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節

【歡迎來米花在線書庫看書,,

淳于瓊在這份書信裡說了三件事。

長安兵變,董卓被誅,司徒王允急令司徒府從事張種攜帶密詔,由河東秘密趕到了洛陽。王允希望袁紹立即把董卓被誅的消息遍告各地州郡大吏,迅速集結重兵於洛陽。董卓被誅後,威脅到大漢存亡的就只有驃騎大將軍李弘了。爲了迅速穩定社稷,誅殺李弘成了當務之急。因此,王允命令袁紹,一旦朱儁、徐榮率軍擊敗牛輔,則趁機出兵函谷關,擊殺北疆軍,迎天子回洛陽,重振社稷。

王允以天子名義下旨給袁紹,拜袁紹爲車騎將軍,立即率軍進駐洛陽,拱衛京畿,安撫各地州郡,爲天子還都做好一切準備。

淳于瓊擔心信使在路途上的安全,特意把張種和這份聖旨都留在了河陽大營。淳于瓊督請袁紹以最快速度領兵進駐洛陽。機不可失,失不再來。董卓被誅的消息一旦傳來,洛陽就成了各方勢力爭奪的目標。盼請大人放下一切事務,急速來京。

然而,袁紹進京,不是想進就能進的。

目前北疆軍屯重兵於函谷關,朱儁的一萬大軍駐守於洛陽城和京畿東、南兩個方向的四個關隘。李弘如果決心佔據洛陽,或者朱儁拒不離開洛陽,袁紹就只有乾瞪眼的份了。雖然朱儁從各地州郡徵調的七千大軍裡有不少是袁紹暗中安排進去的人,但短時間內要想在洛陽發動兵變,非常困難。

淳于瓊說的第二件事,卻逼得袁紹必須竭盡全力,迅速佔據洛陽。

淳于瓊花了昂貴代價,從河南府得到了一個重要消息,而且據說是朱儁親口說出來的消息。朱儁的兒子、女婿和衆多弟子都是北疆手握重權的大吏。這個消息的準確程度無庸置疑。長公主和晉陽朝廷有一個振興社稷之策,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誅殺大漢所有叛逆,凡是不遵奉當今天子者,不遵從朝廷改制者,皆爲大漢叛逆,這個叛逆包括董卓、袁紹、袁術、劉表和所有討董聯盟的州郡大吏。

淳于瓊告誡袁紹,李弘很快就要佔據冀州全境。一旦河北之地盡數落入李弘之手,其實力增長將一日千里。如果大人不盡快佔據洛陽圖謀霸業,任由逆賊禍害天下,荼毒生靈,則大漢危矣,社稷堪憂。

北疆目前實力不足,但朝廷又想盡快振興社稷,所以打擊和遏制各方勢力成爲北疆首要之務,這就引出了淳于瓊所說的第三件事。

當今天下勢力,除了董卓、李弘,最有實力的就是袁閥。袁閥有袁紹、袁術兄弟。一南一北,分庭抗禮。北疆顯然擔心袁閥一家獨大。如果通過朱儁之手,着力分裂袁閥力量,試圖再在袁閥之外培養一股新興勢力,這個人就是張邈。

張邈名聞天下,是黨人中的“八廚”之一,門生弟子衆多。(廚,指能以財富救助他人。)他所在的陳留郡這兩年成爲兗州的大後方,爲兗州各州郡抗擊黃巾軍提供着源源不斷的糧餉和兵源。雖然他和袁紹是至交好友,但自從討董失敗後,由於他和袁紹在許多問題上產生了很大分歧,兩人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

袁紹先是誅殺朝中大臣,繼而又威逼各地州郡大吏擁戴劉虞爲帝,接着他又不顧信義趕走韓馥霸佔冀州,現在更是變本加厲,不但不出兵討董勤王,反而出兵攻打自己的兄弟袁術,要搶奪荊、豫兩州。袁紹到底是怎麼想的,張邈或許不清楚,但袁紹這一連串舉動,的確距離士人心中的“仁義、忠孝”越來越遠,這使得張邈對他越來越失望。

既然袁紹、袁術都沒有討董勤王的意思,那麼張邈和兗州一幫士人開始重新思考振興大漢之策。

由於以驃騎大將軍李弘爲首的大臣堅決尊奉當今天子,而以袁紹爲首的一幫州郡大吏堅決否決當今天子,兩股力量在皇統問題上出現了無法調合的分歧,於是討董勤王失敗。

以驃騎大將軍李弘爲首的大臣們承認當今天子的皇統地位,明確肯定了自己和當今天子之間的君臣關係,沒有違背大義。但當今天子受制於董卓,如果董卓要假借皇權討伐叛逆,李弘是不是願意引頸就戮?所以這討伐董卓成了一句空言。李弘自己捆住了自己的手腳,如果他討董,他變成了叛逆,如果他不討董,他就只能眼睜睜地看着社稷傾覆。雖然長安朝廷想出了一個在晉陽設朝的變通之策,但因爲大臣們受到大義的限制,無法放開手腳,最終還是功虧一簣。

以袁紹爲首的一幫州郡大吏拒絕承認當今天子,和當今天子之間沒有君臣關係,所以他們和以李弘爲首的大臣們比起來,就沒有大義上的拖累,他們做起事來,當然要輕鬆許多。當然,袁紹等人不是超越了大義,拋棄了大義,而是他們通過否定當今天子的皇統,成功地規避了董卓假借皇權給他們帶來的生命危險。他們可以依據當前形勢的發展,從容制定和實施正確的有利於自己的應對措施。

袁紹誅殺胡毋班、吳循等招撫大臣,其實就是對董卓假借皇權爲所欲爲的卑劣行徑做出警告和威脅。他要讓董卓知道一個事實,他們尊崇的是被董卓廢殺的少帝,他們否認當今天子的皇統,長安朝廷是個假朝廷。

因爲袁紹等人尊崇少帝,所以他們沒有離經叛道,他們仍舊是救亂誅暴的忠義之士。由此,他們就名正言順地做另外一件事,重建皇統。於是袁紹等人擁立劉虞爲帝。

新皇帝是漢室宗親中的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也是名震天下的大名士,還有許多讖緯之術予以強有力的支持。這不但與董卓扶立幼主有顯著的區別,而且非常符合本朝所一貫堅持的選擇年長有德者繼立皇統的標準。

袁紹等人尊崇少帝,擁立新的符合士人標準的皇室後裔爲君主,所有這些事都符合大義,符合大漢律,都停留在固有的君臣名分之中。和李弘等大臣對大義的執迷比起來,袁紹等人可以在重振社稷一事上獲得更多的主動和自由。當初太傅袁隗大人所遺留下的振興大漢之策在袁紹等人的正確理解和努力下,一度有成功的可能。重建皇統,的確是迅速拯救和中興大漢的一條捷徑。

然而,在李弘強大武力的威脅下,在張溫、盧植等大臣的強烈反對下,重建皇統成了一場沸沸揚揚的鬧劇。再加上諸如劉虞圃於君臣之義拒絕稱帝,地方州郡大吏割據之勢逐漸成形不願重回朝廷,袁紹、韓馥和公孫瓚之間的權勢利益之爭越來越激烈,這場鬧劇還沒演完,就中途散場了。

尊奉當今天子也好,否認當今天子也罷,爭論雙方其實都沒有掙脫君臣名分的羈絆,大家都還在固有的大義名分下奮力掙扎求生,不過,大漢社稷卻因此而傾覆了。

如何力挽狂瀾?行車騎將軍朱儁,陳留太守張邈,濟陰太守吳資,陳留大儒邊讓,兗州府別駕劉翊、治中毛玠、功曹陳宮,徐州府別駕趙昱等諸多大臣名士在新年的時候,多次聚會商議,意圖爲大漢找到一條生存之路。

李弘有強悍的武力,口口聲聲說自己尊奉天子,但他把天子丟在一邊不聞不問任其自生自滅,自己帶着軍隊四處打地盤,結果天下人都罵他是漢賊。

袁紹武力不足,他就另闢徯徑,搞什麼重建皇統,結果遭到上上下下一片指責,對拯救社稷沒有任何好處。

李弘對當今天子的單純尊崇,導致他不願討董勤王。袁紹直接否定當今天子,結果導致袁閥分裂,討董聯盟名存實亡,他也無力拯救社稷。那麼,在這兩種辦法之間,是否還存在着一條中間道路?

張邈認爲,要想拯救社稷,就要正視現實,要正確看待當今天子的地位。張邈提出,尊奉當今天子,堅決討董勤王,這是必須要做的,因爲只有這樣才能獲取天下人之心。但天子還都之後,社稷是否能立即得到拯救,擁兵自重的各州郡大吏會不會馬上臣服於朝廷?

張邈話中有話,矛頭直接對準了李弘和袁紹。不過,張邈的弦外之音,大家都聽出來了。

天子要尊奉,否則要失去人心。天子尊奉之後,考慮到現實,只有效仿春秋的“桓、文之事”,興霸道,扶漢室,穩定天下。也就是說,讓天子承認州郡大吏割據稱霸的現實,否則這大漢天子要麼有人尊奉沒人理睬,要麼乾脆成了沒有承認的“假天子”了。等到社稷穩定了,皇權強大了,國力增強了,再利用武力和律法,逐步削藩,剝奪州郡大權,最終實現大漢振興。

這就是所謂拯救社稷的中間道路。

當今天下,州郡大吏擁兵自重,割據稱霸已經漸趨成形,雖然距離洛陽兵變只有短短的兩年多時間,但事實勝於雄辯,不承認是不行的。

董卓挾持天子禍害大漢的事實告訴人們,董卓即使死了,李弘、袁紹、袁術這些手握重兵的一方重鎮貪圖權柄,也可能會藉着振興社稷之名,行挾持天子之實。今天他們拒絕討董勤王,明天他們當然也可能像董卓一樣,成爲傾覆社稷的禍害。

有了中間道路,有了興霸道,扶漢室這個振興社稷的策略,那麼剩下要做的事就很簡單了,那就是盡一切可能發展自己的實力,打擊和牽制董卓、李弘、袁紹、袁術這四股當前最有可能摧毀大漢的勢力。

張邈的主張得到了劉岱、陶謙、周乾等州郡大吏的鼎力支持。

張邈肯定沒有董卓、李弘、袁紹、袁術那樣割據稱霸之心,但如今他爲了大漢,爲了自己不願背棄的大義,他只好背棄自己的良心和忠義了。於是他積極奔走,和兗州牧劉岱、濟陰太守吳資、徐州刺史陶謙、揚州刺史周乾、河內太守王匡等十幾名大吏秘密結盟。

這些州郡大吏因爲各種各樣的原困,對袁閥和袁紹、袁術兄弟越來越反感,越來越失望,他們看不到大漢振興的希望,他們對社稷的傾覆和百姓的死亡痛心疾首。就在他們彷徨無計的時候,張邈送來了興霸道,扶漢室之策。這個所謂的“中間道路”,給了州郡大吏們一個大大的驚喜。

“中間道路”非常符合州郡大吏們此時的心境,既不願意背棄大義,又不願放棄到手的權勢,既不願意看到社稷傾覆,又不願竭盡全力出兵勤王。

在張邈、劉岱、陶謙、周乾等人的默契配合下,各地州郡給朱儁輸送了大量的糧餉和軍隊。

關東討董勤王的高潮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悄悄形成的。

這事袁紹知道,張邈主張的這個“中間道路”和自己的“中原策略”有異曲同工之處,所以袁紹並沒有太在意。不管怎麼說,大家都是士人,都是多少年的好朋友,政見上的某些分歧並不影響彼此之間深厚的私人感情。

但是,淳于瓊得到一個最新消息,張邈和王匡要聯手重創袁紹。張邈要翻臉了。

因爲揚州刺史周乾突然病逝,揚州刺史的位置頓時成了各方勢力搶奪的首要目標。現在張邈、袁術都派人南下揚州了,張邈因爲有劉岱、陶謙和朱儁的支持,揚州又有許多朋友和弟子,所以他對揚州勢在必得。不過現在袁紹手裡拿着那個承製詔書,可以任意指派州郡大吏,而揚州又有許多大吏聽袁紹的,這對張邈非常不利。

張邈於是私下聯繫袁術,答應幫助他阻止袁紹進入洛陽,並從陳留方向牽制袁譚的大軍,希望以此來換取袁術的支持。袁術被劉表和袁譚一左一右夾着猛攻,正是焦頭爛額的時候,聞言大喜,當即答應。

張邈隨即聯繫陶謙等州郡大吏。爲了保證洛陽被朱儁牢牢控制,張邈和陶謙打算再次增兵洛陽。他們和濟陰太守吳資、琅琊相陰德、東海相劉馗、彭城相汲廉、北海相孔融、泰山太守子劭、汝南太守徐璆、前九江太守邊讓、服虔等十幾名大吏、名士,聯名推舉朱儁爲太師,主掌國事。

張邈又聯繫河內太守王匡,懇求王匡阻擋和遲滯袁紹從河內方向進入洛陽的時間。王匡對袁紹誅殺自己的妹夫胡毋班一事一直耿耿於懷。胡毋班是黨人的“八廚”之一,和張邈是至交好友。張邈在書信中反覆提到袁紹的獰猙和無情,勸諫王匡爲了拯救大漢社稷,也要狠下心來無情一次。

沮授、審配、田豐、郭圖、荀彧等人紛紛阻止。

“這個消息是真是假,目前無法確定。仲簡(淳于瓊)也只是道聽途說而已,他並沒有真憑實據。大人不能爲了一份毫無憑據的書信,把一個太守給殺了。”荀彧勸道,“大人還是打聽了清楚了再說,畢竟這關係到大人進駐洛陽的事。”

“文若說的對。”沮授湊到袁紹耳邊說道,“要殺,也要先殺張種。”

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五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四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八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八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五十四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八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六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四節(下)論諸葛亮的法家思想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三十二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五節轉貼東漢和帝后鹽鐵不再官府專賣第7章 席捲猛如虎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五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六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六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九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九節地理環境因素與漢末三國曆史進程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六節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三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九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九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六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九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二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五十一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五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七十三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二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三節經學與周禮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節兩漢的印璽節制度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八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三節(上)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七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五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八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一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一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八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八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七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四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九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一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三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二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五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五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八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八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八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一節漢朝沒有馬鞍馬鐙嗎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一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二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六節(上)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四十二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三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三十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節(下)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一節第20章 胡笳十八拍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二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二節(下)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五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五節-第六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一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四節三國人物介紹魏中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一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一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五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一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九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六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二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一節東漢末年各少數族的風俗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八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五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一節(下)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四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六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一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