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節

長公主急召丞相蔡邕、太尉徐榮等朝中重臣和張燕、呂布、閻柔三位上卿到鳳凰臺議事。

大臣們一致認爲,韓遂此時攻打關中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利用中原大戰洛陽和河北兩敗俱傷的機會,佔據關中,繼而和洛陽、河北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獨霸西涼。這種局面非常有利於西疆的穩定和發展,韓遂十幾年來浴血奮戰、殫精竭慮,盼望的就是這一天。現在指望他拱手讓出關中,根本不可能。

朝廷下一步的攻擊策略是收復洛陽,全取中原。在兗州已經被攻佔的情況下,近期內大軍的攻擊目標是關中、河內和豫州穎川,以實現從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團團包圍洛陽的構想。也就是說,要收復洛陽,關中必須拿下,而要打關中,河北的對手不僅僅是韓遂,還有袁紹。當北疆大軍殺進關中之時,袁紹和韓遂必定聯手,這一點毋庸置疑。

“我們現在有攻擊關中的可能嗎?”長公主的目光從徐榮、張燕的臉上緩緩掃過,“韓遂正在和袁紹廝殺,如果大軍即刻殺進關中,時機應該比較合適,韓遂和袁紹未必來得及聯手。”

徐榮搖搖頭,“如果立即發動攻擊,我們能動用的軍隊只有河東的四萬多人,這個兵力嚴重不足,無法拿下關中。”

“根據楊鳳大人的稟報,韓遂、馬超此次聯合羌人帶了大約七萬多人攻打關中,而袁譚、段煨有三萬多人堅守在新豐一線,整個關中戰場上有十萬人馬。”徐榮神情凝重地望了長公主和諸位大臣一眼,“要想攻打關中,我們至少需要一倍以上的兵力,也就是二十萬大軍,但近期內我們不可能集結這麼多兵力。明年也不行。攻打關中之事隨着西涼軍的突然殺進變得異常困難。”

“目前,中原戰場上的大軍需要時間休整補充,今明兩年他們將要攻打河內和穎川,要固守兗、青兩州,要防備叛軍的反撲,因此無法抽調。返回邊塞的鐵騎也一樣需要時間休整補充。再加上冬天馬上就要來臨,即使要徵調,也要等到明年春天。大漠胡騎是否徵調,要到明年才能具體定奪。因爲我覺得年年徵調胡騎,會讓胡人感到大漢武力衰落,極有可能促使某些胡族部乘機叛亂,這對中興大業非常不利。”

“兵力不足,只是困難之一,攻打關中最困難的事是朝廷財賦不足。中原大戰至今,朝廷財賦已經告竭。除了河內戰場,各戰場都已停戰,朝廷也在急待十月秋收後的賦稅入庫。現在回頭想想,這幾年河北如果不是實行了新田制和新賦稅制,增加了賦稅收入,我們根本沒有能力攻打中原。但中原大戰一打,河北府庫空竭,我們再想集結二十萬大軍攻打關中,朝廷就承擔不起了。”

長公主黛眉緊皺,一臉憂色。蔡邕和諸位大臣們也是皺眉苦臉,一籌莫展。

“早在中原大戰開始後,朝廷已經估計到韓遂可能要打關中,今天這種局面也在我們預料之中。只是因爲歷時七個月的中原大戰耗盡了河北財賦,我們只能眼睜睜地看着韓遂殺進關中,無力阻止。”徐榮繼續說道,“但如果遲遲不打關中,韓遂勢必會利用河北和洛陽無法對關中用兵的機會,迅速在關中站住腳。他一旦在關中站穩了腳跟,關中就更難打了。”

“我和飛燕(張燕)、奉先(呂布)、子玉(閻柔)三人剛纔也商量了一下,覺得攻打關中的最佳時機應該是明年六月。到了明年六月,朝廷就有兩季的糧食入庫,而邊塞大漠上的牛羊也在初夏五月草場返青後開始長膘,這樣大軍的糧草至少可以保證我們打四個月的仗。另外,青、兗兩州到了明年六月,也可以向朝廷上繳少量的賦稅,中原各路大軍的糧草也可以就近得到補充。這樣他們可以發起對洛陽的攻擊,有效牽制袁紹的兵力,配合我們攻打關中。”

“明年六月?”長公主望着丞相蔡邕和尚書令李瑋,十分擔憂地問道,“到了明年六月,朝廷可以確保大軍攻擊關中嗎?”

蔡邕嘆了一口氣,“如果老天保佑,到明年六月之前各地沒有任何災患,朝廷應該有能力發動對關中的攻擊,但是……”

長公主和徐榮等人同時緊張起來。

“攻打關中的兵力最多十萬。”李瑋接着蔡邕的話說道,“朝廷的財賦無論如何也支撐不了二十萬大軍作戰。”李瑋看向徐榮、張燕、呂布和閻柔四人,鄭重說道,“四位將軍大人,十萬大軍,難道就不能擊敗韓遂和袁紹?”

四個人互相看看,點了點頭。徐榮用力一揮手,“好,十萬就十萬,我親自到關中統率大軍。”

確定了關中之戰的攻擊策略後,衆人隨即商討在發動攻擊之前的諸般對策。

因爲最佳攻擊時間是明年六月或者更遲一點,所以中書監荀攸建議在這之前,河北佯裝財賦陷入危機,主動和各路叛軍議和,以爭取得到更長的恢復時間。

“韓遂需要時間全取關中,還要和袁紹打一陣子,他當然希望我們和他好好談談。”

“袁紹在中原大戰後,實力損失較大,而曹操和劉備基本上已經敗亡了。未來兩三年內,叛軍已經無力再次結盟聯軍展開聲勢浩大的反攻。雖然袁紹和劉表這些人因爲各自的州郡都很富裕,這幾年境內又很穩定,財賦較爲充足,但奈何實力不夠,只能自保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主動並去議和,正中他們的下懷,而我們也許能從議和中得到意想不到的好處。”

荀攸的建議得到了衆人的一致認同。利用議和的機會,河北可以迅速恢復實力,還能拉攏分裂各路叛軍,非常有利於後期平定天下的大戰。

長公主隨即下旨,命令太尉徐榮稍加準備後,馬上南下河東勸撫韓遂。命令大將軍李弘派人勸撫曹操、劉備、孫策、周瑜、劉表等人。這些人如果願意議和,可以把在中原大戰中俘虜的一些叛軍將領比如曹仁、孫輔、魯肅等人放回去,以示誠意。假如他們願意歸順朝廷,也算是大漢中興的功臣。

長公主又命令鎮北將軍閻柔即刻北上雲中,一面安撫和威懾邊塞胡族諸部,一面整訓鐵騎,準備明年春天率軍進入關中作戰。

關中之事議罷,丞相蔡邕、尚書令李瑋和中書監荀攸又聯名上奏。

朝廷爲了推廣和實施“計口授田”、“土斷”等新田制,曾屢次低價購買和賒借河北三州門閥富豪的土地。依照當初的約定,朝廷一旦收復了黃河以北的州郡,將拿出一部分土地低價出賣和償還給這些門閥富豪。

中原大捷後,這些門閥富豪們迫不及待地要求朝廷兌現當初的承諾。

“青州、兗州兩地經歷了多年的戰火和災禍,兩州人口縮減得非常厲害。雖然曹操和田楷在兩地都實施了屯田之策,但由於人口數量有限,再加上大戰不斷,迫使他們在兩州橫徵暴斂,屢屢強徵士卒,導致兩地的人口不但沒有增多,反而日漸稀少,百姓的日子並沒有得到任何改善。”李瑋稟奏道,“兗州現在的狀況很適合朝廷推廣新田制,而青州在我們的努力下,已經基本完成了新田制的實施。爲了讓兩州能在很短時間內恢復元氣,讓朝廷儘快得到兩州的賦稅,我們需要做兩件事。一是大量回遷人口,二是讓河北門閥富豪迅速得到他們所需要的土地,並讓他們在土地上投入大量錢財,以便在最短時間內獲得可觀的糧食和錢財。”

“去年我們向青州回遷了一百多萬人口,估計現在青州的人口大約有兩百多萬,距離青州人口最多時候的三百六十多萬還有一段距離。因此朝廷打算在秋收秋種結束後,再向青州回遷五十萬人口。”

“兗州的人口現在最多隻有一百多萬,而兗州人口最多的時候曾有四百多萬人。所以朝廷打算從幷州、幽州和冀州三地回遷兩百萬人。”

“兗、青兩州過去都是本朝賦稅大州,如果有足夠的人口,有河北三州門閥富豪和商賈大戶投入的大量錢財物資,有朝廷的新田制和新賦稅制做保障,這兩州有望在兩三年內恢復到過去的賦稅水平。”

“河北三州的人口危機,尤其是冀州的人口膨脹問題得到徹底解決後,百姓的土地就多了,而百姓上繳的賦稅也就多了。隨之而來的是百姓的日子更加好過了,邊塞也就更加穩固了,這非常有助於河北三州和北疆邊郡的穩定。”

“兗州和青州兩地即使從河北迴遷了大量人口,但人口依舊沒有達到過去的數量,再加上兩地的門閥富豪大多逃亡和被殺,無主土地數不勝數,足夠朝廷賞賜給有功將士和兌現當初對河北三州門閥富豪們的承諾。”

李瑋滔滔不絕說了很長時間,蔡邕、劉和、荀攸、大司農鍾繇在一旁不停的對其中的細節做詳細的解釋。

當初朝廷爲了實施縮減開支,特意給各地官吏和府衙分配了“職分田”和“公廨田”。(公廨田的收入用於府衙公務開支。職分田的收入用於支付各級官吏的俸祿。)當時朝廷財賦短缺,沒有錢財購買土地,於是由長公主親自出面,向河北三州的門閥富豪們賒借。後來朝廷實施兵戶制,需要土地,於是朝廷又向這些門閥富豪們以極低的價格購買了很多士地,解了燃眉之急。

現在朝廷有土地了,當然要兌現諾言。一來可以增加天子和朝廷威儀,二來可以穩定民心,三來可以藉助出賣土地的機會從中大賺一筆,解決朝廷遷移人口所需要的錢財,四來這些門閥富豪和商賈們都很有錢,而青、兗兩州的恢復又需要錢,雙方互利互惠,何樂而不爲?

“這會不會和朝廷的新田制產生衝突?”長公主擔心地問道,“門閥富豪們的土地多了,錢財多了,他們就會想方設法購買更多的土地,這對新田制會造成很大的衝擊。你們可有妥善的控制辦法?如果沒有,就不要爲了眼前這點小利出賣大量土地,從而爲社稷動盪埋下巨大隱患。”

“朝廷當然有控制辦法。”李瑋十分自信地說道,“隨着新田制推廣和實施的州郡越來越多,它也會越來越完善。而這些人要想享受一輩子的榮華富貴,就不要和新政作對,否則他們不但無福享受富貴,更要丟掉腦袋。”

長公主見朝中重臣一致認同這個奏議,隨即下旨詔令執行。

“南遷人口的事大約需要多長時間?”長公主又問道,“會不會影響關中大戰?”

“十月秋收秋種結束後,南遷人口一事即可開始。但這次牽扯州郡多,南遷人口更是達到了兩百五十萬,所以前前後後大約需要半年。”蔡邕說道,“朝廷力爭在四月春耕前結束這次南遷,不會影響到關中大戰。”

“這麼龐大的一次遷移,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有人親自到兗州主持大局。”長公主說道,“本來大將軍是最合適的人選,但大將軍身體不好,需要利用這段時間好好休養。”她看看在座大臣,笑着問道,“諸位大人看看,派誰去最合適?”

衆臣愣然。

此次遷移的重點是土地分配。而立功將士和兵戶的土地分配更是關係到中興大業的成敗,所以主持此事的理所當然應該是大將軍。就算大將軍身體不好,但最起碼要讓他掛個名,由他親自過問立功將士和兵戶的土地分配問題,怎能把他完全撇開?

“殿下,此事除了大將軍,其他大臣……”蔡邕看看左右的大臣們,苦笑道,“誰去都不合適啊。”

長公主臉上的笑容漸漸消散,眼裡露出一絲惱怒,“你們是不是想把大將軍累死?他死了,你們是不是覺得大漢就能中興了?”

大臣們嚇了一跳,紛紛跪倒,一句話也不敢說。

長公主不願意讓大將軍主持此事,顯然不是因爲大將軍身體不好,而是想讓大將軍逐漸遠離政務。中原大捷後,中興大業的基礎已經奠定,而大將軍也聲望顯赫、功勳彪炳,對皇權的威脅越來越大。此次長公主親自北上大漠徵調胡騎南下,親自趕到邯鄲督戰,其背後所蘊含的深意非常複雜。而大將軍顯然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先是公開上奏反對恢復五等爵位制,接着又藉口打洛陽,堅決不回晉陽接受隆重的慶賀大禮。

中原大捷,意義無比重大,大將軍竟然不回朝報喜,晉陽竟然沒有舉行隆重的慶賀大禮,這極其不正常。敏感的大臣們隨即意識到長公主在有意彈壓大將軍的威望,而大將軍也有意低調處理,避免一切不必要的麻煩。

在天子和朝廷返回洛陽之前,晉陽看樣子有一番風雨了。

大臣們不說話,長公主只好點名詢問了。

“劉大人,你認爲哪位大臣到兗州主持此事最合適?”

御史大夫劉和想都沒想,張口就說道:“臣認爲,趙岐趙老大人最合適。”

長公主愣了一下,隨即明白劉和這是在有意搪塞自己,不禁氣得俊臉通紅,狠狠瞪了他一眼,“你什麼意思?趙老大人九十一歲了,你……你竟然想得出來。”

劉和頭一低,不做聲了。

“荀大人,你說說。”

荀攸思索了一下,恭敬地說道:“這事關係重大,需要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趙岐老大人九十一歲了,當然不能去。崔烈老大人的病越來越重,如今已經糊塗了,也不行。丁宮老大人被風溼折磨的死去活來,也不行。袁滂老大人已經在榻上躺了半年都不能起來了,也不行。陳紀老大人……”荀攸臉色一黯,無奈地說道,“他的病很重,最多能撐到今年冬天。楊彪老大人有腿疾,不能遠行。淳于嘉老大人眼晴不行了。許劭、郭蘊、蓋勳和王瀚四位老大人身體都不好,已經很長時間不上朝了。趙溫、張喜、韓融幾位老大人對新政一直有看法,他們和大將軍也不熟悉,想來殿下也不會派他們去。”

荀攸接着轉頭看看丞相蔡邕,那意思是好象除了丞相大人,已經找不到合適的人了。

“丞相大人日理萬機,無法分身去兗州。”長公主望着荀攸說道,“荀大人辛苦一趟,你去兗州吧。”

荀攸頭一暈,左右看看,都是一雙雙同情的眼睛。他暗暗嘆了一口氣,躬身領命,“殿下,我一個人能力有限,還需幾位大臣相助。”

“你要哪幾位大臣相助?”

“請田疇、謝明、唐放、陳好四位大人隨我一同去兗州。”

荀攸一口氣說了四位大將軍的老部下。有這四個人同去兗州,荀攸做什麼事都方便,不會和大將軍發生任何衝突。堂內衆臣大爲佩服荀攸的機智,這位仁兄當真有辦法,一轉眼就把這麼棘手的事情搞定了。

長公主微微一笑,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四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節第18章 何如霍去病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七節(上)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五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八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三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五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一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六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六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一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六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九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七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七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八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六節(上)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六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五十九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七節(下)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八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八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四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八節(上)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一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一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九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九節正視歷史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一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七節西漢的官職表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二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二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八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六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六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五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一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九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五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五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一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八節湖湘蠻夷書友提供的營法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八十三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五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七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八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七節第3章 風起雲涌第四十節(上)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八節(上)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四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四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七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三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三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六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四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六節書友們閒聊長安兵變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五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九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九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六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八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二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一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七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八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九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節中國古代的軍事制度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七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六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九節(下)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一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一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九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九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十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十三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八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九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七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四節正視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