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五節

十一月下,邯鄲。

龍驤將軍徐榮書告李弘,關中局勢動盪不安,攻擊函谷關之策,建議還是放棄爲好。

十月初,段煨和王方因爲駐軍武關的事發生爭執。兩人都不願駐軍馮翊郡的臨晉城,因爲黃河對岸的蒲阪津駐有北疆軍。北疆如果要勤王,臨晉城首當其衝就要遭到攻擊。李傕和郭汜等人要保存實力,當然不會讓王方去,但皇甫嵩、朱儁卻執意要段煨駐軍武關。賈詡認爲段煨雖然也是西涼人,但他參加了誅殺董卓,不能信任。如果段煨和袁氏兄弟聯手,打開武關,把袁氏兄弟放進關中,那關中就危險了。

雙方爲此鬧得很不輸快。李傕眼看關中漸穩,李弘又出兵幽州,短期內無暇顧及關中,於是他和郭汜等人商議了一下,決定從皇甫嵩和朱儁手上拿回權柄。

在皇甫嵩和朱儁主掌權柄的這段時間,西涼諸將高度緊張,時刻提防着長安士人,唯恐自己重蹈董卓被殺的覆轍,郭汜、王方等人早就受不了了。當初請皇甫嵩和朱儁回長安主持國事,是爲了穩定關中,阻止北疆軍攻打長安,如今這個目的已經實現。另外,從李弘近期一連串舉動來看,他好像並無勤王之意。李弘急不可耐地出兵打幽州,明顯就是爲了鞏固河北三州,圖謀自己的霸業。如果李弘霸業有成,實力驟增,關中遲早都要成爲李弘的囊中之物。所以儘快利用關中優勢,迅速發展實力,成了西涼衆將的共識。要想擴軍備戰,就要自己掌控權柄,自己控制天子和關中財賦。這也是西涼諸將夢寐以求的事。

藉着段煨和王方爭執不下的機會,李傕、郭汜等人帶着軍隊衝進了未央宮,逼着天子下旨,罷免了車騎將軍皇甫嵩、驃騎將軍朱儁和太尉楊彪。

天子詔告天下,轉拜李傕爲車騎將軍監領司隸校尉,郭汜爲後將軍,樊稠爲右將軍,三人蔘隸尚書事。轉拜張濟爲驃騎將軍,駐軍潼關。段煨、王方等統軍將領皆被拜爲將軍。

長安朝廷中的大臣們大爲憤怒,拒絕上朝議政。

尚書令士孫瑞出面調停。尚書賈詡也一再勸諫西涼諸將。李傕等人擔心長安出現混亂,隨即退讓了一步。

天子又下旨。拜皇甫嵩爲太尉,趙謙爲司徒,朱儁爲太僕,楊彪爲光祿大夫。皇甫嵩、趙謙和淳于嘉三人同時參隸尚書事。

到了本月中,段煨還是堅持駐軍武關,拒不遵從李傕的軍令。司徒趙謙和段煨是親戚,兩人來往密切。而趙謙近期又和關中門閥頻頻走動。李傕接到密報後,立即命令部下悄悄抓了一批關中門閥的子弟。一番嚴刑拷打,竟然意外地發現關中幾個世家正在和袁紹秘密聯繫,打算髮動兵變。李傕大怒,下令把這幾個世家滅族。司徒趙謙牽連其中,被罷職歸家。段煨擔心李傕要對付自己,帶着軍隊連夜開拔,急速奔赴武關。

就在西涼諸將要內訌的時候,徐榮的特使陳衛到了長安。

李傕、郭汜等人以爲徐榮得到了關中內亂的消息,急忙聽從了賈詡的勸說,以天子的名義,下旨給段煨,讓他駐守武關。這個時候如果把段煨逼反了,關中勢必要亂,大家一起玩完。

天子還下旨轉拜淳于嘉爲司徒,楊彪爲司空。三公還是和三位將軍一起參隸尚書事,朝政由六府共議。

陳衛奉徐榮的命令到長安有兩件事,一是和朝廷商議上繳賦稅的事,二是攻擊關東的事。

現在冀州戰事頻繁,流民成災,其所得賦稅還要貼補北疆和幽州,所以能給朝廷上繳賦稅的只有徐榮主政的河東一郡,但朝廷索要的數目太大,徐榮很爲難。

河東的財賦今年也很緊張。關西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戰場,居住在關西的百姓不但生活困苦,連生命都沒有保障。爲此大將軍李弘數次給徐榮、河東太守王邑、典農中郎將左彥寫信,要求他們在年底之前,把關西的百姓全部遷到河東汾河下游的屯田區。我們打仗的目的是爲了穩定社稷,是爲了讓百姓們活下去,如果百姓們都死於戰火,那我們打仗還有什麼意義?

關西這幾年戰火不斷,很多百姓早就逃到河東避禍去了,但還有一部分百姓頑強地守在自己的家園裡。亂兵來了,他們就逃到山上,亂兵一走,他們就回家繼續耕地。雖然日子苦,但這畢竟是他們的家。

遷移人口的事在北疆軍將士的努力下,進行得比較順利。關西門閥、世家、百姓紛紛北遷河東。遷移所需的大量錢糧都由河東府出。

河東府的財賦要供應三萬北疆軍的軍資,要補貼北疆,還要賑濟和安置北遷的關西百姓,當然入不敷出了。

李傕、郭汜、樊稠不敢得罪徐榮,一口答應了。給一點是一點,總比不給好。朝廷早在九月的時候就向關東和各地州郡派出了催繳賦稅的特使,但石沉大海,連那些特使都渺無音訊了。

至於徐榮提出聯手攻擊關東一事,李傕委婉的拒絕了。關中不穩,大軍實力不濟,平叛重任還是由大將軍一力承擔吧。

李傕明白徐榮的用意。徐榮要打關東,但又怕自己從背後打他,所以要得到自己的承諾。李傕對陳衛說,你回去告訴徐大人,只要他保證楊鳳和張白騎的大軍不進關中,我就絕不走出潼關。

陳衛滿意而去,接着韓遂的特使就到了,韓遂催要朝廷當初答應調撥給西涼的賑濟錢糧。

李傕等人愁眉不展,請三公大臣同議。楊彪提出再派大臣攜帶天子聖旨和符節出關中,安撫各地州郡,催要賦稅。李傕嗤之以鼻。如今天子威儀盡失,皇權形同虛設,各地州郡紛紛擁兵自重。朝廷就是個擺設。現在不要說派大臣出關招撫,就是天子親自出關招撫,估計也是處處碰壁。

皇甫嵩仰天長嘆,無奈說道:“如今唯一能指望的就是益州。我看,派益州牧劉大人的兒子攜帶天子聖旨,速速南下蜀郡。”

就在衆人一籌莫展的時候,突然傳來了喜訊,荊州刺史劉表的功曹從事蒯鵬到了長安。劉表在奏章中說,自己尊奉天子和朝廷。荊州上繳朝廷的賦稅正在運往關中的路上,年底就能送達長安。

劉表的奏章給了長安一個巨大的驚喜。天子隨即下旨,拜劉表爲鎮南將軍,領荊州牧,成武侯。

天子又下旨轉拜皇甫嵩爲太傅,讓皇甫嵩和太僕朱儁兩人攜符節出關,招撫各地州郡。奉車都尉劉璋攜聖旨急赴益州。

徐榮在給李弘的書信中說,劉表的突然歸順,肯定得到了袁紹的支持。如果沒有袁紹的同意,劉表這麼做就是背叛,而且會遭到袁紹的攻擊。現在南陽控制在袁紹手上,劉表也無法把錢糧送到長安。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袁紹的策略發生了某些變化,他是不是不再堅持重建皇統之議?如果袁紹不再堅持重建皇統,他會重新得到持有不同意見的各地州郡的支持,他的實力發展會更快,這對河北顯然不利。

還有就是皇甫嵩和朱儁持符節出關招撫的事。劉表突然獻表,尊奉天子並主動上繳賦稅。這讓長安朝廷中的一些大臣對穩定社稷盲目樂觀起來。李傕隨即趁着這次機會把皇甫嵩和朱儁趕出了長安,他以爲自己很聰明,以爲這樣一來,自己就可以完全把持權柄了。但他就不想想,沒有了皇甫嵩、朱儁的震懾和斡旋,長安的大臣們馬上就會和他們發生激烈的衝突,衝突之後就是兵變,就是叛亂,關中形勢越來越險惡了。

徐榮還提到了一件讓李弘十分擔憂的事。

如果關中持續混亂,對西涼的穩定和發展十分不利。這個時候,韓遂和馬騰極有可能攻擊關中。佔據了關東,也就解決了西涼的貧困,韓遂和馬騰當然願意冒這個險。但天子和朝廷在長安,我們不會坐視不理。爲了牽制我們的兵力,阻止我們攻打關中,他們會不會秘密聯繫袁紹?

徐榮的建議是,爲了天子的安全,我們應該主動聯繫韓遂和馬騰,伺機進攻關中,救出天子。如果能佔據關中,把關中和北疆聯爲一體,我們定能早日穩定社稷。

李弘考慮良久,又和三府大吏仔細商議了一下,最後給了徐榮一個“見機行事”的答覆,既沒有同意,也沒有反對。

子烈兄的考慮非常周全,北疆軍如能早日攻佔關中,救出天子,對中興社稷大業極有助益。但我們想到的,袁紹也會想到。如今袁紹佔據了南陽,已經兵臨武關,只要他能打下武關,他的大軍就可以直殺長安。如果袁紹把關中、關西、關東聯爲一體,他的實力之強,甚至超過了我們。所以我估計他在穩定了關東後,會把注意力迅速轉移到關中。

袁紹一貫堅持重建皇統,他只有重建皇統才能徹底根除袁閥的滅族之禍。袁紹如果先於我們攻佔關中,天子的命運可想而知,因此,我們能否攻佔關中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讓袁紹佔據關中。關中被李傕佔據也好,被韓遂佔據也好,天子都不會有太大的危險。但關中一旦被袁紹佔據,天子必死。天子在今天這種情況下死去,大漢再也沒有挽救的可能。

過去董卓在的時候,我們曾經說過,爲了改制的成功,我們要刻意推遲勒王的時間。但如今董卓死了,袁紹佔據了關東,這句話也就作廢了,我們現在必須要儘可能早日勤王。但時機如何選擇,由子烈兄自行決定。

大漢國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十二月。

十二月初,邯鄲。

華陀趕到大將軍行轅。

李弘接到稟報後急忙出轅門迎接。黃達陪着一位衣裳簡陋的老者大步走來。這位老者大約五十多歲,戴着竹笠,手駐一根木杖,揹着一個竹簍,瘦骨嶙峋,滿臉皺紋。一雙眼睛小而有神,臉上好象總帶着一層淡淡的笑意,讓人感覺非常親和。在他的身後,是幾位同樣衣襤褸,駐着木杖,揹着竹簍的弟子。有的年紀已經很大了。

李弘迎上去,恭敬地行了一禮,“有煩大師長途跋涉而來……”

“大將軍親自出迎,不敢當,不敢當……”華陀深施一禮,慢條斯理地謙虛了幾句,然後問道,“盧植大人近況如何?”

黃達彎腰站在一邊,恭恭敬敬地把盧植的病情詳細介紹了一下。

華陀在李弘的陪同下,一邊聽着,一邊大步向盧植的軍帳走去。臉上一直是那副恬淡的笑容,沒有任何受寵若驚的樣子。似乎走在身邊的不是當今名震天下的大將軍,而是一個急於救治親人的普通人。他自始至終沒有和李弘再說一句話。

華陀走出盧植的軍帳,緩緩看了一眼圍在帳外的諸多河北大吏。

李弘、張溫、馬日磾、崔烈、蔡邕等人站在一起,焦急而又期待地看着華陀,盼望着他能帶來奇蹟。

華陀搖了搖頭,平靜地說道:“準備後事吧。”

衆人心裡霎時冰涼冰涼的。

“子兼說,大師能救活盧大人。”李弘失望之致,悲聲說道,“大師不能再仔細看看嗎?”

華陀無奈一笑,躬身說道:“我已盡力,告辭了。”

李弘驚愣地看着他,“大師要走?這麼急?”

華陀對衆人連連拱手,帶着弟子匆匆而去。

黃達走出大帳,對李弘躬身說道:“大將軍,大師已給盧大人做了鍼灸,還留了一個方子,估計盧大人還能支撐幾天。大將軍,機會難得,我要跟大師起走了,請大將軍多多保重。”

李弘愣了一下,馬上問道:“你何時回來?”

“多則一年,少則半年。”黃達抱歉地說道,“錯過了這個機會,我就再也找不到大師了,我要走了。”說完轉身就要跑。

李弘一把拉住他,“子兼,你走了,盧大人的病怎麼辦?”

“大將軍,行轅內的醫匠多得是,而且我都已經安排好了,你就放了我吧。”黃達哀求道,“大師本來不願來的,他在兗州忙得連睡覺的時間都沒有,後來聽說是盧植大人,他才急匆匆趕來。大師一旦渡過黃河,我就找不到他了。”

李弘猶豫了一下,鬆開了手,“你多帶些錢帛,替我謝謝大師。”

“錢沒用,要給就給絹帛。”黃達焦急地說道,“現在除了北疆和河北,別的地方都是以貨易貨,錢沒人要。我先走了,大將軍隨後派人把東西送過來。”

黃達飛一般跑了。

李弘呆呆地望着黃達的背影,心情沮喪。

襄楷大師騎驢而來,“華陀這麼快就走了?”

“你認識他?”李弘詫異地問道。

“我和他認識幾十年了,但總共待在一起的時間還沒幾天。”襄楷苦笑道,“元化除了治病救人,什麼都不想,心無旁騖,所以醫術非常高明。不像我和張角,總是丟不了世間的俗事,反而把醫術耽誤了。”

“那大師何不立即追上他,把他留在河北?”李弘急切地說道,“河北需要華陀大師。”

“需要華陀的不僅僅是河北的百姓,還有天下的百姓。”襄楷搖頭嘆道,“當年太尉黃琬大人曾以公車徵辟,但被華陀拒絕了。華陀以救助天下人爲己任,他怎麼會待在一個地方?大將軍太小看元化了。”

李弘慚愧不語。

“我有五年沒見他了,我要追上去看看他。”襄楷大師向行轅外的馳道急行而去。

十二月中,盧植病逝。河北爲之哀慟。

幾乎在同一時間,揚州刺史陳溫病逝。

袁紹得到消息後,立即讓山陽太守袁遺兼任楊州刺史,即刻南下。

袁術也得到了這個消息。此時他的大軍正在和曹操激戰。曹操雖然不想打袁術,但也不想讓袁術和北疆軍會合於黃河。他得到李弘的承諾後,馬上率軍撤過黃河,迎頭痛擊準備攻打濮陽的劉祥。劉祥措手不及,被曹操打了個伏擊,損失了幾百人。劉祥一邊向袁術求援,一邊急速撤到陳留郡的封丘城。曹操銜尾窮追,雙方於封丘城外十里處的匡亭展開決戰。

袁術不想錯過佔據揚州的機會,他沒有派援軍去封丘城攻打曹操,而是命令長史李業、從事陳瑀、校尉紀靈、橋蕤帶着五千人馬急速南下,搶在袁遺之前佔據揚州。紀靈的軍隊在沛國的蕭縣遇到袁遺。紀靈隨即指揮大軍圍住了袁遺,一陣血腥廝殺後,袁遺敗逃,被亂兵殺死。

沛國相袁忠聞訊率軍來援,結果也被紀靈打得狼狽而逃。

揚州被袁術順利佔據。

十二月底,袁術沒有接到佔據揚州的好消息,卻接到了匡亭大敗,封丘丟失,劉祥全軍覆沒的壞消息。

袁術驚慌失措,急忙向徐州陶謙求援。袁術的大軍在陳留大肆擄掠一番後,於新年到來之前,倉惶撤出了陳留城,向樑國而去,準備撤往揚州。

新年到來的鐘聲在袁術的詛咒聲裡悄然而至。

大漢國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正月。

曹操看到陳留城被袁術洗劫一空,自己和手下的家眷都被袁術挾持而去,當時就氣瘋了。他高聲咆哮着,發誓要殺死袁術。

正月上,曹仁、夏侯淵、荀彧、陳宮帶着兩萬大軍趕到了陳留。

這兩萬大軍都是由青州黃巾降卒整編而來。濟北大戰,聚集在濟北國的大約三十萬黃巾軍遭到了曹操的兗州軍和田楷的青州軍前後夾擊,司馬俱不幸在激戰中中箭身亡。大帥的突然陣亡,導致了黃巾軍的全面潰敗。管承帶着一部分殘兵逃到了泰山,吳霸帶着一部分殘兵逃向了豫州的魯國。青州黃巾軍自此一役後,由盛轉衰,一蹶不振。

曹操率主力到黃河北岸後,曹仁奉命留下剿殺黃巾殘部,他接連收復了東平、濟北、泰山和東郡東部的郡縣,招降和收編了大約五萬黃巾軍,剩下的一部分老弱病殘和幾十萬流民被留在濟北、東平、任城等地屯田。

曹操重整兵馬,冒着風雪,急速追趕。

袁術逃到陳留郡南部的襄邑城後,因爲風雪太大,就停了下來。不料還沒待上幾天,曹操的大軍就殺了過來。

雙方大戰十天,袁術因爲糧草不濟,後退一百里,撤進了樑國的寧陵城。曹操也因爲糧草不濟,無力追趕。

袁紹出面調停。

二月初,陶謙的援軍趕到了樑國的寧陵。陶謙雖然礙於往日的情面不好不幫,但他也不想捲入袁氏兄弟的內訌中。所以他只派了三千兵,並答應給袁術提供糧草。

二月上,袁術接到了從揚州傳來的消息,他非常高興,急忙回書,聽陳瑀暫時代領揚州刺史,命令李業、紀靈、橋蕤帶着軍隊和糧草趕到沛國來支援。他要趁此機會擊敗曹操,再據兗州。

袁術把袁紹大罵了一頓,拒絕接受調停。曹操卻向袁紹低頭了,他希望能得到袁紹的幫助。袁紹得知袁術殺了袁遺,擊敗了袁忠,佔據了揚州,不禁對袁術恨之入骨,斷然宣佈和他絕交,並給曹操提供糧草。

二月中,大雪漸止,雙方糧草充足,再度激戰。

曹洪、程昱率第二批援軍趕到。袁術抵擋不住,棄城而逃。曹操指揮軍隊發力猛追。袁術不得已,丟下了曹操和其手下的家眷。袁術以爲這樣就能讓曹操放棄追擊,曹操也確實想放棄,因爲春天一到,北疆軍就要渡河了。

但曹操這時卻接到了袁紹的密信,袁紹督促他繼續追殺袁術。新任的揚州刺史陳瑀看到袁術一敗再敗,已經走投無路,秘密投靠了袁紹。曹操只要追上去,袁術就死定了。

袁術撤到沛國的建平城,紀靈率援軍趕到。雙方再戰,袁術再敗。

徐州刺史陶謙率軍從彭城趕了過來。他不是來幫助袁術打仗的,而是居中調停的。陶謙見到曹操後勸他率軍回兗州。你殺死袁術,正好中了袁紹的奸計,袁紹遲早要以此爲藉口殺了你。

曹操士氣如虹,根本聽不進去,“老匹夫,上次你騙我,讓我上了黃巾軍的當,這次我豈能再上你的當?我要殺了你,搶了你的徐州。”

陶謙無奈,只好和袁術合兵一處,雙方死戰。

曹操打了一天,損失較大。他隨即接受了荀彧、毛玠等人的勸諫,匆忙撤軍了。

袁術非常感激陶謙的幫助,謝了又謝。

三月上,袁術率軍趕到揚州的九江郡,當他準備進駐揚州刺史部治所歷陽城的時候,迎接他的卻是一陣密集的長箭。

袁術氣得咬牙切齒,匆忙率軍撤到九江郡的郡治陰陵城,重整軍馬,籌措糧草。

三月下,袁術殺到歷陽城。陳瑀堅守了數天,連曹操的影子都沒看到。他把袁紹、曹操罵了無數遍,然後棄城逃回了老家徐州下邳。

袁術長長地吁了一口氣,老子總算有了一塊落腳的地方。

冀州,邯鄲。

新年裡,筱嵐抱着白白嫩嫩的小寶寶到了河北。這位小寶寶的到來,把大將軍行轅裡的快樂氣氛推到了極點,他成了行轅裡最受歡迎的人物。

大將軍尤其喜歡,每天都要跑到李瑋的軍帳裡,抱着小寶寶戲耍一陣,這讓小雨和風雪心裡很不是滋味。

她們自從跟着李弘從塞外回到晉陽後,就很少有時間和李弘待在一起。李弘不停地率軍出征,不停地打仗,好象這種殺戮的日子,永遠沒有停止的時候。她們總是擔驚受怕,總是在刻骨的思念中痛苦地煎熬着,她們有時甚至懷疑這種日子會不會伴隨她們一生。到了邯鄲後,能天天看到李弘,這讓她們非常的欣慰和快樂。雖然李弘沒日沒夜的辛勞,但到了晚上,一家人總能坐在一起說上幾句話,這和過去相比,已是莫大的幸福了,唯獨的缺憾就是兩人一直沒有懷上孩子。

李弘覺察到了兩位夫人失落的情緒,急忙出言安慰,但他抱着孩子戲耍的那種快樂和歡笑,還是無法隱瞞他對孩子的喜愛和渴望。

二月,趙雲大婚。一方是大漢最年輕的度遼將軍,一方是大漢最負盛名的大儒的女兒,其婚禮的隆重程度可見一斑。冀州、北疆兩地的文、武大吏能趕來的都來了,不能來的也派人送來重禮相賀,塞外也來了許多胡族諸王,包括左賢王劉豹、日逐王劉冥、黑翎王樓麓、弧鼎、棄沉、射纓彤、射虎、鹿歡洋等等,場面熱鬧至極。

這次趙雲迎娶蔡琰的時候,在迎親隊伍前面抱着大雁的是田疇。因此長公主小聲問大將軍,下一次河北最熱鬧的迎親大禮,是不是田大人的?

大將軍輕輕笑道:“臣認爲,下一次河北最熱鬧的迎親大禮,一定是長公主的。”

長公主頓時面紅耳赤,嬌羞不已。

三月中,大將軍突然接到了閻柔的急報,幽州突變。

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一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六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四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七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十五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六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八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七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四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六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九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六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九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九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八節第5章 漫漫西行路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九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六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一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五十八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二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五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六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一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九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九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七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七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七節(下)第5章 漫漫西行路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四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七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六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五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七節(下)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十三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一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四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一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五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七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六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七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七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八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八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三十二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六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五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七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一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二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五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八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九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三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六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節-第四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一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八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三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七節(下)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節第25章 血染于闐河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五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一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六節(上)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四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七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七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九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三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七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八節(上)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一節三國人物介紹魏下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七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二節千古之謎傳國玉璽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三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七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一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一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一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六節(下)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八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四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九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二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五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一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