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家庭的生活消費

《西征記》作者:血色珊瑚蟲大漢鐵騎如同摧枯拉朽一般的碾過聯軍五萬大軍,不但嚇破了龜茲王白英的膽子,也令周遍的其他小國真切感到了天威的恐怖。所以當聽聞漢軍兵不血刃地焉耆都城南河城後,尉黎,危須二國立刻投降,其王親自到南河城,向龐德獻上金印、寶刀、地冊,以示降伏;而離龜茲較近的尉頭、溫宿、姑墨三國君主,則齊聚龜茲王城他幹,想與龜茲王商量個章程。摒退殿內衆人後,偌大的龜茲王殿內,就只剩下四名國王。三人寒暄幾句,便單刀直入,詢問白英將如何應對局勢。

“你們還問我什麼?佛祖保佑,我是不會再抵抗的,我寧願出家爲僧,大漢要什麼都給他們吧!”白英自逃回後,精神便陷入了極不穩定的狀態中,整天頌經禮佛,對其他三名國王的到來,竟也毫不放在心上。丟下這句話後,白英就不再言語,閉上眼念起佛經來。幾位國王看着這位西域最強大的國王如此作爲,心中滿是鄙夷,大漢就算是天兵天將,也不過才一萬人,若不是你臨陣脫逃,北山那一戰勝負還未可知呢。丟了幾萬人回到國內,頭就想遁入沙門避禍,還有什麼王者的風範可言論?姑墨王清了清喉嚨,說道:“看來白英大王今日貴體欠安,我等也不想多打擾,但是戰是和,總要有個章程。

聽聞大漢在南河城,可是把投降的焉耆王族全部貶爲庶民,連尉黎,危須二國的土地子民,也被削減了一半多。若這樣投降,我們的損失會不會太大?”“可不是呢,若依過往大漢作爲,做個屬國也沒什麼大不了。即使西域都護那邊要打點供奉,也只是九牛一毛,但如今大漢要這麼拿走我們的土地子民,也未免太狠了點。”溫宿王恨恨的接口道,“若逼得我們急了,關起城門據守,我們各有萬餘人馬,野戰不行,守城總行了吧?再加上我們守望相助,大漢又能如何?”尉頭王附和了幾句,嘆了口氣低聲道:“可惜這龜茲王無意領頭抗漢,否則以這他干城堅固,存糧充足,城內又有十萬子民,怕他大漢區區一萬人?”溫宿王瞄了遠處兀自搖頭晃腦的白英,忽然目暴精光,偷偷對另二人做了個拿刀切下的動作,姑墨王連忙拉住他,朗聲道:“既然大王沒有什麼吩咐,小王幾個就告退了,改日再來看望大王。

”三人退出大殿後,從大殿的側面牆壁上,打開了一道暗門,從內走出一名十七八歲的少年和一名老僧。少年帶着幾分痛心,幾份失望和幾分關愛的眼神注視了王座上的白英半晌,拉住老僧說道:“國師,父王已經無法主事,大漢大兵壓境,國內無人可用,而那幾名狗王竟然也來打我龜茲的主意。如此強敵環伺下,我該如何是好?”老僧的面容古井不波,雙手合十道;“太子殿下,‘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世間萬物,都只是名相而已。 殿下只要常念此‘四句偈’,便能始終保持靈臺清明,而不是象大王那樣,爲外魔所乘。

““河愁受教了,可是,如今的局勢……”“殿下擔心有三,一爲大漢,二爲大王,三爲尉頭、溫宿、姑墨三名國主。此事說難也難,說易卻也甚易,一切方法,便還在剛纔那‘四句偈’中。”老僧見名叫白河愁的少年一臉的迷惑不解,便接下去說,“貧僧曾聽說,東土大漢國,乃是天朝上國,人物風華,典章禮儀,物產豐饒,皆遠非西域各國可比。太子自幼博覽羣書,通曉漢話,大漢之事,自然比貧僧更清楚。 若殿下能捨下這龜茲王基業,投身大漢,以大漢仁德,此間十萬生靈,便皆爲殿下所救。

捨去王位後,大王也可依其言遁入沙門,日夜燃燈禮佛,也是一樁幸事。至於那三名國主,雖然隨身帶了兩千護衛,只要殿下捨身,大漢難道會坐視此等惡徒嗎?”白河愁聽了,連忙拜倒,“國師此言,真如醍醐灌頂,我龜茲王室一支,若不能爲龜茲十幾萬子民捨身,又有何面目稱王?又有何面目對我佛?白河愁願舍祖宗基業爲禮,請大漢爲我龜茲萬民解除此禍,還請國師助我。 ”老僧終於面露微笑:“善哉,‘菩薩摩訶薩普爲利樂諸有情故,求趣無上正等菩提。

’‘觀諸法皆空。不捨一切有情’。殿下既有此善念,貧僧自當效勞。貧僧有一門徒正南河城掛單,就請殿下修書一封,附上信物,貧僧自會設法。”三日之後的中午,尉頭、溫宿、姑墨三國國王藉口探望龜茲王白英,請求入宮,遭龜茲守衛拒絕後,悍然率兩千護衛強行闖宮。龜茲承平已久,宮門守衛也多是些樣子貨,突襲之下,竟然一觸即潰,讓三王軍輕易佔了宮門。幸而太子白河愁早有防備,在宮門內伏下數百禁衛,等亂軍王宮內道後,四面截住廝殺。 三王利慾薰心,見局面混亂,乾脆一陣亂箭把衝在前面的手下和龜茲禁衛一起射倒——就此穩定住局面後,再利用人數優勢,漸漸佔了上風。

而他干城內大多龜茲守將事先被三王買通,見王宮喊殺聲一片,竟也無人來救。白河愁使着一條方天畫戟,白衣白甲,勇猛無匹。他領着幾名侍衛從暗門中衝出,強行突進,幾乎殺到三王近前,可是轉眼,又被敵人的優勢兵力包圍住,前進不得。白河愁見突襲不成,只得率衆後退,左突右殺,衝出重圍,終於退卻到內殿大門內。 內殿中,禁衛們用沙包在殿門壘起了工事,白河愁一身白袍已染得血紅,眥裂髮指,對着包圍上來的敵軍憤怒地喊道:“三位王上,我龜茲向來對你等不薄,你等今日怎可做此忘恩負義之事!”姑墨王身批金甲,意氣風發,見大局已定,嘴上自也不肯服輸:“你這逆子,軟禁大王,妄想綁了老父投降大漢麼?幸好被我們識破,我們今日就是要替白英大王清理門戶。

”溫宿王更是囂張,跑到陣前,舉着戰刀高喊:“跟他廢話什麼!諸位勇士,只要殺進殿去,殺了龜茲太子,龜茲王城內的美女財物,任你等搶劫三天!殺啊!”“哦!哦!殺進去!搶錢!搶糧!搶女人!”三王軍中有不少都是用重金收買而來的亡命之徒,平日裡就在大漠裡打劫商隊,殺人越貨,無惡不作。 如今聽到重賞,便如同蒼蠅見了血、惡狼見了肉一般,敲擊着兵器,磨着牙,流着口水,大聲鼓譟起來。溫宿王見自己一番話引得己方士氣高漲,大爲得意,對其餘二王笑道:“兩位大王,就由小弟帶人先行一步……”話說一半,嘎然而止,只見一支修長的羽箭插進了他咧開的大嘴,從腦後透出。

溫宿王的喉頭動了幾動,終於沒發出什麼聲音,往後踉蹌了幾步,軟倒在地。衆人看着這個景象皆是一楞,都住了嘴,剛纔還嘈雜無比的殿前廣場上,出現了一瞬有些滑稽的平靜。 “背後有敵人!”姑墨王第一個反應了過來,轉身一看,只見身後十幾丈處出現了一隊騎兵,爲首一騎正往背後箭壺抽箭,身後衆騎也已搭弓上弦。“轉身!快轉身迎敵啊!”還沒等衆人豎起盾牌防禦,第一波恐怖的齊射已經到了——破甲錐的威力,幾乎直接將頭兩排密集列隊的士卒串在一起。

比破甲錐尖利的破空之聲更令衆人膽寒的是,從那隊弓騎背後傳來的隆隆馬蹄聲。大漢碟騎,幾乎毫無阻隔就穿過了三王軍陣——三王爲了巷戰廝殺方便,吩咐手下只裝備輕甲、戰刀、弓箭和小盾,這些武裝在起速的重騎兵面前,幾乎毫無抵抗之力。 姑墨王轉就逃,沒跑出幾步,卻感覺身體一下子輕了起來,下一瞬間,竟看到了身後漢將那飛舞的長刀和自己無頭的身軀。傍晚時分,領軍將軍高順率長水營主力他干城。望着龜茲王城巍峨的建築,華麗的雕塑,寬廣的街道,林立的佛塔和的城市規模,衆將士都是吃驚不小。

軍司馬郝昭驚歎道:“早聞此城曾爲西域都護治所所在,爲西域第一大城。想不到竟有如此盛況,雖爲異域景色,但華美幾乎不輸二都!”“呵呵,年輕人真沒見過世面。”高順笑道,“舊時長安、洛陽景色,又豈是此城可比,只不過二都久歷戰火,所以大不如前。 中興之後,皇上愛惜民力,只是稍微修繕,未有大興土木而已。”劉潭用馬鞭指着街道兩旁三五成羣看着熱鬧的龜茲百姓,不屑地說:“大人說的甚是。下官以爲,立國之本,最重要的乃是人!建築再壯美的城池,若沒有善戰的軍隊和忠誠的百姓守護,就如同是身無片縷的美女,無端的惹惡人窺伺罷了。

如今日之戰,三王不過兩千之衆,竟敢謀奪十萬之城,龜茲人積弱至此,當真是可笑。”衆將聽了,都是大笑。高順卻若有所思:如今自己身邊的這些年輕人,都是在戰火中成長起來的一代,驕傲、好戰、樂觀是他們共同的性格。 本朝中興後,皇上一方面休養生息,另一方面也極力尚武,朝野上下,都透發着勃勃的英氣,就好象前朝孝武帝時一般!如今的大漢,與自己年輕時的那個風雨飄搖的國家,真是大有不同。下午先行入城平亂的長水營先鋒、飛翼二隊並高順直屬陷陣營騎隊共兩千人馬,此時已經完全控制了全城局勢。

王宮、軍營、倉庫、城門甚至主要街道,都已經牢牢掌握在漢軍手中,而漢軍的臨時大營,就建在龜茲王宮之旁。大軍開到王宮附近,便已經徵用的房屋駐紮,衆將把部隊安排妥當後,便跟隨高順大營。 大漢軍營,被牛油蠟燭照得通明,白河愁匍匐在地,卻感不到任何光明。下午的戰鬥,讓他再一次確認了大漢的武力:那些北山大戰殘留士卒口中的“阿修羅”,只是簡單的幾次往返衝鋒,就把三王那兩千名亡命之徒屠殺乾淨。大漢軍威之盛,已經深入在場龜茲人的骨髓,以至於那名領頭的漢將上來打招呼時,自己麾下那些勇士竟駭得連武器也拿捏不住。

難怪父親面對這樣的敵人,起不了任何反抗之心啊!不過既然我已經決定捨去王室富貴,便也沒什麼好怕的了。 “在下乃龜茲太子白河愁,父王身染重疾,不能前來拜見上邦天使,還請天使恕罪。今日之事,龜茲上下對大漢銘感五內!”高順看着眼前這名少年,滿身血污,多處受創,眼神卻仍是清亮明澈,心下佩服,安慰道:“太子不必多禮,這是末將的份內事。聽聞太子有意將龜茲全國託付大漢,我軍也甚是喜悅。不知太子於此事有何要求否?”“河愁並無要求,我白氏無德,不能守護龜茲,如今只乞殘命而已。

只望大漢體恤我龜茲百姓,免加刀兵,免加抄掠,如此龜茲百姓必然心服王化,不敢造次。 王師征戰之費,便全由我龜茲國庫供給。”白河愁頓了一頓,擡起身子向高順一禮道:“河愁願入大漢爲質,終身不回龜茲,只請大漢允我父在此地出家終老,從此也再不過問世事。”“太子這番決心,末將已經知曉,稍後便會報知龐帥。龜茲既已降伏,龜茲百姓也就是我大漢百姓。軍中自有鐵律,對大漢百姓斷不會有搶劫*之事,太子大可放心。至於軍需之事,就請太子派得力之人與徵北大將軍府何長史商議吧。

”高順親自扶起白河愁,請他下去梳洗休息。轉過身來,看着帳下閉目盤坐,似乎已經入定的老僧,問道:“大師就是龜茲國國師,普善法師?”普善法師微微一笑答道:“貧僧就是普善。 國師法師,皆是名相,可憐世人,多爲名相所困。”帳內衆將見這老僧說話奇怪,紛紛交頭接耳起來。高順對這個一見面就說教的老僧也感到有趣,“不知道大師來我軍大帳,有何賜教?不會是來說法的吧?”“貧僧此來不爲廣法。”普善一睜眼,雙目竟爆出攝人的精光,“貧僧此來,是要爲大漢送上平定西域之策!”。

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六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一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七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九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二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七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五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七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三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四十二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七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五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七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八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三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五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二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一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一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七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九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二節第9章 琵琶疏勒鹽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八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六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四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九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二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一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六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八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六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四節(下)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九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二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七十二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七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五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五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三節第25章 血染于闐河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三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五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三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五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一節(上)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一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六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六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九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七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八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四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四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八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節第6章 三路平西策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八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八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四節(上)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二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九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二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三十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四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四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三十二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三節讖緯與白虎通義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節(下)漢代官員的俸祿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四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二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七節第15章 千鈞一髮間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四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五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二節(上)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三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三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九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