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五節

十二月下,南陽。

下雪後,呂布和胡軫率軍緩緩後撤。孫堅趁機兵出魯陽,並一直追到河南尹的樑城,和呂布軍對峙於汝水兩岸。

這時,斥候來報,董卓率軍出關來援。看到河對岸高高飄揚的大纛,孫堅擔心中計,急忙領軍撤回魯陽。到了魯陽後,孫堅接到孔伷急書,說董卓親自率軍支援胡軫,幾萬大軍猛攻陽翟城,自己守不住,已經敗退到了穎陰城。

陽翟城丟失,孫堅的右翼隨即失去保護,大軍兩面受敵,情況危急。就在他考慮是支援孔伷,還是撤回宛城會合袁術的時候,孔伷再次急書。虎烈將軍顏良突然出現在穎陰城下,北疆軍重創了胡軫,擊殺了李蒙。董卓大敗,退回陽翟城。

孫堅喜出望外,立即書告袁術,請他速速領軍北上會合,共擊洛陽。袁術的大軍現在一部分在宛城,一部分由紀靈、橋蕤帶着正在尾追董越、李肅,手上無兵可調,所以他立即急書襄陽劉表,請他出兵北上攻打洛陽。

袁術念念不忘荊州,他的這點心思誰都能看得出來。劉表回書說,南郡的貝羽之亂還沒有平定,長沙、武陵兩郡的蘇代、曹寅還在爭戰不休,荊州軍暫時無力北上攻打洛陽。他認爲荊州目前的當務之急是迅速平定叛亂,穩住郡縣,然後竭盡全力給大人和各路勤王討董大軍提供糧餉。劉表在書信後面說道,大人率領各路討董大軍攻佔洛陽後,功勳卓著,必能入朝爲公。這個南陽太守自然是不會再兼任了,因此,南陽是不是儘快還給荊州?

袁術冷笑,對前來送信的蒯越說道:“劉景升這是威脅我。我如果不答應,他是不是不給我提供糧餉?”

蒯越說道:“大人以後將軍一職兼領南陽太守,這是誰下的聖旨?難道大人尊奉董卓和長安朝廷?董卓是國賊,和大人有血海深仇,長安朝廷更是董卓的朝廷,這樣的聖旨大人也遵從?大人既然視董卓爲國賊,長安朝廷的這道聖旨就沒有任何作用,也就是說,大人現在依然是後將軍,而不是南陽太守。”

袁術無言以對。蒯越又說,荊州內亂不平,劉大人如何能保證糧餉的持續供應?大人要想順利攻佔洛陽,劉大人就必須要先穩住荊州各郡。

十二月底,朱儁書告袁術、孔伷、顏良、孫堅等人,徐州刺史陶謙、陳留太守張邈、武毅中郎將高覽等人率軍攻擊黃巾軍司馬俱、徐和,黃巾軍於彭城戰敗,退回泰山一帶繼續堅持。現在陶謙、張邈等人正在指揮大軍追擊黃巾軍。收復東海、琅琊等郡縣的城池,而高覽、朱治等人已經率軍返回京畿,估計正月中就能趕到中牟。

朱儁懇請諸位大人,立即籌措糧草,整軍北上,爭取在二月初的時候向洛陽發起攻擊。朱儁說,三方大軍圍攻洛陽之勢已經基本成形,各軍現正在陸續集結中。不過以董卓之才,他必能估計到未來幾個月的形勢發展。所以董卓極有可能趁着南方諸軍尚未集結完畢之際,迅速南下佔據南陽和穎川,以保證北軍進退自如。爲抵禦董卓即將開始的連番攻擊行動,朱儁勸說袁術立即和劉表攜手,共同出兵到魯陽一帶會合孫堅,堅決果斷地把董卓趕出南陽和穎川。

接到朱儁的書信後,袁術和李業、閻象等人商議,是不是聽從朱儁的意見,集結軍隊北上攻打洛陽。

李業、閻象認爲應該遵從和驃騎大將軍的約定,按照預定之計率軍北上。這次有驃騎大將軍和北疆軍參戰,拿下洛陽不成問題。

袁術不同意北上。現在三路攻擊大軍已經包圍洛陽,洛陽南面有朱儁、顏良、孔伷和孫堅的兩萬多大軍,兵力足夠牽制董卓,自己沒有必要再去。去了也幫不上什麼忙,反而增加了大軍糧餉的消耗。而更重要的是,大軍一旦離開宛城,劉表勢必要趁機佔據南陽。劉表拒絕出兵打洛陽的目的不就是爲了趁我北上的時候拿回南陽嗎?

“驃騎大將軍這個三路夾攻,中路取勝之策,非常有利於袁紹。袁紹率先進入洛陽後,功高蓋世,位居上卿,我怎麼辦?難道你們要我向袁紹行下官之禮?要我把袁閥家主之位拱手相讓?”袁術搖手道,“袁紹先進了洛陽,南陽又給劉表佔了,我進退無路,遲早都是死路一條,所以我不會打洛陽,更不會離開宛城。”

“打下洛陽後,形勢將更加複雜,朝堂上的權力爭奪將非常激烈,袁閥能否生存下去,完全要依賴於各方權力爭奪的最後結果。所以這個時候我統兵在外,對袁閥將來的生存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袁術說道,“只要我擁有荊州,手上有軍隊,袁閥就不會有事,袁紹也休想坐上家主之位。”

“理由呢?我們不去打洛陽的理由是什麼?”李業問道。

“打長安。”袁術指着地圖上的武關說道,“我們去打長安。這個理由太充足了,沒人敢反駁。我們攻擊武關,可以表示我對天子的忠誠,可以從關中方向牽制董卓的兵力,還可以保存我們的實力,防備劉表突襲南陽。”

大漢國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正月。

正月辛丑日(初六),天子大赦天下。

正月初,南陽,宛城。

長公主在晉陽設朝,遍告天下勤王討董的詔書送到南陽。

冀州牧韓馥、兗州牧劉岱、山陽太守袁遺、東郡王肱三人的書信也同時送到了袁術手上。在劉岱的書信裡,還夾帶着一封袁紹的親筆信。

四封書信的內容如出一轍,都是勸袁術和他們一起,共同擁戴劉虞爲帝,重振大漢社稷。

李業、楊弘、荀正、閻象四人非常震驚。李業長嘆道:“振興社稷的大好機會,就這樣被葬送了。”

“誰能料到,晉陽朝延轉眼間就成了擺設。”荀正也苦笑道,“董卓知道後,從此可以穩居關中,高枕無憂了。”

袁術大笑,“袁本初和韓文節欺人太甚,自取死路。有了冀州就可以控制北疆嗎?真是笑話。不過,這樣一來,我們的機會就來了。”

“大人決心和北疆走到一起?”閻象擔憂地問道,“將來……”

“將來的事將來再說。”袁術笑道,“只要有了荊州,我也就高枕無憂了。”

“那現在我們怎麼辦?還是主張暫時打武關?”楊弘問道。“袁紹此舉可能會激怒劉虞和李弘,北疆和冀州如果大打出手,洛陽大戰也就不會打了。”

“晉陽朝廷和北疆對此爭會做出何種反應,我們很難準確預測,只能能走一步看一步了。”袁術說道,“只要牢牢抓住荊州和豫州,我們進退就能立於不敗之地。有了錢糧,有了軍隊,無論出什麼事,我們都能從容應付。”

袁術隨即回書袁紹。當今天子職明睿智,資質出衆,乃絕世奇才。賊臣董卓乘國家危亂之時,挾持天子,控制朝廷,不過是我大漢一個肖小的厄運。你說皇帝“不是先帝所出,沒有皇室血統”,這純粹是誣衊,是以下犯上,是大逆不道,應該處以極刑。你說“全家被殺,不能再向這樣的皇帝稱臣”,這更是胡說八道。到底是誰殺死我們的親族?是董卓,不是年劫的天子。你是不是瞎了眼睛啊?我袁術對天子、對大漢忠心耿耿,我尊奉當今天子,我滿腔赤誠,我現在只知道要勤王討董,要振興社稷,其他的事我一概不知。要重建皇統,你一個人去幹,不要連累了我們袁家,敗壞了我們袁家的聲名,污辱了我們袁家的列祖列宗。

劉和還看完韓馥等大臣的書信,人已經氣得直哆嗓了。你們奪權就奪權,但實在沒有必要把我們家往死路上逼。

從現在開始,劉虞這個篡主謀叛的罪名已經坐實了。即使將來劉虞勤王討董成功了,把天子救回來了,振興社稷了,也免不了被天子找個藉口誅了九族。白古以來,哪位皇帝敢把這種大臣留在世上?

劉和要立即啓程到晉陽去。袁術問他,你到晉陽幹什麼?帶着你父親逃到幽州,逃到深山老林避禍去?你和你父親都是宗室大臣,都是先皇后裔,難道能眼睜睜地看着祖宗江山毀於一旦?怕什麼?不就是死嗎?如果死能挽回社稷,死了也值得。

劉和憤怒地罵了幾句,然後立即給劉虞寫信。大禍已經發生,我劉家躲是躲不過去的,值此社稷危亡之際,我劉家還要爲社稷振興流血流汗,以免辱沒了先祖。懇請父親大人立即派一支軍隊南下,我將統領這支軍隊攻打洛陽,勤王討董,誓死拱衛社稷。

劉和把書信交給自己的幾個心腹侍從,讓他們日夜兼程趕到晉陽,同時讓他們把自己拿到天子聖旨的事密告劉虞。袁術立即勸止,“此事不宜伸張。”

袁紹和韓馥等人根本不承認當今天子,他們要重建皇統,因此這份聖旨如果出現在晉陽,非但於事無補,反而會加劇形勢的惡化。目前晉陽朝廷要做的事是果斷處理好權力分配問題,避免北疆和冀州決裂。如果北疆和冀州決裂,長公主建朝的作用隨即失去。

“這份聖旨其實已經沒有任何作用了。”袁術說,“晉陽朝廷的權力分配問題如果得到妥善解決,各地州郡擁護晉陽朝廷,那不要說重建皇統了,就是重建社稷也可以。”

劉和非常沮喪,傷心至極。袁術說,你把這份空白聖旨給我吧。有了這份聖旨,我可以名正言順地攻打劉表,控制荊、豫兩州。晉陽朝廷有了北疆和幽州,有了荊州和豫州,然後再把洛陽打下來,把四州聯成一體,我們就可以振興社稷了。

劉和想了一下說道,等晉陽有了回覆,事情已經不可挽回了,這份空白聖旨我就給你,你想怎麼寫就怎麼寫。

正月中,晉陽。

安平國國相張岐,冀州府長史劉恭,從事審配,渤海郡的從事許攸、逢紀,還有其他各州郡官吏共十七人冒着風雪趕到了晉陽。他們代表各州郡大吏,聯名上表,要求廢黜當今天子,重建皇統,正式建朝。

晉陽震動。

長公主聞訊後駭然心驚,立即手詔一份,以八百里快騎急送河東,督請驃騎大將軍李弘急速回朝。長公主府陳紀迅速指揮虎賁衛士包圍了太傅府。

太傅劉虞勃然大怒,“如今天子蒙難,奸侫禍國,社稷危難,你等州郡官吏不思報國,卻反而策劃這種逆謀來玷污我的聲名,天理何在?”

張溫等朝廷大吏捶胸頓足,仰天長嘆,“社稷敗亡在即,非人力所能挽回。”老臣們萬萬沒想到,晉陽朝廷建立一月有餘即遭崩潰之禍,但更讓他們始料未及的是,罪魁禍首不是別人,卻是士人自己。

驃騎大將軍府李瑋急書李弘,晉陽朝廷突遭變故,懇請大將軍立即下令,收回北疆所有軍政大權,把北疆的損失減小到最低程度。

三府合議,李瑋建議晉陽朝廷全力解決皇統危機,太傅府暫時不再處理國事,太傅府所有政務暫時交由驃騎大將軍府處理。

李瑋奏請長公主,立即以八百里快騎急赴雲中行轅,命令度遼將軍趙雲立即率五千鐵騎南下,陳兵壺關,防備冀州有變。再下旨給幽州的討逆將軍公孫瓚,命令他立即率步騎兩萬,南下河間、渤海,中山三郡國。

張溫、崔烈、馬日磾等老臣堅決反對動用大軍威脅冀州。

李瑋縱聲吼道:“此等禍國奸侫,豈能不殺?”

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四節(中)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二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四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八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八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六節(下)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二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五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七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二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四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六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六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七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六節第3章 風起雲涌第四十節(上)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四十二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三節(下)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四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七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七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七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五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七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五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一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三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九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一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八節三國人物介紹魏中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四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四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九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二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四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一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六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節-第十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六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九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六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三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九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二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六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六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八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六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九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九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七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一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二十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九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五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一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七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五節第17章 兵鋒臨城下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八節-第二十九節漢代官員的俸祿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三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三節第17章 兵鋒臨城下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六節簡明大漢軍制軍階一覽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一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一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四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一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四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四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六十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四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三十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六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七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節湖湘蠻夷書友的北疆兵制七策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六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七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八節