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七節

晚上,李弘召集李瑋、宋文和唐放等人就雙方爭議的幾個問題再次進行了商議。

“尚書檯皇甫大人的書信諸位都看了,朝廷爲了儘快促成招撫,已將招撫之事詔告全國了。朝廷的目的雖然不錯,但相反也把張燕和其他諸位黃巾軍首領逼到了絕境。”李弘嘆道,“從信奉太平道的人來說,張燕和諸位首領現在是個叛逆;從追隨張燕的黃巾軍士卒和流民來說,張燕給他們的生存帶來了希望。張燕不願意背叛太平道,不願意背叛黃巾軍,但他更無法拋棄跟隨他的百萬流民,無法抹去流民心中的希望。如今的張燕進退維谷,心裡非常痛苦,這個時候,我們是不是應該再讓一步,讓張燕堅定招撫的決心。”

李瑋等人沉默不語。

良久,唐放說道:“大人主動提出招撫,又主動讓步,會不會給黃巾軍造成一個錯覺?黃巾軍覺得大人和朝廷都在遷就他們,趁機漫天要價,那麼,招撫會陷入僵局。”他停了一下,又說道,“散落各地的流民聽說張燕受撫朝廷了,只要跟着他,馬上就有土地,馬上就有飯吃有屋住,很快就會蜂擁而至,這對張燕來說,其實是個有進無退之局啊。上百萬流民都在看着他,都在等着他分派土地,都在感謝他的恩賜,他哪有再退的勇氣和信心。此時張燕如果退卻,帶給他的不是流民的支持,而是流民的失望和眼淚,他將因此而失去一切,黃巾軍也將因此而迅速覆沒。這個災難性的後果,張燕和他的部下應該很清楚,所以,我覺得大人無須讓步,只要給張燕一段時間就行了。”

“隨着時間的推遲,聞訊而來的流民會越來越多,張燕肯定支撐不住,他除了向朝廷俯首稱臣外,已經再無出路了。”

李瑋苦笑道:“朝廷這一招太狠了。短短几個月的時間內,讓張燕獨自一人承受這麼大的壓力,他會瘋的。如果我們把張燕逼瘋了,黃巾軍隨即就會分裂,招撫之事泡湯不說,僅這麼多流民擠在太原和上黨一帶,對我們就是一個巨大的災難。”

宋文也心情沉重地說道:“拋開黃巾軍不說,就從流民這個角度考慮,我們也應該讓步。百萬流民聚集到幷州,如果沒有吃的,一兩個月之後,其結果是什麼?我估計太原和上黨馬上就是餓莩遍野,一片廢墟。太原和上黨沒有了,這北疆的御邊形勢會怎樣?胡人勢必趁機而下,北疆盡失啊。這可不是危言聳聽,看看冀州你們就知道了,流民之禍遠甚於黃巾之禍啊。”

“朝廷此舉,實在有欠考慮。雖然他們把張燕逼到了絕境,但何嘗不是把我們也逼到了絕境。招撫如果失敗,我們的確沒有什麼責任,但百萬流民涌進幷州,卻是我們的責任,我們豈能坐視不理?”宋文看看李弘,懇求道,“大人,我們還是儘早屯田吧。無論我們怎麼讓步,只要安撫了流民,穩定了幷州,我們就對得起大漢國,對得起陛下。即使將來我們獲罪下獄了,但捫心自問,我們沒有做錯,這就足夠了。”

李弘用力拍拍宋文,讚歎道:“長風,你說得好啊,就聽你的,我們再讓一步,爭取儘早屯田。”

===

經過一夜的商量,李弘和李瑋等人就幾個爭議問題,再次議定了一個方案。

首先是兵力問題。李弘做了最大的讓步,讓黃巾軍保留三十萬人馬,但在郡國兵和屯田兵的人數上,李弘作了調整,他把屯田兵人數擴大到了二十五萬人,並且規定屯田兵不拿軍餉,以自種糧代替軍餉,同時屯田兵只有在戰時才能配備武器。五萬郡國兵負責維持太原郡的治安,受鎮北將軍部節制,如有調用,以鎮北將軍部和平難中郎將部協商解決,鎮北將軍部不做強行徵調。

其次是郡縣府衙組建問題。李弘徹底放棄了原來的方案,規定郡縣府衙的官吏全部由黃巾軍自行任命,鎮北將軍部不再幹涉,但各級郡縣府衙也不再參予軍屯和民屯。

第三,軍屯和民屯自成體系,不隸州郡。李弘接受了李瑋等人的建議,在總結了本朝初期墾地屯田的經驗教訓之後,重新做了一番調整。軍屯由黃巾軍推薦人選擔任各級典農都尉,而典農都尉府所屬的候農令、守農令、勸農椽、倉長、倉佐等從事掾史,則有鎮北將軍府推薦部分熟悉屯田事務的官吏擔任,典農都尉直接受鎮北將軍部節制。民屯則有朝廷指派的護田校尉主掌,鎮北將軍府和平難中郎將府均無權干涉民屯事務,但兩府都必須無條件服從護田校尉府的民屯需要,給予各個方面的幫助和扶持。

最後就是稅賦問題。李弘同意免徵太原郡五年賦稅,但五年後,所收賦稅的七成必須上繳國庫,三成由黃巾軍自由支配。在這一點上,李弘認爲不能再讓步了,這關係到整個幷州的發展,而且大漢國的國庫也要有所進帳。

整理好的文卷隨即送到了晉陽城。

===

張燕沒有回話,李弘雖然着急,但也沒辦法,只好回到龍山大營耐心等待。

龍山大營的練兵整訓正進行的如火如荼。龍山現在就象一個巨大的戰場,騎兵軍、步兵軍和戰車營以實戰演練代替枯燥的訓練,三軍七萬將士混戰在一起,殺聲如雷,還真有點驚心動魄的味道。

軍車營改名爲戰車營,源於尹思的強烈要求。尹思對李弘說,無論是攻城用的衝車還是攻擊用的弩車,都是打仗用的,當然要叫戰車營了,而且聽上去也比軍車營要好聽。這麼點小事,李弘當然隨口就答應了,但接着李弘就後悔了,其他各營將領隨即紛紛跑來要求改名號。

風雲鐵騎和長水營名震天下,當然不用改了,但他們對李弘用先零,湟中和舞葉來命名其他鐵騎營,非常有意見。如果將來舞葉營也名震天下,那天下人皆知北疆有個舞葉部落,誰還知道北疆有驍勇善戰的白鹿部落,還有白山烏丸衆部啊?湟中羌也有意見。那先零營裡有許多士兵都是他們湟中羌人,如果先零營打勝仗了,誰知道湟中羌人是什麼啊?好,好,改,改。李弘沒辦法,和大家商量了一下,將湟中騎改爲越騎營,將先零騎改爲武騎營,將舞葉騎改爲驃騎營。

騎兵軍各營改了名號,步兵軍各營當然也要改了,不能厚此薄彼嘛。於是李弘再整步兵兩萬大軍,以能逾高超遠輕足善走者爲一營,號爲厲鋒營,校尉玉石領之;以能潰破金鼓、絕滅旌旗,衝陣所向披靡者爲一營,號爲虎賁營,校尉顏良領之;有能折止敵騎之衝突者,聚爲一營,號爲折衝營,校尉華雄領之。

有了非常威風的名號,各營立即製成大旗,豎在黑豹帥旗之下,氣勢果然爲之一變。

李弘巡視了各營之後,還特意去了一趟兵曹營,他聽筱嵐說,尹思已經在兵曹營幾百工匠的配合下,做出了一臺巨大的拋石車,最近幾天正在試射。李弘趕到兵曹營的時候,田重和尹思等人正在指揮士卒們使用拋石車發射石頭。

李弘仔細聽了尹思的介紹,又看了一下試射效果,很不滿意。

尹思所制拋石車體型龐大,使用的時候需要四十個士兵同時拽動拉桿。如果用兩斤重的石頭,最遠可拋射二百多步,但準頭很差。

“仲志,這叫是你說的炮車?”

尹思連連點頭,興奮地說道:“大人,我如果再做大一點,用一百個士兵拽動拉桿,至少可以射出五十斤重的石頭。大人,你看這炮車如何?”

李弘笑笑,誇獎了一番,然後說道:“這炮車體型龐大,移動不便,用人過多,除了攻城,好象作用有限,是不是?”

尹思笑道:“我可以給它做上輪子,這樣移動就方便了,至於人嘛,我們戰車營有上萬民夫,使用起來完全不成問題。炮車只要能迅速移動,就可以在兩軍對壘的時候發揮巨大作用。”

“我覺得弩車的作用更大。”

“攻守城池的時候,炮車的威力肯定要比弩車大。”尹思說道,“在平原作戰,弩車對於騎兵來說,殺傷力自然要大得多,但對於步兵來說,炮車的殺傷力就非常驚人了。大人認爲呢?”

李弘笑而不語。這時那炮車出了問題,尹思急忙跑了過去。

田重看看李弘,笑道:“大人是不是不太滿意?”

“化了許多錢,就做了這麼個東西,我的確不滿意。”李弘搖搖頭,心痛地說道,“有這麼多錢,我可以添置幾十萬支長箭了。”

田重笑道:“大人,如果攻城,我們有這大玩意助陣,士兵們的傷亡可能會減少。”

“老伯,你考慮到沒有,炮車要想射遠,石頭就小,石頭小,就沒有什麼作用,而要想射大石頭,炮車就在敵人強弓的射程範圍之內,那炮車如何射擊?”李弘不以爲然地說道,“這東西即使做成了,數量也不會太多,而且射擊間隔時間也長,對敵人形成不了巨大的威脅。我看還是算了吧,你找個機會告訴仲志,這炮車不要做了,我沒有這麼多錢給他浪費。”

“打了這麼多年仗,我們那一次是靠武器的犀利戰勝敵人的?士兵們一往無前的鬥志纔是我們致勝的關鍵。看看胡人的鐵騎,如果我們靠武器就能擊敗他們,那何來幾百年的入侵?先輩們修築長城幹什麼?”

田重想了一下,勸道:“大人,還是讓仲志試試吧。雖然武器不是致勝的關鍵,但沒有更好的武器,我們擊敗敵人不就更難嗎?我們的士卒不就陣亡得更多嗎?”

李弘一揮手,堅決地說道:“不要再試了。這錢可以買糧食養活流民,不要白白浪費了。”

===

李弘回到大營,聽到了一個讓他欣喜若狂的消息,麴義的兄長來了。

麴忠四十多歲,衣着樸素,長臉長鬚,眉宇之間隱含一股儒雅之氣,很難看出來他是一個關中鉅商。他和李弘寒暄一番之後,立即將站在身後的一個年輕人介紹給李弘。此人二十多歲,錦衣華服,長相俊逸,一雙眼睛非常有靈氣。

“大人,這就是徐陵徐伯羽,關中最年輕最大的豪富。這次能在關中大賺一筆,多虧了他的糧食。”

李弘立即想起田重所說的話,於是笑着問道:“聽說你的糧食都是從揚州運到關中的,是這樣嗎?揚州到關中有兩千多里路,糧食運到關中,要漲幾倍的價,你怎麼還能賺到錢?”

徐陵笑道:“大人,我要是不這說,這糧食如何能翻幾倍往上漲?我一邊囤積糧食,一邊漲價,總要有個理由吧?否則,我今後不就是關中第一奸商了嗎?”

李弘恍然,指着他大笑道:“果然是奸商。那你的糧食……”

“都是關東和南陽一帶的糧食,幾百里路,轉眼就到了關中。”徐陵笑道,“不過這都是大人的消息給得好,我們能賺錢,還是沾大人的光。這次隨伯庸來幷州,一是爲了感謝大人的照顧,二來是爲了拜謝我的兩位恩公。”

李弘搖手笑道:“你不用感謝我,我這就要麻煩你,如果你能幫我的忙,我還要感謝你啊。”

徐陵躬身笑道:“小人的恩公就在當面,待小人拜謝了恩公,大人當隨意指派,小人雖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

李弘詫異地看看四周,奇怪地問道:“恩公?我這裡還有你的恩公?”

===

徐陵隨即望着李瑋、謝明,笑着問道:“兩位恩公大人不認識我了?”

李瑋和謝明吃驚地對視一眼。李瑋指着他,不敢相信地大聲說道:“你就是那個徐陵?”

“正是小人。”徐陵跪倒在地,激動地說道,“當日兩位恩公大人在長安救了我一命,給了我一口飯吃,還給了我一匹馬,兩位恩公忘記了嗎?”

李瑋和謝明又驚又喜,急忙一左一右把他拉了起來。

李弘和帳內衆人驚異地看着他們,都覺得有點不可思議。

“我們怎敢相信你就是關中第一富豪?”謝明笑道,“你也變了,我們咋看之下,不認識了。”

“伯羽兄,怎麼一轉眼,你就成了關中第一富豪?”李瑋問道,“這也太神奇了?”

徐陵笑笑,感嘆道:“如果沒有兩位恩公給的那匹馬,哪有我徐陵的今日啊。”

“那匹馬值幾個錢?你難道就靠那匹馬發家的?”謝明不相信地笑道。

“對,我就是靠那匹馬發家的。”徐陵笑道,“不瞞兩位恩公,我離開你們後,第一件事就把那匹馬賣了,得了十五萬錢。然後我拿這十五萬錢買了一身衣服。”

“化十五萬錢買一身衣服?”李瑋瞪大了眼睛,“什麼衣服那麼值錢?”

徐陵笑而不答,繼續說道:“我穿着這身衣服去拜見關中第一富豪楊攸。他過去是我父親的朋友,他的長子早年死於北地叛亂,次子前幾年死於冀州叛亂,三子去年春死於西涼叛亂,家中僅剩小女,而這個小女早年偏偏又許給了我,於是我就入贅爲婿了。去年冬,老岳父仙逝,我就成了家主。我這個關中第一富豪就是這麼來的。”

李瑋和謝明目瞪口呆。

“原來你運氣這麼好。”李瑋歎服道。

“我上京求學爲士,運氣極差,不但千金散盡,還差一點把命丟了,但我營商,運氣卻是……”徐陵搖搖頭,嘆道,“我沒有做士子的命啦,天生就是這下賤的營商命。”

“你不要這麼說,相比起來,你比我們要風光多了。”李瑋大笑道,“你怎麼知道我們在這?”

徐陵恭敬地拱手說道:“自從將軍大人擊敗鮮卑人之後,兩位恩公大人的大名就如雷貫耳。本來我早就想來當面拜謝,但苦於沒有什麼機會。這次伯庸兄邀我到幷州,我想正好可以趁機到鎮北將軍大營看看兩位恩公,但沒想到,伯庸兄不聲不響,就把我直接帶到了龍山大營。巧了,巧啊。”

李弘聞言,伸手輕拍麴忠的後背,感激地說道:“謝謝伯庸兄想的這麼周到。”

麴忠微微一笑,輕聲對李弘說道:“這小子,賺了我們的錢,就休想下我們這條船。”

===

深夜的大帳內,李弘、麴忠、徐陵、左彥、李瑋、宋文、謝明等人團團圍坐一起,商討着各種營商的事。

李弘想在幷州實行農工商並重之策,然後以商補農,以求儘早讓幷州屯田擺脫錢財危機。從目前的形勢看,要想讓朝廷的大司農掏錢在幷州屯田,根本不可能,一來大司農沒有錢,二來各地的叛亂未平,平叛還需要軍資,三來要想讓陛下同意自己的以商補農之策,首要條件就是不要讓朝廷掏錢,否則,這奏議肯定泡湯,屯田的事非要失敗不可。

麴忠推開案几上的文卷,搖頭嘆道:“將軍大人雖然有心爲民,但可惜啊,生不逢時。諸位大人所提的開市也好,在邊關建市也好,大力發展各類手工製品也好,養戰馬耕田地也好,沒有三到五年時間,你們所說的這些辦法都看不到錢。幷州由於匈奴人和鮮卑人的不斷入侵,農工商牧均遭到了巨大的打擊,要想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恢復,絕對不可能。”

李弘神色凝重,看看徐陵,“伯玉兄,你怎麼看?”

“大人千里迢迢把伯庸兄喊來,不會就是爲了問問這些小事吧?”徐陵笑吟吟地說道,“憑諸位大人的遠見卓識,不要我們說的,你們也知道用這些辦法目前賺不到錢。大人的以商補農,這個商到底是什麼商,能不能說明白一點?”

李弘笑笑,說道:“鹽鐵。”

麴忠和徐陵的臉色頓時一變。

“這可是誅殺九族的大罪。”麴忠駭然說道,“從本朝武皇帝開始,三百多年了,鹽鐵一直都是朝廷專營,私商誰沾誰就是死罪,大人,你這是……”

李弘驀然變臉,冷森森地望着兩人說道:“你們兩個敢拍着胸口說,你們私下沒有沾過鹽鐵?”

麴忠摸摸臉,沒有做聲。徐陵低頭望着案几上的竹簡,略顯不安。

李弘揮揮手,對左彥等人說道:“你們都退下。”

===

李弘攤開案几上的地圖,指着太原郡說道:“這裡有鹽,有鐵,如果全年開採,鹽鐵之利大約有多少?”

麴忠想了一下,說道:“大約五億錢。”

“官價還是私價?”

“官價。”

“私價呢?”

“五倍。”

李弘憤怒地一拍案几,大聲叫道:“那爲什麼我大漢國國庫入不敷出?”

麴忠和徐陵看着殺氣騰騰的李弘,頓時嚇出了一身冷汗。

“大人,鹽鐵之利皆入少府,而少府的錢是給皇室使用的。”麴忠鎮定了一下心神,解釋道,“我大漢國有三十四個鹽官,四十九個鐵管,其所得之利數倍於賦稅收入,但皇室開支太大了,你到洛陽去過,應當知道陛下吃一頓飯大約要多少錢,由此而推之,那整個皇宮裡的人,一頓飯要吃掉多少錢?所以,大人你也不要生氣,我大漢國國庫空虛也不是一年兩年的事了。”

“如今的少府收入也是一年不如一年。當今的王侯權貴,門閥官僚,有幾個不到鹽鐵撈一把?再加上鹽鐵所在地的官僚富豪們互相勾結,從中貪贓枉法,盤剝抽利,真正送到少府庫裡的,一年也不過就一百多億,所以陛下現在常常沒有錢用。陛下沒有錢用,他就開始賣官賣爵,結果越賣越沒錢用。其實那錢都在別人的家庫裡。”

李弘怒氣衝衝地哼了一聲,壓低聲調說道:“如今幷州的鹽鐵在我手上……”

麴忠和徐陵立即心領神會。

“大人,那黃巾軍……”

“招撫之後,我會命令鹽池和鐵礦所在地的黃巾軍立即撤走,這些地方由鎮北將軍部接管。”李弘平息了一下心中的怒火,緩緩說道,“從現在開始,我要糧食,要屯田用的物資,但我現在沒那麼多錢。所以,你們先把這些東西賒欠給我,欠你們的錢,就用這些鹽鐵相抵。”

“大人太看得起我們了。”徐陵苦笑道,“我和伯庸兄的家財加在一起,也不夠大人屯田所需的十分之一……”

“是嗎?”李弘冷笑道,“你沒有錢,你可以去借,但如果你不想淌這趟混水,恐怕現在來不及了。”

徐陵狠狠地瞪了一眼麴忠,嘴裡嘟囔了兩句,估計是在罵他陰險狡詐。他寧願和姦閹合作,也不願意和李弘合作,和李弘合作的危險性太大了。

“幾年?”徐陵突然下了決心。反正都已經上了李弘這條船,想跑也跑不掉,還不如把腦袋提在手上,賺一點是一點。

“只要我在幷州,這幷州的鹽鐵就有你們的份。”

“就我和伯庸兄,其他的人不準再介入。”

李弘點點頭。

“官價,五五分利。”

“你搶錢啦。”李弘瞪着他說道,“不行,這幾年我要錢用。私價,三七分利。”

徐陵睜大一雙眼睛,高聲叫道:“大人你搶劫啊?我就是死了,本錢也撈不回來。”

李弘的手握到了刀把上,眼睛裡的殺氣頓時噴涌而出。

徐陵大驚,脖子不由自主地縮了起來。

麴忠想了一下,小心翼翼的低聲說道:“大人,這的確不行啦,你把我們掏光了,屯田的事就難以爲繼了。”

===

徐陵看到李弘絲毫沒有改口的意思,頭都大了。他沮喪的低下頭,哀嘆自己的好運總算到頭了。突然,他的眼睛看到了案几地圖上的一個小黑點。徐陵霎時靈光一閃,興奮地叫了起來:“有了,有了。”

“大人你看,這地方叫安邑,是河東郡的治所所在。”

李弘怒極而笑,說道:“河東和我們有什麼關係?”

“大人,黃河以北鹽鐵最多的地方是河東郡,而不是幷州,你知道嗎?”徐陵急切地解釋道,“黃河以北的鹽池,首推河東郡的安邑,其次是解縣。安邑之鹽甲天下,它以產量高、質地佳著稱,主要供應京畿地區。本朝設置鹽官的時候,河東郡的安邑就在第一位。”

“河東郡的安邑鹽池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了,經過歷代開採,現在已經形成了一個長五十一里,廣七裡,周百一十六裡的巨大鹽池,其規模之大,質量之佳,乃本朝第一。解縣、安邑兩縣共有五個鹽池,其產量最高的時候曾達到一年萬斛,其鹽利之大,相當於冀、並兩州的賦稅,大人大概沒有想到吧?”

“另外,河東的安邑、皮氏、平陽、絳四城皆有鐵,其產量幾乎佔到本朝產鐵總量的十分之一。”

“你到底想說什麼?”李弘皺着眉頭問道。

徐陵嘿嘿一笑,反問道:“大人,我好象聽說鎮北將軍部督一州兩郡的兵事,是嗎?”

李弘有點明白了。

“大人什麼時候出兵河東郡啊?”徐陵笑嘻嘻地說道,“大人,你要知道,流民還會源源不斷地涌入幷州,僅靠太原和上黨兩郡的田地是安置不了的。河東郡因爲靠近北疆,屢屢受到胡人的侵掠,人口流失嚴重。現在汾河沿岸就有幾十萬畝荒蕪的田地無人耕種,大人,你是不是……”

李弘冷冷地看着他,沒有說話。

徐陵好整以暇地笑道:“大人,河東的鹽鐵,我和伯庸兄只要分一杯羹就行了,但這一杯羹一定要多一點,好讓我們早點賺回本錢。”

===

第二天,麴忠和徐陵兩人就糧食和屯田所需物資的數量、價格等問題,和李弘、左彥等人詳細擬訂了一份文書,然後兩人匆匆告辭,回長安城具體操辦去了。

五天後,張燕派人送來答覆,繼續談。李弘大喜,心中的憂慮頓時一掃而光。

他高興地走出大帳,觀看今日的拒馬陣演練。

二十個統軍將領組成兩隊小拒馬陣迎戰一百騎黑豹義從,以挑落五十名義從士卒爲贏。這其中的默契配合非常重要。要默契,大家就要團結一心,要團結一心,大家就要互相熟悉,互相交朋友。將領們彼此之間再有意見,經過這種戰陣的考驗之後,也煙消雲散了。

李弘用這種最簡單的辦法告訴自己的部下,不團結,鬧矛盾,失敗的不僅僅是自己一個人,而且還牽連到整個軍隊。

===

張燕和部下們再次來到了大龍山大營,他們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和討論之後,最終還是選擇了招撫。如今,面對越來越多的流民浪潮,他們已經沒有任何退路了。

雙方的商談進行的非常順利,黃巾軍所提的一些小要求,在李弘的干涉下,迅速得到了解決。

三天後,雙方談妥,剩下的就是蓋印劃押了。李弘希望張燕能夠用那枚平難中郎將的印,但張燕拒絕了,他拿起自己那枚黃巾軍大帥的印章,重重地蓋在了絹布上。

“我還是黃巾軍的大帥。”

===

張燕回到晉陽城,立即安排人手組建郡縣府衙,組建五萬郡國兵和二十五萬屯田兵,同時派人回太行山遷移流民下山。

李弘一面將招撫方案的具體細節上奏天子,一面組建鎮北將軍府,同時命令左彥和李瑋趕到晉陽城,和典農都尉張白騎具體商議軍屯的細節,隨行的各級官吏多達三十多人。這些人都是李瑋和宋文等人徵募而來的朋友和太學學士,他們陸續到達軍營後,都受到了李弘的重用。

李弘命令趙雲和龐德帶着黑豹義從沿着馳道迅速南下,把正在趕路的老大人趙岐立即接到晉陽來,民屯的事等着要老大人組府指揮。民屯的諸多事宜,現在都由唐放帶着幷州府的掾史在日夜忙碌着。

李弘命令田重從關中購置的第一批糧食送到了晉陽城。

這時,鄭信從上黨郡匆匆趕了回來。

===

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二節漢代的一些官制名詞解釋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六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三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八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六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四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一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二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九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八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八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六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七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八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十二節青梅煮酒董卓進京述論起點浪子書友的書評第1章 烏孫公主歌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八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九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五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五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十二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三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五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七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七節(上)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三節(上)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四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五節第20章 胡笳十八拍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六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九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三十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五節漢簡中所見物價考釋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五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五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七節(上)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節-第四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四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五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一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五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三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三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七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二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二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七十三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八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六節漢代的一些官制名詞解釋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八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六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六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五十八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節-第十三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三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八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五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六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一節(上)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七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六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三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二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節-第十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二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二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九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三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六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九節漢代的一些官制名詞解釋第11章 捷報入京師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五節第11章 捷報入京師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四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五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