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證大軍的安全,避免遭受更大的損失?

牛輔和李傕等人爭論不休,誰都不願意留下死守澠池。守住澠池,阻止兩支北疆軍會合,北軍纔有充足的時間攻打陝城,才能保證大軍突圍而走。但很明顯,誰留下守澠池,誰就要和北疆軍死戰,其實力的折損倒是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性命朝不保夕,岌岌可危。

牛輔無奈,最後只好把目光投向了坐在一邊沉默不語的賈詡,求助地望着他。

賈詡毫不推辭,拱手說道:“我留下守澠池。”

“文和……”李傕氣憤地叫道,“你是不是嫌自己老了,不想活了?對面是朱儁,是徐榮,很可能還有袁紹和袁術的援軍。朱儁和徐榮處心積慮設下這麼一個圈套,不會僅僅就是爲了搶我們一點糧草把我們逼回關中。他們的目的是要殺我們,要攻打關中。”

賈詡嘆了一口氣,“你放心,我能活着回去。”

牛輔十分歉疚,用力拍拍賈詡,“文和,我留一萬人給你。你一定要殺回潼關,和我們會合。”

賈詡搖搖手,“將軍給我三千人即可。人留得越多,我們的損失就越大,三千人足矣。”

牛輔苦笑道:“文和兄,我知道你有信心守住澠池,但我需要的不是你的信心。我需要足夠的時間攻打陝城,我需要澠池牢不可破。人太少,澠池如何堅守不破?”

賈詡微微笑道:“陝城一鼓而下,大人三天內就可以回到潼關。”

牛輔和衆人驚訝地望着賈詡,將信將疑。

“文和兄可以解釋一下嗎?”牛輔摸摸短鬚,十分疑惑地問道。

賈詡指着地圖上的河東蒲阪津說道:“段煨大人正在攻打河東,根據段煨大人的戰報來看,阻擊段煨大人的不是北疆軍,而是北疆的屯田兵,這說明驃騎大將軍已經率軍去打冀州了。”

大將軍要打冀州,北疆軍就要同時在兩個戰場作戰,北疆的實力顯然做不到。那麼大將軍必須要忍痛放棄洛陽,但放棄洛陽,把洛陽讓給我們,同時他卻出兵佔據冀州,那麼大將軍這個叛逆的罪名算是坐實了,會遭到天下人的唾罵和攻擊。所以,大將軍爲了自己的臉面和北疆的安危,無論如何也要堅持守住洛陽。

在這種兩難的情況下,大將軍首先要保證關西的兵力不受損失,以駐守洛陽,保護河東。其次,他又要我們保持對關東的攻擊,以維持我們對各地州郡的威脅,迫使各地州郡爲了自身的安全,給駐守洛陽的北疆軍提供糧草。

大將軍既不願意自己受損,又不願意把我們擊敗,最後只好想了這麼個辦法,搶我們的糧草輜重。關中一地實力有限,要想再次籌措四萬大軍幾個月的糧草,需要時間,最快也要到五月冬小麥收割之後。也就是說,我們下一次的攻擊,最快也要到六月中才能開始,而有了這段時間的緩衝,大將軍可以全力攻打冀州,佔據冀州。

冀州到手,大將軍有了堅實的後盾,他就可以用冀州的錢糧來支撐關西的北疆軍和我們展開決戰。

賈詡搖搖頭,愁眉不展地說道:“七月,應該是決戰時間,這一點,請將軍大人在給太師大人的書信中,務必說清楚。”接着賈詡輕拍案几,神態輕鬆地說道,“由北疆目前的關西策略可以看出,徐榮此計,旨在逼迫我們撤退,無意和我們決戰,所以,大軍可以暢通無阻,一路順利返回潼關。”

賈詡的分析雖然頭頭是道,但打仗歸打仗,不是瞎猜就能決定戰局的。牛輔和衆將驚惶不安,該幹什麼還是幹什麼,誰也沒把賈詡這番話放在心上。

牛輔留下五千人馬給賈詡防守澠池,自己帶着大軍連夜撤退。

新安城到陝城一百五十里,兩天的路程,北軍一天一夜就到了。

望着暮色裡的陝城,望着城樓上高高飄揚的大纛和五彩繽紛的戰旗,牛輔和李傕等人心情沉重。賈詡的估計是不是正確的?北疆軍主力是不是離開了陝城?

斥候飛報,茅津渡口和陝城渡口上,船隻往來如梭,人流如幟,沒有看到北疆軍有任何撤退的跡象。

這時,城內戰鼓如雷,殺聲如同山崩地裂一般,驚天動地。

牛輔猶豫了。將士們一路急行而來,疲憊不堪,在黑夜裡倉促攻城可能遭到慘重傷亡,但李傕和郭汜等人卻強烈要求立即攻城。李傕說,徐榮這個人我們非常熟悉,早年在西疆的時候,他和羌人打仗,從來沒有打輸過,立了許多戰功。否則以他的年紀和關係,怎麼可能被拜爲西涼府的都尉?此時如果徐榮在崤山埋伏一支人馬,半夜突襲大營,我們的損失會更大。

西涼的一幫大小將領都認識徐榮,這個人早年打仗就厲害,更不要說現在了。牛輔不再猶豫,斷然下令攻城。

一鼓而下。

城內的北疆軍不戰而退,直接出北門上船跑了。

北疆軍跑得快,北軍跑得更快。

牛輔和李傕等人對賈詡佩服的五體投地。牛輔一邊急令大軍撤回弘農,一邊急報賈詡,大軍已過陝城,請速速回撤。

徐榮連續三天都沒有攻城,澠池非常安靜。

賈詡白天沒撤,到了半夜,他悄悄帶着五千人馬出城一路狂奔。

天亮的時候,大軍趕到望雲亭,被顏良堵住了。

顏良看到北軍主力離開澠池後,立即下山設陣。徐榮給他的命令就是不惜一切代價攔住最後一批撤離澠池的北軍。這一仗,無論如何要打一下北軍,讓他們暫時不敢繼續攻打關東。

賈詡二話不說,傳令五千北軍將士,大軍已經被圍,無處可逃。想投降的去投降,不想投降的,丟下武器,回家去吧。

北軍頓時炸了營,五千將士一鬨而散。

顏良和將士們目瞪口呆,怎麼也沒想到,北軍突然炸營了。

賈詡帶着十幾個親衛趁機逃進了崤山,抄小路直奔弘農城而去。五個軍司馬和一幫北軍軍官商量了一下,帶着幾百親衛投降了顏良。

高順、孫鸞等人帶着人馬四下圍追招降北軍散兵。中午的時候,折衝將軍玉石和都尉李雲也帶着前鋒營趕到了望雲亭,一路上他們也招降了兩千多北軍散兵。

顏良苦笑着對玉石說,這年頭,打仗也越來越新鮮,還有這麼打仗的。

牛輔留下張濟戍守弘農城,自己帶着大軍一直撤回到桃林要塞。

牛輔急報長安朝廷和太師董卓。大軍糧草輜重被北疆軍奪去,無力繼續攻擊,被迫撤回。

三月中,長安。

屋外大雨滂沱,偶爾還有幾聲雷聲從遙遠的天際轟然傳來,震撼天地。

呂布負手站在司徒府的書房內,透過薄薄的雨幕,望着窗外綠茵茵的花草,沉默不語。

關中從二月開始,先是陰雨連綿,接着又時不時下兩場暴雨,間或還有幾次風暴,氣候非常反常。由於陰雨不止,導致莊稼受損,渭水河暴漲,春耕也成了問題。天子隨即下旨,祭拜天地以祈求老天顯靈,讓關中儘早見到太陽。

祭拜一事應該由太師大人負責,但太師董卓一直待在郿塢,除了新年的時候到未央宮覲見了一次天子外,就再也沒到長安來過。天子的聖旨送到郿塢後,董卓推說身體不適,請司徒王允大人代爲主祭。今天就是主祭的日子,司徒王允大人率領公卿百官於郊外設高壇拜祭天地,祈求關中早日放晴。

呂布輕輕嘆了一口氣。這麼大的雨,司徒大人和一幫公卿們一定溼透了。老天有眼,應該體諒百姓的苦難,停了關中這場無休無止的雨水。

一陣清冷的微風輕輕掠過,淡淡的水霧隨之飄進書房,把點點水星悄悄灑落到呂布臉上,些許寒意隨即滲進了皮膚,直透心脾。呂布不由自主地打了個冷戰。

自從太師大人下令出兵關西后,呂布和張遼的軍隊就由槐裡城調到了陳倉。董卓顯然不相信呂布和他的幷州兵,他大概擔心呂布和徐榮對陣的時候,會臨陣倒戈。於是就把呂布的大軍調到了扶風郡的西面,以幫助皇甫鴻駐防大散關,防止韓遂和馬騰的大軍趁着關中空虛的時候出兵騷擾三輔。

呂布沒有不滿,相反,他很高興。這不僅僅是因爲他不願意和徐榮,和北疆軍對陣戰場,更因爲他距離報仇雪恨,距離剷除奸侫的機會更近了。

呂布慢慢轉過身,在書房內緩緩踱步。

自己認識王允,是因爲張遼的關係。王允家世顯赫,名震天下,又是朝中三公重臣,憑自己的身份,無法攀交。雖然自己也是兩千石的中郎將,但因爲自己的出身、學識等緣故,王允不會正眼看自己。

張遼的老師是郭蘊,和王允有多年的交情,張遼也算是王允的子侄輩。因爲軍餉的事情,張遼去找王允幫忙。王允聽說是爲了給幷州軍補餉,一口答應,而且馬上就辦妥了。自己很感激,和張遼一起登門拜謝。

王允對自己非常好。自己無法表達對王允的感激之情,只能說“好”。自從那次認識之後,王允經常邀請自己到司徒府參加各種筵席,給自己介紹許多門閥權貴,名士豪傑,還暗中給幷州軍添置了許多軍械。另外,新年的時候,他又給自己在長安購置了一套豪宅,讓自己把家小安頓了,但這些都不是自己感激王允的最主要原因。自己之所以願意肝腦塗地效忠於王允,是因爲王允相信自己,給了自己報仇的機會,也給了自己報效國家的機會。

王允要殺董卓。王允信任自己,把誅殺董卓,拯救天子,振興社稷的重任交給了自己。士爲知己者死,自己第一次深切感受到這句話的意思。

但要殺董卓,比登天還難。董卓現在待在高大堅固的郿塢裡,郿塢裡有董顯的七千大軍,三千鐵騎,有號稱可用三十年的糧食物資,牢不可破。董卓到長安的時候,前前後後有數千重兵看護,一般人無法近身,包括自己,也只能走到董卓六步之外的地方。無論是動用軍隊,還是獨自刺殺,都沒有任何成功的可能。

自己受王允的重託,苦思冥想了很長時間,沒有想出任何誅奸之計。要殺董卓,靠自己的六千幷州軍,根本不可能。

殺董卓,不僅僅牽扯到軍隊,牽扯到董氏親族子弟和董卓的諸多忠實部下,還牽扯到天子的安危,牽扯到公卿百官和門閥權貴,牽扯到關中三個郡縣和數十萬百姓。只要一個地方有疏漏,誅奸大計就有可能失敗,關中就有可能陷入萬劫不復之地,更有可能連天子的性命和大漢的社稷都被一起葬送了。

自己數次和王允密談,提到諸多無法解決之處,希望王允能夠幫助解決,但王允每次都一口拒絕了,非常乾脆的拒絕了。自己很沮喪,只能努力想辦法,竭盡所能的想辦法。

這次大軍到了陳倉後,王允一直沒有和自己聯繫,直到前天才接到一封口信。

王允十萬火急地要自己秘密回長安,有什麼急事?

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一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一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四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三十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五十一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九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八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八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四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五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八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七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九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一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九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二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六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五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三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九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三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四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七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七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四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六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七節(下)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八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六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四節-第十七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一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七節三國人物介紹魏上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八節(上)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一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一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七節湘軍統領攻守之道羅蘭死亡騎士書友的一些書評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四十一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九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六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八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四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七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三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九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一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三十一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四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四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一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七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三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七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五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四十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六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三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九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八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四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五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三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九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四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三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二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九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一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一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五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五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九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一節第21章 求索復國路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二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四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二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二十一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四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五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二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九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九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九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六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六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五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